03.06 #有獎問答#如何評價“綜N代”滑坡的現象?

邵世敏


想要挖出“綜N代”滑坡的原因,我們可以先看一個正面案例:《明星大偵探》(下文簡稱《明偵》)。

季播綜藝一直有一個魔咒:紅不過三代,但這種現象在《明偵》身上,並未出現。

這檔綜藝首播於2016年,第五季於2020年初完結,作為一檔已經滿五歲的綜藝,《明偵》的口碑與熱度卻沒有下滑跡象。

第五季收官後豆瓣穩定在8.6的高分。

隨手翻一翻完結前的網播指數,表現也十分強勁。

以目前的口碑與人氣來看,這檔綜藝正如MC何炅形容般是一個“正在成長的孩子”,它的壽命我們不便預估,卻可以肯定一兩年內不存在夭折隱患。

很顯然,紅不過三代這個魔咒,《明偵》已經打破。

但為什麼,那麼多高國民度綜藝逃不開的僵局,偏偏被網綜《明偵》戰勝了呢?

粉絲們可能會覺得,是因為這檔綜藝內容很燒腦、寓意有能量、嘉賓邏輯思維與綜藝感夠優秀,但拋開細節看整體。

你會發現,《明偵》可持續成功的核心在於“創新+誠意”。

創新

與《爸爸去哪兒》、《奔跑吧,兄弟》等綜藝一樣,《明偵》也是舶來品,它的原身是韓綜《犯罪現場》。

以往舶來綜藝有一個明顯優勢,節目組只需要套用對方已經成功的模板,便可以輕鬆複製出成品。

但真人推理遊戲並不適用這個套路,因為節目嘉賓需要按照劇本設定的身份參與遊戲,如果照搬原版設定,相當於觀眾被提前劇透。

當觀眾已經知道一個推理故事的結局後再去看過程,便失去了探索的興趣。

這就要求《明偵》只能以原版的概念為引,打造全新的推理故事,甚至還要規避原版、流行推理小說中的常見橋段,以保持故事的精彩度。

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簡而言之,這檔綜藝購買版權只能讓節目組上一節經驗分享課,實際著手全靠自己從無到有。

但重壓之下,也意外激發出節目組的創造潛力,使《明偵》不斷成長。

客觀來說,拿到9.3高分的《明偵》第一季,內容精彩度並沒有達到它的巔峰期水平,彼時它還處於借鑑風格與本土化磨合的階段。

但隨著時間的增長,《明偵》像一個牙牙學語的孩子,從爬行到直立,慢慢獨樹一幟。

甚至後期的《明偵》已經脫離了韓版的格局影響,把真人推理遊戲玩出深度內核與繁多花樣,做到了脫胎換骨。

而這份創新的成功,顯然也打開了《明偵》節目組的思維格局,它樹立口碑後不斷變動、挑戰自己,完全沒有固步不前。

它嘗試的各種變動有時候會很成功,給觀眾留下名場面,有時候也會失敗。

比如,節目組曾經請來娛樂感強的謝娜做嘉賓,她的個人風格其實與燒腦的推理遊戲契合度不高,這也曾引發過謝娜“尬”的吐槽。

但導演請她的原因很觸動七話,他擔心“節目太沉悶”。

導演的擔心是《明偵》潛在隱患,卻不是明面上的問題,在問題還未成形時便已經嘗試規避、破解,可見節目組對可持續成長的堅守。

有了不怕失敗,在巔峰期先天而憂、先天而創的態度,《明偵》的持續成功,理所應當。

誠意

創新是態度,讓創新與成功接軌的,是誠意。

  • 製作的誠意

看過《明偵》的觀眾會發現,即使已經做了五季,節目組並不能保障每一個案件都能拿到優秀分,因為案件的成功受劇本、嘉賓發揮等元素影響,不可控性很強。

節目組能夠在精彩起伏之中穩定觀眾熱情,便是因他們在製作上奉獻了最大的誠意,不斷將風險壓縮起來,其中劇本、剪輯、場景三個方面最為用心。

鍾愛推理故事的觀眾往往都是半個高手,熱愛《明偵》的同時,也熟悉推理小說、懸疑電影,綜藝想要俘獲這些觀眾的心,便要打造出一部新的“推理小說”。

一個知名推理作家,尚不到保障自己一年一部優秀作品的產出,更不能無限虛構絕妙案件,但《明偵》做到了。

一季多個不同的案件,每個案件不雷同、有新鮮感,背後編劇團隊掉的頭髮,觀眾從成品便能看得到。

劇本不斷打磨的同時,佈景與剪輯也沒有掉鏈子,從最初的封閉環境到間接出現的實景場地,再到不斷挑戰觀眾腦力的剪輯。

製作組能夠給出的最高的誠意,也許便是這種每個部門都努力爭優的成果。

  • 嘉賓的誠意

一檔綜藝的成功,脫離不了幕後與臺前,製作組幕後的用心通過劇本、場景傳達出來,而嘉賓則是他們與觀眾面對面的媒介。

這個媒介,至關重要。

有魅力的嘉賓,可以將老套的綜藝環節玩出新精彩,在綜藝劇本、製作退後的時候拉一把,不契合的嘉賓也可能會玩砸一個優秀的本了。

之於《明偵》,最初製作組的選擇非常給力,撒貝爾、何炅兩個兼具控場、綜藝感、高智商的MC鎮住了場子。

“何撒白鬼鷗”五位老班底在觀眾心中的好感度不遜“極限男人幫”,但其實五個人最終的受認可,是嘉賓不斷進步的誠意使然。

無論是熟悉綜藝的何撒,還是半路綜藝人白鬼鷗,對於《明偵》這個節目,都不是能夠輕鬆駕馭的。

這五位明星之於《明偵》,就像普通人玩狼人殺進階遊戲,他們要從最初的新手模式迅速成長為高端玩家,如果有一個掉鏈子,那麼很快就會跟不上劇本成長。

很慶幸,常駐嘉賓為節目付出了足夠努力,從一開始的綜藝感融合到最後的推理邏輯養成,嘉賓沒有浪費過好的劇本。

更為驚喜的,是七話在《明偵》中看到了節目組根據嘉賓性格特點,推動他們突顯個人特色,正如將“芳心縱火犯”的設定給了自戀又喜感的撒貝寧。

這個設定順勢成就節目高光時刻。

兩者的誠意與節目執著創新態度聯手之後,《明偵》的成長,顯而易見。

聊完《明偵》,再看“綜N代”滑坡問題,答案已經呼之欲出。

明偵成功的砝碼,便是綜N代滑坡的原因

創新與誠意,是最普遍的詞彙,也是觀眾最常見的訴求,甚至是許多節目組經常用來標榜自己的形容詞。

但事實,大多數綜藝在呼喊口號之時,做的是相反的事情。

  • 創新力不足,多數節目陷入自我複製模式

“紅不過三代”並不是國產綜藝專屬,在韓綜裡也有同樣的魔咒,究其原因還是因為觀眾審美疲勞,從節目裡找不到新鮮感。

同樣一個設定反覆出現多季,換湯不換藥,有時候甚至換了節目名稱仍舊在複製曾經的模式,這已經是國綜常態。

與《明偵》同出一個臺的《爸爸去哪兒》、《一路有你》便是個中典型。

作為第一個爆紅的親子戶外真人秀,《爸爸去哪兒》沿用了韓版最初的創意:親子游、找食材、做飯、談心。

這個創意,一用就是六季,而韓版在第二季其實就已經默默變動模式。

後來,平臺請來影帝梁家輝、老戲骨吳剛等人打造了成年版親子綜藝《一路有你》,原本嘉賓陣容十分有吸引力。

但播出後卻讓觀眾大跌眼睛,很難想象,成年“孩子”與老年父親同遊的節目,居然還是沿用《爸爸去哪兒》的低齡設定。

於是,節目高開低走,第一季便實現了“一路滑坡”。

一味的複製自己,甚至複製到不去考慮嘉賓特性的地步,這樣的綜藝又怎麼可能持續成功呢?

  • 對嘉賓過度依賴,忽略了綜藝本身

仔細去看滑坡的綜N代,“舶來品”佔了多數,製作組靠著國外的成功創意打響頭炮,然後便把可持續力交給了嘉賓。

《極限挑戰》把看點都交給了常駐MC,一旦男人幫湊不齊,魅力也大打折扣。

穩不住常駐MC的《奔跑吧,兄弟》,把噱頭交給了流量嘉賓,內容成長几乎為零。

這些季播綜藝所有的看點幾乎都在於“陣容湊不湊得齊”、“嘉賓夠不夠給力”,而“劇本”如何?創意如何?

是絕種話題。

過度依賴嘉賓忽視綜藝創造力之後,一旦達到一個零界點,觀眾吐槽聲便會襲來。

彼時製作方想要扭轉困局就需要進行突破性創造。

然而,縱觀一系列口碑、人氣滑坡的綜N代,即使問題已經被擺到臺前,也不過是持續引進人氣嘉賓來解困,而非通過綜藝本身的成長做改進。

這樣的創作思維,又怎麼能保住精品之位呢?

或許,製作方需要思考一個問題,為何國外的綜藝是節目製造綜藝人,而國內的綜藝,需要綜藝人來成就節目。

  • 放不下的老牌子紅利

滑坡的“綜N代”裡也有一些例外,有的綜藝節目很用心在改變,對品質要求也很高,但同樣遭遇了滑坡,比如曾經大爆如今不溫不火的《歌手》。

當2020新發的陣容裡,《歌手》推出“當打之年”口號,模式與陣容都進行了180度的調整,但效果甚微。

其實,這並不是因為節目組不夠有誠意,而是《歌手》的核心看點在於老歌手回爐,這本身便有數量限制,註定節目是短壽綜藝。

即使掀起口碑熱潮的韓國原版《歌手》,也只勉強做了三季而已,國版能夠更長壽還是因我們的市場與人才更豐富。

但再豐富的市場也擋不住已被挖空的資源,製作方原本應該如韓版般見好就收,選擇開闢全新的節目。

然而,老牌綜藝的天然國民度讓製作方無法放棄它的紅利,明知走下滑路仍持續製作,這種情況存在於多個節目。

想要打破困局,只能看出品方有沒有“走出來”的氣魄。

其實,綜藝用不用心,觀眾是能夠感受到的,想要打破“綜N代”滑坡魔咒,需要的是如《明偵》般的創新與誠意。

世上沒有“魔咒”,只有加深“魔咒”的人。

希望每一個製作組對待作品都能堅守最簡單的準則,讓綜N代滑坡不再成為常態。


七話影視


影響最深刻的的是《爸爸去哪兒》第一季,五個孩子和爸爸們我都喜歡。每一集都追,最後一集的時候意猶未盡,其他季的時候我就沒追了,覺得不大好看了。

  1. 李湘女兒王詩齡遺傳她媽媽的高情商,錄製節目那會兒才三歲,經常語出驚人,說大人話。記得又一次去一位老奶奶家,領走前囑咐老奶奶:老奶奶你一個人在家好好兒的啊。天還沒亮起來,節目組工作人員去她家叫她和爸爸去做節目,睡眼惺忪的吃早飯,咕咚咕咚把一大杯牛奶喝了,然後高高興興的和爸爸收拾行李。節目裡,經常像大姐姐似的安慰其他小朋友。王嶽倫不會做飯,每次做飯挺有愧疚感的,擔心女兒吃不慣,但王詩齡特別理解爸爸的心情,笑呵呵的安慰爸爸說:我最喜歡吃爸爸做的飯了,爸爸做的飯最好吃了。說話特別天真可愛,又一次和森碟說:你看我都這麼瘦,褲子都往下掉,哈哈哈,好可愛呀!王詩齡太懂事兒拉,誰不想有這個個女兒!

  2. 張亮兒子天天體現了男人的擔當,節目裡特別護著妹妹弟弟們,也不鬧脾氣,和工作人員的關係特別好。 後來好像他是唯一一個沒有鬧過脾氣的孩子, 一聽到要搶中午飯就大口大口狂吃剩飯!

  3. 天亮女兒森碟剛開始去節目有點不太適應環境,哭的好厲害,好多觀眾因為她的哭被吸引了,哭起來太厲害了,呵呵,她哭久了大家覺得挺好玩兒的。還有一點,她不愧是運動員的女兒,跑步像我們走路一樣輕鬆,跑起來像風一樣,所以被稱為“像風一樣的女子”很懂事愛幫助人而且情商還蠻高的。給羊喂草的時候,王詩齡被kimi叫過去她還說“沒事兒沒事兒你過去吧,我在這兒就行了”,哈哈好像小大人好好玩兒。

  4. 林志穎的兒子kimi屬於這種自帶賣萌屬性的孩子。光是聽他的臺灣腔就酥得快盯不住屏幕……不過年紀比較小的他居然也蠻懂事的還真是挺意外。看著他像小女生,有種特別想保護他的感覺,單純又可愛。

  5. 郭濤兒子小石頭呆萌呆萌的,屬於憨厚老實的小夥子。因為小石頭是五個小朋友當中年紀最大的孩子,所以他經常保護弟弟妹妹們,性格內向的他,有擔當能力,村子交代的任務,都是他帶頭完成,每個小朋友遇到困難都會尋求他的幫助,在節目中扮演大哥哥的角色,爸爸們都很稱讚石頭,而且肉肉的小臉很有喜感,很多觀眾看後也是被他的性格圈粉,畢竟男子漢大丈夫,做事情要有一定的擔當能力,才能得到別人的信任嘛!


吃不胖的搬磚女王


說起昔日火爆的綜藝節目,當屬2012年浙江衛視《中國好聲音》,當初各路選手可謂“神仙打架”,梁博、吳莫愁、平安、吉克雋逸等,都在哪一年火爆全國,觀眾記住了抱著吉他唱“私奔”的男孩,記住了唱“High歌”的吳莫愁,也記住了許許多多各具特色的歌手,中國好聲音第一季,給當時平息了許久的音樂選秀節目新的希望,也給觀眾的耳朵添了一束音樂的燈光(如果選手不講自己有多慘的話),於是浙江衛視開始堅持一年一度的好聲音選秀。

2012年中國好聲音晉級選手(圖源百度,侵刪)

然而到了第二年,《中國好聲音》開始反響平平,因為湖南衛視的《我是歌手》橫空出世,同期出現的各類音樂綜藝節目層出不窮,競爭最大的莫過於湖南和浙江兩個衛視,於是觀眾開始有了對比。

2013年初我是歌手首發陣容(圖源百度,侵刪)

湖南衛視當時的我是歌手節目,首發陣容立刻吸引了各路觀眾的目光。先是當時觀眾緣頗高的國內音樂組合羽泉(那時羽凡還沒被爆黑料、海泉還沒問“為什麼”)、愛穿皮褲的汪峰、婦女的偶像齊秦、想帶我回快樂老家的陳明、逼我吃洋蔥的楊宗緯、搖滾不死的黃貫中、眼線畫很長的尚雯婕和一鳴驚人的黃綺珊,這些老師有新晉歌手,也有樂壇常青樹,迅速吸引了老中青三代觀眾的眼球,不得不承認,湖南衛視的製作團隊和樂隊在當時也是國內首屈一指(現在其實也是),當時每一集的每一首歌都讓人印象深刻,甚至讓人懷疑,現各類節目愛飆高音也是因為當初黃綺珊老師把全國人民的高亢情緒給勾了出來,才導致年輕人也極愛飆高音,當然,黃綺珊老師的高音確實是出神入化。

有了這種比較,中國好聲音推出的選樂壇新秀這個主旨,在人們看完樂壇大咖的表演之後,有一點點的索然無味,當然,也會有部分觀眾吃完一頓火鍋盛宴後會想喝一杯酸奶。只是,2013年底第二季的中國好聲音開始慢慢走下滑坡。

中國好聲音第一季導師陣容

到了2014年,10年代綜藝節目的盛世來臨。中國好聲音第三季、我是歌手第二季、爸爸去哪兒第一季(2013年年末首播)、爸爸去哪兒第二季、爸爸回來了第一季(賈乃亮甜馨父女等參演)、百變大咖秀、中國好歌曲、中國好舞蹈、花兒與少年(國內綜藝節目明星互撕巔峰之作)等等扎堆湧現出來,2014年全國人民的週末都顯得十分不夠用,觀眾有了更多的選擇,中國好聲音這個開山之作被漸漸遺忘(中國好聲音第一季冠軍梁博後來也參加過湖南衛視的我是歌手),看著越來越多的綜藝節目,觀眾開始有了主觀喜好的選擇比較,變得挑剔。觀眾開始不想看樂壇新秀在節目中哭泣講述自己的悲慘故事,更想再打開電視的時候看到孩子天真可愛的笑容和不可觸及的明星被整蠱時的窘迫。

再後來,浙江衛視推出現象級綜藝《奔跑吧兄弟》,該節目是引用的韓國國民綜藝《Running man》。也許是因為重心轉移以及贏在節目形式在當時國內綜藝較少,奔兄大火,轉移觀眾視線,中國好聲音開始沉寂,觀眾銳減,不復當年。

中國好聲音第一季冠軍梁博(圖源百度,侵刪)

2013年至今,國內綜藝其實一直處於快餐時代,火爆如當初的中國好聲音,火了那麼一小段時間,開始變水了;火爆如我是歌手,火倒是火挺久,但是觀眾也在減少;火爆如奔跑吧兄弟,換固定成員換來換去換滅了;爸爸去哪兒如今也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走丟了;爸爸回來了也在播完一小段時間了出差了....說及原因,一是因為國內節目審查差越來越嚴格,限制頗多;二是各類自媒體橫行,國民討論度過高容易引起爭論也引出許多限制級問題;三是網絡節目盛行,電視節目更多服務於中、老層年齡段觀眾,而這部分觀眾往往不愛看這種節目,眾口難調....

各種各樣的原因讓這些曾經紅極一時的綜藝節目開始反響平平,越來越多的優秀節目嶄露頭角取而代之。也許我們應該思考,節目是應該適應這個快餐時代,還是應該十年磨一劍專注本心?也許觀眾想看的不是一個選手在舞臺上講述自己的人生悲慘,更想看看那些人在舞臺上散發屬於他們自己的光芒。

我們期待某個老牌節目也許會給我們帶來驚喜捲土重來,也期待更多新鮮血液照亮無數個百無聊賴的夜晚。節目興衰在於觀眾的感受,節目好壞取決於節目組的用心,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會有一個新的中國好聲音,不僅火爆一段時間,要火爆長長久久,長在觀眾心裡,存於觀眾的生活,我們在陰霾裡,想有一束花,所以需要一個新的春天。


荒野玫瑰李大爺


基本上所有的綜藝都存在“綜N代”滑坡的現象,這其實有很多的原因在裡面。有的綜藝是因為人員的變動,有的綜藝是因為同類別競爭過於激烈,導致了一個共同結果,那就是“綜N代”不復當年的輝煌。

“綜N代”為啥變了?一個是人員發生了變動

拿綜藝節目《極限挑戰》來舉例子,當年出品節目的時候,這種帶有劇情方向的綜藝可以說一招鮮吃遍天。相比較那些個只會瘋跑的綜藝,給人的新鮮感太強烈了。同時,新鮮的節目形式也使得觀眾看到了藝人電視、電影之外的一面。這一點從孫紅雷的身上很能夠表現的出來。

然而,就是這樣的一檔節目在輝煌了3季之後,就變成了陌路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參演人員發生了大的變動,因為限薪的影響造成了人員的缺失。這一點和《奔跑吧》很類似。另一方面是團隊的缺失。這個應該是根本性的。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而《極限挑戰》之所以前兩季很有特色,導演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然而,花無重開日,人無再少年。從導演那裡我們知道了這個節目受到了很多的限制,以至於連口號都要做限制的時候,帶著鐐銬跳舞的節目怎能夠吸引人呢?

雖然後面的第五季換了很多的新人演員,可是真的是帶不動了,完全沒有了當時的韻味。

前面說了,換人員影響比較大的,除了《極限挑戰》之外,還有《奔跑吧》

另一個是參賽人員的和節目同類性的變化。

在綜藝中還有一類是參賽人員競技類的綜藝,這個產生綜藝收視滑坡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參賽人員水平不濟造成的,另外一個是同類性綜藝過於多造成了觀眾的審美疲勞。

第一個類型比較有代表性的綜藝是《中國好聲音》、《歡樂喜劇人》、《笑傲江湖》、《中國達人秀》。

這類節目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節目的質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演員的水平高低。無論是喜劇類的綜藝還是演唱類的比拼,參賽選手的水平是有決定性的。收視率比較高的前幾季幾乎收羅了國內喜劇界、達人界的高手參加,他們很能夠代表同行業內的高水平。而幾季過後,同行業內的頂尖選手都已經成名成腕兒了,剩下的都是一些水平有限的人員,自然這節目的水平高不到哪裡去。這種情勢下,收視下滑在所難免。

同類性的綜藝競爭嚴重,特別是音樂類的選秀類節目,從最開始的《中國好聲音》,到現如今的《我是歌手》、《樂隊的夏天》、《無限歌謠季》、《跨界歌王》、《明日之子》、《這!就是對唱》、《中國新說唱》……同一個領域內的比拼到了白熱化的境地,使得原本就不多的流量被瓜分的七零八碎,加之製作成本的加大,觀眾的要求越來越高,矛盾加劇之下,誰也不能保證收視長虹。


娛扒府


如題目說講的那樣,一些國內的大型綜藝節目,在最開始的前兩季收視爆火,但後面幾季這些節目的收視率便開始下滑。

其實有很多這樣的綜藝節目,比如中國好聲音、中國達人秀、我是歌手、最強大腦、奔跑吧兄弟等。

對此我進行了這4點分析:1、節目引進前,2、國內首播,3、盛況之後,4收視率下滑原因。

1、節目引進前

這些節目在引進國內之前,就已經在國外爆火,已經獲得了很好的成績。國內電視臺在看到國外成功經驗後,勢必嘉賓陣容、場地佈置以及宣傳上更加大撒幣。

2、國內首播

在國內電視臺播出時,新的模式,新的嘉賓,新的主持人,新的場地,新的導師,新的學員。這樣一個全新的節目,對於喜歡看新鮮看熱鬧的人們來說難道不是很有吸引力嗎。所以像這樣的節目播出後勢必引發空前的關注和熱度,收視率之然就很高了。

3、盛況之後

經過前兩季的收視盛況,後面開始迴歸到正常的,更加穩定的收視率。雖然相較於剛開始的幾季來說,收視率呈下降趨勢,但一個長久的節目,靠的是固定的受眾群體支撐的。

4、很多人可能會說,是因為節目不夠創新才導致收視率下滑的。

說實話,我個人不太同意這樣的觀點,其實對於那些真正有在看這些綜藝節目的人來說的話,他們就會發現,這些綜藝節目除了在主要的節目框架結構機制不變以外,在人員、場地、舞臺設計以及各種小的比賽環節中都做了許多的創新和改變。

所以我個人對於“綜N代”滑坡現象的看法是:由於剛開始節目受到的關注度太高,以及加上大量的網絡媒體宣傳,吸引了很多看熱鬧的,收視率自然就高。等到後來一些看熱鬧人的稀奇勁兒過了,節目留下了他本來的受眾群體。





faqiangu


都說富不過三代,大概綜藝也是如此吧。

不說《極限挑戰》、《奔跑吧》這種從外面引進的綜藝,就連我鍾愛的《奇葩說》也從第一季的驚為天人,每週蹲守,變成了食之無味,棄之也不可惜的嚼到沒甜味的口香糖。

為什麼會滑坡,我覺得這是一個自然現象。

第一,觀眾都是喜新厭舊的。一個再好看的綜藝,看多了也就沒有了新意。即使節目組多半也會想盡辦法再形式上做一些改進和調整,但也很難讓已經形成一定模式和套路的節目脫胎換骨。所以,當有一些新的綜藝出現,尤其是一些類型比較新穎的綜藝出現的時候,魅力下滑的綜N代就很難留住觀眾了。

第二,節目組的自以為是。有的時候,當一款綜藝爆紅之後,節目組往往以為自己擁有了粉絲就可以為所欲為,不把精力放在內容的創作上,也無視老觀眾的心聲,去做一些自以為是的調整,比如引進當紅的流量,而不考慮對方是否適合這個節目。

比如《明星大偵探》是一個需要很高智商和情商的綜藝,雖然至今整體保持得不錯,但也一度因為引入了某些不太適合這個綜藝的流量而導致其中的部分集數口碑較差。從豆瓣評分就能看出來,第一季-第三季都在9分以上,但在大量引入流量之後的第四季和第五季就下滑到了8.6分,如果不是有雙北撐住全場,估計評分會更低。

雖然對於其他綜藝來說這已經算是高分,但下滑的趨勢已經出現。如果不做出調整,也可能會迎來口碑翻車。

第三,節目組創新能力弱。其實現在的國綜原創的本來就比較少,有些是買了人家版權的,有些是模仿的,還有些乾脆是抄襲的。這種現象說明了目前綜藝圈的原創能力低下。這也會體現在綜N代身上。第一季可能新鮮,第二季還能保持,第三季就黔驢技窮是常態。

第四,盲目屈服於市場。這個很典型的是《全員加速中》,其實第一季《全員》是很有特色的,雖然前幾期適應度不是很好,有點慢熱,但在播出的過程中慢慢吸到了一批粉絲。可是在當時,流行的是《奔跑吧》、《極挑》這類娛樂性更強的綜藝,於是第二季的《全員》就從第一季緊張刺激的全員逃命,變成了站在原地聊天,慢慢悠悠做遊戲的低配版跑男。結果老粉絲所望,又吸不到新粉,這個節目也就遺憾地止步於第二季了。

其實,任何事物想要長青都是不太可能的。雖然有些喜歡的綜藝一代不如一代,確實令人遺憾和傷感,但也沒有必要太過惋惜,畢竟總會有新的好綜藝誕生,就讓觀眾的選擇來討厭那些不合時宜的綜N代吧。


關注刀叨綜藝,我們一起追綜吧。

刀叨綜藝


確實國內綜藝常常會出現火不過“三代”的情況,從《中國好聲音》到如今的《極限挑戰》、《歌手》都逃不過這樣的定律。在小柒看來,這樣滑坡實屬正常,四點因素都對節目滑坡造成了影響。

首先要說的就是:節目形式固化和觀眾的視覺疲勞,代表綜藝就要數《中國好聲音》,當年導師轉身可以說是新穎而獨特,如今再看見導師轉身簡直是有些厭煩,這些年導師轉身、導師滑滑梯、導師閉麥屢屢創新卻都不改內核的固化。

節目組年年的變化不大,自然讓觀眾也有了視覺疲勞的感覺,年年都如此也讓觀眾渴望有新綜藝來洗洗眼,這樣的現象對於已經好幾代的綜藝是很不利的。

第二點就是節目後備不足,代表綜藝《中國好聲音》、《歡樂喜劇人》和《歌手》,作為競演類節目,選手的平均水平對於節目的質量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隨著季數的上漲,潛在的選手池基本都已經見底了,像《歡樂喜劇人》這次幾乎都是徒弟輩在上面表現。

而徒弟輩大多在經驗和能力上都跟當年的喜劇人不能比,這也就導致了這幾季喜劇人越來越下滑的狀況,《中國好聲音》也同樣有這樣的問題,想必很多人也都看出來了這些年大多數參賽選手都是學生,這側面也反應了選手池薄弱的情況。

第三點則是人員變動,代表綜藝《極限挑戰》和《歌手》。之前因為人員變動問題,《極限挑戰》曾遭到不少人的抵制,也造成了當季評分有所下滑,可以說當綜藝走紅後,很多老觀眾都希望能維持著原班人馬走到最後。如果沒有自然會對節目造成打擊。

第四點則是新綜藝的衝擊,這個代表作就比較的多了,基本每一個老綜藝都會受到同類型綜藝的競爭,當一個類型的綜藝走紅時,後續總會冒出許許多多想要分一杯羹的新綜藝。比如《嚮往的生活》和《哈哈農夫》,《中國好聲音》之後一片的歌曲競演類節目等等,這些新綜藝或許難以對老綜藝進行取代,但是都能搶佔掉不少的資源和觀眾,就算是靠疲勞,也能讓這個模式在觀眾眼裡覺得厭倦,自然降低了老綜藝持續下去的能力。

小柒覺得,觀眾就好比是地裡的韭菜,綜藝就相當於是個圈,當第一代綜藝走紅時,他就圈走了一批韭菜,其他的韭菜沒有被圈走,基本就證明他們並不喜歡這類的綜藝,那麼不管你再圈幾次,也不會把他們圈進去,但隨著你圈的次數越多,你的圈就越破,原本那些韭菜也就跑了。

哈哈這個比喻真的有點爛,不過希望大家能懂小柒說的意思,喜歡的從第一季就喜歡,不喜歡的演一百季可以也不會看,但因為厭煩感喜歡的也會慢慢流逝,這也就造成了綜藝長久之後走下坡路的原因。


娛樂小柒


前幾年國內綜藝節目異常火爆的時候,我也是各大綜藝節目的忠實觀眾,一道綜藝節目更新的週末,我就會熬夜等更新,然後各大熱門綜藝連續追,常常樂此不疲。


而今,可能十天半月不去打開一臺綜藝節目,即使當年 異常火爆的綜藝節目的第N季也沒有了追完全季的熱情與耐心。新的綜藝節目更是看都不想看。有時候我也在想這是為什麼呢?是我變了嗎?還是綜藝節目越來越不好看了呢?誠然作為觀眾的我隨著年齡 的增長審美在變,業餘消遣的方式也在便。但是國內綜藝相比前幾年的異常火爆在走下坡路也是現實。

那麼為什麼當年的火爆的綜藝節目很多任然在,然而無論是內容還是收視以及是節目的口碑都開始滑坡了呢?這確實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當年繁華今何在


回顧國內綜藝的發展道路,前幾年的國內綜藝異常火爆的起點應該是2012年夏天的那個不別開生面的 音樂選秀節目——《中國好聲音》。以此為起點進入了國內綜藝亂戰的火爆局面,當時各大一線衛視花大錢,用最好的團隊,都憋足了勁想要打造出一款可以引領觀眾的國內爆款節目,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在國內創意不足的情況下,他們都很浙江衛視一樣,花錢到國外買版權。這就有了後來的《我是歌手》、《奔跑吧兄弟》、《極限挑戰》、《爸爸去哪兒》、《歡樂喜劇人》等等一眾引爆國內綜藝市場的爆款節目。



但是好景不長,如今再回頭看也僅僅是三五年的時間,這些當年可以說有無數擁躉的爆款綜藝,如今停播的停播,換人的換人,儘管依然還是那個名字,頂著“第N季”的名頭,卻早已盛況不再,日漸凋零。有的甚至都到了無人問津的地步。不得不感嘆國內綜藝凋零的太快了 。

那麼這些綜藝日進凋零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本文嘗試從不套角度尋找一些答案,來啟發思考,和大家一同探討。


後續創新不足,觀眾審美疲勞

瞭解當年這些火爆綜藝節目的人會發現,這些火爆的綜藝節目多數是引進了國外版權的節目,或者對國外優秀 綜藝節目在創意上的借鑑。而這些節目很多都沒有較好的完成本土化的創作,有的甚至就是簡單的把節目形式和遊戲內容複製過來,僅僅是綜藝節目的常駐嘉賓換成了國內觀眾熟悉和喜歡的本土明星。對於觀眾來說,這樣的外來節目圖一時新鮮還可以,但是時間一長,比如一年一季。


觀眾終歸會有審美疲勞,畢竟在搞笑的段子看多了也會不好笑的。而對於節目的製作團隊來講,因為節目創意和流程都是花錢買的國外版權,雖然學會人家的形式。但是國內製作團隊學不來人家的創意呀,當買過來的創意被觀眾看厭了之後,製作團隊的創意就跟不上了,從而導致節目的製作後繼乏力,沒有長期穩定的創新來吸引觀眾。所以觀眾可以直觀的感覺到這些綜藝節目的質量一年不如一年,也就漸漸的不願意看了。

資本大量介入,節目同質化嚴重


彷彿這是亙古不變得真理,哪裡的項目能掙錢,哪裡的項目就更容易吸引投資,然後就會出現資本扎堆。因為爆款綜藝的帶動,讓很多資本看到綜藝節目製作的有利可圖,然後無論是一線電視臺的一線團隊,還是普通的製作團隊,都很容易的獲得更多的資本來製作節目,但是節目創意並不是段時間就能夠大量湧現的,所以很多團隊就會把當紅的綜藝節目的創意和節目形式七拼八湊的改一改,然後就產出了一部全新的綜藝節目,這樣節目短短几年大批量的產出導致了市場上綜藝節目同質化嚴重。



監管趨嚴,創作邊界明晰

凡事過猶不及,因為綜藝節目市場的火爆,迅速吸引了大量資本的介入,同時也加劇綜藝節目之間的競爭。所以當年很多製作團隊和公司為了引進國外優秀綜藝節目的版權而高價競爭,國內製作團隊並把國外綜藝節目的版權費給炒上去了,同時大家都看到了引進節目的成功,很少有團隊肯花心思搞原創節目了。



另外國內各電視臺為了招商,所以非常注重節目的收視率和市場份額,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只有更刺激的內容才能吸引更多的眼球,這就使得國內綜藝製作的邊界在擴展。面對這樣日益氾濫的市場環境,為了保護環境生態,同時保證作為文化傳播作品的藝術性和思想性。光電總局對上星播出的綜藝節目的監管趨嚴,綜藝節目的內容創作也從原來的沒要求變成後來的邊界明晰,這才有了當年的“限娛令”。而且也對國外引進節目加強了建國,這使得當年的《奔跑吧兄弟》、《我是歌手》等節目紛紛改名,《極限挑戰》節目多次傳出整改新聞。


明星被過度消費

因為明星參加綜藝節目,只是負責玩笑和遊戲,有些在錄製前會安排好劇本,同時節目的錄製一般就是一週錄製兩三天,但是節目的報酬較高。總結來講就是時間段、來錢快、不費力,所以很多明星都熱衷於上綜藝節目來保持自身熱度。但是長期上綜藝節目對於一個演員來說是 過度消費,因為一旦綜藝形象深入人心,那麼劇中角色就會讓觀眾調戲。同時對於綜藝節目的常駐嘉賓來說,一年十二期的錄製,一年一錄很容易將演員掏空。就是參加錄製的演員因為在節目中的過度曝光沒有了太多的新鮮感,也沒有了太多搞笑的梗,長此以往節目的質量會下降,對觀眾的吸引力也會下降。



短視頻的崛起和觀眾娛樂方式的多樣性

近幾年隨著4G\\5G技術的普及,現代人的娛樂休閒方式更加傾向於碎片化的閱讀和觀看。所以短視頻不斷崛起,而短視頻的崛起漸漸佔用了年輕人休閒娛樂的大部分時間,追綜藝已經不再是年輕人的必選休閒項目了。再加上近幾年手機遊戲的衝擊使得綜藝節目的休閒時間被擠壓,綜藝節目觀眾的流逝比較嚴重。


在以上各方面原因的綜合作用下,國內的綜藝也就一年不如一年了。所謂的“綜N代”也就開始走滑破了路了。不過也說明國內的綜藝開始迴歸理性,市場也在呼喚原創綜藝的出現。

希望有更多優秀的心得綜藝節目不斷湧現。


劇說時代


隨著網絡視頻的迅猛發展,近年來的各類綜藝出現了井噴狀態,大投入、大製作、大陣容的爆款綜藝讓人目不暇接。可是這看似一片欣欣向榮的背後,有許多老牌綜藝歷經幾季的更迭之後,很多都出現了收視率和口碑的下滑,“綜N代”滑坡的現象日益嚴重。

我們應該如何評價這一現象呢?

這裡,扒姐帶著大家先從綜藝類型、平臺佈局等角度粗略地分析一下近年來整個中國綜藝市場的發展形態,相信看了這篇問答之後,答案就會一目瞭然。

我們先來看一開電視和平臺上近年來的綜藝節類型的佔比(這個不用列表了,大家自己在頭腦裡想想就知道了):

  • 音樂類、觀察類、親子類是佔比最高;
  • 文化類、語言類、體育類次之;
  • 紀實類、推理類、戶外類增長幅度最快;
  • 舞蹈類、美妝類、公益類、健康類、喜劇類是佔比下降最多;
  • 科學類、演技類、旅行類、經營類佔比大致不變。

那麼這些綜藝節目的表現如何呢?我們以2019年上半年綜藝豆瓣評分TOP20為例,來看一下:

通過這個排行榜我們發現了幾個問題:

  • 綜一代和綜N代在這個榜單中佔比相當:綜一代11,綜N代9;
  • TOP10中綜一代佔比遠遠超過了綜N代:綜一代8,綜N代9;
  • 平臺綜藝佔比要要遠遠比衛視高:平臺15,衛視5;
  • TOP10除了一家衛視,其它全部都是平臺。
  • 綜N代主要集中在衛視上,平臺大都是綜一代。

這僅僅只是2019年上半年的情況,如果以下半年為例,情況將更嚴重。

我們接下來繼續看一下2019年上半年各大綜藝微博同名話題閱讀量TOP20:

然後我們又發現了幾個問題:

  • 綜N代的同名話題量遠遠超過綜一代,TOP10中沒有一個綜一代;
  • 觀察類綜藝勢頭迅猛;
  • 綜一代後勁十足;
  • 綜一代開始出現“垂直細分”領域;
  • 平臺開始和衛視分庭抗禮。

我們僅僅用綜藝類型和平臺佈局這個角度,一下就把“綜N代”滑坡現象的原因找到了:

首先,最直觀一點的是,綜N代的流量已經跟質量不匹配了(豆瓣評分只是個參考,但是整體比較時出現普遍現象,就已經說明問題了)!那麼出現這個問題的原因是什麼呢?

  • 綜N代有大量的粉絲基礎;
  • 綜N代有過往的口碑背書;
  • 綜N代有錢,有大品牌贊助;
  • 競爭太激烈,綜一代處在夾縫中生存;
  • 綜一代的宣發費用有限,宣傳沒做到位。

其次,綜N代和綜一代的同質化特別嚴重。

我們舉個2019年觀察類綜藝的例子吧。東方衛視《中國相親2》、《加油好先生》、《動物情報局》;江蘇衛視《美好遇見》;湖南衛視《墨香之王》、《對王之王》;騰訊視頻《心動信號2》、《女兒們的男朋友》、《幸福三重奏2》、《我和我的經紀人》;芒果TV《真心大冒險2》、《別想談戀愛》、《我的年下王子》、《異性朋友的旅行》、《妻子的浪漫旅行3》、《分開旅行》、《女兒們的戀愛》;愛奇藝《喜歡你,我也是》。

光光一個並不是“頂流”的觀察類綜藝節目就至少有15部之多,其它的類型更大!

蛋糕就那麼大,人多了自然就吃得少。

(如果賭王整個家族成員都去吃蛋糕,夠分嗎?哈哈)

然後,綜N代“換血”嚴重。

去年《極限挑戰》用迪麗熱巴、岳雲鵬、雷佳音換黃渤、孫紅雷的例子大家還記得吧。粉絲們既有的熟悉觀看模式被打破,脫粉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這只是整個綜N代中的冰山一角,在這個行業中特別嚴重。

其次,綜N代的發展遭遇瓶頸,創新不足。

比如湖南衛視的《我是歌手》經歷著幾季的口碑下滑和收視率下跌之後,不得不被迫調整。老的節目形式和節目內容根本都提不起觀眾興趣了,飆高音再也不能把觀眾“飆”出眼淚了,發展遇到了困境。

不變,觀眾審美疲勞;變,老觀眾不習慣,兩難啊!而綜一代根本不會出現這個問題。

最後,綜一代用“細分垂直化”跟綜N代競爭,圈住了精準粉絲。

比如《聲入人心》搞的音樂劇;《樂隊夏天》搞的“獨立樂隊”;轉搞“嘻哈音樂”的《嘻哈頑童》等等,在細分垂直領域搶走了綜N代的流量。

結語

綜N代出現滑坡現象,恰恰就反應出了中國綜藝市場的蓬勃發展。競爭的激烈,也會促使著綜N代求新、求變,堅持內容為王。

這對於整個綜藝市場和觀眾來說,都是好事。

話又說回來了,大浪淘去的是沙子,幹不倒磐石。有質量、有態度、有溫度的綜N代肯定不會過時!

我是圈外扒姐,擅長八卦花邊,偶爾胡亂寫寫影評、劇評,歡迎關注!


圈外扒姐


近幾年,娛樂圈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很多明星藝人不再侷限於自身的領域內,他們頻繁出現在各大綜藝平臺。這些大製作、大投入的綜藝節目也確實捧紅了一大票人,可以說近幾年就是“綜藝”的時代。但凡是喜歡看綜藝的人都知道,只要有一個節目火了,緊接著製作方就立馬推出續集,其他製作團隊發現這種節目火了,馬上紛紛效仿。但是,最近很多老牌綜藝出了“綜N代”後出現了收視率和口碑下滑的現象,並且這種現象日漸加重。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我個人覺得主要有以下四個原因:

第一 缺乏創新

我認為這是最主要也是最根本的一個原因。其實很多綜藝節目都是照搬國外的模式,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跑男》了,大家都知道它的原版是韓國的《Running man》,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綜藝,你都會找到國外原版的,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不止是照搬國外,國內各種綜藝之間也存在互相抄襲的現象,一個節目火了,馬上另一個製作團隊就會推出類似的節目,除了名字和參與的嘉賓不同外,你會發現他們幾乎一毛一樣。我會有一種心理:當我知道我喜歡看的節目是借鑑或者買了別人版權的,我會從心裡牴觸這個節目,在我看來這就是抄襲,抄襲和盜竊是一樣的可恥。我會忍不住拿它與原版比較,然後發現原版會更好看,就放棄國內的版本了。

第二 節目定位不準確

有些節目在第一季的時候是有明確的核心定位,有在傳播正能量的。但是越往後面,越讓人失望。比如主打慢生活的《嚮往的生活》第一季收視率和口碑都還可以,那時候最喜歡看的就是:幾個老友相聚在一起,喝點小酒,聊聊人生,回憶過去的青春歲月,那種感覺就像在家裡聽爺爺奶奶說他們年輕時候的故事一樣。但是到第三季的時候,節目邀請了很多年輕藝人,當然這些年輕藝人很優秀,但是我認為年輕人和節目的慢生活一點也不搭,這個完全背離了節目的的主題與初衷。而且很多嘉賓和主持人壓根都不熟悉,看起來很尬,看了前幾期果斷棄劇了。另外有一些是不知道它要傳播什麼,為了提高收視率,只能靠“神剪輯”製造矛盾來吸引觀眾的眼球。比如著名的“袁立”事件,以及其他綜藝驚現現實版“甄嬛傳”等。收視率有了,但是口碑沒了。

第三 常駐嘉賓頻繁變動

很多綜藝節目的常駐嘉賓在第一季中產生了默契,由於先入為主,觀眾已經習慣他們這樣的組合了,就是我們說的“cp粉”,但是這些嘉賓因為檔期或者其他原因是很難一直做同一個節目的,所以“綜N代”中常出現嘉賓大換血的情況。不知道大家覺不覺得中國人都有一種念舊的習慣,比如《快樂大本營》,謝娜懷孕缺席時,新人李浩菲成了代班主持人,那段時間,不管節目還是李浩菲都遭到網絡的攻擊。也是那個時候我們才發現,“快樂家族”已經深深烙印在我們心裡了,我們容不下別的人,也不能接受有人離開。

第四 創造能力有限

我突然想起宋丹丹在《王牌對王牌》說自己不會在演小品了,因為自己的創作能力已經到谷底了,不想讓觀眾把自己噓下臺。《火星情報局》中薛之謙也曾表示第一季中自己會很賣力去製造笑點,但是後期就沒有那麼多精力了,也沒有更多的梗給大家。每個節目一開始時大家都精力旺盛,那時候的創作能力是最強的,可是到後期總會遇到創作的瓶頸期,這一點我想那些搞創作的人都深有體會吧。

對這些問題我也想提出三點建議:

第一 勇於創新。堅決抵制抄襲,要打造出屬於中國風格的綜藝節目,變“輸入”為“輸出”。

第二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弄清楚節目的定位是什麼,節目能給觀眾和社會帶來什麼價值。

第三 點到為止。綜藝應該借鑑寫作,

故事總要有結尾,要給觀眾回味、想象的空間,建議每個綜藝最好不要超過兩季。

當然,“綜N代”收視口碑滑坡現象並非壞事,起碼這能說明我們的觀眾辨別能力在增強,觀眾要求高了,也有助於促進娛樂行業的優勝劣汰。畢竟,我們也製作出《國家寶藏》《身臨其境》《中國詩詞大會》等優秀綜藝,不是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