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7 厄立特里亞簡介

厄立特里亞,絕大多數人都沒聽說過,但它是世界上最封閉、最神秘的國家之一。我們先來看一下這個神秘國家的地理位置。

厄立特里亞簡介

厄立特里亞位於北緯12°42‘和18°2’,東經36°30‘和43°20’之間,東非及非洲之角最北部,西與蘇丹接壤,南鄰埃塞俄比亞,東南與吉布提相連,東北瀕臨紅海,國土面積12.5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200公里,隔海與沙特阿拉伯、也門相望,扼連接歐、亞、非海上通道的咽喉──曼德海峽,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厄立特里亞簡介

從衛星圖來看,厄立特里亞全境依據地形地貌可劃分4個地理自然區:東部坡地、東部沿海平原、中部高原和西部低地丘陵。中央高原佔國土三分之一,海拔1800-3000米;西部低地,平均海拔1000米;東部低地,平均海拔500米,沿海平原,平均海拔500米以下。地勢從中部高原的2300多米海拔,向西部低地和東部坡地及沿海平原主次下降。境內最高峰為中部高原安姆巴索依拉峰,海拔3013米,最低點為東部平原的科巴爾低地,低於海平面75米。

厄立特里亞屬於高原地區氣候溫和,涼季(12月至次年2月)氣溫為15℃,熱季(5月至6月)氣溫為25℃。東部和西部平原地區氣候炎熱,最高氣溫可達40℃以上。高原和西部地區全年降雨量為1000~2000毫米。東部除阿斯馬拉東北有一狹長的多雨帶外,大部分地區雨量不足,尤其是紅海沿岸平原,一年中大部分時間乾旱,呈沙漠狀態。

厄立特里亞簡介

在厄立特里亞執政黨只有一個,總統也只有一個,而且是終身的、不能被罷免的。在這個國家,有一種事業叫強制人民為國家終身服務。加薪和轉行對於厄立特里亞人來說是不可想象的。

在厄立特里亞,沒有戰爭也沒聽說過有大面積饑荒。但是每月都有近5000人逃離厄立特里亞,逃亡歐洲的難民營。此外厄立特里亞被“記者無國界”組組織稱為“信息黑洞”,就新聞自由度而言排名居世界末列。

厄立特里亞簡介

說了這麼多,下來我們看一下厄立特里亞的歷史。公元2世紀以後,厄立特里亞中央高原地區逐漸成為現今埃塞俄比亞境內阿克蘇姆帝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公元9世紀,阿克蘇姆帝國衰落,這一中心南移。埃塞俄比亞形成國家後,其歷代君王始終未放棄對厄立特里亞的統治。16世紀,奧斯曼帝國吞併厄立特里亞沿海島嶼,於1557年佔領馬薩瓦港,後將這一地區交其下屬埃及總督統治。

1869年,意大利殖民主義者在阿薩布取得立足點,出兵馬薩瓦,並向內陸擴張。1889年,埃塞俄比亞與意大利簽訂《烏西阿爾條約》,承認意對阿薩布、馬薩瓦、克倫、阿斯馬拉等佔領區的統治。1890年,意將各佔領區合併為統一的殖民地,命名為“厄立特里亞”。1941年,厄立特里亞成為英國託管地。意大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後,宣佈放棄在非洲的所有殖民地,戰勝國將厄立特里亞歸屬問題提交聯合國大會討論。

1950年12月,聯合國通過決議,決定厄立特里亞作為一個自治體同埃塞俄比亞結成聯邦,允許厄立特里亞有自己的憲法、議會和獨立的政府。1952年,聯邦成立,厄立特里亞組成地方政府。1962年,埃塞俄比亞皇帝海爾·塞拉西強制取消聯邦制,將厄立特里亞合併為埃塞俄比亞的一個省。厄立特里亞人民曾長期為厄獨立而鬥爭。

1958年,逃亡國外的一部分原厄聯邦政府官員成立了“厄立特里亞解放運動”。1961年後,厄人民先後成立了厄解放陣線(厄解陣)、厄人民解放陣線(厄人陣)等反對埃塞統治的組織,開展爭取獨立的武裝鬥爭。1970年後,厄人陣成為獨立解放戰爭的主力軍。1991年5月,厄人陣與埃塞俄比亞人民革命民主陣線並肩作戰,推翻門格斯圖政權,解放厄全境,成立厄臨時政府。隨即同埃塞過渡政府達成協議,厄於兩年內舉行全民公決,決定厄的獨立問題。1993年4月23~25日,厄舉行全民公決,以絕對多數贊成厄獨立。同年5月24日,厄立特里亞正式宣告獨立。


厄立特里亞簡介

厄立特里亞國家以農業為主,80%的人口從事農牧業。生產落後,豐年糧食自給率僅60%~70%。屬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
厄立特里亞屬阿拉伯-努比亞地盾,該地盾元古代綠巖帶中蘊藏豐富的礦產資源。厄特國土面積的60%被元古代綠巖帶所覆蓋,地址成礦條件優良。主要礦產有銅、鐵、金、鎳、錳,重晶石、長石、高嶺土、鉀鹼、岩鹽、石膏、石棉、大理石。地熱資源豐富,紅海沿岸和西部地區可能有石油和天然氣,截止2014年尚未探明儲量。截止2014年有16家外資企業與厄政府進行礦業開發合作,首座金礦於2010年底投產,截止2014年已探明儲量為2000萬噸,其中含31.1噸金,311噸銀,29.84萬噸銅、37.3萬噸鋅。厄水資源缺乏,境內河川不多,且多為季節性河流,土地面積10.1萬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15.8%。

厄立特里亞簡介

厄立特里亞全國總人口609萬(2012年估計值),人口增長率約2.0%。厄立特里亞有9個民族:提格雷尼亞(約佔人口50%)、提格雷(31.4%)、阿法爾(5%)、薩霍(5%)、希達賴伯(2.5%)、比倫(2.1%)、庫納馬(2%)、納拉(1.5%)和拉沙伊達(0.5%)。

厄立特里亞沒有法定的官方語言,各民族使用自己民族語言。全國主要用提格雷尼亞語,通用英語、阿拉伯語。有四分之三的人口使用提格雷尼亞語和提格雷語。

厄立特里亞國民信仰東正教和伊斯蘭教的約各佔一半,少數人信奉天主教或傳統拜物教。

厄立特里亞簡介

厄立特里亞歷史上曾是地區貿易中心,與周邊國家和民族交流頻繁。厄特社會融合了多種民族、宗教和傳統習俗,彼此相處融洽。由於受西方勢力影響較早,厄特城市生活較西方化。儘管厄特經濟落後,但社會秩序良好,犯罪率很低。

厄特是非洲最後一個有互聯網接入的國家(2000年),帶寬嚴重不足(國家帶寬36兆,從英國和以色列公司購買),首都網吧較多。國家禁止民間使用互聯網衛星接收器(國家特許除外),私營互聯網公司必須從過硬的厄特電信公司接入網絡,為客戶提供有線和無線上網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