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1 車市寒冬,我們到底應該害怕什麼?


車市寒冬,我們到底應該害怕什麼?


對於汽車市場而言,2019年究竟是怎樣的一年?


2019年,華晨寶馬的鐵西工廠生產線與往年一樣忙碌,在工業4.0和5G的賦能之下,更顯得朝氣蓬勃;戴姆勒新帥康林松接過蔡澈的接力棒,踏上了新時代的征程;長城遠走俄羅斯,開啟了國際化元年;吉利正式成為戴姆勒最大股東;豐田在中國的氫燃料電車戰略開始佈局;特斯拉終於在中國實現了國產……


一切看似在有條不紊地推進之中,然而走出聚光燈外,大家都心照不宣地保持了沉默。氣氛變了。

車市寒冬,我們到底應該害怕什麼?


吉利早在2018年年初便敏銳地嗅到了風向的變化。彼時,吉利銷量保持著39%的高增長,但吉利控股集團總裁安聰慧卻說,他每天都如履薄冰,思考最多的是如何讓企業能長久的活下去。


果然,當吉利也亮出最後的底牌之時,曾經堅挺的王者也出現了銷量的波動。好在,吉利體系力的建設依然讓它坐穩了自主品牌銷量第一的位置,然而其他大多數品牌就沒有那麼幸運了。


傳統燃油車企業中,破產清算、賣身保價、退場出局的故事不斷上演;新能源企業中,呼籲政策繼續扶持的呼聲不絕於耳,因為那慘淡的銷量數據讓人再也無法相信新能源未來的美好。


重壓之下,轉移壓力


浸泡在這洪流之中,過去兩年發生的故事還歷歷在目。


2018年翻過春節後的3月,價格戰便悄悄在豪華車市場拉開序幕。銷量處於膠著狀態的BBA率先發難,多米諾骨牌就此倒下。2018年的豪車市場是血雨腥風的,除了雷克薩斯還算正常經營外,其他品牌都深陷大幅促銷的泥潭。

車市寒冬,我們到底應該害怕什麼?


這一招,豪華品牌屢試不爽,2019年上半年兩輪的官降潮再次印證了這一點。豪車市場以利潤換空間,直接殺入非豪華市場的腹地,被撕裂的汽車市場成了勇氣和實力的角鬥場。面對豪華品牌的市場掠奪,合資品牌只有繼續轉移陣地,將槍口瞄準更低端的市場。


捷達品牌的發佈便是典型的案例。2018年,在豪華品牌的一路窮追之下,大眾品牌應對得極為吃力。


從數據來看,2018年全年,一汽-大眾共售出141.67萬輛新車,距其年初發布的被以"保守"形容的145萬輛銷售目標還有17萬輛的距離,這樣的成績對於將2018年列為產品大年並一口氣推出兩款SUV的一汽-大眾來說,顯然不夠理想。

車市寒冬,我們到底應該害怕什麼?


另一邊的上汽大眾表現也不那麼盡如人意。2018年,上汽大眾共售出206.5萬輛新車,與2017年同比微增0.1%,但其中大眾品牌與去年相比卻不增反降,微增的部分全靠售價相對較低的斯柯達品牌貢獻。


雖然從最終的銷量數據依然讓大眾這一龐然大物保存了顏面,而同比微增的數據暗示著,留給大眾的突圍機會已經不多了。放下身段、市場下探,以捷達品牌搶佔低端市場的份額,成為大眾此時少有的選擇。


而自主品牌,除了吉利、長城尚有餘力與之抗衡之外,其他品牌都在艱難支撐。曾經SUV紅利時代的爆款產品哈弗H6、傳祺GS4、吉利博越和榮威RX5,市場份額被越來越多的產品擠佔,處境岌岌可危。

車市寒冬,我們到底應該害怕什麼?


艱苦支撐一年後,2019年,一大波自主品牌對於海外市場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嚮往。長城北上俄羅斯,吉利南下馬來西亞,上汽進軍南亞市場,傳祺在新疆建廠,目標瞄準海外……


在這一系列的"破圈"操作之下,層層下探,步步緊逼的市場並沒有立即給出反饋,整體銷售市場依然持續下跌。據預測,2019年將是未來十年中最好的一年。


如果真如傳言所說,那麼這銷量跌跌不休、新能源市場難以斷奶、各國車企劍拔弩張的當下將是中國車市"最後"一抹落日餘暉。


奔潰的情緒正在每一個汽車人心中反覆試探,未來汽車市場的競爭還能怎樣慘烈?


寒冬應該來得更猛烈一些


事實上,當人們被恐慌的情緒裹挾,便已經在心理上敗下陣來。如果持續的車市寒冬是一個即將到來的事實,那麼此時為此所陷入的所有焦慮和擔心都是一種徒勞。


車市寒冬,車企到底應該害怕什麼?


對於任何一個致力於長遠發展的企業而言,真正應該擔心的是車市寒冬的風暴來得還不夠猛烈。在過去的28年中,中國汽車市場在增長的紅利中成長起來,這讓中國品牌快速發展的同時又盲目地自信。

車市寒冬,我們到底應該害怕什麼?


在高漲的市場情緒中,中國自主品牌應運而生,催生了吉利、長城、長安、廣汽、北汽這樣的企業,也同樣孕育了夏利、海馬、力帆、東南、眾泰、江鈴、江淮、觀致、漢騰、獵豹的誕生。


而2018年開始急轉直下的市場,給出了一個剎車警告。緊縮時代,已然容不下任何實力薄弱企業的存在。不過,中國汽車市場尚有兩千多萬的體量支撐,這些身處末位的企業或在市場或在地方政府的支撐下,尚且"苟延殘喘",尚留有一席之地。


這是一個可怕的現象。當緊縮時代的大風吹到每一家車企家門口之時,市場之手無法發揮全部的力量,淘汰末位車企,重新洗牌,那麼這次車市寒冬便是一次車企間相互叫囂的藉口而已。


如果這些末位企業被完全清退,那麼困擾中國車市多年的"產能過剩"問題或將得到一次和解的機會。

車市寒冬,我們到底應該害怕什麼?


當然,車企們更應該擔心的是政策的搖擺。在過去兩年中,政策不止一次地希望通過干預的方式挽救跌跌不休的市場大勢。汽車下鄉這個十年前的"老方子"被再一次應用,關稅下調的政策此起彼伏,然而這些具體的救市手段被殘酷的大勢摁下,並未有絲毫的改變。


與其做這樣尷尬的"干預",還不如將主動權交還市場,讓市場的大手發揮最大的作用,勇敢地迎接下一個汽車時代的到來。


對於正在經歷深刻調整的傳統車企如此,對於即將邁向市場階段的新能源市場亦如是。2020年,新能源市場將進入後補貼時代最深刻的調整。


事實上,相比於直接的資金補貼,中國新能源市場更渴望一條明確的發展道路。許多新能源企業一把手都曾表態,希望政策穩定地輸出。


我們應該擔心的是市場之手還不夠強有力,應該擔心的是政策的搖擺,更應該擔心的是車市的寒風來得還不夠猛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