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老子曰: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說說如何理解?

55e4680


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呢?能認清別人叫做智,能認清自己才叫明。能夠戰勝別人叫做有力,能戰勝自才叫強。知足的人富有,堅持做下去的人有志向。不失去根基的人能保持長久,雖死而不被遺忘的人才是永生。

知人者智。老子首先告訴大家能夠認清、看清別人的人是有大智慧的。

自知者明。每個人都認為很瞭解自己,其實事實正好相反,每個人大多數時候都是不瞭解自己的,所以只有瞭解自己,才能控制自己、約束自己,也就是自律。這樣才有可能獲得成功。

勝人者有力。能夠戰勝別人,說明你很有力量,你很有能力。

自勝者強。只要你掌握了一定方法和規律,戰勝別人也許容易,但是戰勝自己卻很困難,歷史上很多大人物都是能戰勝對手,而最後敗在了自己手上。

知足者富。並不是指知足常樂,安於現狀。而是告訴眾生,真正的富有不是你擁有什麼?而是你能摒棄多少自己妄想和私心雜念,對自己有多少認識,只有這樣你是真正的富有。

強行者有志。堅持不懈的人是有志向的。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只要你堅持天道,不失去立人的根本,就算死了你的精神也是永遠存在的。


壹緣居士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選自《老子》三十三章。

強行:即勤行的意思。

死而不亡;身沒而道猶存。

老子對個人修養的要求,除了“知人”、“自知”、“勝人”、“自勝”外,還包括“知足”、“強行”、“不失其所”、“死而不亡”等標準。他說: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意思是:知道滿足的人富有,持之以恆的人有遠大的抱負;不失去自己的所有的人才能長久,身沒而道存的人才是真正的長壽。

人的慾望和野心永遠也難以滿足,所以才會有“慾壑難填”、“得寸進尺”、“人心不足蛇吞象”等現象。而當人心不足時,富有也就沒有了限度,很多人也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老子總結人生的這些經驗教訓說,“禍莫大於不知足”,並從相反的角度提出“知足者富”,認為人如果能夠“知足”,滿足於自己已有的和應該有的,就會感到富有了。既然富有了,貪慾和野心得到收斂,便遠離了災難和禍患。

老子認識到,一個人能夠持之以恆、堅持不懈地努力,那一定是個具有遠大志向的人。他的動力之源,來自高遠的志向和宏大的奮鬥目標。人的肉體,終究是要消失的,然而人的思想、精神卻能夠留存下來,長久地傳承下去。所以這樣的人,能夠長久地活在人們的心中,永葆生命。如果一個人死了,什麼也沒有留下,那就是徹底地消亡了,這種人活得再長也是短命的。


天天讀詩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出自《老子·道經·第三十三章》。此句理解難點在於“強”字,《老子·道經·第四十一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故“強”通“勤”,強行意即有勤行。

知道滿足的就是富有;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離失本分根基的就能長久;身死而不被遺忘的是真正的長壽。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所留下的一本哲學著作,全書共5162個字,又稱《五千言》。《道德經》常被古代帝王視作是“內聖外王”之學,被譽為萬經之王。老子也因此被尊為道教的始祖、道家學派創始人。

魯迅先生說“不讀《道德經》,就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





漫閱書語


老子曰: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壽。說說如何理解?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原文是這樣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解析這幾句話的的意思之前,先講一個故事‘【漢高祖的自知之明。】’


漢高祖劉邦繼位以後,在洛陽大擺宴席慶功三天,他還鼓勵諸侯將領講出他為何能大獲全勝得到天下,而項羽又為啥失了天下,最奇葩的是要求講真心話,相當於今天的‘真心話大冒險的遊戲’。


他的大臣可沒那麼大膽量,都不敢說實話,害怕得罪了新皇帝,得罪皇帝可沒有什麼好處,這些久經官場的老臣可沒那麼傻。


大將軍王陵可沒那麼膽小 ,只能站起來回答劉邦的問題。‘’皇帝陛下你一諾千金,論功行賞,賞罰分明,兌現當初的承諾,樹立了威信,還愛才如命,所以天下壯士擁護你,甘願效力於你,所以你能贏得天下;項羽嫉妒賢能,還言而無信,所以沒人擁護他,所以他失了天,一敗塗地。‘’


劉邦聽完臣子的奉承的話,他搖搖頭說:‘你們對我的奉承我能接受,但你們講的不全對,我有自知之明,我自己能力有限,全靠你們大家的幫助才有今天的勝利;蕭何在治國安邦上勝於我,張亮在深謀遠慮上強於我,韓信在用兵之道上比我厲害的多,有了這麼多有能力的人幫助我,才有我今天的成功;而項羽失敗的原因是他不自知,不懂得團隊的力量大於個人,不懂得唯才是用’。


通過這個故事講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這幾句話的釋義:社會是充滿競爭和險惡的,我們努力奮鬥,和社會上其他人做比較,超越別人,想得到別人的認可;其實不是這樣的,我們一生最大的對手應該是我們自己,我們一生中做的事情都是在戰勝超越自己。


一個人只有自知,自勝,自強,自足,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才能真正戰勝別人,立足社會找到自己的方向,成就一番事業,實現自我價值。


一個不失自我本性和靈魂的 人,一個心繫天下百姓疾苦的人,及時死了他的精神也會傳頌與後世,讓人敬重;在所以得人性品格中自守自律,自知知人者,自尊自愛的人才能愛 他人,才能奉獻自我,成就他人,才能體現自己的價值,給予他人正能量惠及社會。



能知人者是智慧的人;能自知是高明的人,能勝別人是有力量的人;能自強是堅強的人;能自足是富有的人;能不是本性才能長久立於世界;人死後精神不死,才是真正的長壽。


這樣幾句話都能有這麼偉大的意義,一部【道德經】更是博大精深,惠及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中國人頑強,自信,自強的立於世界。



【道德經】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道家精神,早已超出了哲學範疇,有著更深的實用價值,兩千多年以來,不斷的影響中國的傳統文化,一直到今天【道德經】被翻譯成1000多種外文,傳播於世界各地。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一個人的困惑,往往是全世界的,全人類的困惑,而【道德經】普世價值,正是一種滋養人類的‘道’。


喝咖啡的貓貓


老子的道“非常道”,老子的智慧非一般智慧。無勝有,曲勝直,柔勝剛,靜勝躁,寒勝熱等等言論所表達的修身養性和處世哲學思想,是老子思想的一大基調,貫穿在他的整體言論中,也包括隱含在這裡我們將要釋讀的這句話中,至今仍然給人們以許多有益的啟迪,具有人生指導意義。“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是說物質財富上的富有也許並不是真正的富有,並不一定給人帶來充實和快樂,而精神、心裡感覺上的容易滿足和知足,可以讓人感到充實和富足,那這個人就是富有的了,人生這樣就可以了,奢求太多無意義。堅定踐行、持之以恆自然就是有志向和氣節的表現,不需要空頭口號和表面文章來標榜。一個人要有志,躬耕力行,莫問前程,不需要自己的說明和別人的吹捧。“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是說不喪失自己的立場,不忘根本,認定自己的價值標準,堅持去做,就已經是真正的長久了。易反易復,隨波逐流,動輒即變,自然得不到長久。即便一時生存得很好很長久,原本的精神、靈魂也已經隨著初衷腐朽了。真正的永生長存是雖死而其精神和思想的影響力持續存在不消亡。死而一切影響即隨之消亡無存,即使之前生存得再久,也是沒有什麼價值的,不是真正的壽。老子人生認識之深刻,哲學思想之高度,由這幾句言論已略可管窺。





天人神農易指禪


《道德經》第33章知會//

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這一章譯文:只譯開頭的一句“知人者智”,領略一下老子的深逐思想世界,研讀其他章節時或許從中收穫更多啟發//

——喜功惡效的人多行不義,慎始慎終的人守望相助。特立獨行的人不置留芳,納言邀諫的人容度海量。人前乖巧的人背後暗虐,不避言諱的人胸襟坦蕩。前恭後屈的人直立異類,抬步方行的人進退有序……以上是本章開頭第一句“知人者智”的意涵引述//

正文解注: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洞悉人之心性斥求的人靈性十足,能認識自身不足和缺憾的人清醒理性。

(薦讀)


55e4680


知足者富是說慾望要懂得收斂,不要“身後有餘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

強行者有志是說勤於實踐的人容易達成目標。“有志者事竟成”。

不失其所者久是說不要喪失了根本,包括做人處事等等的底線和原則。

死而不亡者壽是說人死了,精神卻長流。

《老子》一書充滿人生智慧,取之不盡 用之不竭,“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建議把《老子》一書當作床頭書,一定要多讀、細讀,使其內化於心。



青春萬歲CHN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這幾句話的意思是說:知道滿足的人富有,持之以恆的人有遠大的抱負;不失去自己的所有的人才能長久,身沒而道存的人才是真正的長壽。

人的慾望和野心永遠也難以滿足,所以才會有“欲壑.難填”、“得寸進尺”、“人心不足蛇吞象”等現象。而當人心不足時,富有也就沒有了限度,很多人也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老子總結人生的這些經驗教訓說,“禍莫大於不知足”,並從相反的角度提出“知足者富”,認為人如果能夠“知足”,滿足於自己已有的和應該有的,就會感到富有了。既然富有了,貪慾和野心得到收斂,便遠離了災難和禍患。

老子認為: “一個人能夠持之以恆、堅持不懈地努力,那一定是個具有遠大志向的人。他的動力之源,來自高遠的志向和宏大的奮鬥目標。人的肉體,終究是要消失的,然而人的思想、精神卻能夠留存下來,長久地傳承下去”。所以這樣的人,能夠長久地活在人們的心中,永葆生命。如果一個人死了,什麼也沒有留下,那就是徹底地消亡了,這種人活得再長也是短命的。


山水花間


能瞭解,認識別人叫做智慧,能認識,瞭解自己才算聰明。盟戰勝別人的人是一個有能力的有力量的人,能戰勝自己缺點的人才是剛強的,知足的人是在精神上生活上是富有的,生活中的強者是有志氣的不懈努力的。不離失本分的人就能長久不衰,生理上的身體雖然死亡,但是其留給後人的文化精髓還是存在的,一直流傳在人們的精神上,身體雖死,但是其精神永存。




一粒孤塵


能瞭解、認識別人叫做智慧,

能認識、瞭解自己才算聰明。

能戰勝別人是有力的,能剋制自己的弱點才算剛強。

知道滿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堅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

不離失本分的人就能長久不衰,身雖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長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