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水滸傳吳用的“誘人上山”計:手段的多樣,複雜和殘酷性

梁山領導人是很精於藉助各種方式,通過各種渠道招攬人才的。比方說,為了利用某些好漢的精湛技藝,或欽慕某某在江湖上的赫赫威名,或久聞某某“大官人好處”……總之,為了梁山事業發展和鬥爭需要,梁山“總參謀長"吳用便巧設妙計,“誘”人上山,“逼”人入夥。被“如此這般”誘“請”上山的,就有金大堅、蕭讓、李應,杜興,朱仝,徐寧、安道全,蔡慶,蔡福、盧俊義等人。

水滸傳吳用的“誘人上山”計:手段的多樣,複雜和殘酷性

在實施誘“請”計謀過程中,宋江,吳用注意伴之“曉以義氣”,諸如讓被“請”好漢理解如此誘諞的一番苦心和良好動機,並大談梁山事業的正義性和替天行道的壯舉,採取“先絕了足下歸路"的果斷行為,使被“請"上山者,“死心蹋地”跟著幹!同時,並以極大的熱忱和得力的措施,接其家屬上山,解除被“請”者的“後顧之憂”,使其同心同德共聚大義。但是,在具體描繪中,卻各有異引人入勝。

那麼吳用的“誘人上山”到底是怎麼“誘”的?

一、重金利誘。

盧俊義被姦夫李固陷害入獄後,梁山派柴進攜帶千兩黃金,前去收買兩院押獄蔡福、蔡慶,要他們“留得盧員外性命在世”。蔡氏兄弟經過一番鬥爭,便決定“殺人須見血,救人須救徹!”於是便用黃金“上下使用”,從中廚旋,終於保護了盧的安全。在梁山義軍打下大名府,救出盧之後,蔡氏兄弟以大勢所趨,隨眾上了梁山。

水滸傳吳用的“誘人上山”計:手段的多樣,複雜和殘酷性

二、武力“劫持”。

吳用為救宋江,吳用決定採用讓戴宗傳遞假信的計謀。要製造一封蔡京給蔡九知府的假信,須請善於模擬蔡京筆體的聖手書生蕭讓和會“剔得好圖書、玉石、印記”的玉臂匠金大堅。戴宗奉命前去“誘請”此二人上山,偽稱:

“小可是泰安州岳廟裡打供太保,今為本廟重修五嶽樓,本州上戶要刻道碑文”,

相繼誘出蕭讓和金大堅。接著,梁山派人途中攔截,強行把蕭、金“橫拖倒拽,捉投林子裡來”,最後送上梁山,才吐露真情實意。

水滸傳吳用的“誘人上山”計:手段的多樣,複雜和殘酷性

李應,杜興的上山,也是派人先把他們挾持走,且連同家屬“取到山寨”。於是李、杜見狀,也“只得隨順了”。

三、“引蛇出洞”。

梁山“賺”取會使鉤鐮槍的徐寧上山,先是讓時遷潛入徐家盜其金甲。正當徐寧發覺丟失祖傳之寶金甲而氣急敗壞之際,那別有用心的湯隆前來造訪,明知故問:“哥哥如何尊顏有些不喜?”且聲稱他曾見到一個“閃肭了腿的”提著皮匣子。這便拋出了引蛇出洞的餌物。接著,湯隆又主動說“何不我們追趕他去?”徐寧尋甲心急,於是便輕易地“上鉤”了。一路上

“湯隆但見壁上有白粉圈兒,便做買酒買食吃了問路,處處皆說得一般”,

這使徐寧更為深信不疑,一步一步地往梁山走去。這一處處“壁上有白粉圈兒”的店鋪,宛如“引蛇出洞”的路線。

後來,在一所古廟附近,終於追上了那個:“閃肭了腿的”“偷甲人”,文勢為之一揚,讀者情緒如同徐寧那樣,驟然興奮起來。可是,又來個“出入意料”,那個人已把金甲倒轉了手。文勢即刻又跌落下來。出於百般無奈,徐寧只好帶著這個閃了腿的再去追尋金甲。走著,走著,忽然來了一個湯隆相識的趕車人李榮。由於那個閃了腿的走得太慢,而徐寧心急如焚,所以便自然地同意借車趕路,

“看看到梁山泊,只有兩程多路”,

梁山好漢便使出了最後一招,用麻酒把徐寧麻翻“賺”上了梁山。顯然,這“誘請”故事,曲折動人,抑揚有致,大有出人意料之妙,撲朔迷離之趣。

水滸傳吳用的“誘人上山”計:手段的多樣,複雜和殘酷性

四、“嫁禍於人”。

這是梁山首領“絕人歸路”的一種手段。

這種手段,雖然能迫使被誘者就範,但因為常常禍及無辜之人,帶有某種殘酷性。如張順為迫使安道全上山,連殺數人,且

“蘸血去粉牆上寫道: ‘殺人者安道全也!’連寫數十處。”

為迫使朱仝上山,宋江讓李逵把朱全看護的天真活潑,年僅四歲的知府愛子活活殺死,這雖然達到了把朱全逼上山的目的。但畢竟如朱仝所說“只是忒毒些個”。

水滸傳吳用的“誘人上山”計:手段的多樣,複雜和殘酷性

此外,有的“誘請”事件,是作為一個完整的故事,採取多種藝術手法來表現的。它反映了梁山“誘請”手段的多樣化,在藝術上則筆態橫生,頗具情致。

“誘請”盧俊義即是典型一例。

梁山採取的手段既有“引蛇出洞”的誘騙,也有武力相邁的挾持,還有嫁禍於人的“斷後”。在“誘請”進程中,作品重在懸念的設立和局勢的佈置上,在情節進程中顯示出了“將軍欲以巧伏人,盤馬彎弓只不發”的妙處。當宋江提起盧俊義,並大為讚揚二番的時候,吳用即說“小生略施小計,便教本人上山刀。但究竟何計,作品“彎弓只不發,”把懸念落在“用計”上。

接著便寫吳用巧裝算命先生,以大禍臨頭的聳聽危言,去誘盧俊義“出洞”。盧俊義被誘出之後,作者那久彎之“弓”的一發,並非簡單地“射”出去,而是以騰挪跌宕之勢去寫盧俊義的被擒過程,這當然是武力的挾持。待“彎弓”終於“一發",擒住了盧俊義之後,也就是達到引人入勝的藝術境地。

水滸傳吳用的“誘人上山”計:手段的多樣,複雜和殘酷性

但作者並不以此為滿足,又特意寫上一筆:吳用對被放回家去的李固說:“你的主人,已和我們商議定了,今坐第二把交椅”,其實是栽“贓”於盧俊義, 目的是斷其後路。

綜上所述:充分反映了梁山首領“誘請”手段的多樣,複雜和殘酷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