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清田園詩人吳進

 

清田園詩人吳進

吳進(1714-1793)字揖堂,號瓞(die)村。江蘇山陽(今淮安市)人。家貧好學,小時候依父兄識字,舅家有藏書,見杜湘草(名首昌,明末清初著名詩人,工書法)手寫古文二大冊,乞求得之。歸家後時時玩賞愛不釋手。父興姬,字卜遠,取書閱一過,語之日:“此湘草杜先生字也,書法之工,久稱江右。是卷選輯評點亦佳,爾善讀之I豈徒重杜先生書法已哉。”(《書杜湘草手書古文卷後》)。12歲始從裡師讀書。16歲得師授《論語》、《孟子》,時藝(即八股文)、試帖詩。父卒,依長兄頤年(字眉友)生活,兄“處家庭如春風吹柳,條條鬯遂①。(《亡兄吳眉友傳》)“諸弟妹皆幼,依兄為活。兄篤教養,以時嫁娶。”(《長兄吳眉友墓表》)。至此先生不再從師讀書,自攻時藝,於乾隆12年丁卯(1747)科試入學,年34,鄉試未中,乃謀生徒,旋去板浦(今灌雲縣)客授。《四月十三日出門》詩:“我生為飢驅,別毋朐山遊。”時老母在堂。以微薄收入助兄謀家人生計。乾隆21年丙子(1756)五月,長兄眉友病逝,歸裡經營喪葬,後仍去板浦教讀。
  清初,愛新覺羅氏通過數十年征戰,在取得穩固的統治地位後為籠絡漢族知識分子,開科舉士,時諸生“絕口不談古詩文,日相砥礪惟時藝。間有留心者,父師以務外責之。所言詩,仍以時藝視詩也,古文絕無人與談。”(《寄族祖山夫先生書》,吳山夫,即吳玉摺(見《淮安古今人物(一)》)。吳進不屑於束縛人思想的八股文,取漢、晉、盛唐詩誦讀揣摩,專心學詩。在《寄族祖山夫先生書》中寫道。“今習詩三年矣,甚承教誨,當公居鄉時與宿老談詩,進不知學,近知學又相遠隔,近體七律詩自覺難作,七古亦似難於五古。”“進非好作小文,每成一首多無遠大之勢。平昔好讀柳柳州(柳宗元)、王臨川(王安石)兩家文,柳記短悍,王文名貴,竟以此自縛不得展舒歟?抑學未兄無以充拓縱橫於其間歟?皆祈明以教之!”後來,吳進於七律、七古詩也著於篇,但為數較少,文亦類似柳宗元的諸《記》,短小精焊。


  吳進從板浦歸裡年月無可稽,回鄉後繼續授徒。“教讀裡中,為六七童子師”(吳山夫:《一詠軒詩草·序》)“時沽酒,時或賦詩。青鞋竹杖,獨遊行草野間。每西風颯颯,黃葉寒鴉,日夕悽緊,怡然自得。春和花馨,車馬遊填道路,則杜門獨處,不覺跡之遠也。”(自作《小傳》)。
  乾隆58年癸丑(1793),吳進年80逝世。著有《一詠軒詩草》二卷,《一詠軒文存》一卷,《詩見》五卷,《山陽耆舊詩續輯》、《山陽志遺補》。
  吳進先生一生教讀,不慕榮利,甘於清貧,嚮往自然,頗似田園詩人陶淵明。集中詩歌大部分是吟詠田園風光和農村生活。現舉數首以饗讀者。
  《秋日田園雜詩》其一:
  茅屋臨荒野,幽棲遠市譁。農書間自注,村酒暫為賒。冷露團匏葉,秋風老豆花。優遊甘短褐,十畝足生涯。
  其二:
  一曲溪流別,扁舟渡蓼灘。支門欣樹老,傍
  水惜花寒。地僻堪容懶,年豐足飽餐。日來何所事,嘗起拂漁竿。
  吳進家近蕭湖,湖光粼粼,岸邊垂柳,垂釣岸邊,又有園亭之勝,風景秀美宜人。
  其三:
  雨灑幽林暮,霏微欲潤畦。地荒蟲語早,天暗鳥飛低。甕牖涼堪坐,藜床困獨棲。問年才五十,無力把鋤犁。

  其四:
  起來常愛早,扶杖戶庭行。霧氣連宵暗,星光際曉明。貧廚留鼠跡,空屋聚蚊聲。虛落甘棲託,常為隴畝氓。
  吳進的田園詩淡雅、爽目,評論者眾多。韓夢周雲:“揖堂之詩能不悖其性情以致力於倫紀。”王小史稱之曰:“詩能秋水淡,名自楚山孤。”吳山夫雲:“(詩)純出性靈,不雜採繪,切於人情。體乎物性,而於骨肉交遊間尤真摯焉。溯其淵源,蓋初宗孟東野(孟郊),後究心於韋左司(韋應物),參之王、孟既香山(王維、孟浩然、自居易),五言短古,融會諸賢,自成一家。質而綺,枯而腴,高寒古淡,畫家所謂逸品也。(《一詠軒詩草·序》)
  道光初,淮安著名詩論家潘德輿在《養一齋詩話》原稿《說詩牙慧》有云:“吾鄉國朝詩人自張虞山(張養重)先生之後,予獨推吳揖堂先生。揖堂詩止二卷,又不長於七律七古,然其五言詩,真樸有餘味不易到也。如《病答妻子》、《五日》、《貧居詠》、《田家晚吟》、《野居》、《雜詠》、《暮歸》(原詩未引),讀此數詩,先生安貧守義,篤倫愛物,清厚之氣流於紙墨之外,與明季吳野人,潘雨村幾可並肩。”因題其集雲:“豈惟工於詩,斯人殆聞道。非溢美也。”
  潘先生論詩頗嚴,從不作違心之言。他還寫道:“揖堂詩不求工於字句,然其佳句如:花探春露重,人靜夜星寒。地荒蟲語早,天暗鳥飛低,閒門秋草多,飄飄數寒蝶。……此例數十句皆創自心源,深合古義。”《養一齋詩話》刻本,所收詩止於明末清初,稍後者一概未用。潘先生一心想傳先生詩於海內。遺憾的是《一詠軒詩草》未能得以廣泛流傳。

  解放初,近代學者淮陰人張須(名震南,字煦侯,筆名須)得先君畏人所贈《一詠軒詩草》,讀後寫了‘讀《一詠軒詩草》)載於《江北日報》副刊《學林》第一、二期,對吳進的田園詩予以介紹,認為其詩“樸實見天然,情景赴目”,毫無雕鏤。
  二百年來,吳進及其詩作幾被湮沒了。《一詠軒詩草》有乾隆刻本,嘉慶重刻本;《一詠軒文存》邑人邱衍礽於1921年抄錄副本擬送冒廣生刊入《楚州叢書》,時冒先生因母喪離淮,未得刊入。現吳進的此一著作只有抄本存世。
  乾隆年間,《一詠軒詩草》曾被阮葵生(唐山)於壬寅(1782)年冬攜至京都。“此集傳至都門,一時諸鉅公傳誦擊節。”其後吳進則默默無聞,百數十年間,除潘德輿提及外,近代僅見張須先生作文,做了介紹。現在張先生文又幾乎失傳,筆者特撰寫此文,為同好者提供線索,更望傳吳進先生田園詩於“郡邑”之外。
  註釋:
  ①鬯遂:鬯,chang,通“暢”,鬯遂:暢茂順遂。指一家人相處和睦親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