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7 《大道歸一論丹田》

《大道歸一論丹田》

練武的都知道丹田很重要,這裡一般都在肚子上做學問,好像肚子好了,丹田就有了。至於上中丹田那是玄學神學之類,純粹莫名其妙,不是正道,我這裡說個好像道家很“好笑”的事情:它把丹田修煉叫修丹,修丹很謹慎,一旦火旺燒身會“乾鍋”,它的意思是,下丹田到了一定時間要改變修丹的位置,不然會有問題,我不知道乾鍋會怎樣,我只知道鍋也許幹不了,可能水永遠不會開才是真的。雖是閒談,望武者深思。

下丹田在臍下小腹部分,包括關元、氣海,神闕、命門等穴位。有說在臍上神闕,又稱祖竅,有說為足掌心之湧泉穴,其說不一。都對,只是都是隱喻,怎麼知道也是假的,就是那個不知誰也不說,不說不說吧,存在卻是真的。望武者要記住。

丹田的概念原是道教內丹派修煉精氣神的術語,現在已被各派氣功廣為引用。《東醫寶鑑》引《仙經》之文,不僅指出丹田的所在,而且還闡述了丹田的功能:“腦為髓海,上丹田;心為絳火,中丹田;臍下三寸為下丹田。下丹田,藏精之府也;中丹田,藏氣之府也;上丹田,藏神之府也”。古人稱精氣神為三寶,視丹田為貯藏精氣神的所在,因此很重視丹田的意義,把它看作是“性命之根本”。這些敘述有順序性,不可顛倒隨意為止,這就是層次,有亂修的,不知是不是能夠成型我不知,反正家師說這些的時候一絲不苟。我說“修”就是“練”,動作也是,靜坐也是,形式不同,目的是一樣的,此為歸一。

說說“意守”。意守是練功人將意念集中和保持在自身某一部位或某一事物上以幫助意識進入氣功入靜狀態,並在此基礎上發揮意識能動性,主動感知和調整自身功能活動,來達到良好效果的練功方法與過程。佛家叫持戒,此為歸一。

丹田意守,是練功人將意念集中並保持在丹田部位的練功方法,是眾多意守方法中的一種。更確切地講,這種方法屬於意守自身部位類中的意守穴位法。但實際練功時,人們是無法將意念僅僅守在一個穴位上,只能意守在以穴位為中心的一個範圍內。因此,將丹田理解為這樣一個範圍更合適些。這樣很好,這在武學中很重要,其實,我們修煉,練的是整體,而不是局部或是一點,所以,範圍很重要,這個不要執迷不悟。

人身雖有三丹田之說,但實際練功時,除特殊情況之外,一般所說意守丹田,都是指意守下丹田。古人認為下丹田和人體生命活動的關係最為密切。是“性命之祖”、“生氣之源”、“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之根”、“陰陽之會”、“呼吸之門”、“水火交會之鄉”,是真氣升降開合的樞紐,是彙集烹煉、儲存真氣的重要部位。當然,從現代解剖學和生理學的觀點看,下丹田所在的部位至今並未發現有特殊的形態和功能。但是,我們看不到卻不能忽視他們的存在,世相就是這樣奇怪,感知未必就是“真”,未知未必就是“假”,不是什麼神秘,是真的不知道而已。

古人認為丹田是滋養全身的重要部位,故有“無火能使百體皆溫,無水能使臟腑皆潤,關係全身性命,此中一線不絕,則生命不亡”的說法。道家以織女喻腎,為真陰,在卦為坎;以牛郎喻心,為真陽,在卦為離,陰陽合則為真夫妻,陰陽合則生丹藥,所以還有坎離交媾,男女媾精陰陽合而生丹藥之喻。心腎交,水火交,龍虎交之類等等,這都是練功隱喻,其實很簡單,我們不談,也不是不談,因為談了也只是談了,與您無意義,而且您還會因為好奇而做許多無意義的嘗試,多走許多的彎路,這樣,我們談我們能夠理解的現代思想,這樣對你的武學及身體更有理解力才是我的目的。

好了,這裡丹田敘述基本結束,我的文章的意思是引出上中丹田的重要性,一個下丹田很重要,可是上中丹田不注意,也許不幹鍋,可是水是永遠不會開的哦,就這樣。

練太極拳,要多看文章,多琢磨,沒有真師,看個字眼記在心裡,沒準就是大道。

不過,說實話,誰會無端這樣吐露真言啊,請您擦亮您的雙眼吧,我說了其實也就是說了,沒有隱喻也白搭,因為您只是看看啊,看看要是能夠出武學,打死我也不信。

看書不若唸經,唸經不若神遊,神遊不若打坐,打坐不若靜思,靜思不若呼吸,呼吸才是大道。

呼吸非呼吸,乃修丹也。我是說著玩的,以此來說明道佛與武學實為一體,此為歸一也。

要學武,動作為最。此為大道。

《大道歸一論丹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