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心理學:職場上性格隨和的人,往往“混得”很差,過得很不好

心理學:職場上性格隨和的人,往往“混得”很差,過得很不好

美國勞資學院的一項調查研究發現,那些在職場上性格隨和的員工,工資水平和發展狀況要遠不如那些有主張、有看法、“有性格”的員工。

所以也難怪,有人會說在職場上,乃至生活中,性格越隨和,往往越沒有“出息”,“混得”越差,如果從個人發展的世俗標準去看,的確如此。

其實心理諮詢中,我們也會接觸到很多性格隨和的來訪者(求助者),他們往往會遇到更多的心理問題,而回顧他們的成長經歷,他們大多數小時候都聽話、懂事,不給父母添麻煩。

可未曾想,隨著走出家門,走入職場,進入社會,各種問題日日凸顯,很顯然他們過得並不好,性格隨和帶給他們的往往是一個標籤化的無趣和壓抑。

那我們今天就看看,上述的論斷會表現在哪些具體的方面,如果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解析,對於父母養育孩子,對於個人發展自我,會有哪些參考。

不會拒絕別人

性格隨和的人有兩個自我限制,一個是外部的評價,比如一個從小聽話、懂事的孩子,這個聽話、懂事就是一個限制他的“枷鎖”,就是一個他要去滿足的標準。另一個就是內心的自我約束,他總要去做哪些性格隨和的事,因為這才符合內心他對自己的期待。

內外的約束使得性格隨和的人,通常都不會拒絕別人,我的一個來訪者,他是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按照父母的要求,回到老家,考試進入一小縣城家事業單位,一年之後不堪重負,就辭職了,因為一開始他想著,自己是新人,多幹些活是應該的。

可是那想到,大家都把自己手頭的一些工作,假借幫忙的名義,扔給他,再加上一些人際關係的難以處理,就辭職了。

可是最大的阻力來自父母,來自親戚朋友,因為他從小到大都是一個聽話、懂事的形象,這一次難道要打破這個固有的好形象嗎?

一直以來他都太壓抑了,其實從小到大他都是壓抑自己的真實需求,迎合外界,所以這一次算是一次集中爆發吧,他最終聽從了自己內心的聲音,“違逆”了父母。

心理學:職場上性格隨和的人,往往“混得”很差,過得很不好

沒有主見

性格隨和的人,往往沒有主見,什麼是主見,主見就是有自己的看法,可以自己選擇,能自己負責,這是一種能力,一個人沒有這種能力,就會過分依賴別人,被別人所左右。

也許有的人會說,職場上,有的時候並不需要那麼有主見的人,非也,有主見是一個人自我強大的表徵,更是一個人自我發展的前提。

從心理諮詢的實際案例來看,什麼樣的人容易沒有主見呢?對,還是我們一開始提到的,從小、聽話懂事的那些人,因為他們從小就壓抑自己的看法、想法以及感受。

他們對於自己的生活、學習、甚至工作和社會關係,從來沒有自己選擇過,他們從來都是聽從父母、老師等權威人物的安排。

文中提到的我的那位來訪者,他從小就很聽話,大學畢業之後的工作選擇也是聽從父母的安排,他告訴我,其實他不會選擇,不敢選擇,生活中他有選擇恐懼。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在他的潛意識裡,自主選擇,自我負責的經驗,幾乎沒有,所以他的自我一直未成長起來。

自我的成長靠什麼,就靠一點點的自主選擇,自我負責,這是一個獨立的人必要的條件,這更是一個成熟的人必備的過程。

心理學:職場上性格隨和的人,往往“混得”很差,過得很不好

好面子

性格隨和的人往往太重面子,面子一詞,本來是一個社會學詞彙,可是它在心理學上也有著相似的叫法,心理學上面子可以等同於虛假自體。

適當的面子是好的,好比人們都會有適當的自戀,這會是一個人保持自我良好的基礎,可是一個人太重面子,往往就會躡手躡腳,謹慎小心,錯失很多機會。

並且太重面子的人,他的自我是不真實的,他把他的自我等同於外在的物質、條件和別人的看法,那些東西在,那些東西好,自我就在,自我就好,否則自我就會感覺很受傷。

於是為了護衛自己的面子,他的做人做事就會忽略客觀事實,不注重發展規律,長期以往,就會發展受限,日趨明顯。

心理學:職場上性格隨和的人,往往“混得”很差,過得很不好

基於以上論述,為了我們能有一個好的成長而會發展,願我們能做好這兩方面:

一、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請勿一味的讓孩子聽話、懂事,要尊重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從小就要給他機會,讓他可以選擇,可以負責,可以說了算;

二、作為一個成年人,自我發展的時候,圍繞著上述3個方面自我突破,如果你想有一個好的成長和發展,就必須打破舊有的自我,因為性格隨和往往並不是一件好事,做個真實的自己才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