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是什麼原因導致當代畫壇,名畫稀缺的現象?

影影圈圈


確切地說,當代畫壇的名畫並不少見,真正具備頂尖藝術水準的經典作品的確難得一見。出現這樣的情況,一方面是整體藝術水準的下滑;另一方面是畫家對待藝術和創作的初衷也變了。



就算是在中國油畫界,也不乏羅中立的《父親》和陳丹青的《西藏組畫》等作品,有著相當廣泛的影響力。像這樣的作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標誌著中國油畫創作思想一個新時期的開始,一箇舊時期的終結。類似的作品在當今中國畫壇並不少見,稱之為名畫也不為過。但是與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安格爾的《泉》、梵高的《向日葵》等等經典作品一比較,真正的藝術水準高下立現。

雖然現在的繪畫界整體創作水準不盡人意,當今畫壇也是大師凋零,但是大批新起的青年畫家,逐漸學會了以新的眼光觀察生活和藝術,廣泛吸收現代繪畫的形式和觀念,進行大膽的藝術創新嘗試,取得的藝術成就還是不容忽視的。正因如此,長期存在於中國油畫界的作品面貌單調、貧乏的弊病,還是得到了一些矯正的。


其實,造成現在真正經典名畫稀缺的原因並不難找,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商業化大潮把畫家和他們的繪畫創作推向了市場。在急功近利思想的影響下,不少畫家為了迎合市場的需求,繪畫創作一度出現令人擔心的媚俗傾向,出現了不少迎合市場、帶有廉價趣味的作品。這樣的創作態度要想出現大家都認可的經典作品,無異於天方夜譚。

不能正確面對和處理藝術創作與市場的關係,勢必會使一些油畫家出現浮躁情緒,為了讓自己的作品打入市場,畫家的創作不得不降格以求。甚至一些庸俗廉價的所謂名畫也一度充斥市場,事實上拉低了整個繪畫界的創作水準。


最近一次全國美展上,關於創作形式出現了很大爭議。在這個代表中國當代繪畫界最好水準的展出中,竟然出現了一些展出作品與照片雷同,甚至被認為是“抄”照片,被網友吐槽成“照片臨摹展”,讓藝術界倍感尷尬。出現這樣的現象,在過去大師輩出的年代是很難想象的。

其實早在維米爾時代就開始利用機械成像的原理,用照相技術來輔助繪畫創作。只是當下隨著網絡的發展和各種技術的提升,很多畫家以此“投機取巧”之法創作作品更為方便。照著照片作畫,甚至直接將照片投影到畫布上繪製作品,這樣的繪畫創作還有多少藝術內涵,還能創作出多少真正的藝術精品?

說到底,無論是利用圖像、寫生素材還是其他輔助手段來進行繪畫創作,最終決定作品藝術價值的還是畫家繪畫水準、修養和眼界的高低。



儘管如此,藝術市場還是具備一定自我完善的能力的。除了從事繪畫創作的畫家,收藏家以及大眾對藝術品的鑑賞能力不斷在提高。那些投機取巧、譁眾取寵的繪畫作品終究還是很難有存活的空間的。

當然,這也只是驚龍軒一家之言,歡迎與大家一起交流探討。謝謝!


驚龍軒


名畫都是時代的產物,隨著人們的經濟水平保證的前提下,才去追求精神享受!再就是人們對價值的追求,現在有錢的,沒錢的都看淡當代的藝術,這和當下的經濟形勢關聯很大,經濟一直下行,人們為了維持基本生存,把錢都投資到增值理財產品上了,比如房地產,十年前在二三線城市投資一套住房,現在可翻倍!而投資當代有名氣的畫家,幾十萬,上百萬,一般家庭投資不起,況且未來收益不能確定,很有可能被鑑定成仿品!不知名的畫家就更不用提了,今天買上,明天就無人問津;過去門庭若市的景況很難見到了!其實不是沒有名畫,而是缺少賞識名畫的大環境,沒有造就名家的大趨勢。到時候,金融參與藝術品投資,人們從中有利可圖,當代名畫就大量湧現!








東山草堂珍玩


當代畫壇名畫稀缺

中國畫已經有千年的歷史了,從“唐宋元明清”直至近現代,每個時期都有傑出經典的國畫作品出現,那些時期從不缺少名畫;雖然油畫藝術,發展只有六七百年的時間,但從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到20世紀初,那些時期可謂是名畫氾濫成災,比比皆是,

然而,當代畫壇,無論是國畫還是油畫,名畫非常稀缺,可謂是萬里挑一。不過,當代畫壇的畫家人數早已是以“萬人”為單位了,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現在的繪畫作品也是數以萬計,可是,能真正稱之為名畫的作品卻少之又少,這究竟是為何?原因讓人疑惑驚訝,



導致當代畫壇,名畫稀缺的原因:1,畫作的風格過於超前,超出了人們的審美範圍,也就是說現在的繪畫作品大多數是畫家個人天馬行空想象力之下的產物(“構圖、線條、色彩、光影”的處理運用不嚴謹規範),讓人們難以理解畫作的實質內容是什麼,甚至根本就沒實質內容,


2,古人的名畫光環掩蓋了當代畫作,導致當代畫家的畫作黯然失色,作為觀賞者來說,習慣用對比的態度去欣賞一幅繪畫作品,沒對比,就沒傷害,原本技法不是很精湛的畫家的作品,在名畫之下,瞬間瑕疵叢叢;繪畫藝術是需要“寫生”的藝術,而當代畫家壓根就不把“寫生”放在眼裡,即使“寫生”也是心不在焉,反而是把宣傳包裝放第一位,導致藝術品成了商品。簡單點說,藝術亂象叢生,導致當代畫壇,名畫非常稀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