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0 入鄉問俗:阿拉善地區的蒙古族民俗,你知道幾個?

在少數民族地區,尊重當地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非常重要。

(一)阿拉善盟民俗——蒙古族服飾

入乡问俗:阿拉善地区的蒙古族民俗,你知道几个?

阿拉善地區蒙古族男女的裝束打扮有其獨特之處。男子身著左右下襬開岔的蒙古袍,腰間束綢帶,外套坎肩,腰帶前系一繡花褡褳,內裝鼻菸壺等珍貴品,手指上戴金、銀、銅製戒指,年歲大的脖子戴一串經珠。婦女的打扮既華麗又整潔。她們身著不開岔的蒙古袍,已婚婦女上套開襟坎肩,未婚婦女不穿坎肩,均繫腰帶,瞭解了這些區別也許對遊客來說會有幫助,至少不至於稱呼未婚女子為“大嫂”。婦女的頭飾很有講究:頭蓄兩條長髮辮,裝入髮套,分垂兩側,從坎肩的袖輪裡塞進,把下面露出來,耳懸金銀環,手戴銀鐲子,指上戴金銀戒指。

(二) 阿拉善盟民俗——蒙古族飲食

入乡问俗:阿拉善地区的蒙古族民俗,你知道几个?

手抓肉

多用綿羊肉,也用山羊肉製做,經宰殺、剝皮後的羊體,按其骨節卸成大塊,清水下鍋,放把鹽,煮至無血水時即可食用,作為平時飲食,一般客人或平時來人,將羊的前腿和部分肋骨招待,稱為“哈”。

羊背子

蒙古族稱為“烏叉”。將羊背自中部卸開,視其大小留—定數量的肋骨(一般為3—5條)以支撐羊背使其平整,頭、蹄、五臟及羊脖子相連的兩根小肋骨、胸叉、羊前腿先板上的脆骨,羊膝骨等均要取除。其餘部位除留完整的羊背及尾外,全部卸成大塊,按照羊體原來的位置依次放至羊背下。一般招待貴客或喜慶節日和婚宴時,擺羊背子。食用羊背時,講究吸羊尾,將羊尾切成細長條後,由客人一口吸下。

烤全羊

相傳自清朝康熙年間,由阿拉善第一代王和羅理率部自新疆移居阿拉善時帶來的,以後經第三代王羅布桑多爾濟吸收北京烤鴨的烹飪特點,再經過200多年各名家的不斷實踐,才形成現在阿拉善烤全羊的獨特地方風味。阿拉善烤全羊精選阿拉善土種綿羯羊作原料,經過屠宰、燙毛、整理、添配料等十幾道工序後,進行烘烤。烘烤時,採用特製的烤爐,並選用當地特有的幹梭梭(蒙語為“扎格”)為燃料,反覆烘烤、整理,烤出的全羊成臥姿,皮黃中泛紅,香味撲鼻,皮酥脆適口,肉鬆軟鮮嫩,肥而不膩。烤羊的吃法也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先將成臥姿的羊放在盤內,端出經客人過目,然後按照皮、肉、骨的順序依次分解裝盤,由客人品嚐。品嚐時,配食荷葉餅、小蔥、麵醬等,用以招待稀尊貴客人,是阿拉善地區特有的一道佳餚。

除以上食法外,夏季將鮮牛羊肉割成手指粗的肉條,在陰涼處陰乾後可隨時煮食,亦可攜之旅行,阿拉善蒙古族稱之為“飽餌刺”。

(三) 阿拉善盟民俗——蒙古族禁忌

入乡问俗:阿拉善地区的蒙古族民俗,你知道几个?

瞭解當地蒙古族的禁忌恐怕是最重要的,入鄉隨俗,如果犯了主人的禁忌,鬧的主人不高興,那至少是非常尷尬的事情。

阿拉善蒙古族習俗中有許多禁忌。如忌帶馬鞭、繩子木棍進入蒙古包;忌往火裡扔垃圾、倒水和吐痰;忌從火、鍋蓋、盆子上跨過;忌手持工具或端著垃圾迎面而去;吃肉時刀不能對著客人放,也不能把刀子放反;給人刀或剪刀時,忌把刀尖遞給對方;見到門前有火或門上掛紅布條等記號,表示這家有病人或產婦,不能進去;忌吃死牲畜肉、驢肉、馬肉和狗肉;祭灶後的3天裡,忌從家裡借給或送給別人東西;給客人敬酒行禮時,忌不戴帽、不穿外衣;拴牲畜的地方不能便溺、也忌倒垃圾和灰塵;如家中有人出外旅行時,當天不能掃地,也不能亂扔灰塵和垃圾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