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在清朝被別人上摺子參一下會很嚴重嗎?

清風寨朱子明


我從側面回答一下這個問題,舉個栗子,上摺子對當官的有什麼影響?

戊戌變法失敗之後,李鴻章被任命為兩廣總督,臨行之前照例得面見老佛爺謝恩。

慈禧太后見到李鴻章之後拿出一個摺子,說有人彈劾你,說你是康黨,然後把摺子給他看。

這要是別人早磕頭謝罪了,但李鴻章拿過來看完之後,一點害怕神情都沒有,從容說道:若舊法能強國 ,吾國早已強矣,何待今日?即變法則為康黨,臣罪無可逃,臣實是康黨。

戊戌變法失敗之後,六君子被殺,康梁外逃,人人自危,只要被認為是康黨,丟官其次,腦袋可能都保不住,但李鴻章在這個時候說出了五個字——臣實是康黨。

慈禧太后聽完驚駭不已,但也沒治罪,畢竟就算是傻子也知道如果這位李中堂要是康黨,這大清國早完了。

可從此之後,李鴻章便時不時說自己是康黨,在我看來,這話裡透露一種無奈的心酸。

你說這個摺子的威力厲害不厲害?


老西百科


在古代,官員等級森嚴,上至一品大員,下到九品芝麻官,都要遵守嚴格的等級制度,各司其職。在官場上,最忌諱的就是僭越。如果一個小縣令想要向皇上遞摺子,要經過層層官員的審視,最終才可能送到皇帝手中。所以,並不是所有的奏摺都能成功的達到目的,也不是所有的奏摺都能有效。

官員所呈遞的摺子中所奏內容也分很多種,有的是報急求援的,有的是索要糧草餉銀的,有的則是上奏彈劾官員的。那麼上奏摺彈劾某一官員,被彈劾的官員會受到怎樣的影響呢?對於上奏彈劾之事,每個朝代帝王不同,制度也大不一樣。在武則天時期,曾有個官員,下朝了肚子餓,路邊買了個蒸餅一邊走一邊吃,卻恰巧被御史看到了,對不起,彈劾。為什麼要彈劾?一個官員穿著朝服在大街上吃蒸餅是什麼樣子,成何體統!御史彈劾到武則天那裡,武則天也很生氣,本來想給此人升遷的,看了彈劾的摺子,升遷之事就黃了。

在武則天時期。可能被彈劾之人只是升遷的機會沒有了,但如果有人在清朝被人上了摺子彈劾,可能這個人連命都沒有了,甚至還有可能株連家族。清朝,康雍乾時期,盛行文字獄,所以如果在清朝有人上奏摺舉報某官員言辭之中有造反或對皇家不敬之意,對此,如果皇帝不查或者錯信親近之人的話,又秉著寧殺錯不放過的原則,這個被彈劾之人可能就很少有申冤的機會了。舉個例子,就像《還珠格格》中小燕子的父親一般,皇帝忙於國家大事,在這種事情上難免有所疏漏,所以事情的原委可能就被手下的官員一筆帶過,導致產生冤假錯案而不自知。

其實無論哪個朝代,都有貪官汙吏,也有冤假錯案的發生。被人上奏彈劾,到底會有什麼影響呢?所謂,清者自清,濁者自濁,身正不怕影子斜,只要沒做虧心事,縱使一時受挫,但終有真相大白的時刻。


輕擷棠梨


在清朝,上摺子參人,說白了其實就是一個彈劾的手段。至於這個摺子上去之後,是什麼效果,那得看參人的人是什麼人,被參的又是什麼人,參的什麼事?最終還得看皇上的態度。


明清兩季,上摺子參人最多的,那必然是御史言官。因為“風聞言事”,他們乾的就是這個活。不參人,留著他們那就是白吃飯。

但“風聞言事”,絕大多數的摺子其實沒有殺傷力。彈劾只是敲打的一個手段而已。如果每個參人的摺子必然有懲罰結果,那也就亂了。


但是怕就怕那種匿名摺子,說的事有根有據,一下子就抓住被參的人的要害,紮了皇帝心的摺子,後果很嚴重。

比如《康熙王朝》裡,在明索黨爭的關鍵時刻,康熙收到了兩個匿名摺子。

一個是說皇長子胤禔曾經被噶爾丹俘虜過;另一個是說在紫金山楊起隆用紅衣大炮準備刺殺康熙,是索額圖指使的。

這兩個摺子紮了康熙的心,看起來是明珠和索額圖互撕,但更像是李光地的手筆。無論是誰,都讓康熙脊背發涼。最終無論是明珠、索額圖、李光地還是胤禔、胤礽,沒有一個好下場。

有時候被參劾的摺子越多,反而被參的人越安全,越得聖寵。反而是沒人參劾的時候,也就意味大難臨頭了。


比如年羹堯被封為“撫遠大將軍”,在西北平叛的時候。明裡暗裡參劾年羹堯的摺子,可以說堆成小山。可是年羹堯越是被參,雍正越是寵幸得深。

後來乾脆把參劾年羹堯的摺子,全部打包,送給年羹堯自己欣賞。這麼一搞,別人一雍正偏袒年羹堯,怕年羹堯報復,誰還敢參年羹堯?

但是就連雍正派在年羹堯身邊的密探 都開始在摺子裡誇獎起年羹堯的時候,風向就開始轉了。雍正對年羹堯的不滿也就開始堆積了,年羹堯的結局從那一刻也開始註定了。

不過還有一種騷操作,自己參劾自己,但最終結果,會讓人大跌眼鏡。


溥儀搬出紫禁城之後,在天津的生活可謂很洋派。但是跟在他身邊的陳寶琛、胡嗣瑗這派遺老們,可仍然視他為皇上,仍然遵守著萬事“上摺子”這種溝通方式。

溥儀出門穿西服、戴金絲眼鏡、戴鑽戒、噴古龍水、執文明棍、帶著3條獵犬,一個夫人,一個妾,出入咖啡館、電影院。這些被陳寶琛、胡嗣瑗他們看到,那可不得了。

必須上摺子,但是摺子不直接指責溥儀,所以寫得特別有意思。他們參劾自己,說自己才淺德薄,不配當溥儀的老師,都是自己教育得不好,才讓溥儀如此不成體統,辜負祖宗社稷。總之動不動就要以死謝罪或者去職謝罪。

溥儀一看洋洋灑灑萬字的摺子,立馬主動認錯,保正自己不再犯,安撫幾個老師,並且“賜”給些貴重物品,予以挽留。老師們收了溥儀的“賞賜”之後,才勉為其難地原諒溥儀。

所以參劾別人的摺子,最終不在於誰參誰,怎麼參,而在於皇上怎麼看?



炒米視角


清朝被別人上摺子參一本嚴重嗎?

答案是:肯定嚴重。 接下來我們看下為什麼嚴重?

一、中國以儒家思想統治為主流思想,“三綱五常”是古代社會基本倫理道德和宗法等級秩序的重要支柱。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就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對社會影響。

二、清朝(1636-1912)年,傳十二帝。清朝“文字獄”嚴重,乾隆時期尤為嚴重,幾組數字證明:順治7次、康熙20多次、雍正20多次、乾隆130多次,每次“文字獄”涉及人數眾多。您看參一本您腿哆嗦不?

三、奏摺大規模是從康熙開始,開始是以派自己家奴各地任職(實際就是派駐在各地的密探),後期才慢慢規定官員可以直接上折皇帝。 奏摺就是揭發您家底和各個黨派鬥爭的憑證,您說您怕嗎?




史記補丁


如果是事實嚴重,不是事實參的更嚴重。


阿竣講壇


相當於現在發微信給老闆說:某某某上班玩手機。除非確實影響到公司運作,不然老闆會以為你這人有問題。在清朝和自己沒有太大瓜葛的話,大臣基本不會去亂參別人。


Au30


清朝已過去,還是想想現代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