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農民在農忙的時候中午不回家在地裡能吃啥?

妖妖靈78375817


好一哥“俗人往事”之——

           吃罐飯

農忙時節、焦麥炸豆、旱澇無定是要搶收搶種的,因而在地裡吃飯、過夜也是正常不過的事,雖說是粗茶淡飯、聊以充飢、增加體力的,可也有不少樂趣。

我們老家叫吃罐飯,因為大多是家人用罐子送到田間地頭的,幾口人在地裡忙著,一個人回家做飯,飯好了送到地裡一同吃,其實種類還是比較單一的,大蒸饃是不可少的,這個填充肚皮要實在些,如果有菜是再好不過的了,炒菜要幹汁的,好提,涼拌青菜也不要湯水,麵條最好是撈出用涼水笊一下,麵條菜有沒有都好說,蒜汁是不可少的。至於我家常常是擀好的芝麻鹽,夾在熱饃裡不是一般的享受,常年醃製的醬豆、鹹菜也不錯,不過吃過多會發渴的,無妨,隨手採下一片荷葉,井裡能舀出水喝,甜甜的淡淡的,清涼解渴。

最值得回憶的還是幾家合夥幹活,比如打麥、犁地要幾戶人家合作的,總有一家人提前說今天俺管飯,不用說,肯定有好吃的,炸鹹食一般都會有的,我們那也叫炸麵疙瘩,就是把面攪成糊,略醒後下油鍋炸成丸子狀,香糯的感覺是平常沒有的,撈麵條也不僅僅是蒜汁澆頭了,雞蛋西紅柿、炒筍瓜絲、涼拌荊芥黃瓜也是能吃到的,有時還會有變蛋,不過孩子們大都不喜歡吃,好像有點特殊的味道,還有人直接從地裡採食青柿子、荊芥、小蔥、韭菜的,夾在蒸饃裡,吃起來也挺有一番滋味的。若是夏天,定然是不喝水的,鄰家園子裡的甜瓜、西瓜又沒有寫名字,摘一個也就是一句話的事。

最好的莫過於打坯了,秋後河灘水落了,水草也漸漸枯黃,正是打坯的好時節,把草踏實了,把溼地碾磁了,便用刀子離坯,一塊一塊的搬出晾乾,蓋房子的主家是要管飯的,當然這飯是好的,熬只雞子、燴鍋肉菜、燒個豆腐、炸盆草魚塊是必須的,老白乾也是要有的,豐收、白鵝煙就散在大盤子裡,隨便抽。開飯的時候,大家席地而坐,酒就倒在一個大盆裡,大夥就用調羹舀著喝,那時節真的快活得如河裡的水,呵呵呵呵。





一哥於一


那是過去的事,這也是我經過的,當時農村以集體為主,下分小生產隊,集體出工幹活,當時農村條件太差,去很遠的地方幹活全部走著去,因為地太遠所以就自帶乾糧,吃了飯稍休息一會就幹,沒幹完明天繼續,直至幹完,農忙時,突擊荒地真的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農民太苦了,太累了。

農民農忙時自帶的乾糧有:煎餅,大餅,豆腐′,自制的鹹菜,鹹魚,自制的豆辨醬等等,可以說基本上不帶水,因為路遠捎的水會涼的,所以吃了飯以後就到處找泉水喝,甚至生產隊出人燒開水。

後來農村條件好點了,有的生產隊條件好的可出人做飯,有的煮地瓜幹+花生餅,很好吃,吃飯時他們也不怕飯太燙,一連吃兩大碗,再想吃鍋裡沒了,有的殺羊燉全羊或者買點肉燉白菜,隊裡在統一換大餅,那時候吃啥啥香,總不決得飽,我的記憶中燉全羊吃大餅,真香真好吃,這就是我和所有農民最想吃的野外大餐!


迎風飄揚779


你好,我是德州水上泉城,很高興能回答"農民在農忙的時侯中午不回家在地裡吃啥?"這個問題:

記得小時候,大約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後期。每到星期天,節假日不上學的時候,都會跟著大人下地幹活。有時也拿著農具學著大人的樣子幹農活。農忙時生產隊裡下地幹活,中午都不讓回家吃飯。隊長會派專人做飯,併到飯時將飯送到田間地頭。

那時吃的無非就是玉米麵窩窩頭,大白菜燉粉條的大鍋菜,很少有肉的,還有白蘿蔔鹹菜等。大人們都是一手端碗,手心裡拿個窩頭,一手拿筷子,咬一口窩頭吃一口菜。邊吃邊說,還有邊吃邊看報紙的。我們小孩們有時就到搭的工棚裡去吃飯。所謂工棚就是用秸稈搭的窩棚,能避風擋雨,多半是晚上看守莊稼的人住的,裡面挺筒陋,但在裡面感覺很溫馨。

以後改革開放了,農村也包田到戶了,每家每戶種自己的田。不再集體下地幹活了,但到農忙的時候也是送飯到地頭上吃,特別是麥收,那可真是搶糧呀。到這時吃的就好多了,饅頭,還得炒上個肉菜,煮上幾個鹹雞蛋之類的,生活條件提高了。

到現在農村都實現機械化了,農忙時中午再也不用到田間地頭送飯、吃飯了。那種場景己成了兒時深深的回憶。


德州水上泉城


可以說,凡是從那個生產隊的年代裡走過來的人,都會有過這樣的經歷,在農忙的時候,或者是早飯不回家在地裡吃,或者是午飯不回家在地裡吃,而現在的農民在農忙的時候,基本上沒有在地裡吃飯的習慣了,這個不回家在地裡吃飯的事,我也經歷過的,現在說出來給朋友們聽一聽。

當然了,那是在生產隊的年代裡,也就是大幫哄吃大鍋飯的年代裡,就是在春耕生產的時候,是非常忙的,那時候的春生產也是要搶時間的,所以也要把飯送到地裡吃了,我們那個時候,早上天不亮,男女社員都要出去種地了,到了早上七點鐘左右的時候,每個家庭在家裡的做飯的那一位,一般都是家裡的女主人了,把飯做好之後會把飯送到地裡的,當時的生活條件是很差的,在我們東北的農村,沒有大米白麵,只有小米,高粱米,玉米麵了,送來的飯基本上都是小米飯,有的家庭是送的是玉米麵大餅子,副食基本上都是雞蛋醬,因為農村家家戶戶都養雞的,家裡還是有雞蛋吃的!

東北春天種地的時候,雖然氣溫已經達到了零上十度八度的,但是還是很低的,不管你用什麼東西包裹著送來的飯,到了我們吃的時候,飯都是涼的,特別是是小米飯,還有那個玉米麵大餅子,涼了都是很硬的,都是很不好下嚥的,但是一大早已經幹了幾個小時的農活了,已經累了,餓了,好歹還有那個很香能下飯的雞蛋醬,所以,我們還是狼吞虎嚥,還是要把肚子填飽的, 因為到中午吃飯的時候還有幾個小時,不吃飽飯是幹不動農活的

我們那個時候在地裡吃飯,有兩個原因,一是種地搶時間,二是那些土地離村莊都很遠,那個時候沒有種地的農業機械,都是馬拉犁杖種地,或者人工種地的,種地的時間很長,從最早的播種小麥開始,到種地結束的時候,磨磨唧唧的差不多需要一個月的時間,所以,在我們老家農村那個年代,種地這一個多月的時間裡,我們基本上早飯都是在地裡吃的!

當種地結束的時候,我們就不在地裡吃飯了,也就不用家人把飯送到地裡去吃了,這樣回到家裡還能吃一口熱乎的飯,但是,在那個年代,有時候出民工,不是在外地住宿的那種形式的出民工,而是早上外出幹活,晚上回家住的那種出民工,比如興修水利,比如修道,比如栽樹,也都是要自己帶飯盒的,飯盒裡的飯也都是小米飯,雞蛋醬了,也都得涼著吃了,而現在,農村都實行了土地承包的制度,種地基本都是用播種機了,一家有個十畝二十畝的土地,一個上午種不完,那一天也就種完了,一天種不完的話,兩天早早的就種完了,也就沒有在在農田裡吃飯的習慣了。

所以,現在的農民朋友,在農忙的時候也都都不會在農地吃飯了,因為也沒有在農地吃飯的必要了,如果種地真的忙的話,就那麼一天兩天的話,家人也不用往地裡送飯了,因為農民朋友們都有小汽車或者摩托車了,很方便,很快的就可以回家吃飯的,如果不想回家吃飯的話,可以帶上面包,帶上火腿腸,帶上鹹鴨蛋,帶上花生米,帶上礦泉水,帶上水果,方便的話,還可以帶上一頂帳篷,想喝酒的,帶上一瓶白留,或者帶上幾瓶啤酒,來一個野外聚餐,也是別有風味的!

感謝您對從善如劉三農問答的關注和支持,歡迎您的評論留言!


從善如劉L


我們農民最忙的是春夏這兩個季節,我清楚的記得七歲的時候,農曆的四月夜晚下了一場大雨,天剛矇矇亮我父親把從美夢中叫醒,說今天要去山上犁田,父親寄給我牽牛的繩子叫我牽牛到山上,我走前面父親扛著犁耙在後大聲吼著牛走在寧靜的山間。

到了田裡願來乾澀的田在一夜的春雨漲滿了水,父親把牛掛好犁準備耕了起來,我也來幫忙除草,幾個回合牛困人飢日己高,我肚子裡早已呱呱叫,應該早已該回家吃中午飯了,我實在餓壞了,只見父親從口袋裡面掏出一個塑料袋遞給我,我仔細打開一看原來是年粑,早已沒溫度了,大概放在父親的兜裡帶著身體的溫度,年粑還軟軟的中間還包裹著炒好的鹽菜,父親說這就是今天的午餐,我留了一半給父親自已狼吞虎嚥下去差點嗆到了,我終於明白父親的意思了,因為離家遠了農忙不回家吃飯的原因。

如今我當家作主以後也經常在農忙季節中,中午是沒有回家吃午飯,因為一個來回耽誤時間又不得休息,所以農民在農忙的時候中午不回家吃飯,他們吃的是隨身帶的乾糧,所以農民叔叔阿姨們真的很不容易,也希望城市的人們要善待農民工,因為他們沒有文化,做的是最累的活拿的是最少的錢,他們的錢要寄回家養老養小,請不要拖欠農民工的資!









戶外雪狼Long


我們果農最忙的時候是套袋、摘袋和下蘋果。有很大一部分人中午不回家,在地裡吃飯。我們家般提前包些包子,放在冰箱裡,專門留套袋、下蘋果吃。早晨把包子放在鍋裡熱一熱,用塑料袋包好,中午吃。沒有包子了,那時賣面魚、大餅的三天兩頭到村子裡賣,中午就買面魚、大餅吃。再從商店買一些火腿腸,那時熱,也買些啤酒中午喝。 套袋是很累的,每天工作十多個小時,而且都得站著,有些人腿都站腫了,天氣又熱,若再不好好調理生活,人會累垮的,因此人們也捨得花錢,做賣買的人也想法設法多賣貨,賣好貨,魚、排骨也有拿上山吃的,總之那幾天人們也捨得吃,也吃的好。 摘袋和下蘋果在一起,有錢、沒錢,那時都有了,因為賣蘋果了。不話蘋果價格好壞,都能見錢了,因而吃上有錢了。下蘋果更累,起五更,熬半夜,有時整夜不睡,分揀蘋果,早上上市場賣了,再在市場上買面魚,或者大餅,有鹹菜再買些鹹菜,拿上山摘蘋果,午飯就在地裡吃了。那時忙得調節生活都不顧了,只要能吃飽就行了,賣蘋果要緊。


五叫山優質有機蘋果


農民在農忙的時候在地裡都吃啥?想吃啥?說這話很多年啦,那時的生產隊裡幹活,只要是到了鏟地能季節,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地塊離家在近,也得家中統一送飯,在田間地頭開飯,莊稼飯十點半,這也是那時的飯點,往地裡送飯各有千秋,每家都拿出最好的飯菜送飯,油餅炒雞蛋,饅頭小炒肉片,大米飯紅燒肉,各式各樣,我家比較困難送小黃米飯魚醬小蔥,大家搶著和我換吃,到了中午大家都盼飯車,那是一段快樂難忘的時光,土地承包後基本很少有人地裡送飯啦,再遠都回家吃飯,現在想起來,真的懷念那段集體勞動的歡樂時光,哈哈真的很懷念啊!


龍龍6576


過去農忙季節,農民在地裡忙活。家裡人把飯送到地頭,也許是幹活累了,餓了。也許是吃飯的環境不一樣。反正覺得飯菜特別好吃。

送飯最多的農活是推水車澆地,那時候沒有電,每到農忙季節,都需要人來推水車提水。四五個人一部水車,隊長事先已經說明,推水車必須送飯。吃飯水車不能停,每人加一個工分。

為什麼水車不能停呢?因為大夥五點開始提水,水順著壠溝流到地裡,就需要半個小時。到7點吃飯,水車一停。飯吃完了,壠溝裡的水也滲完了。再開始提水,流到地裡又需要半個小時。前前後後耽誤一個小時。把飯送到地頭,一人吃飯,送飯人幫著推水車。這樣就能做到水車不停,水頭不停。

早晨送飯,大多都是小米粥,兩個玉米麵餅子,細絲鹹菜。還能吃上一個平時捨不得吃的鹹雞蛋。地裡的蔬菜也是不可少的。伴著清涼的晨風,聽著嘩嘩的水聲,如今想起來還覺得格外香甜。


朱增林呀


餓了啥都想吃,吃嘛嘛香。

當知青時我一分多地的自留地曾經種滿油菜,準備將來收穫了拿油菜籽去換菜油,只在邊角種了點日常要吃的蔬菜。

要給油菜施肥了,我好朋友張臻祥從他所在的生產隊出發,步行幾十裡來幫我。

一個上午,我們幾乎舀幹了農民房東豬圈兼衛生間裡的一糞坑豬糞、人糞。

那天中午,張臻祥吃七碗飯,我吃六碗飯。

生產隊分的自己參與栽秧打穀的米、從自留地新摘的菜、井水。

做飯四道工序:淘米——煮米——瀝米——用木甑蒸飯。

知青不僅栽秧打穀割麥收玉米,還個個都得會煮飯,哪怕你在家被溺愛從來不做飯。

我年年做很多工分,年年分了糧食還進錢,從來不曾倒找,屬於比其他一些知青表現好,可是當了六年農民不被推薦讀書,甚至不能當工人。

因為政審不過關。

加以一篇文稿丟失,我就跑涼山去。

到了彝族村寨,砍一棵樹劈成柴燒了一年還剩許多。

漢區挑糞,到彝區就得背糞了。

還打蕎子,這活沒幹過。

那天早上打著火把往山裡去。

收工回來發現已經沒有米,頭天收工吃飯晚上辦夜校,疲倦極了倒頭便睡沒注意糧食多少。

於是往回走,去路邊摘蘑菇一抱。

回來煮了一鍋。

要是有毒,今天就不可能在這裡悟空問答,幸好彝族同胞教過我:漂亮好看的才有毒。

第二天下山到供銷社買米,快到區上時被狗咬了,不過咬得不嚴重,好像和我鬧著玩,悄悄的來,只把勞動布褲子咬破,在腿肚上留下牙咬的幾個小口。

回憶起來,那天中午好像沒吃什麼,大家都沒吃,打完就回來,走路走半天。

香港還是臺灣演員舒淇根本沒有吃過我們知青的苦,也許連什麼是知青都不知道,卻演出了我們知青的氣質,佩服!


大悔憶智冰


朋友當我刷到你這道問答時,讓我想起了我的媽媽,此時此刻不禁掉下眼淚,小時候家裡勞動力就媽媽一人 ,每每一到農忙時節,媽媽中午時常不捨得回家做飯吃,怕耽誤時間 ,錯過春耕好時節。

在那年代,我家條件十分差,想帶上田地裡頭中午吃的東西除了簡單做的飯菜外,幾乎沒別的可帶了,在我的記憶回憶裡,媽媽有時會帶些煮熟了的紅薯,不像現在年代可帶吃的東西數不勝數,媽媽做事累,乾飯吃不下,喜歡煮些玉米粥,簡單炒個小菜帶上中午吃,做事到餓起來開吃時,粥、菜涼得不要不要的,有時是我放學做了給媽媽送去 ,記得有一次我在給媽媽送粥時在半路不小心摔了一跤,粥倒了一半在石頭縫路上,我怕媽媽罵,便順手從路邊小溪裡挽了一小碗水加入剩下的粥中,然後搖搖勻,就這樣又是媽媽的一餐中餐,那時的我大概頂多十歲,算是懂事的窮孩子了,因年紀小煮出來的粥特不好喝,可媽媽卻喝得很有味、很開心、很滿意 ,記得小時候媽媽常誇我。都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這話的確說得沒錯,深有體會。

媽媽為了撫養我和妹妹,付出的太多太多,風裡來雨裡去,吃的那個苦呀!沒得說。就這樣如今我的媽媽才六十八歲,還不如別人八十幾九十歲年輕、身體好,身體落下太多的病根,.母愛的付出我怎麼也報答不完,就我怎麼辦,我的媽媽那時確實太辛苦了,如果有來生,我還做媽媽的女兒,我不再讓媽媽這麼苦,讓媽媽和別人一樣擁有個健康的身體。

在此提醒各位再忙再苦再累也要對自己好點,沒什麼比身體更重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