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 2.3萬購壺王,1億不賣,他富可敵國,卻身無分文

收入壺王,一億不賣

20世紀80年代,許四海收藏了一把掇只壺,壺身長近一尺,高過六寸,通體圓潤,壺色渾厚深沉,包漿瑩潤如玉,造型古樸穩重。

據《宜興縣誌》記載,這把掇只壺是邵大亨傳世作品中體型最大製作最精的一把紫砂壺。“一壺千金,幾不可得”被稱為壺中之王


2.3萬購壺王,1億不賣,他富可敵國,卻身無分文

清 邵大亨 掇只壺 許四海藏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最初該壺由宜興蜀山鎮丁松林先生收藏,抗戰時贈予其好友潘序倫,八十年代被許四海2.3萬買下,而當時顧景舟一把壺才不過百元。

許四海收藏“大亨壺”半年後,有人願出8萬求得。一年後,一個臺灣壺商出價20萬。此後幾年,不斷有人上門來要收購此壺,都無功而返。

紫砂泰斗顧景舟曾對大亨壺有很高評價,當年還專程趕到許四海家裡,提出想看一眼大亨壺


2.3萬購壺王,1億不賣,他富可敵國,卻身無分文

清 邵大亨 掇只壺 許四海藏

1992年,一個臺灣販壺的古董商願出180萬收購,被許四海謝絕了。日本商也想收購這把壺,許四海說:“別說180萬,就是1800萬我也不賣,這不僅是我的東西,也是中華民族的遺產,是中國人共有的寶貝,要是我賣了它,就成了民族的罪人。”

如今這把壺早已行情過億。許四海卻從未想過將其出售。他看重的,是其所具有的無法估算的文化傳承價值


許四海,何許人也?


中國首傢俬人博物館的主人

上海嘉定,曹安公路與外環線交叉口的東北角,有一座佔地46畝的私家園林——百佛園,是上海最具特色的文化旅遊景點之一。

2.3萬購壺王,1億不賣,他富可敵國,卻身無分文

園內有塔有湖,有亭臺樓閣,小橋流水,參天古木,特別是一百多尊造型獨特、流派紛呈的歷代石佛,使繁花秀樹之間,水榭亭閣之中盪漾著佛教文化的意蘊。

而這座園林的主人,便是在紫砂壺界赫赫有名的

海派壺藝大師——許四海。作為海派紫砂藝術的代表人物,許四海的紫砂壺在藝術界享有極高的聲譽,也擁有著眾多的著名收藏者。

2.3萬購壺王,1億不賣,他富可敵國,卻身無分文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他一手創立了新中國首傢俬人博物館——上海四海壺具博物館(現位於百佛園“百壺塔”內),內藏曆朝各類壺具珍品,堪稱一部脈絡清晰的中國紫砂壺發展史。

百佛園主人許四海不僅是位紫砂陶藝大師,更是位極富傳奇色彩的鑑藏家,被業內稱為“江南壺怪”。

因唐雲一句話辭去科長職位的制壺大師

許四海的制壺生涯始於1982年,此前,許四海在部隊做文化幹事,接觸大量美術書籍,對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陶藝產生了極大興趣。

1980年復員,許四海手上已有四十多把壺。在上海當了三年半科長,後結識了日後成為他恩師的

唐雲先生

2.3萬購壺王,1億不賣,他富可敵國,卻身無分文

唐雲是著名畫家,不僅繪畫技藝超群,而且對古書畫、紫砂壺、文房清玩等收藏情有獨鍾,尤以其收藏的八把“曼生壺”著稱於世。

有一次,唐雲將他珍藏的“曼生壺”拿給許四海觀摩,並告訴他說:“

中國不缺科長,缺的是制壺大師。”唐雲的話令許四海茅塞頓開,於是他毅然辭去公職,學習制壺。

之後,許四海正式拜唐云為師。在唐雲指導下,許四海在書畫、篆刻、詩文、雕塑等方面均取得極大進步,還把體味到的書畫精妙,融入紫砂創作,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全新思考。

2.3萬購壺王,1億不賣,他富可敵國,卻身無分文

此後近30多年,許四海一直以書畫壺名揚於世,這個始自清代制壺名家陳曼生楊彭年的制壺傳統,被許四海繼承和發揚光大。

他曾先後與多位書畫名家合作,製作了很多書畫名壺。如:與唐雲合作“雲海壺”、與程十發合作“合歡壺”等,都是紫砂壺的名作,成為文人名流競相購藏的珍品。

1982年至今,許四海共製作紫砂壺1100餘把,享譽海內外,從一壺千金到一壺十數萬金,常常因為愛壺人的追逐,不等一批壺出窯,定購者已人滿為患。

入手“壺王”等國寶級孤品的收藏大家

許四海不僅是一位制壺大師,也是一位茶壺收藏名家。他收藏有中國曆代名壺

800餘件,其中許多是國寶級的孤品

最有名的是被稱為“壺王”的清代制壺名家邵大亨的“大亨掇只壺”,還有明代時大彬“六方扁鼓壺”、清乾隆“致和齋爐鈞釉漢方壺”等絕世名壺。

2.3萬購壺王,1億不賣,他富可敵國,卻身無分文

清乾隆 致和齋爐鈞釉漢方壺

許四海時常掛在嘴邊的話是:“要敢交學費,過手的多了,就煉出了火眼金睛。不交學費就當不了收藏家。”40多年來,許四海看過紫砂無數,交了不少學費,也換回了任何書本上不可獲得的經驗和教訓。

積數十年之功,許四海總結出了“五力”,即:

一要有智力,善動腦筋;

二要有眼力,久經鍛鍊;

三要有體力,往返奔波,是艱苦的差事;

四要有財力,經濟支撐,不做空想;

五要有魄力

,關鍵時刻,敢於拍板。

有了這五“力”,才有了後來的“大亨壺”傳奇。

封存印章致力復興中華茶藝的文化藝人

復興中華茶藝”是許四海多年來的心願。80年代末,許四海創建了當時全國最早的私人博物館,1991年建立了四海壺具博物館;之後建立了“百佛園”。

許四海累計在這座佔地48畝的江南園林中投資2.5億元,設立上海四海壺具博物館四海陶瓷藝術研究所、紫砂壺生產製作工場、窯場等。

在制壺的同時,一心致力於茶文化推廣,為中國兩大茶文化先賢吳覺農陸羽建立紀念館。

2.3萬購壺王,1億不賣,他富可敵國,卻身無分文

近年來,藏家、投資者對紫砂的收藏熱情持續升溫,價格一路飆升。尤其是宜興紫砂老藝人工藝美術大師的作品價位更是呈幾何級上漲。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然而,許四海卻並不為之所動,儘管求壺者甚多,但他仍一如既往地默默經營著他的百佛園博物館,沉浸於制壺和藏壺的意趣之中。

70歲生日當天,許四海突然宣佈“封印”,他將平時制壺所用的18方印章悉數用液體澆築凝固,存放於百佛園四海壺具博物館內。

2.3萬購壺王,1億不賣,他富可敵國,卻身無分文

大師在全盛時期“封印”,讓不少藏家扼腕痛惜,但許四海說,制壺是為少部分人所做的事,弘揚茶文化則是針對社會大眾。

在許四海看來,弘揚茶文化制壺,乃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經再三權衡,他決定棄後者而全力推動前者。


2.3萬購壺王,1億不賣,他富可敵國,卻身無分文

發展文化事業是場持久戰,作為一個紫砂壺收藏家,他說自己只是暫時代國家保管這些珍寶。

多少年來,他節衣縮食,不惜一切,將散落民間的奇珍異寶聚集在一起,成為一位獨具建樹的大收藏家,然家中生活一直過得非常清苦,雖富可敵國,常常身無分文。

面對如今這樣一個紛亂繁雜、光怪陸離的藝術市場,許四海仍在堅守著那份傳統的收藏家精神,難能可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