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中國的大西北為何逐步成為了荒漠?原來是怎樣的?

仰望802315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其實我國西北地區也不是完全的荒漠吧,雖然西北地區沙漠地貌確實多,我國大部分的沙漠,也都集中在西北。

但是西北地區也是有植被的。我國的草地資源也基本都分佈在西北。

但西北的確降水比較少,氣候乾燥。從乾溼地區的劃分來看,西北地區大多數地方,以及內蒙古、西藏大部,確實是屬於乾旱區或半乾旱區的範圍。

氣候乾燥,很重要的表現就是降水少,而降水量的多少,對於地形地貌的形成也有重要影響。

從我國年降水量的分佈上體現的很明顯,乾旱區半乾旱區的地方,年降水量基本都不足400毫米,南疆盆地、新疆東部、青海西北部、甘肅西部、內蒙古西部一些地方,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什麼概念呢,就是這些地方一年下的雨可能加起來,還不如華南某些地方,夏季時一天的雨量大。

西北地區之所以降水少,還是和我國的季風氣候有關。我國是非常典型的受季風影響的國家,冬季風偏北氣流影響下,乾燥寒冷,夏季風則是偏南風往大陸上吹,來自印度洋、南海的水汽源源不斷的輸送,中東部也會自南向北,陸續迎來一年中的雨季。

對於中東部地區來說,夏季風帶來了一年當中大部分的降水。但夏季風也有無法抵達的地方,比如說西北。。。由於遠離海洋,深居內陸,夏季風是很難輸送到西北地區的。另外青藏高原的大地形也起到了阻擋夏季風的作用。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而水汽大多都集中在3000米以下的低空,翻不過高原,自然也無法帶來太多的降水。

不過呢,雖然來自南邊海洋的水汽沒辦法抵達西北,但大西洋的水汽卻能夠抵達新疆。新疆的伊犁河谷其實每年降水量還都可以,下圖中藍色的部分就是!

大西洋的水汽能夠藉著西風,抵達伊犁河谷,加上這裡的地形原因——天山山脈夾著,形成了一個向西開口的喇叭口地形,正好能接受水汽,所以這裡算是西北地區比較溼潤的地方了~只不過大西洋的水汽最多也就到這裡,沒法再往東走了。

最後,關於荒漠化這件事呢,原因也有兩大塊。

一方面是氣候的變化,比如降水量減少,乾旱程度加劇,大風多,植被退化等等。另一方面人類活動也多多少少有影響,過度的開墾、放牧,對水資源、礦資源的不合理利用等等,都會導致荒漠化程度加劇。

氣候的自然週期變化我們可能沒辦法控制,但作為人類自身的話,合理開發自然資源,保護環境,還是應該要做的。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你,覺得有用的話就點個贊吧~歡迎評論關注轉發。


不吃腸的大腸


我國的大西北一般是乾旱少雨的代名詞,其實西北地區的戈壁、沙漠除了包含狹義上的西北五省以外,也包含內蒙古、外蒙古的部分區域,而形成荒漠的直接原因就是降水量少,以及海拔比較高。關於大西北原先的景象,目前只能憑藉地殼變化以及生物化石等因素去猜測,具體是什麼樣的地質地貌沒有直觀的解釋,不過有證據表明西北地區在3億年前,很大一片應該是遼闊的海洋,與南歐、西亞、北非的原始海洋是相聯通的,而在2.4億年左右,古地球板塊開始分裂漂移,最終印度板塊向北撞擊了歐亞大陸板塊,逐步形成了青藏高原,而大西北的氣候也受青藏高原直接影響。
地球上的降雨循環都是海洋蒸發以後的水分子向陸地移動後,遇到冷空氣而凝結成珠降落地表的過程,在水分子向陸地移動的過程中,不但受高山遮擋影響,也會隨著內陸縱深而衰弱。我國西北從地球陸地、海洋分佈的情況來看,處在內陸深處,來自東部太平洋的降雨雲層很少能夠這麼深入,也衝不過第二階梯的高海拔阻擋,而來自南部的印度洋降水雲層由受到青藏高原阻擋,這使得西北持續乾旱,最終形成沙漠或者戈壁。雖然西北也有很多地方植被茂盛、水草豐美,比如新疆伊犁,但那是因為天山山脈獨特的地質走向,如同一個喇叭一樣接受北大西洋的氣流,以及天山山脈自身冰川融化,降雨獨成一體而形成的。北大西洋氣流向東很少能衝過天山山脈,所以西北地區大部分地區都乾旱少雨,形成的都是乾旱的戈壁灘、沙漠,甚至內蒙古西部,整個外蒙古都是如此的環境。
歡迎關注“地理有意思”留言一起探討。

地理有意思


中國的大西北為何逐步成為了荒漠?原來是怎樣的?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先來了解一下人們常說的“大西北”、“小西北”分別包含哪些區域。

我們都知道,一般而言我國分為七大地理地區,分別是東北、華北、西北、西南、華中、華東、華南,其中西北共包含了陝西、寧夏、甘肅、青海、新疆這五個省區,而“大西北”則是除了西北五省區以外,還包含了內蒙古的一部分,“小西北”則是特指陝甘寧這三個省區。

前面小地講到了沙漠的形成其決定性因素的是氣候環境,這就好比在我國的江南地區,由於降雨豐富“插根筷子就能發芽的”的氣候環境,是很難出現沙漠的,但是在乾旱和半乾旱地區,人類的不合理因素則會造成草場或森林的退化,進而加劇荒漠化。

我國的荒漠化面積較大,其中僅沙漠和戈壁的面積之和就達128萬平方公里(沙漠面積70萬平方公里,戈壁58萬平方公里),佔了我國陸地總面積的1/8還多,與乍得共和國的面積相當。

另外,我國的八大沙漠(面積從大往小排,單位為萬平方公里:塔克拉瑪干沙33、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4.88、巴丹吉林沙漠4.7、騰格裡沙漠4.3、庫木塔格沙漠3.49、柴達木沙漠2.2、庫布齊沙漠1.39、烏蘭布和沙漠1)總面積就達55萬平方公里,佔了沙漠面積的約78.51%,可以說我國的沙漠主要集中在這八大沙漠中。

從我國的沙漠分佈圖不難看出,我國的沙漠基本上全都分佈在200毫米等降水線以西,而這一地區之所以降雨稀少,主要由兩個方面的因素。

其一,距離海洋較遠,受海洋影響較弱,我國的大西北地區是世界上距離海洋最遠的地區之一,由於夏季風長途跋涉水汽逐漸減少,因此降水偏少;

其二,地形的阻擋作用,分為三個方面,一是南面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擋了印度洋暖溼氣流向內陸地區的深入,而且在崑崙山脈、祁連山脈等的阻擋之下,進一步削弱了西南季風的影響;二是阿爾泰山、天山等則阻擋了北部水汽向南輸送;三是受帕米爾高原的阻擋,西風環流以及由於青藏高原阻擋而形成的西風帶北支流翻過帕米爾高原之後形成焚風,由於水汽升騰難以形成有效降水。

我們都知道,在地質歷史時期由於地質運動活躍,地球上曾出現過多次陸地變海洋、海洋變陸地的現象。儘管我國的大西北現在是屬於乾旱少雨的溫帶大陸性氣候,但是在地質歷史時期青藏高原沒有隆起之前是曾是一片廣闊的海洋。

以上內容,歡迎點評!


地理那些事


中國的西北部為什麼會逐漸成為荒漠?主要還是地球的氣候變化。新疆啊,還有內蒙古西部啊,甘肅啊,這塊地方,自古以來就是很乾旱的,為什麼會幹旱呢?那片地區在數億年前就已經形成一個高原,處在大陸的最深處地帶,南邊有喜馬拉雅山阻擋了印度洋的颱風,滋潤的空氣進不來,東邊的太平洋颱風也刮不到那裡,西北地帶歷來乾旱,這是由地理位置決定。

新疆的地區啊,我們發現一些古蹟,比如說樓蘭古城,營盤遺蹟,幾千年前,這裡曾出現過些文明,可以看出來這些地區原本是不幹旱的,為什麼今天會變乾旱了,不適合人居住了呢?主要還是氣候的變化,這個地區越來越乾旱,幾千年前跟現在,為什麼差別這麼大?這是自然的規律,地球每天都在變得衰老,就像人一樣,從一個健康的身體變成了一個不健康的身體,最後衰竭。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人類科技的發展,造成了大氣的汙染,大氣的汙染會起到溫室效應的作用,溫度升高,原本就很乾旱的地方,水分蒸發,環境就會更加的惡劣。人類發展,人口膨脹消耗資源太大也是加速環境惡劣的一個原因。

保護環境,就要從我們每一個人,從小就要教育起,地球就是我們唯一的家園,不要在未來不久,毀在我們手裡,毀滅人類的,並不是地球的環境,而是我們自己呀。


我來自宇宙星辰


跟很多沙漠不一樣,中國大西北的沙漠,尤其是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已經是歷史悠久。

如下圖所示,就是中國的沙漠分佈,其中最大的那個部分就是塔克拉瑪干沙漠,所以說大西北的沙漠基本上就是指的這片沙漠。


事實上,世界上很多沙漠的年齡都很小,比如說世界第一大沙漠撒哈拉沙漠,雖然250萬年前這片地區就已經出現了沙漠,但是直到3000年前,撒哈拉沙漠地區的大片土地還是綠洲,所以現在的撒哈拉沙漠的歷史很短。但是塔克拉瑪干沙漠不一樣,這片地區大概在3000萬年前就已經是一片沙漠了。

可以說,中國西北的這一片地區天生就應該是沙漠——這與塔克拉瑪干沙漠周圍的地理環境是密不可分的。

如下圖所示,我們換一個角度看一下中國的地圖,就會發現塔克拉瑪干沙漠實際上躲在帕米爾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後面,就像是站在一堵厚厚的牆後面一樣。

每年七月的時候,會刮“西南季風”【如下圖所示】,這個時候印度洋的水汽就會在這股風的帶動下向亞洲地區源源不斷地輸送過來,滋潤大地。但是,偏偏因為有青藏高原的阻擋,所以這股水汽根本就沒有辦法到達青藏高原背後的塔克拉瑪干地區——整個東南亞一帶都是雨水充足,唯獨過了青藏高原之後就是一片乾旱。

沒有水,就是西北地區一片荒漠的本質原因——而且這是由於青藏高原的阻擋造成的,因此在很久很久之前,這裡已經是一片沙漠了。

所以,在可見的未來中,除非人類有辦法把整個青藏高原夷為平地,或者建立一個有一千個南水北調工程那麼大的“東水西送”工程,把大量的水輸送到西北地區,否則這片沙漠會一直都是這個樣子。


航小北的日常科普


大西北是指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地方,約佔全國土地面積的三分之一左右,人口占全國人口的十四分之一,約為接近一億人左右,大西北在全國代表的是乾旱少雨,氣候比較極端的地方,大西北所屬我國內陸地區,土地面積為304萬平方公里,全國主要的乾旱戈壁和沙漠都集中在這裡。

中國的地勢是南低北高西高東低,地勢低的地方環境比較好,雨傘充沛適合生存,主要原因是河流走向以及氣流的影響導致的結果,在我國的西北地區是常年極度乾旱的氣候,自然環境非常的惡劣,完全不適合人類生存,相對於南方來說西北地區的的確確是氣候非常的嚴重。

當然這個主要還是因為自然地理的原因和一些人類過度活動導致的原因的結合,在幾千年來大西北地區一直也基本上都是乾旱的,但是相對於現在來說,要總體好上不少,古時候雖然也有大量的人類生活在這些地方,但是人口基數和生產力其實都不足以造成太大的破壞,最多也是相對性的而已。

現在不一樣了,人類的科技水平達到了一個非常發達的地步,人口大量的增加,導致了當地環境壓力增大,加上人們要生活在這個地方,過度的以破壞環境的代價來維持人類生存的需要,造成的環境的破壞沒有了一個度,最後造成了現在的樣子,這不得不說大西北變成現在這個樣子跟人類活動有非常大的關係。

大西北地大物博,除了乾旱少雨其他方面都是非常好的,這個地方的耕地有超過兩億七千萬畝,人均耕地3.09畝,是全國平均的兩倍,人均擁有土地56畝是全國人均的4.75倍,擁有草地9.82億畝,擁有林地2.12億畝,這裡還有豐富的礦產資源,是我國許多礦產的主要來源地,西北的礦產預估以勘探發現的資源價值在33萬億元以上。

其中煤炭資源擁有量超過3000億噸,佔全國的30%左右,石油儲量約五億噸,佔全國儲量的23%左右,天然氣儲量超過4000億立方米,佔全國儲量的55%以上,還有鉀鹽的儲量佔全國的97%,這是化肥的主要原料之一,可以說大西北是我國的聚寶盆,地底下埋藏有大量的財富。

由於這個地方環境和周圍地勢的影響,大西北地區的每一年降水量非常的稀少,地表水量只有2200億立方米,只是佔了我國水量的8%,絕大部分地區的降水量在300毫米以下,不少地方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是典型的半乾旱乾旱地區,部分地方降水在十毫米以內甚至常年不下雨的現象。

大西北乾旱的原因之一就是地理位置的原因,由於地處內陸,離海比較遠,海上的水汽被周圍的高大山脈阻擋無法達到內陸,這裡能阻擋水汽暖溼氣流進入,有秦嶺阻擋了南方暖溼氣流北上,加上西北地區原本就處於高原地帶,南方的暖溼氣流到達不了這裡,而且在西南方向有高大的喜馬拉雅山脈的阻擋,印度洋暖溼氣流沒辦法進入西北地區形成降雨。

再者由於人類過度的破壞環境,開墾土地以及砍伐樹木和放牧,導致了環境變壞,植被減少土地沙化,水土流失非常的嚴重,人類活動的區域需要大量的水資源,導致地表河流的水減少,地下水被大量抽取導致地下水下降,使得動植物賴以生存的水分不足,植被大量的死亡,造成了一種惡性循環,導致了現在大西北乾旱和惡劣的環境,可以說地理環境是一個原因,人類大量破壞也是一個原因,好在現在已經開始了治理,已經控制了惡化開始向好的方向發展,這是最大的安慰。


無法超越的足跡


我國的八個大沙漠幾乎全聚集在我國的西北部與北部,從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到巴丹吉林沙漠,如↓圖一,且面積最大的沙漠為西北的塔克拉瑪干沙漠,然後依次是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騰格裡沙漠、烏蘭布沙漠、庫布齊沙漠、渾善達吉沙漠、巴丹吉林沙漠、柴達木沙漠。在這八大沙漠中有幾個在盆地中,比如柴達木沙漠在柴達木盆地,塔克拉瑪沙漠在塔里木盆地,古爾班通古他的沙漠在準噶爾盆地中,這些盆地都聚集在華夏西北方向,其餘的沙漠都是平原或高原形成的都在華夏北部。按理來說這幾大盆地四周都是海拔極高的高山,山上部長年積雪,就算溼潤的季風不容易到達那裡導致降雨量減少,這幾大盆地也應該是河流滿布、綠樹成蔭或者水草豐美、湖泊盪漾,可為什麼卻成了今天的這副模樣呢?這些由西往東的沙地簡直貫穿了中國整個北部,實在是可惜。

我們的這些沙漠最主要的成因到底是什麼呢?通過觀察我國地圖,我發現我國西北部的山脈不僅海拔很高且都是東西走向,比如天山、崑崙山、祁連山、秦嶺、陰山,最後在東北部又來了個南北走向的大興安嶺和太行山,如圖二,我們的沙漠就夾在這些東西走向的山脈之間,最後結束在南北走向的山脈之西側。西北方向的這幾列東西走向的山脈無形中已構成了兩條長長的深深的西高東低的乾冷風巷,如果我們的西北部邊界的天山是封閉式的還好偏偏他分成了幾乎平行的三列,且海拔極高的塔里木盆地西側也撕裂開了一條深深的長長的口子,口子旁邊是聳入雲霄的崑崙山和天山,如下圖三、四、五、,而這是最致命的,強烈的西北風長年累月從這裡呼嘯而下,經東西走向的山脈形成的風巷直驅而下,它們一路摧枯拉朽直到橫列而出的大興安嶺和太行山。也正因為長期受強烈的呼嘯而下的西北乾冷風的影響,我們的北部由西向東逐漸沙漠化,越靠西越嚴重,沙漠化程度由東往西逐漸增大,風沙走向一路往東。可見得我國西北部的沙漠形成主要原因是來自西北方向的大風。

那麼我們的沙漠狀況歷來如此嗎?據考古證實這不是他們的本來面目,首當其衝的處在風口的塔里木盆地在歷史上確實是河流滿布、綠樹成蔭,水草豐美且湖泊盪漾,人類在此活動的歷史不少於6000年,直到公元五世紀才消失,最末的古城遺址就是樓蘭古國。考古學家在此發掘出了距今6000年以上的各種石器,且在樓蘭古遺址旁發現好多至今未腐爛的木料。考察人員還發現地下水儲存豐富,古城遺址無數。這裡曾經有過12000平方公里的湖泊即羅布泊,直到1972年才完全乾涸。

這麼說來塔里木盆地沙漠化並不久,也就是說塔里木盆地西測的大風口是後來裂開的,要是由來就有那麼這裡曾經就不可能是綠洲。那麼它是怎麼裂開的何時裂開的呢?這在我們的古文獻中可以找到答案。我們很多的古文獻都記載著一個故事,即共工氏部落首領與顓頊爭權時曾怒觸不周山,導致山崩地裂,且西部蓄水直洩導致黃河流域一度氾濫。這不周山就是天山,如圖三,盆地西側有一條細縫海拔遠遠低於兩邊,這就是塔里木盆地的大風口,也是共工觸裂的口子,因為當時共工被趕出中原而發放到幽州,這在《淮南子地理訓》中有記載,其中也記載了不周山就在這裡),大概為了報復為了讓洪水毀滅中原,他試圖打開風口讓大風吹融冰雪且掘開羅布泊讓蓄水由西往東氾濫而下從而淹沒中原,然後再讓北土隨風而化。如果是為了報復他的確達到了目的。

當然我們先不管這不周山之口是不是他撞的且是用什麼技術撞的,既然這是造成我們北部各沙漠形成的主要原因,那麼我們如果也用先進技術把這風口堵上是不是會從此減緩北部的沙漠化甚至結合綠化再返回綠洲呢?要是能行的話我們等於多了三分之一國土。







仰望802315


我國大西北地區的荒漠不單單指沙漠,還有戈壁、鹽漠、高山冰漠等,就面積來說沙漠最大,戈壁主要分佈在河西走廊、天山和阿爾泰山地區等,其它佔的比例要小些。西北地區深居內陸,距離海洋又遠,夏季風又難以伸入,得不到海洋的調節, 降水稀少,氣候乾旱。 這樣一個生態環境惡劣,荒漠是怎樣形成的呢?它主要是受乾旱與風力作用等因素影響,其次還有地形、人類不合理的活動等。

看上圖,我國西北地區呈現這種地貌特徵:阿爾泰山山前戈壁----河西走廊沙漠區-----黃土高原區,粒徑由戈壁、沙漠、黃土變得越來越小,這樣的分佈規律只是能由於風力的重力分選作用而形成的。在阿爾泰山南麓地區,岩石裸露,白天曝曬,夜晚低溫,岩石熱脹冷縮發生崩解破碎,形成一望無際的戈壁灘。這此大塊岩石再進一步風化,變成了大小不一的顆粒,風力作用把一些細小的顆粒吹到更遠的地方飄落,堆積在一起,經過重力壓緊,形成黃土高原。粒徑次之形成沙漠,最後我們看到戈壁~沙漠~黃土這種有規律的地貌分佈。

看上圖:既然沙漠主要是由於風力作用形成了,為什麼這些地區風力這麼大呢?這與青藏高原有很大關係,我國大西北所在的是中緯度西風環流地帶,受青藏高原的阻擋作用,把西風環流分為兩支,北支急流沿著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吹向東部,把沙漠中細小顆粒的塵土吹起來飄落到黃土高原沉積。同時受西伯利亞冷高壓影響,春秋冬多盛行東亞季風,與北支急流合在一起,加大了風力的作用。此外河西走廊處在青藏高原與內蒙古高原之間,地形因素的影響也加大了風力作用。三方面的因素就使這一帶的風力比較大,風向又比較穩定,經過成千上萬年累積作用就形成了我國大西北的荒漠地帶,如河西走廊沙漠地區,南疆的塔克拉瑪干沙漠、甘肅戈壁灘等。

事實上我國西北地區,多盆地地貌,青藏高原沒有隆起之前,很早是一個淺海沉積環境,海洋生物繁盛,經過地殼變遷,形成了很多大的油田,如北疆的克拉瑪依油田、南疆塔里木盆地油氣資源,這些都證明很早以前不是現在的乾旱環境,喜馬拉雅造山運動使這裡變成了封閉地形,才演化成今天的荒漠景觀。6


地理縱橫


遠古時,河南有大象,陝北有竹林,氣候溫暖溼潤,後來氣候變了,加上千萬年的戰爭,人口的消耗,所以水土流失,降雨量大大減少,各種因素,大自然被徹徹底底破壞了。


趙教授備用


中生代的地球是淺海環境(這個環境和之前的地質變化也是小行星撞擊產生的)。

白堊紀末期小行星環撞擊地球導致地臺活化,地軸傾斜,隕石坑連接形成環太平洋斷裂帶和特提斯構造域。

中國位於環太平洋斷裂帶和特提斯構造域的交接處。

由於隕石坑岩漿衝擊波層流裡高速流動的物質轉化的金屬態氫離子聚合形成的二氧化硅以逆掩為主,所以在新疆和內蒙古西部有大沙漠。

事實上,沙漠與隕石坑是對應的,有隕石坑就有沙漠。例如我國臺灣島也有小型沙漠;而巴西的沙漠由於隕石坑岩漿衝擊波層流的順推,沙漠在水裡。

(下圖:四川盆地是白堊紀隕石坑,青藏高原、黃土高原、榆林沙漠等等都是隕石坑岩漿衝擊波層流裡形成的地質構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