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4 從質疑到信任,《扶貧週記》由一頂帳篷開啟

“大家看那個帳篷,那是我們在藍邵忠家蹲點時用到的一頂。”在《扶貧週記》研討會上,節目編導周玉指著會場中的一頂帳篷說。

《扶貧週記》是中央電視臺軍事·農業頻道(CCTV-7)《聚焦三農》欄目推出的一檔精準扶貧系列紀錄片。節目攝製組帶著帳篷,於2017年3月初至2018年4月底,持續深入廣西田東縣深度貧困地區蹲點。在攝製16集內容的過程中,節目組通過看似平常的小故事、平凡的小人物和普通的細節,真實記錄了精準扶貧工作的艱鉅性和複雜性。節目播出後,也獲得了不錯的評價和反饋。

從質疑到信任,《扶貧週記》由一頂帳篷開啟

5月11日,《扶貧週記》節目研討會在京召開。行業內人士就節目的藝術價值和現實意義展開交流和討論,同時,也為節目實現更優良的製作和更有效的傳播提出了可以借鑑的思路。

從質疑到信任,《扶貧週記》由一頂帳篷開啟

“原來精準扶貧是這樣的”

“為什麼選擇扶貧這個話題?因為這是關係到5000萬人民命運轉變的重大時代主題。”《聚焦三農》欄目製片人鍾倩介紹《扶貧週記》的緣起時坦言,扶貧的節目並不好做,因為扶貧、脫貧是漸變的過程,扶貧方式也很多樣。如何全景式的呈現中國扶貧攻堅,一直都是電視人思考的重要課題之一。

最終,《扶貧週記》選擇以解剖特定區域樣本的方式,對深度貧困的廣西田東縣持續解讀。2017年3月,《扶貧週記》攝製組背起帳篷,踏上田東縣的土地,蹲點逾一年,往返12趟,拍攝原始素材120多小時,每天平均行走6公里,累計在大石山區行走1300多公里,記錄下真實的第一手影像資料。

從質疑到信任,《扶貧週記》由一頂帳篷開啟

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總編輯傅雪柳談道,大家整天將收視率下降歸結為電視媒介影響力式微,“《扶貧週記》讓我們驚喜而清醒地看到,除去媒介變化的原因,作為媒體人,我們一定要認真檢討和反思創作內容是否真正抓住並且滿足了受眾的需要”。

從質疑到信任,《扶貧週記》由一頂帳篷開啟

《扶貧週記》的吸引力正在於真實:真實的貧困現狀,真實的貧困人群的心態,把扶貧的艱鉅性,特別是複雜性,客觀的展現了出來。正如鍾倩所言,觀眾看完之後,會發出“原來精準扶貧是這樣的”感慨。


在節目第三季《故土難離瑤家人》中,藍邵忠一家從窩棚搬到新樓房之後,僅僅兩天,夫妻二人便揹著兒子偷偷跑回了深山中的家。“跟拍了一整年的異地搬遷,難道不應該是喜遷新居的結局嗎?”鍾倩表示,在疑惑之後,節目組經過討論,把回老屋做了放大處理,因為這是扶貧攻堅最真實、最深刻的現狀。

像這樣的故事在《扶貧週記》中還有很多,如渴望讀書的藍詩雅因為父親的愚昧而失學,行走鄉間的扶貧幹部內心充滿委屈和倔強……在鍾倩看來,這些內容絲毫沒有減低觀眾對田東縣扶貧攻堅的肯定,反而讓觀眾對中國扶貧攻堅的艱難有了更大的認同和理解。“我們總說一部偉大的作品沒有好人壞人,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只有人性的複雜深刻,社會的立體多面。《扶貧週記》就是這樣一部作品。”

從被質疑到被信任

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中央級媒體共推出扶貧報道13萬餘條,網上的扶貧報道高達551萬餘條。在眾多的扶貧報道中,《扶貧週記》能脫穎而出贏得觀眾的認可,與節目記者長期以來的吃苦、蹲點和付出也密不可分。

周玉介紹說,會場中出現的那頂帳篷是攝製組在藍邵忠家搭建的蹲點。他們的帳篷比藍邵忠家的房子矮兩尺,離門口就一米的距離,而當地村民都是人畜混居,房子底層養豬養羊養雞,每天空中會有無數小飛蟲盤旋,地下螞蟻老鼠自由馳騁。“我一張嘴採訪,一群飛蟲就往嘴裡鑽。”

從質疑到信任,《扶貧週記》由一頂帳篷開啟

《扶貧週記》編導 周玉

90後攝像師荊誠在現場直言,自己從小對於貧困沒有具體的概念,在參加節目拍攝前對貧困的想象可能就是小時候農村裡的土房子,但是真正到了田東縣的時候,他還是被震撼到了。作為攝像師,他需要每天攜帶幾十斤的設備走山路,而且出於全景、遠景的考慮,他走過的路實際上要比同行人多上很多。


“儘管條件如此艱苦,節目攝製組還是堅持了下來。”在長達一年的蹲點過程中,當地人對攝製組的態度由質疑轉變為信任,“往農民的炕上一坐,把農民家裡孩子抱在懷裡,到廚房裡就幫農民炒菜,我們也成了當地人”,周玉說。

扶貧有聲勢,傳播要有力

從關注、記錄貧困到見證、落實脫貧,並通過多種方式為貧困群眾提供實實在在的幫扶,《扶貧週記》沒有選擇以悲觀的視角去記錄,而是以樂觀的態度去關照“扶貧“這一現實。研討會在展示真實扶貧故事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績之外,也對這檔即將走入第四季的節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立足原有優勢,在外延拓展上做出新的嘗試成為此次專家們研討的主旨。

“要做強自己的特色,做好融媒體推薦、品牌化追求和大眾化傳播。”在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黨委書記、主任趙澤琨看來,融媒體傳播都是依託於某個具體人物來傳遞節目核心思想的。《扶貧週記》中湧現出很多可愛的、可信的人物,讓這些人物成為未來電視呈現的焦點和未來融媒體傳播的焦點,這也是節目重要的使命。

從質疑到信任,《扶貧週記》由一頂帳篷開啟

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黨委書記、主任趙澤琨(右)

中央電視臺總編室主任王曉真認為,《扶貧週記》第四季應調動起廣播、電視、報紙、網站、新媒體“三微一端”,發揮融媒力量,通過集中發力,全面推播。“在記錄故事的同時,也應該有適度的評論,更應有適合網絡傳播的碎片化視頻。”

“節目中應儘可能減少主觀表露,用真實客觀的記錄流露出我們的情感。”在做好傳播的同時,王曉真表示節目更應以內容取勝。“只要把故事講好了,觀眾對人物的形象自有判斷。”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主席胡佔凡同時表示,“自我感覺與感受之間的分寸和度,記者務必要把握好。”

從質疑到信任,《扶貧週記》由一頂帳篷開啟

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主席 胡佔凡

目前,《扶貧週記》第四季已進入準備階段,鏡頭再次走進脫貧攻堅一線,發掘、記錄感動的脫貧故事,瞭解貧困群體的需要和訴求,以記者的視角探尋解決貧困問題的途徑,展示當地的扶貧舉措和脫貧成效。

胡佔凡強調,“對《扶貧週記》也好,對農影也好,精準扶貧一定要堅持下去,並做好善於講好故事的特色。《扶貧週記》要堅持節目創作的初衷,秉承創作的思想,只有這樣,拍攝的東西才是最有說服力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