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 《道德經》:你之所以浮躁,是因為著急

不暴不躁,一切要悠然“徐生”,慢慢地來...

世間美好的東西實在多得數不過來,我們總是希望儘可能多的東西為自己所擁有,於是心浮氣躁、汲汲營營地追求。求得了這個,丟失了那個,心中滿是憤懣,求不得、捨不得,懊惱不堪,生命就這樣在擁有和失去之間流走。

其實,生活中諸多的壓力,都是自己給自己找的坎;生命中諸多的痛苦,都是自己和自己過不去。

當你放下心中不必要的攀比與慾望,讓自己的身心都慢下來,細細地品味生活,你會發現,原來自己還是以前的那個自己,快樂,而不缺乏夢想。

《道德經》:你之所以浮躁,是因為著急

有時候,慢了,才能保持生機

《道德經》中說,不知常,妄作兇。人不能妄動妄作。世上許多人鑽營忙碌了一輩子,究竟為誰辛苦為誰忙?到頭來自己都搞不清楚。

《道德經》又言:“孰能安以久動之而徐生?”真正的動,是明明白白而又充滿意義的“動之徐生”,心平氣和,生生不息,而是建立在心靜基礎上的外在運動。在靜到極點後,要能起用、起動。動以後,則是生生不息,永遠長生。

“徐生”的涵義,也可說是生生不息的長生妙用,它是慢慢地用。這個觀念很重要。等於能源一樣,慢慢地用,儉省地用,雖說能源充滿宇宙,永遠存在,若是不加節制,亂用一通,那只是自我糟蹋而已。

“動之徐生”,也是我們作人做事的法則。

《道德經》:你之所以浮躁,是因為著急

人做一切事不暴不躁,不“亂”不“濁”,一切要悠然“徐生”,慢慢地來。

態度從容,怡然自得,千萬不要氣急敗壞,自亂陣腳。社會上,幾乎每一個人都是天天分秒必爭,忙忙碌碌,事事窮緊張,不知是為了什麼,在拼命玩命。這與“動之徐生”的精神是背道而馳的。

為人態度從容,可以怡然自得,和諧處眾,以智化怨;做事不暴不躁,可以不亂不濁,冷靜就難,淡定受喜。這對於普通人而言,尤其是這個時代的人,尤為需要。

《道德經》:你之所以浮躁,是因為著急

一個徒弟問師傅:“師父,以我的資質多久可以開悟?”

師傅說:“十年。”

徒弟又問:“要十年嗎?師父,如果我加倍苦修,又需要多久開悟呢?”

師傅說:“得要二十年。”

徒弟很是疑惑,於是又問:“如果我夜以繼日,不休不眠,只為修行,又需要多久開悟呢?”

師傅說:“那樣你永無開悟之日。”

徒弟驚訝道:“為什麼?”

師傅說:“你只在意修煉的結果,又如何有時間來關注自己呢?”

這說明什麼呢?太過注重結果的時候,行走的步調會紊亂,匆忙趕路的過程中,雙腳觸及地面的力度就會減輕,如此生活就會有失踏實,進而降低生活、成功的質量。

為此,禪師才勸誡學僧,凡事切不可急躁冒進,戒除急躁,真正靜下心來,看清自己的內心,看清自己真正想追求的是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