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世界第一大土樓——“莊上大樓”

世界第一大土樓——“莊上大樓”

在平和縣大溪鎮,有一座方形大土樓,它就是目前發現的世界最大、居住人數最多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莊上大樓。莊上大樓土樓群所在的莊上村現居住著4000多名葉氏鄉親,全部操客家話,幾百年來這裡成了客家福地。

世界第一大土樓——“莊上大樓”

莊上大樓曾居住著180戶、1300多人。樓正面徑長220米,北牆長190米,南牆長123米,佔地面積34650平方米。經省專家丈量,這座土樓周長700多米,建築總面積9000多平方米,不愧是土樓中的“巨人”。土樓研究權威人士、省建築設計學院院長黃漢民教授通過對莊上大樓考證之後,大為驚歎,斷言莊上大樓是福建土樓系列方形土樓中規模最大的,保存完好,而且年代也久遠。據考證莊上城始建於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

世界第一大土樓——“莊上大樓”

說起“莊上大樓”這個名字,其實還不是這個大土樓的真正名字。準確地說,它還沒有真正的屬於自己的樓名。“莊上大樓”只是外界對這個“巨人”的習慣稱呼。在大溪本地,都稱它為“大樓”或者“莊上城”。那為何如此巨大的土樓會沒有命名呢?這就得先從土樓的建造說起了。

造城之神

尋根溯源,莊上土樓迄今流傳著該樓創建人葉崇業(衝漢公)的故事。據傳,莊上土樓是天地會首領張耍(又名萬禮)和葉崇業(衝漢公)早期結義的舊址。

據葉氏族譜記載,莊上葉氏源於同安郡馬府葉氏,平和縣蘆溪第四世興章公來大溪開祖,第五世雲波公便是大溪一世祖。衝漢公是大溪葉氏十世祖(蘆溪葉氏十四世)。張耍,平和縣小溪鎮新橋村人,為明末清初天地會的主要首領。他原是個窮書生,一年赴考落第,行乞回家,途經大溪莊上村時,已至深夜,便到葉家借宿。葉衝漢為人講義氣,樂善好施,見張耍憨厚,且一表人才,願結為友,留居3年,供其練武,視為兄弟。

世界第一大土樓——“莊上大樓”

之後葉衝漢為他備足路費,讓他上路投軍,還特別做了32個餅,讓他帶著路上做點心,並交代若要給別人吃,一定要先切開面餅。張耍途中歇腳,拿出麵餅吃,覺得好奇,切開一看,原來兄嫂怕他路費不夠,在每個餅中藏一塊白銀,張耍看後感激萬分。

清順治7年,張耍率部眾數千人投奔鄭成功,屢建戰功,後官封廈門水師提督,統管閩南各縣。當時官稅很重,因有結交關係,張耍特別允許葉衝漢免交田租,並任他為收租特派員。當時許多佃農交不起。後來,葉衝漢出一告示:若佃農將田歸還,一畝給五塊白銀。田歸佃農耕作,收三石谷,佃農得二石,一石交田租,當面立田契。告示一出,遠近佃農紛紛將田賣給葉衝漢。於是,當地的大部分良田就歸葉衝漢所有了。後來葉衝漢在張耍的幫助下,開始建造莊上城。

世界第一大土樓——“莊上大樓”

樓門之多

莊上大樓有142開間,樓高三層,約9米高,進入任一住戶,其三樓通廊全部相通,屬單元式與通廊式相結合的典型土樓民居建築。樓坐西向東,開六個門,為至今所知道的樓門最多的土樓。一般來說一個土樓只有一個樓門。要是有兩個樓門的就已經是夠大的了。四個樓門都不多見,何況這有六個門的樓,樓之大可見一斑。樓門分別為東門、小東門、北門、西門、南門和“嶽鐘樓門”。東門門楣上寫有“挹紫迎曦”,北門寫有“北闕承恩”,其中小東門是居民最經常出入的地方,造型也很獨特,門樓上兩邊的屋簷翹得老高。樓內所有單元房子均建有露天庭院,庭院及門面全用青磚壘砌,現在雖大多已不復存在,卻也能在殘存的小門樓裡隱約感受到當年的繁榮與氣派。

世界第一大土樓——“莊上大樓”

佈局之奇

大樓設計佈局也很奇特。它與西面的舊寨樓形成渾然一體,整個結構呈葫蘆形,以原舊寨樓作為小葫蘆(子樓),大樓為大葫蘆,兩個土樓基本相接,而且都樓中有山,從空中俯視,就像一個巨大而立體的葫蘆斜靠在大龍山前,儼然一副自足,富貴之態。中有水井四口,井水源源不竭,一直滿足樓內居民的生活所用,預示“葫蘆永遠有水”。在客家話裡“葫蘆”、“福祿”諧音,這裡確是稱得上福地了。

佈局最奇的要算樓之南面的附樓和兩個耳樓。附樓叫“嶽鐘樓”。傳說當年建造“嶽鐘樓”時是為了拓展土樓地盤,建造一座高級別的“別墅”,讓主人另居一處,以顯主人之尊。沒想到建築規模大大超標,竟然使用“獅子扛桁”(就是在橫樑下面設計獅子雕像),這在當時是屬於模仿皇宮建築的嫌疑,屬於欺君之罪。當得知朝廷派人來調查時,主人靈機一動,把“關帝”老爺請了進去,這才免於一死。所以至今還供奉關帝神位,香火益盛。門樓上“嶽鐘樓”三個靛藍大字,赫赫顯目,似乎在講述當年主人的睿智和膽識。

世界第一大土樓——“莊上大樓”

在大樓的南側和北側各建有“漕洄樓”和“恆升樓”。它是大樓的兩個耳樓,而且都是方樓,樓內也各有祠堂。“漕洄”是因為樓前有溪流轉彎,應是取“水運谷曰漕”和“洄,逆流盤旋”之意,“恆升”則是化用《詩經·小雅·天保》裡“如月之恆,如日之升”的寓意罷。兩個耳樓的配搭,使整個大樓的佈局顯得龐大而氣派了。

大樓內外有十幾座祠堂、廟宇,周邊還有池塘10口,我想這些古人的匠心設計,不僅是考慮了起居、生態、環境和風水,應該也有現代消防的意識了哦。從這點來講,建設新農村的環境是不是可以從這裡學到一點什麼?整個大樓以及周邊的配套彰顯了建築的合理性和多樣性,真正做到了因地制宜,舒適科學,沒有現代的整齊劃一的“板圖”了。

世界第一大土樓——“莊上大樓”

樓名之謎

如此巨大的土樓,實際上它還沒有真正的樓名。現在的叫法只是借用了莊上村的名字而已。為什麼左右的耳樓和附樓都有了很雅的名字,而且是石雕的,偏偏這主體兩個樓(包括舊寨樓)沒能建成精美的門樓和雕刻固定的名字呢?很主要的一點就是因為土樓的建造還沒最後完成。土樓的設計本來是要比現在大得多,葫蘆底也應該是圓形的,因當時福建、廣東一帶明清兩軍還處在拉鋸戰(三日清四日明),地方上盜賊猖獗,社會動亂。樓主最終沒能完成這個宏偉的計劃,這個說法一直傳到現在,幾乎家喻戶曉。最早的規劃是要建到一個叫“華表”(貞節坊,已毀)的地方,如果建成了,那房子單元就不是現在的142個了,應該是300個左右了。可以想象,當初的莊上城是何等的恢宏氣派!還有一個例證就是進出小東門的石路窄得只能兩個人並肩走,這明顯不符合大樓的設計意圖。所以在還沒完成的鉅著中留下了遺憾的一筆。猜猜看,這個大土樓它會是什麼名字?應該叫“福樓”吧,那後面的舊寨樓就應該是“祿樓”了。

世界第一大土樓——“莊上大樓”

築樓之特

這些土樓均屬於土木結構建築,各樓的樓牆都建有窗口和槍眼,可以防衛、防震、防水、防火。據說,這些樓先後經歷了兩次大地震、一次特大洪災而安然自在。

世界第一大土樓——“莊上大樓”

土樓的牆壁很厚,而且堅固。最厚的牆基有兩米多。如果用“堅強堡壘”、“銅牆鐵壁”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據說在挖開的牆體內,可以放置一張“八仙桌”(舊時用來正式祭祀或擺酒席的方桌,大多為一米二見方)。牆體的泥土中含有紅糖,竹篾等物品,足見建築者的用心與智慧。樓內有“永思堂”等宗祠四座。樓內保存較多的是石雕木刻。石雕以高浮雕為主,木刻以立體鏤空透雕為主,具有很高的藝術觀賞價值。尤其是樓內“永思堂”可堪稱“民間雕刻藝術小博物館”,其門樑架鬥,彩繪透雕,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太平景象”、“龍鳳呈祥”、“雙龍戲珠”、“雙鳳比翼”等,比比皆是;“永思堂”中佈局合理,前廳、天井、通廊、大堂錯落有致,別具特色;前廳與大堂樑架,彩繪透雕,金碧輝煌。土樓環境生態良好,樓後山坡有鬱鬱蔥蔥的果林,樓正面有長年積水養魚的半月形大池塘,樓對面有靈通山與之相呼應,人文與自然相映成趣,使這座別具一格的龐大城堡更具靈性。樓內另有“葆真齋”,“毓秀堂”,“半天寮”和宮廟等公用建築設施,公用設施齊全,直到現在仍可享用。

世界第一大土樓——“莊上大樓”

當地人稱莊上大樓為“莊上城”,是閩南葉姓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族譜記載莊上葉氏先祖是於1369年(明洪武年間)從平和縣的蘆溪鎮開支到此的,上溯是同安郡馬府葉氏後裔。這裡人丁興旺,經濟繁榮。據統計已有2萬多人外遷至本縣的坂仔鎮、詔安縣的秀篆和廣東的海陸豐和雲浮市等地。這裡也是許多臺灣同胞的故鄉。歷史上這裡曾是通衢要道,向東為雲霄、東山,往南到詔安、潮汕,向西是舊縣城九峰,走東北則是縣城和漳州市區。沿海的鹽和海產、西部山區的紙張和布料,都曾經在這裡大交匯,是雲霄、詔安和潮汕地區通往閩西、江西古商道的一個重要驛站。

世界第一大土樓——“莊上大樓”

莊上大樓的保護和開發正在進行,越來越多的人到這裡來參觀旅遊。相信它的魅力不只是形制的巨大,還有它豐富的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的內涵和底蘊。這也正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

世界第一大土樓——“莊上大樓”

【本期完】

下期再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