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7000兵力大勝3萬敵軍,陳毅暗度陳倉,在黃橋上演"十面埋伏"

1940年,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中國共產黨為了堅持抗戰,反對投降,確定了開闢蘇北,發展華中的戰略任務。

7000兵力大勝3萬敵軍,陳毅暗度陳倉,在黃橋上演

抗日戰爭,網絡圖

黃橋位於蘇北的南端,拊寧、滬、徐、蚌的側背,為我開展蘇北敵後抗戰,積聚人民革命力量的戰略要地;也為敵、偽、頑所必爭。陳毅高瞻遠矚,在茅山根據地時,即已經作過調查研究,深入瞭解了當時蘇北敵後的情況,草擬了通過東進,打開蘇北局面,進而建立華中抗日民主根據地的藍圖。

7000兵力大勝3萬敵軍,陳毅暗度陳倉,在黃橋上演

陳毅,網絡圖

1940年7月,陳毅奉命率新四軍江南指揮部主力部隊挺進蘇北,在黃橋地區建立了根據地。作為兵家必爭之地,國民黨怎能不知此地的重要性,9月下旬,國民黨蘇魯戰區副總司令韓德勤自恃兵多糧足,集中二十六個團3萬人向黃橋的新四軍發起進攻。而當時陳毅率領的新四軍,僅有7000人。

審時度勢,獨立決戰

面對4倍以上的敵軍,"打不打""怎麼打"成了擺在我軍面前的難題。在黃橋決戰打響之前,軍隊裡有三種意見。

7000兵力大勝3萬敵軍,陳毅暗度陳倉,在黃橋上演

《黃橋決戰》海報,網絡圖

第一種意見是,反對黃橋決戰,理由當然是實力懸殊,勝算不大,且當時還處在國共合作時期,雖然雙方摩擦很多(黃橋決戰後不久蔣介石就發動了"皖南事變"),但我黨我軍不能被扣上"破壞合作"的帽子。

7000兵力大勝3萬敵軍,陳毅暗度陳倉,在黃橋上演

黃橋決戰,網絡圖

第二種意見是,固守黃橋等待援兵的到來,決戰事關華中大局,黨中央十分關切,緊急派黃克誠率八路軍前來增援,並有電告陳毅待援兵到達後殲韓主力。

第三種是陳毅的意見,他主張單獨決戰,認為八路軍距離很遠,只能做戰略上的配合,不可能做戰役上的配合;經過兩個多月的準備,決戰時機已經到來,只有"獨立決戰、殲韓主力"才可能建立蘇北抗日根據地,迅速打開華中抗戰新局面的戰略意圖。

7000兵力大勝3萬敵軍,陳毅暗度陳倉,在黃橋上演

陳毅,網絡圖

最後,陳毅將自己的意見直接報告給了毛澤東,毛澤東最後批准了陳毅的意見。黃橋決戰就是在這樣的形勢下打起來的。那麼具體怎麼打呢?

未雨綢繆,削敵實力

為什麼陳毅認為決戰時機已經到來了呢?實際上,陳毅早就開始為決戰做準備了。

7000兵力大勝3萬敵軍,陳毅暗度陳倉,在黃橋上演

黃橋決戰,網絡圖

早在7月下旬,新四軍主力東進黃橋。途中,韓德勤令稅警總團陳泰運部和保安四旅何克謙部對我南北夾擊。陳毅分析:陳泰運屬中間勢力,是可爭取的對象;而何克謙部勾結日偽,無惡不作。於是我軍在北新街擊潰陳泰運部兩團、殲滅一營後隨即遣返俘虜,歸還槍支,示以團結抗日之大義,促其保持中立;對何克謙部,我軍則順應民意,堅決予以殲滅。

7000兵力大勝3萬敵軍,陳毅暗度陳倉,在黃橋上演

電影劇照《黃橋決戰》,網絡圖

陳毅"拉陳打何"的舉措,進一步表明我軍團結抗日的政策,有利於我軍組織各界抗日愛國人士、團體聲討韓頑破壞團結抗日的陰謀。也充分展現了陳毅高人一等的戰略眼光。

除此之外,陳毅還派管文蔚、朱克靖等多次去做說服工作,成功地穩住了左右兩路約17000人的兵力,這樣,韓德勤集結的3萬餘人,立即就減少了一半多,使得我軍能集中全部力量對付敵人中路軍的進攻。

誘敵深入,決戰決勝

7000兵力大勝3萬敵軍,陳毅暗度陳倉,在黃橋上演

黃橋決戰,網絡圖

決戰在即,陳毅制訂了以黃橋為軸心、誘敵深入、各個擊破的作戰方案。具體實施是以少數兵力堅守黃橋,吸引並消滅敵人,主要兵力則置於側翼機動位置,當敵人遭我軍大量殺傷後,擇其一路殲滅之,並繼續擴大戰果,以求全勝;對日寇據點則大膽不管,只派少數偵察部隊進行監視即可。

7000兵力大勝3萬敵軍,陳毅暗度陳倉,在黃橋上演

黃橋決戰繪畫,網絡圖

有人擔心,這樣是否有風險?陳毅分析道,當頑軍大舉進攻時,日寇會採取"坐山觀虎鬥"的態度,而韓德勤也不敢公開要求日軍直接參與向我軍進攻。只要此戰能速戰速決,日、頑聯合攻我的局面就不會出現。

陳毅還詼諧地說:"如果戰勝了,蘇北大局就定了,我們就可大發展;如果失敗了,那就算了。"可見,他是充滿必勝信心的。最後,大家一致同意了這一方案。


7000兵力大勝3萬敵軍,陳毅暗度陳倉,在黃橋上演

黃橋戰役,網絡圖

1940年10月4日至6日,經過三天激戰,新四軍共殲敵11000多人。韓德勤本部第八十九軍及獨立六旅全軍覆沒,軍長李守維在逃跑時淹死於河中。最後,我軍取得了戰役的勝利,連被俘獲的敵軍七師參謀長都稱讚說:"陳毅的戰略部署真是出其不意啊!"

7000兵力大勝3萬敵軍,陳毅暗度陳倉,在黃橋上演

黃橋決戰,網路圖

當然,也有一種聲音說,黃橋決戰是由粟裕指揮的一場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但有史可查,黃橋決戰時,陳毅為新四軍蘇北指揮部司令員兼政委,粟裕為副司令,民間也流傳著"粟不離陳,陳不離粟"的說法。

既然是合力而為,為何要把戰功分得那麼清楚呢?筆者認為,黃橋決戰是陳粟二人在軍事上的傑作,是"弱者先讓一步,後發制人"的典範這一說法更為準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