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7 「新時代藏東明珠」匠人朗加:指尖上的藝術 方寸之間顯匠心

中國西藏網訊 在金沙江畔,位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縣境內的德格印經院,有著“藏文化大百科全書”的美譽。自清雍正七年建院以來,奇蹟般完整地保存著22萬餘塊木刻古印板,其中有許多珍本、孤本和範本,如印度早已失傳的《印度佛教源流》。

走進德格印經院經板庫,沒有誰會不被靜置於層層木架上的經板所震撼。在西藏和四省藏區,只要是德格印經院印製的佛經,所有人都會心生敬意,奉若珍寶。

那麼,德格印經院的經板是從哪裡來的呢?

近日,我們瞭解到,德格印經院80%以上的木板雕刻珍品竟然都來自於藏東深谷中的一個小鄉村——波羅鄉。訝異之餘,更好奇這樣的木板珍品是怎樣雕刻出來的。帶著這份疑問,我們從西藏自治區昌都市江達縣城出發,踏上了尋訪波羅木刻之鄉的旅途。

「新時代藏東明珠」匠人朗加:指尖上的藝術 方寸之間顯匠心

圖為波羅峽谷風光。攝影:李元梅

「新時代藏東明珠」匠人朗加:指尖上的藝術 方寸之間顯匠心

圖為山谷中的波羅鄉。攝影:李元梅

沿著多曲河自北而南前行,波羅峽谷山高谷深,目之所及,滿目蒼翠,草灘、森林和高山如雕塑一般生動而格外雋美。

走進波羅鄉,問起木板雕刻技藝誰最厲害,人們首推的便是衝桑村的西藏自治區級非遺傳承人——朗加。

「新時代藏東明珠」匠人朗加:指尖上的藝術 方寸之間顯匠心

圖為朗加在雕刻經板。攝影:李元梅

「新時代藏東明珠」匠人朗加:指尖上的藝術 方寸之間顯匠心

圖為一摞雕制完成的經板。攝影:李元梅

朗加創辦的江達縣波羅古澤民族手工業合作社,坐落在多曲河畔。工作室中,一張木桌上陳列著形制各異的木刻作品,四周擺放著藏式卡墊,一摞摞雕制完成的經板堆砌著,朗加與幾位徒弟身著藏裝,席地而坐。陽光照在朗加的身上,只見他一手扶著木板,一手拿著刻刀,屏息凝神,細細雕琢,手上的動作輕快而利落,不一會兒,汗水浸滿了額頭,整個屋子安靜得只能聽見窗外河流奔湧的聲音。

朗加今年51歲,8歲開始跟隨父親學習木刻技藝,43年來,他日復一日地懷著虔誠與敬畏之心,一刀一刀雕刻佛陀智慧,憑藉著一雙巧手和刻刀讓原本普通的木頭在手中幻化成精美的木刻經書和佛教圖案。

吃得苦中苦,在精進中傳承木刻技藝

波羅木刻起源於1676年,由德格第十二世土司、第六世法王卻吉•登巴次仁發起。其刻板精緻、雕刻技藝精湛。除了德格印經院的刻板,康區許多寺廟、民宅的佛像佛龕、飛簷門窗等多出自波羅藝人之手。

生於茲長於茲的朗加,從小耳濡目染傳統的木刻文化,8歲便開始跟隨父親學習木刻,12歲拜古澤一帶著名的木刻雕版藝人色培為師,6年之後,先後去色達、白玉、德格等地當學徒。木刻是非常辛苦的勞作,從早到晚,除了吃午飯,要保持一個姿勢雕刻一天,經年累月,雙手佈滿老繭,腰肩痠痛難忍。回憶往昔的學徒生涯,朗加自述是在皮鞭和責罵當中成長起來的,最害怕的事情便是在學習中刻壞了木板,甚至都不敢告訴老師。

長年的精進研習,使得朗加的人生與刻板技藝深深地融為了一體,他先後到德格、白玉、玉樹、拉薩、昌都、德欽等地刻板。長期的實踐使得他的技藝愈發醇熟,功不唐捐,當看到自己雕刻的經板能夠為德格印經院和其他寺院印刷經文所用,前來定製木刻的訂單應接不暇,朗加的內心深受鼓舞。

「新時代藏東明珠」匠人朗加:指尖上的藝術 方寸之間顯匠心

圖為朗加的“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證書。攝影:李元梅

如今,朗加已經是西藏自治區級非遺傳承人。

作為非遺傳承人,朗加始終堅守著延續了300多年的古老波羅木刻傳統。工作室裡,朗加為我們現場演示了製作經板的基本步驟。

朗加先將白乳膠均勻地塗抹在木板上,然後將描繪有文字的藏紙粘在木板上,再將其置於陽光下曬乾。隨後,輕輕澆水,將木板上曬乾的紙弄溼,並輕搓至全部脫落,文字便印在了木板上。緊接著,朗加開始在木板上雕刻文字。

「新時代藏東明珠」匠人朗加:指尖上的藝術 方寸之間顯匠心

圖為朗加在印好文字的木板上雕刻。攝影:李元梅

作為波羅木刻的精髓,雕刻文字的步驟有七個層次之多,由淺入深。朗加強調道:“七個層次,每一步都不能少,需要根據雕刻的位置不斷旋轉木板。現在有些人為了節省時間而減少步驟,造成很多木刻都粗製濫造,是對手工藝的不尊重。”

雕刻文字一般先從字母底部向上刻,藏語叫“亞祖”,“亞”指向上,“祖”指刺入。整面刻完後將經板倒過來再從上方往下刻,藏語叫“瑪第”,“瑪”指向下,“第”指刻寫或推。

雕刻的七個步驟為:

第一步,興傑上刻,藏語中“興”指木,“傑”指隔斷,主要刻ཀ་ཏ་ཞ་ཤ等長腿字母;

第二步,興傑下刻;

第三步,米布上刻,“米”指眼睛,“布”指錐子,主要刻ཅ་ཆ་ཉ་མ等呈圓形字母;

第四步,米佈下刻;

第五步,朱貴上刻,“朱”指字母,“貴”指篆刻,主要是把字形刻出來;

第六步,波傑,主要刻ར་ང་ད་པ་ཕ་ལ་བ་ཟ་ཛ等字下方呈弧形部分;

第七步,朱貴下刻。

「新時代藏東明珠」匠人朗加:指尖上的藝術 方寸之間顯匠心

圖為朗加常用的木刻工具。攝影:李元梅

在工具的使用上,朗加也依然沿襲著傳統。波羅木刻的一套刻刀有幾十個,主要根據經板的大小和內容決定用什麼樣的刻刀,大體上可以將刻刀分為四種:“賽傑”,用來刻線或長腿字母,即斜刻刀;“波”,用來刻圓形字母;“珠結”,蛇舌刀;“森加”,指甲蓋刀。後兩種根據形狀而得名。

「新時代藏東明珠」匠人朗加:指尖上的藝術 方寸之間顯匠心

圖為江達縣波羅古澤民族手工業合作社自制的藏紙。攝影:李元梅

「新時代藏東明珠」匠人朗加:指尖上的藝術 方寸之間顯匠心

圖為江達縣波羅古澤民族手工業合作社自制的藏墨。攝影:李元梅

印經所用的紙張是藏紙,因為藏族人深信:佛祖的思想,只有寫在不被蟲子鼠輩接近的、聖潔的藏紙上,千年不腐不爛,才能對抗時間,綿延永續。歷史上古澤一帶曾經生產藏紙藏墨,後來逐漸失傳。為了恢復這項傳統,朗加翻閱歷史書籍,並向村裡的老人請教,終於在大量實踐後摸索出藏紙藏墨的製作技藝。藏紙的主要原料是狼毒草,藏墨由樺膠樹皮燒製的菸灰製成。

在朗加的身上,能感悟到一份匠心,它來自於每個細節的打磨和探究,是基於一種將細節做到極致的慾望,在一切講求效率、減少成本而盡力獲得利益最大化的時代,這樣的匠心值得尊重。

當然,匠心不是因循守舊,它是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不斷創造新工藝、新技術的過程,是一種傳承與創新的並存。

「新時代藏東明珠」匠人朗加:指尖上的藝術 方寸之間顯匠心

圖為朗加最滿意的一件作品。攝影:李元梅

朗加拿出了他自己最滿意的一件作品,這是他在傳統刻板圖案基礎上設計創制的成名作,用時1個月刻制完成。作品的中心是藏文“ༀ”,四個角上是十字金剛,象徵地球永恆堅固、萬古長青,外圈是藏文字母和元音符號,再外圈是文殊菩薩心咒,最外圈是吉祥八寶圖案,整個刻板圖案寄託了朗加對地球家園的美好祝願。

建立合作社,帶領村民實現脫貧致富

波羅鄉的古澤一帶歷來有木刻的傳統,地處高山峽谷,農牧業生產很受限制,森林資源卻極為豐富,波羅木刻所用的木板,全都來自於當地盛產的兩種優質木材。很長一段時間裡,當地許多人主要靠木刻技藝為生。

朗加說:“波羅鄉木刻文化不是一個人的文化,也不是一個民族的文化,是中國的文化。如果我只把雕刻技藝傳給家人,木刻文化是無法發展的。我希望有更多人來了解和學習藏族傳統雕刻技藝和文化,希望自己能幫助更多的人,也希望人與人之間相互幫助。”

憑藉一把刻刀,朗加不僅開創出了個人和家族的幸福生活,而且主動挑起大梁,開辦江達縣波羅古澤民族手工業合作社。廣招徒弟,學藝者遍及德格、崗託、汪布頂、同普、波羅等地,實現了木刻藝人的共同致富。

「新時代藏東明珠」匠人朗加:指尖上的藝術 方寸之間顯匠心

圖為朗加自己創制的幫助學徒學習雕刻藏文的刻板。攝影:李元梅

「新時代藏東明珠」匠人朗加:指尖上的藝術 方寸之間顯匠心

圖為學徒在臨摹藏文。攝影:李元梅

2015年,江達縣政府整合133萬元扶持波羅鄉衝桑村實施民族手工業(木刻加工)項目,按照“基地+農戶”的模式運作,輻射帶動波羅鄉阿當、外衝等村發展木刻加工產業,帶動52戶建檔立卡貧困戶256人增收,實現人均年增收3000元,加上農牧業、蟲草等收入,可達4100元以上。該項目的實施不僅帶動了當地村民脫貧致富,而且也為打造“木刻之鄉”奠定了基礎。

2018年,朗加補助17戶貧困戶(76人)每戶800元生活費,明年計劃補助每戶3000元。在這些家庭中,招聘18至25歲的年輕人進入合作社,從事木刻經版、藏紙、藏墨、經文印刷等藏族傳統手工藝的加工和製作工作,每月平均工資能達到4500至9000元,讓他們通過掌握技術實現脫貧。

「新時代藏東明珠」匠人朗加:指尖上的藝術 方寸之間顯匠心

圖為波託在雕刻經板。攝影:李元梅

「新時代藏東明珠」匠人朗加:指尖上的藝術 方寸之間顯匠心

圖為波託雕刻經板的手。攝影:文群太

43歲的波託是江達縣波羅鎮永玉村人,在合作社工作了15年,和其他人一起刻了140多部經文。 “我們村有40戶,200多人,全村男人都要學雕刻經板,這是我們村的傳統。我以前沒上過學,從8歲開始學雕刻,先後去過四川甘孜的八邦寺、阿壩壤塘的藏青寺刻板。後來又去白玉寺刻板,內容主要是寧瑪派的典籍。”波託說:“目前,夏天的收入較高,因為大部分人都去打工,競爭小,一個月能掙5000元,但冬天外出打工的人回來後,收入就變少了,每個月差不多隻有1000元,這麼算來一年差不多能掙4萬元。我有2個孩子,一男一女,現在在波羅鎮上小學,上學全免費。我買了輛摩托車,用來接送孩子,生活挺幸福的。”

作為有名的“木刻之鄉”,波羅鄉的木刻作品都被銷售了出去,沒能留下一套。為此,朗加希望在有生之年,刻制一整套《大甘珠爾經》經板,留在家鄉。《大甘珠爾經》共有103部,雕刻一整套需要經板33050塊,雕刻經板費估算3966萬元,用這些經板印製出來的一整套經文售價為60萬元。七八十個人一起雕刻,需要10年才能完成。這是朗加對家鄉故土的鄉梓之情,也是匠人對雕刻人生的別具匠心。

匠心中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誠意的生命哲學,也有技進乎道、超然達觀的人生信念。在這個時代呼喚匠心,是對浮躁風氣、短視心態的自我療治,不必人人成為工匠,但可以人人成為工匠精神的踐行者。(中國西藏網 記者/李元梅)

「新時代藏東明珠」匠人朗加:指尖上的藝術 方寸之間顯匠心

圖為江達縣波羅鄉古澤民族手工業合作社教師的工資條。攝影:李元梅

「新時代藏東明珠」匠人朗加:指尖上的藝術 方寸之間顯匠心

圖為朗加資助的貧困戶情況。攝影:李元梅

轉載該作品,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