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3 晉國趙氏大宗併吞小宗,觸發六卿併為四卿之戰

文|小河對岸

《晉國卿位之爭》第12篇,晉國的卿位之爭,是一場長期殘酷的內鬥。十幾個強勢家族輪流爭奪六席卿位(晉設三軍,每軍置將、佐各一人,此六人分掌晉國軍政,而被稱為六卿)。待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欒氏等顯赫的家族先後出局之後,晉國便只餘下了範氏、中行氏、智氏、趙氏、魏氏、韓氏等六大強勢卿族。

晉國趙氏大宗併吞小宗,觸發六卿併為四卿之戰

按理說,自此以後,晉國的六大強勢卿族都可以各自穩獲一席卿位,晉國的卿族之爭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緩解。但是,晉國的卿位之爭卻並沒有因此而止步。在欒氏被滅之後的第53個年頭,又爆發了晉國六卿併為四卿的八年之戰,而觸發這場戰爭序幕的卻是晉國趙氏內部的大宗併吞小宗事件。

在晉國的眾多世卿家族中,趙氏絕對是這其中最有故事的家族。趙衰與狐偃是晉文公重耳的左膀右臂,而趙衰之子趙盾又是晉國曆史上第一個集軍權與朝權於一身的執政正卿。可以說晉國的卿族之爭,就是自趙盾才掀開了序幕。趙盾利用其黨羽勢力,率先將與趙氏並駕齊驅的狐氏,排擠出了晉國。其後,趙氏才得以獨大晉國,然而,族大多怨,其他卿族對趙氏不滿那是在情理之中,而隨著晉靈公的長大成人,也與趙盾勢同水火。

晉國趙氏大宗併吞小宗,觸發六卿併為四卿之戰

晉靈公幾番欲除去趙盾,都未能成功,趙盾見不容於晉國,便欲流亡,但還沒離國境,晉靈公便被趙盾的堂弟趙穿弒殺。而由於史官董狐的秉筆直書,趙盾深受“弒君”之名。趙盾之後,趙氏又因家族宗主之爭,而有了“下宮之難”(即著名的“趙氏孤兒”事件,為趙盾之孫,趙朔之子)。而最後確立韓趙魏三家分晉局面,也是因為智氏先聯合韓、魏圍攻趙氏(其時,趙氏宗主為趙襄子趙無恤)於晉陽,而在趙氏眼看就要被滅之際,卻成功策反韓氏與魏氏,反戈共滅了智氏。

晉國趙氏大宗併吞小宗,觸發六卿併為四卿之戰

今天要講述的,則是在這兩者期間的一場也因趙氏而起的重要事件,此即趙氏大宗併吞小宗,而觸發六卿併為四卿的重要事件。

自下宮之難後,趙盾之孫--趙武,又重新奪回了趙氏宗主之位(趙盾在其晚年時,曾將趙氏宗主之位讓給了異母弟趙括)。而在趙盾、趙武這一趙氏大宗之外,趙氏還有一支頗具勢力的旁支,此即趙盾堂弟趙穿這一支系。

晉國趙氏大宗併吞小宗,觸發六卿併為四卿之戰

趙穿,為晉襄公之女婿,故也被稱為公婿穿,因其封邑在邯鄲(戰國時期,趙國的國都),故別為邯鄲氏,也稱邯鄲穿。趙穿弒殺了晉靈公,自恃有功於趙盾,而屢向趙盾請求卿位,但趙盾也終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提拔此弒君之人。致使趙穿怏怏不快,較早地死去了,臨終前將其子趙旃(後來也如願位列卿位)託付給趙盾,趙盾也默然答應了。

在趙氏因下宮之難而元氣大傷,趙武又年幼之際,趙旃得以趙氏旁支的身份暫代卿位。趙旃生趙勝,趙勝生趙午(邯鄲午),雖未能再保有卿位,但世為邯鄲大夫,又曾入卿席,且在趙氏大宗的庇廕之下,勢力甚為穩固,並不可小覷。

晉國趙氏大宗併吞小宗,觸發六卿併為四卿之戰

而至趙武之孫--趙鞅(趙簡子),甚是覬覦小宗邯鄲氏的地盤,而欲將之吞併。而邯鄲午(系中行寅外甥)卻與範氏、中行氏相善,並結有姻親。前497年,趙鞅欲將衛國進貢的500戶良民(曾被安置在邯鄲)從邯鄲遷到晉陽,邯鄲氏的家臣卻一致認為,時值齊國進犯,倉促移民將與邯鄲不利,便欲暫緩實行。

而趙鞅卻勃然大怒,殺死了邯鄲午,邯鄲午的家臣涉賓逃奔回邯鄲,擁立了邯鄲午之子邯鄲稷為邯鄲的繼承人,據邯鄲以抗趙氏。而範氏、中行氏與趙氏素不相善,中行氏的外甥又遭趙鞅殺害。於是,範氏、中行氏起兵助邯鄲氏共討趙氏,趙氏不敵,退守晉陽固守。

而在趙氏命懸一線之際,晉國的其餘三卿,智氏、韓氏、魏氏成了左右勝敗的關鍵。韓氏親於趙氏而惡中行氏,魏氏與範氏相惡。而智氏雖與中行氏同出於荀氏,卻想以其寵臣梁嬰父取代中行寅。於是,智氏、韓氏、魏氏出於其各自的目的,最終站在了趙氏一邊,並赦免趙鞅先發難的罪行(晉有法令,先難者死)。

晉國趙氏大宗併吞小宗,觸發六卿併為四卿之戰

智氏、韓氏、魏氏三家討得晉定公之命,率兵攻打範氏、中行氏。但範氏、中行氏的家底也甚為雄厚,未能被三卿的軍隊攻克,反而令範氏、中行氏惱羞成怒,竟悍然攻打晉公室。範氏、中行氏的以下犯上、攻打公室的行為,致使其成為了眾矢之的。智氏、韓氏、魏氏助晉公室守衛國都,範氏、中行氏未能攻克,戰敗而逃。此時,趙氏的晉陽之圍也得以解除。

智氏、韓氏、魏氏、趙氏,趁勢追擊範氏、中行氏,範氏與中行氏逃出晉國,頓時“良心”大發現,願將其封地盡獻於晉公室。範氏與中行氏雖已流亡在外,卻都是一、兩百年的世卿家族,根基甚為深厚,又得到了齊國、周室劉氏等勢力的相助。故而,範氏與中行氏一直支撐了八年之久,才得以被智氏、韓氏、魏氏、趙氏四卿族徹底擊敗。

晉國趙氏大宗併吞小宗,觸發六卿併為四卿之戰

最終,智氏、韓氏、魏氏、趙氏瓜分了範氏、中行氏的封地。而趙氏小宗邯鄲氏的封地,為趙氏所得。智氏、韓氏、魏氏、趙氏等四卿勢力又各自得到了加強,晉公室愈加卑弱。

參考史籍:《左傳》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