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胤禵手握重兵為何康熙駕崩後不兵變奪位?

腹黑的小憂鬱王子璇


首先,我們來認識一下這個康熙帝衷愛的十四子吧。愛新覺羅·胤禵 ,又名

胤禎,聖祖康熙皇帝十四子,世宗雍正帝同母弟,高宗乾隆帝皇叔,於雍正元年改名為允禵

胤禵自幼才能出眾,弓馬嫻熟,所以深得康熙帝的喜愛,自年幼起,就頻繁的出入在康熙的身邊。雖然與雍正帝一母同胞,但是,雍正帝生性寡淡,而且自幼被佟貴妃收養。所以,兄弟兩人的感情並不深厚。反之,胤禵卻與那位才華橫溢,善於收買人心的“八賢王”胤禩打得火熱,而且,成為了朝廷上出名的“八王黨”。在太子被廢時期,積極保舉八阿哥上位,使得八阿哥受到康熙帝的猜忌,就此與帝位徹底無緣。在此之後,胤禵開始為自身考慮,積極造勢,使得朝野上出現了“十四王爺虛賢下士”的流傳。

康熙五十七年春,準噶爾部首領策妄阿喇布坦出兵進攻西藏,康熙帝認命胤禵為撫遠大將軍,封“大將軍王”,五十八年,他到達西寧,開始指揮作戰。胤禵被任命為撫遠大將軍以後,意識到乃父對他的莫大信任,因而更加垂涎未來的御座。因此,就算在軍中,他仍然告誡自己的八哥、九哥,朝廷中若有變動,要隨時給他去信。

果然,隨著時間流逝,康熙帝的身體一日不如一日,在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帝在北京暢春園駕崩,終年69歲。康熙近臣隆科多就此宣讀了康熙遺詔,宣佈四皇子胤禛繼承皇位,是為雍正皇帝。這份遺詔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包括那位遠在西北的“大將軍王”胤禵,因為康熙帝生前的種種行為,無疑是為十四子登基做鋪墊。可是,登基的卻是那位沉默寡言的四皇子。

在康熙去世的第二天,雍正就勒令他回京,並讓人接管他的兵權,恍惚之間,他當時無非就兩個選擇:1、起兵造反,帶著手下的十數萬大軍殺回北京。2、承認雍正的皇位,奉命回京。在經歷一番思量,他終究不敢走上造反之路,而是快馬加鞭回到了北京。最後,在大局穩定之後,被雍正帝派去守皇陵,變相的將他幽禁起來,而後,更是改為圈禁,直到乾隆朝才被放出來。

當時的胤禵威震西北,而且手下還有數十萬的兵馬,卻為何不敢起兵造反奪位呢?個人總結了幾點,但不知是否詳盡,請大家指教一下。


1、正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胤禵根本沒有康熙帝的遺旨來證明自己才是大清的繼承人,所以,造反的成功性太低了。

2、當時的兵馬雖然被他統率,但卻不是他一手訓練的嫡系,他唯有領兵作戰之權,若是真到了殺回北京那一天,聽命於他的怕沒有多少。

3、有一句古話,到現在都很實用,“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他當時十幾萬兵馬的後勤糧草都是由雍正的心腹陝甘總督年羹堯負責,只要年羹堯切斷後勤,他十幾萬的兵馬怕是寸步難行。

3、他的母妃已經被封為聖母皇太后,雍正帝的皇位已經大定,那些皇親國戚,首輔重臣也已臣服,自己隻身一人,的確獨木難支。

正是因為這些因素,他胤禵也知道自己犯不上去幹那種大逆不道的事,而且,自己是雍正帝的親弟弟,皇帝看在太后的面上也不會太過分。所以,他只能交出兵權,返回北京。

如果你也很喜歡歷史的話,歡迎評論一下你的看法。


小小呆蘿蔔


如果只看電視而沒有看史書,很容易得出這個印象:胤禵手握重兵為何不率軍反攻奪位

但如果你看了《清史稿》等正史,就會發現胤禵所謂的撫遠大將軍,從來就沒有親臨過戰場,連在哪裡駐軍都要聽從康熙帝的指令,根本就沒有決定戰略戰術的權力,最多是協調和處理各路軍的後勤和調配問題。


胤禵被任命為撫遠大將軍後康熙帝的作戰部署

1、57年10月,胤禵被任命為撫遠大將軍,率軍去青海;年羹堯由四川巡撫升任四川總督;

2、58年2月,詔令法喇降伏裡塘、巴塘二地,噶爾弼同理軍事;

3、58年4月,詔令胤禵駐軍西寧;

4、58年6月,嶽鍾琪降伏裡塘、巴塘;詔令法喇駐軍巴塘;

5、58年7月,任命宗查木為西安將軍;

6、58年9月,詔令大將軍胤禵派人護送新胡畢勒罕去拉薩;

7、59年1月,詔令胤禵進駐穆魯斯烏蘇、平逆將軍延信進駐西藏、宗查木進駐西寧、訥爾素進駐古木;

8、59年2月,詔令噶爾弼率領四川、雲南兵進入西藏;

9、59年3月,詔令張谷貞駐防雲南麗江、中甸;富寧安進攻烏魯木齊;阿喇衲進攻吐魯番;祁裡德、傅爾丹同時進攻準噶爾汗國;

10、59年10月,詔令胤禵商議明年班師回朝日期;

11、60年4月,詔令噶爾弼駐軍西藏;

12、60年5月,詔令胤禵駐軍甘州;嶽鍾琪為四川提督,年羹堯為陝甘總督;

13、60年8月,詔令莊圖駐軍吐魯番,援助阿喇衲軍;

14、60年9月,詔令穆克登駐軍吐魯番;詔令公策旺諾爾布替代生病的噶爾弼駐軍西藏;

15、60年10月,詔令撫遠大將軍胤禵回北京;

16、61年4月,詔令胤禵重返西北大軍;

17、61年11月,康熙生病,幾天後去世。

從上面康熙帝的詔令來看,各路作戰的將軍都是康熙直接詔令,輪不到胤禵發號施令。胤禵能做的就是做好後勤和協調工作,根本就沒有機會和手下各路將軍共同作戰的機會。說句不好聽的話,胤禵其實就是康熙帝在西北的影子,根本就沒有真正掌握兵權的機會。

再說,胤禵的撫遠大將軍,只是比其他各路將軍高一級半級而已,權力並不比各路將軍高多少,更多是榮譽性的職位。

好些進攻的將軍,進攻時都不需要親自見胤禵,等待他的號令,而是直接接受康熙帝的詔令。

再說康熙60年康熙帝已經讓胤禵回北京一次,康熙61年4月當時西北局勢基本平定,但康熙還是要胤禵回西北大軍中。如果康熙有意讓胤禵即位,沒有理由在西北局勢平定的情況下讓胤禵再去西北。

總之

胤禵出任大將軍出戰青海,背後都是康熙帝直接指揮,根本就沒有掌握兵權;而且在取勝後依然讓回家的胤禵再去西北,很顯然是康熙帝要削弱八爺黨勢力,減少雍正帝即位的阻力。

如果胤禵強行率兵回京,沒有多少將軍聽從他的命令,更別提年羹堯、嶽鍾琪這兩個扼守胤禵歸路的大將。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正好前面回答過一篇“九龍奪嫡”的話題。裡邊有講到一點這個事情,現在我們細看一下,為什麼老十四不舉兵對抗剛剛登基的雍正呢?


首先,大家可能沒注意老十四這會兒在哪?康熙風燭殘年時,派了老十四去平定西藏,雍正即位時,他是手握兵權,但在萬里之外的青藏高原上,一路打回京城的可能性基本沒有。

第二,康熙派十四平亂的同時,派的是年羹堯署理後方,負責大軍前線的軍需糧草。年羹堯是誰的人不用解釋了,雍正心腹。十四即便動了起兵的心思,也很快就會面臨被斷糧餉的境地,而且打回北京第一關就是鎮守陝甘的年羹堯,勝算能有多大?


第三,就是十四起兵名不正言不順。康熙指定四哥繼位,你再不服也是生米煮飯下了鍋,起兵就是二臣謀反。別信野史瞎咧咧雍正改詔書,康熙一首安排的隆科多、張廷玉還能違背康熙意志擁立他人?正如前面所說,康熙派十四帶兵,同時派了個年羹堯掐住他後方供給,這是算好的棋,怕的就是十四不從,把你發配到邊疆去,讓雍正順利打通中央。

第四,老十四不是個二愣子,人是個政治家。起兵百害無一利,自己都不過中央、鬧個身敗名裂不說,此時滿清政權也風雨飄搖。入關百年不到,漢人仍有反清復明思想,準格爾、羅布藏丹增一直搞事情,沙皇俄國虎視眈眈,自己皇族內鬥,搞不好就把祖宗江山給弄丟了。
這種虧本生意誰幹呢?


足球大玩家


歷史已經成為過往,胤禵手握重兵為什麼康熙駕崩後不發動兵變奪位,其實只是後人一種假想,也許當時胤禵壓根就沒想過要這麼做。

如果非要問出為什麼,我認為原因不外有二:

一是康熙並沒有傳位胤禵之意,更沒有傳位胤禵的詔書,在胤禛已經即位的情況下,胤禵帶兵奪權其實就是謀反,縱觀大清一朝,還沒有哪個皇室近支敢於這樣做過。

二是胤禵雖名為“撫遠大將軍王”,表面上看手握重兵,但其實他真正能調動的兵力有限,而且掣肘較多,根本就難以統兵殺回京城。

先說第一條。

眾所周知,康熙晚年飽受廢立太子折磨之苦,直到臨終,也沒留下書面立儲的哪怕一星半點資料,至於故宮博物館裡保存的康熙傳位雍正的遺詔,其實是偽造的,為什麼這麼說不在本文探討之列,這裡重點要說的是康熙到底有沒有傳位胤禵之意。

雖未立傳位遺詔,但康熙晚年對誰繼位還是心有所屬的,他曾對諸王大臣說:“朕萬年之後,必擇一堅固可託之人與爾等做主,必令爾等傾心悅服,斷不至累爾諸臣也。”這個人到底是誰,史書和檔案都沒有明確記載,但從當時情況分析,無外乎胤禛、胤禵兄弟二人其中之一,胤禛不做分析,只分析到底有沒有可能是胤禵。

康熙五十七年十月,胤禵被任命為撫遠大將軍,並“用正黃旗之纛”、“照依王纛式樣”,領兵三十萬前往西部征討策妄阿拉布坦。康熙這一重大舉措成了一些史家認為有意傳位胤禵的佐證,其實當時胤禵的爵位是固山貝子,地位較低,授予“撫遠大將軍”不過是為了抬高他的地位,便於統兵,但最終也沒授予其王爵甚至貝勒,不過是“照依王纛式樣”。之所以選派胤禵,固然與胤禵領兵打仗的才能有關,但另一方面除了胤禵,康熙也確實無子所派,從這一點上看,並不能說明康熙有意立胤禵為儲,現在還有觀點認為,這可能是康熙立儲的一個迷霧,不無道理。

那麼這個大將軍王到底有多大權力呢?康熙曾有特旨:“此次大兵在外,如遇章京並護軍校、驍騎校缺出,令大將軍即行授補”,戰爭情況下,大將軍即行授補的不過是章京、軍校之類的低級軍官,可見這個權力並不特殊,而且即便康熙還賦予胤禵“掌生殺重任”,但與當年的皇太子胤礽相比,其受信任的程度和權利仍不可同日而語。要知道,當年康熙離京,胤礽是代行皇帝的大部分職責,掌握著中央政權機構,而胤禵不過是提拔幾個低級軍官、陣前有生殺之權而已。

康熙六十年十月,允禵提出“輕裝進京,恭請訓旨”,康熙雖然答應了,但也提出“此際若策妄阿拉布坦屬下,有自相離潰率眾來歸者”,則停止來京,也就是說,胤禵這次進京,是他自己提出來的,並非詔回,而且如有特殊情況,康熙還令他不必回來。胤禵回京後,康熙帝對西北用兵的方略發生了重大變化,簡而言之,一方面仍然積極做著打的準備,另一方面議和活動也已開始,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康熙六十一年四月,胤禵又“復往軍前”,其意義和當初已有顯著不同,初次出征是為了打,而這次是為了守,是以皇子身份對敵人進行威懾。另外,康熙此時的身體狀況每況愈下,他自己都說“近日多病,神情恍惚,身體虛憊,既神不守舍,心失怡養,目不辨遠近,耳不分是非,食少事多,豈能久存”,這種情況下,康熙如有意立胤禵為儲,怎能讓他遠去?

再說第二條。

胤禵雖任撫遠大將軍,但他能行使的權力有限,這一點前文已經說過不再贅述,不僅如此,軍隊的實際指揮權其實也並未全部在其手中,而是由富寧安、祁裡德、付爾丹、噶爾弼、延信等人分掌,這些人直接向康熙請示彙報,接受皇帝的直接指揮。

康熙五十九年,噶爾弼、嶽鍾琪率軍進藏,當清軍抵達喇哩這個地方時,胤禵以青海、蒙古兵不能如期聚集為由,令噶爾弼、嶽鍾琪就在所到的地方屯兵,不要輕動。名將嶽鍾琪對這個指令進行了抵制,勸說噶爾弼及時進兵平定了西藏,從這裡也可以看出,胤禵的軍事指揮才能並非特別突出,如果按照他說的辦,猶疑不決,當時能否迅速平定西藏還真就難說,同時也說明,胤禵做出的不正確決定是會受到抵制的,設若他想統兵打回北京,焉知會不會有人非但不聽從軍令,還會將他拿下送京受審。

此外,胤禛即位後,立即任命年羹堯接替胤禵掌握西線實際軍權,兵權被奪,胤禵即使想謀反也迴天無力了,何況,如前所述,即使還有兵權,那些將軍們能不能都聽他的,還是另一回事。

一己之見,敬請指正、探討。


紅楓文史娛


胤禵是康熙第14皇子,他的相貌最像父親,所以很受康熙鍾愛。31歲那年,西北準噶爾部猛將敦多布入侵西藏,胤禵被康熙任命為“大將軍”,率軍前去征討。

當時的官員紛紛傳言,十四阿哥為“大將軍王”是受康熙恩寵,軍事征伐勝利後極有可能立為皇太子。十四阿哥也沒有辜負所望,所部在青海地區大敗準噶爾軍隊,很快平定西藏一帶。可惜,胤禵還沒回到京城,康熙皇帝就已經駕崩。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 康熙病重之際,當著8個皇子(三阿哥、四阿哥、七阿哥、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二阿哥、十三阿哥)及大臣隆科多的面,把地位傳給四阿哥胤禛,也就是雍正。

雍正的繼位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嫉妒、反感雍正的人不少,關於他得位不正的流言蜚語就很多。

其中,最著名的傳言是:康熙在紙上寫下“傳位十四阿哥”,結果被雍正派人盜走,改成“傳位於四阿哥”。這個傳言很荒謬,滿族皇帝的傳位詔書不用滿文,居然用漢文書寫。

不扯遠啦,我們回到十四阿哥胤禵身上,雍正繼位惹出風波,胤禵為什麼不趁機發兵奪位?

有人提出兩人是同父同母的親兄弟,可惜這點血緣站不住腳,因為親兄弟的關係一直不和。相反,雍正與同父異母的十三阿哥怡親王關係很好,視之為心腹之極。

關鍵的問題是,胤禵並沒有牢牢抓住軍權,想發動軍事政變很困難。他不是“大將軍王”嗎?

是的,胤禵名義上是“大將軍王”,實際沒有掌握軍隊,他打仗不用親自上陣而由麾下拼命。當年,幫助胤禵打準噶爾人的有力臂膀,其實是川陝總督年羹堯。

年羹堯是雍正的死黨,也是外戚(年羹堯的妹妹是雍正的貴妃),胤禵回京的時候,年羹堯取代他為大將軍。因此,胤禵手裡並沒有精銳部隊,也無法對雍正構成威脅。


子屠龍


如果你看過《雍正王朝》,一定看到過年羹堯在被解除兵權的時候是一個什麼樣的程序。年羹堯的位置被嶽鍾琪所代替,而他手下的三個副將卻是從其他地方調來的,既不是年羹堯的舊部,更不是嶽鍾琪的舊部。

這是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嶽鍾琪坐上了撫遠大將軍的位置,但是他手下的主要部將並不是他原來的下屬,而是皇帝另外派來的其他地方的將領。

這只是清朝軍隊管理制度的“冰山一角”,軍隊的統帥只是暫時領兵,兵將分離,互不相屬。清朝軍隊始於“八旗制度”,分滿八旗、蒙八旗和漢八旗,後來八旗軍弱化,主要是綠營兵在為清朝打前站。但是複雜的兵制卻沿襲了明朝的很多制度。

簡單來說,清朝那些戍邊的兵士都是吃皇糧的,跟明朝的“軍戶”(或叫做披甲人)差不多,常年以戍邊當兵為生,平時的訓練歸一個部門管,調遣又歸另一個部門管。管理,調遣,作戰都是分離的,以此保障國家的部隊不為私人所有。

當國家有戰事的時候,朝廷則派一個統帥拿著皇帝印信,調遣和指揮軍隊作戰,當然,還有“監軍”(清朝軍隊取消了監軍制度,多是皇帝的密探和間諜)跟隨,以監督統帥的行動。

這只是簡單介紹清朝的兵制,如果要說清楚,可以是整整一部大頭書才說得全。為什麼要簡單介紹一下呢,因為與題者所問有關。在這樣的情況下,老十四胤禵雖然被康熙皇帝任命為大將軍王,手握幾十萬兵馬,但是,他手下的將領卻是朝廷分配的,如果還要往下說,他手下的手下的軍官也是朝廷分配的。

而只有固守在當地的常規部隊的低級兵士,才是常駐兵,一個兵團估摸著也就幾十人而已。如此,誰也難以結成大兵團,更難以統領大兵團,而指揮大兵團作戰的撫遠大將軍,只能夠按照皇帝的意旨進行作戰,稍有差池,就會有密探隨時報告皇帝,皇帝隨時會讓人解除大將軍的兵權,收繳大將軍的印信。

故而,胤禵是不可能進行兵變的。這是最重要的一點。

第二點,胤禵不會兵變奪位。除了滿清的兵制約束之外,胤禵作為康熙皇帝的兒子,雖然是“九子奪嫡”的一份子,但是他不會發動兵變奪位。

康熙五十七年準格爾部策妄阿拉布坦發動的叛亂對大清並不存在多大的威脅,康熙皇帝派胤禵出征,其政治意義遠大於軍事意義。二廢太子之後,儲君之位一直虛懸,以皇八子胤禩為首的八爺黨遍佈朝野,對康熙皇帝形成莫大的壓力,更重要的是,對於康熙心中默定的儲君皇四子胤禛會產生一定的衝擊,為了保護老四胤禛,康熙皇帝將本在八爺黨中間混跡的貝子老十四提拔出來,做了大將軍王,實際上是有意分化八爺黨,轉移朝野的目光,以牽制蠢蠢欲動的八爺黨。

而作為康熙皇帝的兒子,十四子胤禵也認為這是一個自立門戶的好機會,故而使出渾身解數,為爭取儲君之位大展宏圖。因為只有康熙皇帝的培養,給予他這樣嶄露頭角的機會,他才會建功立業脫穎而出,為奪嫡增添籌碼。所以,作為貝子的胤禵,離親王還有三個等級,唯有確立耀眼的戰功,才能獲得康熙皇帝的青睞,無論如何,他是不會發動兵變來爭取儲位的。

第三點,胤禵發動兵變的條件不夠。從地理條件上分析,從西藏到北京,不僅距離千里之外,而且地勢險要重重。胤禵要是發動兵變,必須長驅直入,遠距離作戰,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和皇太極遠奔千里到北京城完全不可同日而語,地理條件十分惡劣。另外,胤禵的兵馬後勤補給全部依賴內地,一旦斷糧,雖百萬大軍他也只有死路一條。

第四點,無人支持兵變。在滿清兵制條件下,胤禵要是發動兵變,就算他殺死身邊的所謂“監軍”,他手下的部將未必肯跟著胤禵一起造反,正所謂名不正言不順,失敗的幾率遠大於成功的幾率。而失敗的後果和代價卻是巨大的,這些流動的部將家屬皆不在本地,卻冒著殺頭誅九族的危險爭取微不足道的勝率,是個人也會作一番打算。胤禵不是李世民,手下的將領都是一同征戰的“合夥人”,他只不過是一個“職業經理人”,手下的將領都是按照“公司”制度打工的“職員”,根本不可能為胤禵奪嫡而冒險,也就無人支持,他還兵變個什麼?

綜上所述,胤禵是不會發動兵變的,因為他根本沒有想過兵變,也沒有任何兵變的條件。


青燈問史


我們先得來討論一下,康熙是傳位給四阿哥,還是十四阿哥?雖然康熙的傳位詔書有公佈出來,但是那個並不能說明雍正是正常繼位,還是篡位的,因為那個傳位詔書是不可能由康熙手寫的。

而是雍正繼位之後,他讓翰林院,或者讓張廷玉寫的。但這個也不能說雍正是做假的傳位詔書,因為康熙根本就沒留下遺詔,古代皇帝傳位的時候,要麼指著太子,要麼口頭傳位。

那康熙到底想傳位給誰呢?有的人認為康熙讓十四阿哥去當大將軍王,是為了讓他增加軍功和威望,好傳位給他,但這個安排有三個問題。第一,儲君和太子是不需要軍功的,所以有太子監國之說,清朝入關後的皇帝沒有一個是因為軍功而繼承皇位的。

第二,十四阿哥的這個大將軍王是在西北打仗,既然是打仗,那就有生命危險,畢竟戰場上什麼事情都有可能發生,再加上西北的環境比較惡劣,一旦十四阿哥戰死或者病死,那麼康熙傳位給他的想法豈不是要落空。

第三,十四阿哥遠在西北,康熙死的時候,根本就不來不及回來,那麼一旦事情有變,即使康熙是想傳位給他,都有可能被四阿哥或者其他人捷足先登,所謂近水樓臺先得月。

那我們來說傳位給雍正的三個合理性。第一,九門提督是隆科多,而隆科多是雍正的舅舅,康熙對隆科多的安排,就是為了能讓雍正順得繼位。

第二,雍正是康乾盛世中十分重要的時期,雍正推行的新政對於清朝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康熙選擇雍正,就是看重雍正能夠推行新政的想法。

第三,康熙後期重要的祭祀,都是雍正代去的。

我們看十四阿哥在雍正繼位之後的表現,可以看出十四阿哥根本就沒有造反的想法,所以雍正對十四阿哥也相對寬容,十四阿哥也得已在乾隆時期被放了出來。

其實,十四阿哥也沒有辦法造反,因為他下面的八旗營和綠營是忠於皇帝的,各旗都統,各個邊防將軍,各個提督也都是忠於皇帝的,他根本就無法帶著這十幾萬大軍攻回京城,說不定他有造反的想法,早就被人殺掉了。

另外,西北用兵,是需要陝甘總督的糧餉供應的,而陝甘總督正是年羹堯,只要年羹堯斷了西北大軍的供給,十四阿哥就得歇菜。


歷史簡單說


在“九子奪嫡”的後期,鬥爭日益激烈,但隨著大阿哥、二阿哥被圈禁,最得人心的八阿哥胤禩失去繼位的可能性之後,繼位人就只會產生在四阿哥胤禛和十四阿哥胤禵之中了。而康熙去世之時,四阿哥胤禛在京師坐鎮,而十四阿哥胤禵手握十萬大軍在外。康熙病逝以後,四阿哥胤禛即位,而一向以康熙繼位人自詡的胤禵卻乖乖的回了京城,並在之後被雍正清洗。要知道胤禵手握十萬雄兵,他為何會乖乖回京送死呢?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胤禵是被雍正皇帝給從永州給騙回京師的,這件事在西洋傳教士巴多明神父的書中有詳細的記載:

新皇帝一即位,就冒用己故皇帝的名義,好像他還活著,派人接連送急件到韃靼,命十四親王把官印交給他指定的人,不必帶很多隨從,儘早回北京商討一件最重要的大事。十四親王立即遵命,他只是到了離朝廷還有三天路程的時候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

也就是說,胤禵彼時並不知道康熙已經病逝了,他當時接到康熙的諭令(偽詔),讓他急速回京城,兵權暫時交付給他人。可憐的胤禵到了京城周邊才知道父皇康熙已經病逝,而此時坐在皇位上的正是派人接回自己的胤禛。

而雍正在查辦胤禵的時候也提到了這件事,還把這件事作為了胤禵欲圖謀反的罪證,這足以說明這件事是確有其事而非傳教士的一家之言。雍正在對胤禵的一道諭旨上是這樣寫的:

且又為皇父之大事,諮令允禵從甘州速回。允禵從行三四宿之後,獲悉皇父昇天,卻又欲回甘州,經查克旦等規勸之後,方可作罷。

這句話雖然不長,但卻有兩點值得注意。第一點就是雍正用了“諮令”這個王侯用的詞語,而沒有用皇帝專用的“諭旨”二字。因為根據《大清會典》記載:

“特降者為諭,因所奏請而降者為旨,其或因所奏請而即以宣示中外者亦為諭。其式:諭曰‘內閣奉上諭’,旨曰‘奉旨’,各載其所奉之年月日”。

也就是說,雍正當時是以康熙的名義(矯詔)召胤禵回京,或者是胤禛給胤禵發信,讓他急速回京,卻沒有告訴他康熙已經去世的消息。

而值得注意的第二點就是在胤禵快到京城的時候,他才驚悉康熙駕崩,而這時候胤禵的第一反應就是回甘州。回甘州幹什麼?當然是起兵與胤禛較量了,但是卻被人勸住了,這才作罷。

為什麼胤禵此時不回甘州與胤禛較量,而是選擇回京城與雍正正面較量呢?

最重要的原因則是此時的大軍已經被雍正的人永信控制住了,因為胤禵並不知這是胤禛的計謀,就依著假詔書把撫遠大將軍印信交給了永信。而如果胤禵此時回甘州,內有永信,外有雍正心腹年羹堯,他無異於送上門來。所以胤禵才放棄了回甘州帶兵作亂的想法,只得回京城。

第二點原因則是此時雍正即位,天下已經傳檄而定。而胤禵自己只有十餘人隨從,談何與胤禛爭奪天下。

第三點原因則是胤禵沒有想到胤禛的即位可能有假,他對這位哥哥還殘留著兄弟的情感。但是他卻沒有想到雍正給永信密旨,讓其將胤禵的所有信件統統帶回京師,而不許胤禵有所保留,這實際上就是在銷燬康熙有可能傳位於胤禵的證據。

而胤禵在回到京師在得知被騙之後,內心震怒,甚至當眾說了一句“我身或許死也,我兄長不指望我叩拜”。但毫無疑問,這句話成為了他日後被清洗的罪名。更何況,他見到雍正之後還傲然不跪。

以上。


逆流時代


你以為十四爺不想回京登基嗎?《雍正王朝》裡邊已經明確講到了鄔思道先生讓胤禛舉薦十四阿哥為西北大將軍王,並且把握住糧草的關鍵陝甘總督。果然四阿哥胤禎在舉薦十四阿哥成為大將軍王以後,十四阿哥投桃報李舉薦了年羹堯為大將軍王,在西去的路上,十四阿哥胤禵誰也沒有見,單獨召見了年羹堯。年羹堯的陝甘總督究竟有多重要?我們在電視劇中也能明確的看到。十四阿哥剛剛擔任大將軍王的時候,年羹堯不押運糧草,十四阿哥連出兵的機會都沒有。



康熙死後,作為九門提督和步軍統領的隆科多封鎖了京城九門,消息基本上都傳不出去。遠在邊關的十四阿哥,根本不知道京師裡發生了什麼事情,就聽到了圖理琛讓大將軍王回京師奔喪的旨意。他也曾經一度想揮師南下,但是沒有年羹堯的糧草,他的兵馬基本上堅持不了幾天。西北天氣惡劣,如果再加上雨雪天氣,軍隊根本寸步難行,還沒有到京師,估計就已經自損一半。在小說裡,這段描寫的特別詳細,十四阿哥曾經要帶兵南下問一問京城裡到底有什麼情況?結果遇上了大雪,軍隊不僅無法前進,年羹堯更是不給糧草,最後不得不放棄。



十四阿哥從擔任大將軍王的那一刻起,他就覺得自己是將來的皇帝。所以他在一定程度上也開始有了自己的小集團,而不是一味的追隨著八哥胤禩,比如他策反了,胤禩安插在自己的身邊的奸細鄂倫岱。雍正登基以後,他也多個地方表示不服,多次質疑,皇位到底是傳給誰的?等到因為多次發牢騷被貶到景陵,把身邊的人都被雍正帶走以後,十四阿哥總算消停了一段時間,畢竟孤家寡人也掀不起什麼風浪。十四阿哥九子奪嫡以後,不僅僅是對雍正失望,氣憤,估計也是對八阿哥胤禩失望了吧。畢竟死鷹事件,還有在自己身邊安插奸細,每一個都可能讓自己墮入無間。所以後來八阿哥再去找十四阿哥的時候,十四阿哥就委婉拒絕了八阿哥。



不過這裡不得不佩服一下康熙皇帝的安排,將八爺黨的勢力打得七零八落,八阿哥雖然留在京師職位卻給貶了,同夥人十四阿哥派到了邊疆,卻被年羹堯死死牽制。兩道聖旨,一個活一個死,更是牢牢的把首鼠兩端的隆科多壓住,讓身邊的張五哥親自接送溝通胤禛,保證萬無一失,最後雍正終於成功登上了皇位。


紅雨說歷史


我認為主要有四點原因:

其一:雍正繼位是有詔書的,不管這個詔書什麼時候寫的,是真還是假,至少在輿論看來,雍正是名正言順的繼位,你要回來奪位,就是謀逆,除了八爺那些人,大部分人是不會支持的。

其二:古代信息落後,老十四當時遠在新疆,等消息到了,估計都過了兩個三個月,這時候雍正早就把朝局穩定下來了,得力的十三爺也一定幫他把軍隊穩固了。你老十四的那十萬大軍,千里迢迢回來,怎麼幹的過人家的以逸待勞。

其三:當時推薦老十四為大將軍王的時候,雍正就留了一手,安排年羹堯為陝甘總督,負責老十四大軍的後勤,你要鬧,立馬給你斷糧,沒有後勤,怎麼打戰?

其四:老十四也是剛到這支軍隊為將,在這支軍隊中的心腹不多,說不定裡面還有雍正的心腹。他本人在軍中威望並不高,他要造反,大家肯定不會聽。況且造反可是要滅九族的事情,軍中將領的家屬都在京城呢,誰願意豁出全家性命,跟著他造這個沒有勝算的反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