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人發燒有沒有可能達到50度?達到50度是什麼概念?

Stylishqueen


超信息量的權威答案來嘍!

人發燒有沒有可能達到50度?達到50度是什麼概念?

首先明確一下,這裡的度應該是指攝氏度℃吧。

那麼,答案非常確定,人體體溫沒有可能達到50℃!

這可以從經驗和理論兩個方面來說明。

發熱和體溫過高

說起發熱,似乎人人都能說出個子醜寅卯。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並不是人體體溫超過正常範圍都叫發熱,體溫超過正常並不一定是發熱,而是分為兩種情況:發熱和體溫過高。

發熱的經驗性最高體溫限值

雖然,有關人體體溫調控的確切機制目前尚不確知。但是,早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建立了很多具有相當說服力的理論。

按照目前的理論,人體正常體溫受體溫調節機制的控制。

當感染等因素刺激,體溫超過正常範圍,但是仍受體溫調節中樞的控制,稱為發熱。也就是說,只有還在體溫調節控制下的體溫超過正常範圍才叫發熱。

目前認為,發熱反應的存在一個最高體溫限值,這個最高限值是目前經驗性的,發熱時人體體溫很少超過42℃。這也是我們常用的人體體溫計最高刻度為42℃的原因。

最高體溫記錄是46.5℃

當某些情況下,人體體溫不再受體溫調節中樞的控制,這種體溫升高被稱為體溫過高。基本僅見於熱射病(我們通常說的做嚴重的中暑)和少數中樞神經性疾病。

目前,錄得人體體溫記錄是46.5℃。

事情發生在1980年美國熱浪中的亞特蘭大。這位“人體體溫最高記錄創造者”是一個典型的“no zuo no die”主義者。事發當天7月10日,最高氣溫37.2℃,相對溼度44%這位麵包師一整天都在爐灶間做烤制工作,期間喝了1~2品脫(1品脫約568毫升,就是我們常見的大瓶啤酒瓶的容量)伏特加(最低度數是40度)。

高環境氣溫下,長時間進行高溫操作,再大量喝催命湯(酒精是強利尿劑),導致熱射病發生。

入院時患者深昏迷,體溫爆表——超過42℃。

經過系列處置,25分鐘後,經直腸測得的核心溫度為46.5℃。

所幸,經過24天治療後,患者出院,沒有留下永久性腦傷害的後遺症。

46.5℃,也是歷史上錄得的沒有永久性後遺症的最高人體體溫記錄。

但是,再強調一次,這個記錄是熱射病,即體溫不受體溫調節中樞控制的結果,不是通常說的發熱。

42℃的“巧合”

不僅體溫調節的機制目前尚不確知,甚至人體溫度感受的機制和感受器都不清楚。

傳統上一直說,人體有專門的溫度感受器,可以精細的感知不同的溫度。事實上,這只是一種推測的說法,一直以來根本不知道這個感受器為何物,以及如何工作。

1997年,辣椒素受體克隆成功為人體感覺受體的認識帶來極大推動。

現在已知,辣椒素受體並非是辣椒素專屬受體,而是可以被幾十種因素激活,本質上

是瞬態受體電位(TRP)受體家族的一員,被命名為TRPV1。

這個家族已經發現27各成員,其中有幾個可以被相應範圍的溫度激活,包括TRPV1

≥42℃,TRPV2≥52℃,TRPV3 介於 32°C∼39°C,TRPV4 介於27°C∼34°C,TRPM8 介於17~34°C,TRPA1 ≤17°C。

因此,科學家一度認為,TRP就是溫度感受受體。但是,動物實驗證明,這些受體基因敲除的動物,相應的溫度感知並不完全消失。表明,還有其他未發現的溫度感受受體的存在。


但,值得注意的是,TRPV1的42(或43)℃、TRPA1的17(或15)℃,都是經驗的傷害性高溫和低溫界值,即高於或低於這個溫度我們會感覺熱燙(熱痛)或寒冷(冷疼),長時間暴露可以造成組織損傷。

表面上看,經驗與實驗在這個兩個數值上“巧合”了。事實上,可能說明,我們的經驗這一次是對的。

傷害性感覺神經與傷害性溫度

更“巧合”的是,現在已知,人體軀體感覺的初級感覺神經(這些神經的末梢就是過去說的感受器)可以分為兩類:傷害性感覺神經(有兩種,其中一種過去稱為辣椒素敏感的感覺神經),和非傷害性感覺神經。

更更“巧合”的是,可以被傷害性高溫和低溫激活的TRPV1、TRPV2和TRPA1在傷害性感覺神經上表達,而其他感受非傷害性溫度的幾個受體在非傷害性感覺神經表達。

這麼多“巧合”恰巧碰在一起,你還會相信是巧合嗎?

42℃應該並非“巧合”

說了這麼多,回過頭來再來看,人體發熱最高體溫基本不會超過42℃的經驗,應該並非巧合。

下圖是注射細菌脂多糖(常用的實驗性發熱的誘導劑)後動物體溫變化曲線。

42℃,無論從經驗上,還是科學證據上,都應該是人體生理體溫的上限雷池,超過這個限值就意味著上海的可能。

如果,42℃還不那麼絕對的話,43℃,是人體發熱最高體溫的絕對高壓線。

就是說,尚在人體體溫中樞調控下的發燒,人體最高體溫限值是42℃,不會超過43℃。

發燒體溫不會達到50℃

不言而喻。

怎麼做到的?——人體內源性退熱系統

發熱體溫一般不會超過42℃,這是怎麼做得到的?

目前也不確知。

但是,有一點,是大量科學實驗證據證明的,那就是人體內存在著一個內源性退熱系統。

目前已知參與的物質有腎上腺皮質激素(高效退燒,這些年來國內大行其道的用它來做退燒藥不是沒有道理的)、黑皮質素(加壓素、ACTH等神經肽),和一些細胞因子(

TNF-a 、 IL-10等)。

研究發現,在實驗性發熱動物,給予這些外源性物質都會降低發熱的最高體溫和發熱持續時間。

下圖是單獨注射細菌脂多糖,和同時注射細菌脂多糖和糖皮質激素(黑方塊)實驗動物體溫的變化。

這些實驗證明了內源性退熱物質具有退熱效應。

實驗還證實,即使不給於外源性這些物質,發熱也會刺激這些內源性退熱物質的釋放,來平抑溫度。

內源性退熱系統,至少是控制體溫不會無限制升高的機制之一。有沒有其他機制參與也不知道。

但是,發熱存在最高體溫限值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這也是發熱不會燒壞腦袋,不會燒成傻子的道理所在。

因此,人們的發熱恐懼是沒有道理的。

體溫達到50℃是什麼概念?

50℃,是比42℃更高的傷害性溫度,除此之外似乎沒有特別的意義。

倒是,TRPV2的52℃或許有有更深層次的意義,只是目前幾無所知。


掙脫枷鎖的囚徒


人發燒能不能超過50度?嗯,可以有吧,比如105(華氏度),又或者314(開氏度)……開個玩笑了。肯定的說:沒有,那怕是體溫調節中樞被破壞了,也燒不到50攝氏度!

目前有記錄的最高體溫是46.5°C,一般很少有超過42°C的。發燒通常分為低燒(38°C以下)、發燒(38.1°C~39°C)、高燒(39.1°C以上),到41°C以上時就是超高燒了。我們目前測量體溫最多的地方是腋下,得到溫度要比身體內部的溫度低2~3度。所以當我們說39°C的時候,其實身體內部的溫度已經超過40°C了。

當體溫超過39.5°C時,患者的口唇等部位就開始出現乾裂等症狀,開始有死皮出現了,當體溫再升高,真的到45°C的時候,體內的溫度就接近48°C了,此時身體的一些蛋白質就開始出現變性了——開始被燒熟了!當體溫繼續升高到48°C的時候,體內的溫度就有50°C了,這個時候人體就會被烤熟了——一隻活蝦放到50°C的環境下有1、2個小時下來就變紅了。

所以當體溫超過40°C的時候,人體的自我保護機制就會全力的發揮作用,儘量的控制體溫,避免體溫繼續上升,因為再上升,生命就受到威脅。就算是40°C的體溫,如果沒有有效的手段把體溫控制下來,人體隨時都會有生命危險。而當生命活動停止的時候,體溫自然就不會再升高了。

就算是39°C的體溫,如果持續的時間過長,那麼對健康的影響同樣是非常大的,往往有一些組織會受到不可逆轉的損傷。

所以,目前的沒有發現能發燒到50°C的情況,因為還沒有到這個溫度時,人就開始被烤熟了,生命終止後體溫自然就不會再升高了。除非用火繼續烤。


之心老師談健身


達到50度是什麼概念。

如果是攝氏溫度的話水銀體溫計會爆掉。因為水銀體溫計最高溫度是42℃。

如果是50華氏度的話(攝氏溫度=〔華氏溫度-32〕/1.8)是10℃,都散了吧涼了!



如果是50絕對溫度的話(℃ = K - 273.15)是-223.15攝氏度,都凍的邦邦硬了!

如果是50蘭氏度(℃ = (°Ra - 32 - 459.67) / 1.8)是−245.372222攝氏度,估計都凍成玻璃了。

好了玩笑到此結束

體溫會不會高到50℃

有記錄的最高體溫極限是46.5攝氏度,體溫不會高於這個溫度,因為再高就腦死亡了。長時間超過42℃對大腦傷害就幾乎不可逆轉。

溫度感受器

人體外周和中樞存在溫度感受器。外周感受器主要是冷敏感受器位於皮膚、粘膜、內臟和大靜脈周圍。

中樞感受器主要是熱敏感受器。位於腦幹的網狀結構和下丘腦弓狀核的主要是冷敏感受器。位於前視區-下丘腦前部的(po-ah)則以熱敏為主。

體溫調節中樞

位於下丘腦。po-ah整合溫度感受器信息併發出指令比如散熱:舒張血管、發汗。比如產熱:戰慄、分泌甲狀腺激素。

體溫調節機制

生理狀態下po-ah會設定一個調定點這個溫度大概在腋溫37℃左右。體溫高了散熱,體溫低了產熱。是一種正負反饋機制。


編貝


首先可以明確人體發熱不可能達到50℃,我們都知道體溫計一般最高限是42℃,所以具體達到50℃是個什麼概念,就像我們洗澡,40℃我們體感會比較舒服,45℃就會感覺很熱了,很顯然50℃的水溫洗澡,我們是很難忍受的。

我們人類屬於恆溫動物,人體體溫維持穩定依靠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進行調節,通過產熱器官和散熱器官進行調節,產熱器官主要是骨骼肌、肝臟;散熱器官主要是皮膚,通過對流、輻射、傳導、蒸發等過程進行散熱。

人體腋溫測量下平均體溫為37℃,波動範圍在36.2~37.5℃,清晨6點體溫最低,下午4~6點體溫最高,臨床上一般將口溫>37.3℃,肛溫>37.6℃,或一日體溫變化超過1.2℃定義為發熱;對於低於38℃,一般稱之為低熱,38.1℃~39℃為中度熱,39.1℃~40℃為高熱,超過40℃為超高熱;有報道美國一位麵包師在高溫、高溼度的環境下同時喝了高度酒,直接出現昏迷,經直腸測的溫度為46.5攝氏度,經過多日的治療出院了,也沒有留下永久性腦損害的後遺症,這個溫度應該是有記錄的最高人體體溫,首先這只是一個個案,人體體溫也沒有達到50℃,另外他是屬於熱射病,已經不受體溫調節中樞控制了.

我們應該知道人體發熱是一種自我保護機能,它可以增加人體的炎性反應、抑制致病微生物的生長、形成一個不利於感染或其他疾病發生的病理生理環境,在41℃以下,人體免疫系統的反應以及新陳代謝都是明顯增強的,當溫度再繼續升高時,很多人體內的蛋白質活性明顯降低甚至失活,組成人體各個系統器官細胞都會凋亡,熱射病的死亡率高也就是這個原因,所以人體發熱是不可能達到50℃。


藥事健康


人的體溫不可能達到50度。

我們用的水銀體溫計,最高體溫刻度就是42攝氏度。絕大多數普通人都不會超過這個體溫。如果超過了,可能就意味著病情極危重。

我們曾經搶救過一個重症中暑的病人,體表溫度在水銀溫度計上超過了最高刻度,幾乎已經頂到頭,估計在43-44攝氏度之間。這位患者發生了熱衰竭,由於在外耽誤時間過長,發展為熱射病,多器官功能衰竭,最終搶救無效死亡。

大多數人的正常體溫一般都在36-37攝氏度(腋下),那麼恆溫動物大概是多少呢?

  • 體溫在35--38.5℃的,有猴子、騾、驢、馬、老鼠、大象。
  • 在37.5--39.5℃的,有牛、羊、狗、貓、兔子、豬。
  • 在40--41℃的,有鵝、鴨、貓頭鷹、鵜鶘、禿鷹。
  • 在41.5--43℃的,有鴿子、雞和常見小鳥。
  • 海燕或許是體溫最高的動物了,可達到44℃。

為什麼大多數恆溫動物的體溫都差不多,不能夠比這個更高了?

這是由體內蛋白質的活性決定的。人作為一個生物體,體內就是一個大化工廠。所有的生理活動其本質都是各種生物化學反應。這些化學反應所需要的最重要的催化劑------>各種生物酶,其本質就是蛋白質。這些蛋白質只有在最適合的溫度下,才能起到最高效的催化效果。溫度過低或者過高,都會影響酶的活性,從而影響化學反應的速度,影響到正常的生理活動,嚴重到一定程度就會造成死亡。

溫度過高還會帶來另外一個影響,就是蛋白質的結構也會發生變化,進一步影響到其正常的生理功能。溫度高到一定的程度還會帶來蛋白質的變性,你腦補一下攤一個雞蛋在大馬路上,太陽曬幾個小時後是什麼效果,就能夠理解了。

所以你還覺得人有可能燒到50度嗎?


鄭醫生百嗑


Emmmmm,基本不可能。

除非是活在超級英雄電影裡,那發燒到五十度,等退燒可能就變成超級英雄了。

我們人類是恆溫動物,腋下的體溫一般都維持在36℃左右。

恆定的體溫是我們平時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和新陳代謝的基礎。之所以能保持體溫恆定,是因為大腦有體溫調節中樞,它的存在會始終使人體的產熱和散熱維持平衡。


那,平時我們出現的發熱症狀,其實是人體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

當人體被細菌、病毒等病原體感染的時候,免疫系統被激活,這時候外源性致熱源(細菌病毒)和內源性致熱源(免疫系統產生)共同作用於下丘腦,這時候下丘腦會把體溫的調定點升高,也就會出現發熱症狀了。


出現發熱症狀的時候,一方面會抑制病原體的繁殖,另一方面也會開啟機體的一些防禦功能。

但是這時候人的體溫還是在控制之下的,不可能毫無節制的升高,有一個名詞叫做“熱限”,就是指發熱的時候體溫上升的幅度被限制在某個範圍以內的現象。

這同樣也是一種人體體溫的調節機制,也是對人體的保護。

一般人發燒都不會超過42℃。超過這個數值的話人體各個系統的活動就會受到影響了,持續超過42℃的高熱還可能導致休克甚至死亡,這也是為什麼一般水銀溫度計刻度只有42℃的原因,超過42℃的發燒就很危險了!

不過在醫學的個例上,也有挺過42℃的發熱的例子。。。

有新聞說80年代美國有個50歲左右的男子因為中暑送進醫院,當時的體溫達到了46.5℃,20多天之後恢復出院。這已經是能查到的體溫最高的例子了,還是極其少見的個例,所以燒到50℃幾乎是不可能的。


達到50℃是什麼概念呢,平時人燒到39℃就算作高燒,腦袋昏昏沉沉全身無力了。而在日常生活中如果50℃的水溫,已經會覺得有一點燙,不太舒適了。


不吃腸的大腸


據說曾有人發燒達到46.5℃,這是什麼概念?我們夏天有些地方地面溫度能達到50來度,已經可以讓雞蛋蛋清迅速風乾變質,體溫超過40℃將嚴重影響人體功能。


一般情況下發熱(發燒)是因為體內外因素使人體產生致熱源,提高溫度平衡中樞,讓體溫在較高水平的平衡,這個時候體溫雖然升高,但還是產熱約等於散熱,高水平上的體溫平衡,也影響人體正常功能,人體細胞中的蛋白質有最適溫度,這就是人體溫保持在36.5℃左右的原因。

因為不同致病原感染,會使體溫出現有一定規律的波動,因此發熱可以用來判斷是否患某種感染性疾病,是人體免疫等系統保護自己的一種機制。然而,長時間的高體溫會使人體失水,影響重要臟器的功能,有致命的風險。


日常生活中,體溫升高到40℃(小孩39℃)就是比較危險的,可能引起頭暈驚厥休克等嚴重不良反應。加上發熱引起人體疲勞無力等症狀,一般情況下體溫沒到40度就及時就醫治療了,體溫超過41℃的可能不大。

在某些時候中暑也會導致人體溫度調節紊亂,體溫也會很快升高,但在這類“發熱”中,體溫超過42℃致死率就可以達到81.3%,體溫達到50℃還未曾在人類世界中被記錄到。


來看世界呀


人體發燒目前還沒有達到過50攝氏度的案例

發燒最高體溫的記錄保持著是美國黑人威利瓊斯

1980年的夏天他走在街上中暑,感覺胸悶頭疼氣虛,眼前一片空白就倒下了

路人急忙把他送進醫院,測量他的體溫竟然超過了45℃

醫生又測量他的直腸溫度(肛門溫度)以便更精準確定他的體溫,竟然達到了46.5℃

正常人發燒溫度超過41攝氏度都會有生命危險,但神奇的是他在半個月後竟然出院了,大腦完好並且沒有留下任何後遺症,簡直像有特異功能一樣。

夏天中暑是比較常見的,但是重度中暑就會有生命危險,比如熱射病就是由高溫導致的體溫調節中樞失控,引起體內溫度難以散失,損傷神經系統和器官組織,這種病的死亡率是非常高的,但就算是熱射病患者的體溫也頂多在42℃左右,如果真有人體溫到了50℃那幾乎沒有什麼存活的可能了(除非這人基因變異),體內細胞呼吸鏈活化酶活性大大降低,人體很快就會衰竭死亡。這個時候人也算是三分熟了。


科學薛定諤的貓


一般來說,人發燒很少超過41度。醫學上的說法是:發熱時體溫上升的高度被限制在一特定範圍一下的現象稱為熱限。熱限是機體對調節性體溫升高的自我限制。關於熱限的學說眾多,但體溫負反饋調節可能是其基本機制。

發熱是一種人體自我保護措施, 當人體感染新細菌,白細胞未將其全部吞噬,新抗體未生成時,身體就會發燒。目的是讓病源微生物活性和繁殖變得不那麼活躍,讓人體的免疫系統反應性顯著增強,包括白細胞計數增加,吞噬細胞和嗜中性粒細胞的殺菌活性增強等。41度以下的發熱這樣有利於人保護自己。

但是不能排除人發燒超過41度的情況。這種情況是由於人體體溫調節機制遭到破壞,致使體溫失控而異常升高。超高熱 41℃及以上,會導致腦組織嚴重損傷,引起腦細胞變性廣泛出血深度昏迷,於數小時內死亡,需要搶救,有致命的危險。目前世界上尚未有人發燒達到50度,最高的記錄是47度。

達到50度是什麼概念,舉個例子。烤牛排大家都見過吧。牛排分為生牛肉,三成熟,五成熟,七成熟和全熟。燒到50度大約是介於生牛肉與三分熟中間,一兩分熟的樣子。(以下圖中是三分熟)

更多優質內容,請持續關注鎂客網~~


鎂客網


明確回答,人體核心溫度是不會達到50度。但是人體瞬間局部表面溫度還是有可能達到50度的。

一個美籍華裔小孩跟兒子說:“我今天發燒了,100多度,不能去玩。”兒子一臉懵逼的回家跟我說:“美國孩子好可憐,燒到了100多度,我最高也只是到了40度。小朗普該多可憐啊!”

體溫的常用計量單位有攝氏度℃和華氏度℉,℉=℃×1.8+32。兒子就是沒有理解中美溫度計量單位。

我們測量體溫常用用水銀溫度計,現在也常用電子溫度計。水銀溫度計一般測量腋下溫度,口腔溫度,直腸溫度。為了方便我們常常測量腋溫,但是直腸溫度往往更加準確。我們手術中常常測量人體核心溫度,用溫度探頭去測量食道溫度。電子溫度計一般測量額溫或者耳溫,這個測量非常快捷。往往在發燒排查中使用,或者很多人體溫測量中使用。


有一種情況,特別恐怖。那就是惡性高熱,麻醉醫生特別害怕發生,出現惡性高熱後死亡率非常高,不及時發現病死率可達70%以上,及時有效的處理病死率都高達30%左右。

惡性高熱,是指由某種麻醉藥物激發的全身肌肉強烈收縮,病發生體溫劇烈升高及進行性循環衰竭的代謝亢進危象。國外發生率為1/1.6-10萬,白種人居多。國內發生率相對比較低,有臨床報導。

如果發生惡性高熱,體溫會急劇升高,幾分鐘可以升高1℃,體溫可高達43℃,皮膚斑狀潮紅髮熱;全身肌肉強直收縮;急性循環衰竭,嚴重低血壓,室性心率,呼吸困難。一般與吸入性麻醉藥氟烷,恩氟烷,甲氧氟烷,去極化肌松藥琥珀膽鹼,氯丙嗪等藥物有關。如果發生這樣的情況,使用特效藥丹曲林注射和其他對症處理。不過我們醫院沒有丹曲林。惡性高熱的高體溫應該是人體能夠產生的最高體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