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江閣一道人
2017年的時候,美俄兩國發生了一個小插曲:“美國總統特朗普要求俄羅斯將克里米亞歸還給烏克蘭,並減少烏克蘭衝突。”而俄羅斯則表態:“這就類似於俄羅斯要求美國歸還阿拉斯加一樣。克里米亞是俄羅斯的,它不是俄美交易的物品!”
這個小插曲,內涵比較深。咱們今天把注意的焦點指向克里米亞半島。(錯了,你跑題了!今天的題目是:德軍是如何奪取克里木的?你怎麼又扯到克里米亞了呢!)呵呵,我並沒有說錯。只不過各個地方對於這塊地方的翻譯不同。克里米亞也被譯為克里木。這裡在二戰時曾經發生過幾場大戰役:德軍奪取克里木、蘇軍奪回克里木。
克里木半島從地理位置來講,它就象一個既沉又大的鐵錨,將前蘇聯這艘巨輪一部分牢牢地拴在了歐洲的疆域。面對土爾其、西部是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它是聯接歐洲與中東的咽喉要地。
而德軍在1941年,希特勒採取了“不惜代價、死守嚴守”的戰略佈局。到1942年春,此時的蘇德戰場,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相持的局面。蘇軍在努力積蓄力量準備反擊、德軍則是暫時無力全面進行閃電進攻。
這時候,德國陸軍參謀長哈爾德提議:要努力、堅持、一貫地執行進攻莫斯科的戰略計劃。而希特勒則認為:中央集團軍兵員尚未補充齊備,不具有全面進行閃電擊的實力直接進攻莫斯科意圖太明顯,前蘇維埃軍方容易察覺德軍的意圖。
再加上,德國的“盟友”RB也向M洲國宣戰。做為盟友的一方,德國也向M洲國宣戰。希特勒認為:在美軍加入歐洲戰場前,將蘇聯擊垮或者是打得無反手之力是最好的結果。這樣,德國就好騰出手來對付將來在歐洲登陸參戰的M洲國。
鑑於克里木半島的地理位置,希特勒決定由此為突破口,他要求原第五十六裝甲軍軍長、現升任至第十一集團軍司令的埃裡希·馮·曼施坦因將軍佔領克里木,徹底掃滅前蘇維埃在克里木的抵抗力量。
攻克克里木,從軍事角度來講:以夠不讓以克里木為基地的前蘇聯空軍威脅到羅馬尼亞油田、從政治角度來講:能夠使土爾其更加走近德國,走上軸心國的戰車中。
但是希特勒的理想很豐滿,現實卻是很骨感。前蘇維埃也認識到克里木半島的重要性,在這裡佈下重兵設防。要想攻下克里木,哪有那麼簡單!
埃裡希·馮·曼施坦因將軍此時手中的兵力:共計九個德國師,再加上一個羅馬尼亞第三集團軍。表面看上去,很強大。但是在克里木戰場上的羅馬尼亞軍隊戰力,如果要是形容的話,也只有兩個字(是很強大嗎?):呵呵!
講一個小插曲,大家就會明白我為什麼要”呵呵“:德軍前線指揮官視察羅馬尼亞軍隊,發現在前線戰壕裡,幾個羅馬尼亞軍官衣冠楚楚,褲線筆直!這還不算什麼,竟然還灑了香水!難道他們想在戰場前線來一次火線約會嗎?
戰爭終於開打了。蘇維埃在戰爭前期不僅重兵把守,而且制海權與制空權牢牢地掌控在手。不僅這樣,從地理上講,要進攻半島,只能從彼列科普地峽通過。如果要從海上進攻,地峽兩側的水位太淺,大型艦支無法駛過。如果要進行兩棲登陸作戰的話,我勸你息了這個念頭吧!如果要從陸上進攻,則要通過一片毫無遮擋的沼澤地,並且要面對蘇軍的強大火力以外,還要還要通過一個據說深達15米深的”韃靼壕溝“。這條壕溝是14~18世紀的韃靼人,為了抵抗波蘭與俄羅斯人的欺凌,修建而成的防禦工事。
兩方就在這片半島上你爭我奪地打了起來。畢竟還是挾著以往勝利的輝煌。德軍慢慢佔據了優勢。蘇軍開始逐步敗退。蘇軍的頑強抵抗大大出乎了德軍的意料。經審問戰俘才得知:原來克里木戰役是SDL同志親自指揮與部署的。千敗萬敗,神話的SDL同志永不敗!所以前蘇維埃必須要死撐硬守住!
1942年元月,埃裡希·馮·曼施坦因將軍出動第三十軍和和四十二軍兩部,向刻赤半島的蘇軍進攻。這個舉措相當冒險。因為將軍手裡現在只剩下三個半已被削弱的德國師和一個”呵呵“旅。而他的對手蘇軍卻足足有8個師1個旅之多。出於種種原因,再加上埃裡希·馮·曼施坦因也是納粹三大名將之一。經過一番浴血苦戰後,刻赤戰役以這場戰爭德軍取得勝利。戰果就是一萬多蘇軍做了戰俘。
時至同年三月,蘇軍又集合了8個步兵師、2個裝甲旅開始反攻。而埃裡希·馮·曼施坦因也得到了二十二裝甲師和二十八輕裝甲師的增援。雙方又展開了一番激戰。埃裡希·馮·曼施坦因要求希特勒如果想取得克里木戰役的勝利,成功實施德軍的戰略部署,就要給他大量的空軍, 以配合他的軍事指揮計劃。希特勒同意了。派大量空軍劃歸埃裡希·馮·曼施坦因指揮。
經過近幾十天的激烈戰鬥,德軍全殲蘇軍第四十四、五十一集團軍。俘虜蘇軍17萬。
最後,雙方的焦點都集中在了克里木最後一個據點:塞瓦斯托波爾要塞。蘇軍此時負責要塞防禦的有:7個步兵師、1個騎兵師、3個海軍陸戰旅。而德軍則在兩英里長的戰線上,佈下了208個炮兵連。(據說此戰德軍出動了傳說中的神器:古斯塔夫巨炮)
最後的決戰開始了,德軍在蘇軍人海戰術的打擊下,死傷慘重。同年六月,曼施坦因改變了打法,由強攻改成了偷襲。派人偷渡過塞瓦斯托波爾灣,從南岸的岩石陡壁攀巖而上,突然襲擊蘇軍的背後。同時,他又命令德軍主力在幾百個炮兵連的猛烈炮轟之下發動攻擊。蘇軍猝不及防,突圍無望,九萬人只能向德軍投降。
為了攻克塞瓦斯托波爾要塞,在蘇軍的頑強抵抗下,德軍付出了近2.5萬名將士的傷亡。
自此,克里木攻伐戰德軍暫時以先取得一分。
這場慘烈的戰爭結束了。曼施泰因本人也因此晉升為陸軍元帥,並授予克里木盾形勳章。而蘇軍司令季米特里-克斯羅夫中將則被召回莫斯科,因失守責任而被降級為少將,轉任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屬下第24軍軍長,1945年晉升上將。
正所謂”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那些在這場戰爭中死去的無數蘇維埃紅軍,他們浴血奮戰、英勇抵抗的精神永遠值得尊敬!
該文僅表述個人觀點,因本人學識有限,文章有諸多錯誤之處,還請各位友友批評指正。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恆實說”。更多精彩,盡在恆實說!謝謝支持。恆實說
克里木其實就是近年來多次見諸媒體的克里米亞半島,該地區戰略地位極為重要,歷史上就爆發過數次戰爭,而到了蘇德戰爭中,德軍也自然不會忽視這個半島。
克里米亞半島的塞瓦斯托波爾港是當時蘇聯海軍極為重要的基地,而蘇聯海軍已經對當時的德軍造成了不小的麻煩,因此奪取這個地區,就能趕走蘇聯海軍,掩護德軍的側翼安全。同時,蘇軍當時已經利用克里米亞作為基地,空襲羅馬尼亞的普洛耶什蒂油田,極大的破壞了德軍的燃料供應,因此德軍又多了一個奪取克里米亞半島的原因。
德軍首先是在開戰後順勢進攻,當時協同德軍作戰的還有羅馬尼亞軍隊,但是在這個階段,德軍方面卻出現了很多問題,先是指揮官意外陣亡(後來調來了大名鼎鼎的曼施坦因來負責指揮),然後蘇軍不斷從海上增援的部隊,而德軍及僕從國的作戰部隊兵力不足以應對戰局,而當時天氣也開始惡化,不利於德軍的機械化部隊作戰。
後來1942年德軍集聚兵力之後,又開始了再一次的進攻。而此次德軍的實力大增,首先就是炮兵力量大大增強,蘇軍部署在塞瓦斯托波爾的要塞炮等武器設施在此前給德軍造成了巨大的麻煩,而德軍當時毫無應對之策。希特勒專門調來了古斯塔夫800號米列車炮,以及全部的6門卡爾臼炮,這些都在後來的作戰中極大的幫助了德軍。此外,德軍加強了對蘇軍海上力量的打擊,使得克里米亞的蘇軍得到的補給和支援越來越少。
而蘇軍方面則出現了很多失誤,首先是集中兵力防守塞瓦斯托波爾,而放棄了東部的刻赤半島,極大的減輕了德軍作戰壓力,讓德軍能夠集中兵力猛攻塞瓦斯托波爾。而後來戰局又開始惡化,蘇軍所得到的支援越來越少,最終蘇軍最高統帥部決定撤離。最終,塞瓦斯托波爾在堅持了200多天後,還是被德軍攻下,而曼施坦因也由於這個戰功被提拔為元帥。
用戶5770541302
這個過程持續了很久。
首先,一開始克里米亞並不在巴巴羅薩計劃之中。1941年七月,蘇聯空軍開始以克里米亞為基地轟炸羅馬尼亞油田,希特勒為保障油田的安全才計劃攻佔克里米亞。
當時駐守在克里米亞的是從敖德薩撤退回去的濱海集團軍。而德國部隊是曼施坦因率領的第十一集團軍。九月,曼施坦因渡過第聶伯河,並攻佔了比列科普。這個時候,濱海集團軍大概有8-9萬人,而德軍包括五個德國師和若干羅馬尼亞部隊。
曼施坦因很快就攻佔了克里米亞半島的大部分地區,只有塞瓦斯托波爾附近的高地沒有被佔領了。這是因為這一代是山區,而且有非常多的炮臺和要塞。最著名的莫過於30號和35號炮臺。為了佔領這個城市,曼施坦因開始展現他的才華。他明白只有攻佔塞瓦斯托波爾北部港口,也就是北灣,才能徹底擊潰濱海集團軍。他將部隊部署在北部山區,而不是南部公路,蘇聯人完全沒有想到。
紅軍開始增援塞瓦斯托波爾,與此同時他們派出了克里米亞方面軍開始登陸作戰,德軍退出了刻赤半島,直到1942年增援沒有來到之前,克里米亞一直都處於對峙狀態。
當裝甲師來到後,曼施坦因開始反擊。他先是擊潰了駐紮在刻赤半島的兩個蘇軍集團軍,隨後反過來開始攻打塞瓦斯托波爾要塞。
曼施坦因動用了德國最強大的火炮,包括五門卡爾臼炮和朵拉列車炮。他們最終把蘇軍炮臺給一個一個消滅掉,併成功佔領了塞瓦斯托波爾北灣,這直接導致塞瓦斯托波爾的補給陷入了絕境。這個時候,戰局已經不可能扭轉了。
看球人
歷史研習社
克里木半島可以說是歷來兵家必爭之地,其塞瓦斯托波爾港口擁有著天然不凍港口,也是俄國從黑海進入地中海、大西洋的重要窗口,戰略價值尤為重要。俄國曾為了這個出海口付出了不少代價,沙俄時期英法聯軍也為了這個出海口十幾萬人曾葬身於此,以致於普京不惜在國際謾罵聲中也要將克里木納入俄羅斯版圖,並不惜重金打造克里米亞大橋,最近揭幕通車了。
二戰時期,蘇軍全面加固了塞瓦斯托波爾要塞的防禦,成為了德軍眼中釘、肉中刺,而且克里木半島的蘇聯空軍也對德軍羅馬尼亞油田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德軍為了防止駐紮在塞瓦斯托波爾的蘇軍從黑海登陸對德軍南翼戰線形成夾擊,希特勒命令曼斯坦因指揮的第11集團軍和羅馬尼亞地面部隊,務必拿下克里木半島,拔掉塞瓦斯托波爾要塞,並通過刻赤海峽進入高加索地區,以穩住整個南翼戰線。
1941年9月,曼斯坦因任第11集團軍總司令,下轄第30、49、54、三個軍9個師的兵力、還有羅馬尼亞地面部隊三個師,主要任務是攻佔克里木半島,另外配合南方集團軍右翼,追擊東面撤的蘇軍任務。由於第11集團軍只有少量裝甲部隊,也暫未得到空軍的支援,而且蘇軍在克里木至少有6個師以上的兵力,再加上蘇軍隨時可以不斷從海上增援大量兵力,而第11集團軍兵力不足以同時應對兩項任務,但第11集團軍擁有不少攻城重炮武器。曼斯坦因經過分析後決定,把奪取克里木作為首要任務,分出少量部隊以應對東面後撤的蘇軍,以防其突然反撲克裡木。
克里木半島地形極為複雜,利於防守而不利於進攻,制海、制空權都在蘇軍手裡,如果從開闊的沼澤地帶進攻,德軍部隊全面暴露在蘇軍火力之下。經過縝密籌劃後,1941年9月底,曼斯坦因命令第54軍從彼里科普地峽進入克里木半島做為主攻部隊,並集中重炮火力給與54軍正面支援掩護,經過三天的激戰殲敵無數,德軍成功撕開了進入克里木半島的入口,取得了初步勝利。
但蘇軍重兵固守的塞瓦斯托波爾擁有制海權的優勢,增援部隊很及時,而從東面撤退的蘇軍也調出了12個師快速往克里木半島增援反擊,德軍第11集團軍處境岌岌可危。曼斯坦因決定將第49軍調往東面,配合羅馬尼亞軍團穩住防線,正面牽制蘇軍的反撲,命令一支裝甲部隊從北側對蘇軍發起突襲,蘇軍陣腳開始大亂,曼斯坦因再命令第30軍和羅馬尼亞軍團全面發起反擊,對蘇軍陣地形成夾擊之勢,以緩解正面牽制東面蘇軍的壓力,結果蘇軍節節敗退,德軍此戰共殲滅近7萬名蘇軍。曼斯坦因再命令第49軍配合第30、54軍全面奪取克里木半島。
此戰後,蘇軍大量往堅不可摧的塞瓦斯托波爾要塞撤退,德軍基本已穩住陣地,但蘇軍並沒有放棄克里木半島,而還從海上源源不斷增兵,此時的克里木半島蘇軍集結了12個師的兵力再次組織反攻,而希特勒向曼斯坦因增援了一個軍和兩個步兵師,雙方開始了殘酷的拉鋸戰。蘇軍在擁有制空權和地形的優勢下,雙方打得異常慘烈。曼斯坦因指揮的第11集團軍和支援部隊不斷地向蘇軍陣地反撲,雙方均損失慘重,最終德軍攻破了蘇軍陣地,12個師的蘇軍幾乎全軍覆沒,俘虜無敵,剩下的蘇軍都撤回到了塞瓦斯托波爾要塞,整個克里木半島幾乎都落入了德軍手中。
在隨後的塞瓦斯托波爾戰役中,曼斯坦因指揮的第11集團軍最終發掉了堅不可摧的塞瓦斯托波爾要塞,整個斯大林格勒戰役形勢一片大好,曼斯坦因因此被希特勒晉升為元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