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水至清則無魚”的下一句是什麼?

你髮香散得匆忙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這句話是中國人的經驗之談,也是中國人的智慧總結。

古往今來,多少智者正是看穿其中奧秘,才能縱橫天下,成就事業。也有多少迂腐之人,因為看不透這層道理,一味地清高自詡,最終一事無成或者四處碰壁。

水至清則無魚。不用多說,絕對純淨的水中沒有營養物質,無法為生命提供必需的滋養。

以前有新聞報道,一位博士為了“”保護“”自己的孩子不受細菌傷害,使用蒸餾水給孩子餵食,結果孩子因為一場小病而喪生。因為在純淨蒸餾水餵養大的這個孩子,免疫力和抵抗力幾乎為零。大江大河大海,正是因為容納一切,無論是清泉還是汙水,都能收納其中,形成一個極其龐大的生態空間,才能夠萬類霜天競自由,孕育出豐富多彩的各種生命。

人至察則無徒。也是同樣的道理,一個人過分精明,對一切要求太嚴苛,就不會有跟隨者。一個孤家寡人,光桿司令,在這個社會上能有什麼樣的作為呢?

電影《關雲長》中,姜文扮演的曹操跟甄子丹扮演的關羽有一段對手戲,關羽愛面子,自命清高。最後曹操說:好好好,大英雄你來做,我來當惡人。實際上誰才是真正的大英雄呢?當然是能夠網絡天下才俊為我所用的曹孟德了。還有一個更典型的例子就是曾國藩的逆襲。曾國藩年輕的時候,以理學清流自居,認為自己按照聖賢道理,忠心耿耿就能成就功業,結果今天彈劾這位大臣,明天跟那位大臣辯論,眼睛裡容不得沙子,最後處處碰壁。中年之後,再度出山,才知道圓融通達的道理。為了成就大事,手下人犯小錯誤,權當沒看見。為了籌集軍餉,甚至昧著良心替無良鄉紳虛報功名。去朝廷報銷軍費的時候,照樣送禮行賄,疏通關係。但是又怎樣?這些能掩蓋得了他建立的不世之功麼。

仔細觀察那些成就大事業的人,哪個不是揣著明白裝糊塗,充分發揮身邊人的長處,容忍身邊人的缺陷,最大限度的調動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猶如黃河之水,縱然百轉千回,縱然有十八道彎,縱然攜帶著億萬噸泥沙,終究能奔騰萬里融入大海,終究能哺育天下子民。

聰明的你,是哪一類人呢?


鐵錘文史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大戴禮記】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賤則無敵——我還真不知道是那裡來的

前者,水裡過於清澈如同蒸餾水般沒有生物,沒有各種礦物質,魚失去了其賴以生存的環境,自然無法生存,所以水至清則無魚。人太精明、太過計較得失、太完美,對他人的要求太苛刻,朋友就會越來越少,沒有人可以適應你,沒有人認可。所以人至察則無徒。其觀念主要站的是魚與徒的角度,還是一種群體的觀念引申的意思就是凡事到了極端都需要迂迴迴轉一下。不需要做到極致。大方向對了,有點小問題也無妨。

而後者,水裡絕對的清澈可以讓魚無法生存,人臉皮厚賤到一定水平則到天下大可去也。與之前的觀念似乎是正好相反的,它反而推崇於做到個人的極致。而不需要被群體化。誰說水裡一定要有給魚生存的位置了。


同樣的一句話,因為後一句的變化,可以解釋出不同的變化,所以說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能有自己的看法就好,沒必要爭個高下。


簡族


我印象中,“水至清則無魚”的下一句,應該是“人至察則無朋”。

古人誠不欺我,這兩句話很有道理。

朋友在一家單位當領導。有一次我們倆聊天,她說到單位的小會計,會耍點小聰明,讓小會計去辦點給大家發放的福利品,她一般會從中撈點好處。我朋友是個聰明人,非常清楚這裡面的“竅門”,但從來不點破。

我倒是傻乎乎地抱不平:“這樣的人也能在單位混?”朋友笑了笑說了這一句:“水至清則無魚。”

我一聽,也釋然了。如果一個人在某個位置,一點所謂的“油水”都沒有,貌似幹得也沒什麼勁。只要不出格、不過分,佔點小便宜、撈點小油水,好像也沒什麼大不了。

當然,一個人如果深陷其中,越陷越深,就不好了,最終會害了自己。

這就是我對“水至清則無魚”的理解。“人至察則無朋”也是同樣的道理,一個人太過精明,哪裡會有人喜歡跟他相處做朋友呢?

多學古文,古文中有智慧。推薦大家閱讀清代漲潮的《幽夢影》,那簡直是字字珠璣,句句戳心啊!

同好可以跟我交流。期待。


劍客筆記


人至潔則有缺。


秋水伊人1842478


網紅語句不由自主就唸出來了:人至賤則無敵。


輕鬆丨刻


下一句是人至察則無徒。原本出自《大戴禮記 子張問入官篇》本意是講要求別人太嚴格了就沒有夥伴,勸告人對別人少苛求,多寬容,但當下生活節奏快,人情範圍與古代大不相同,宗族社會早已瓦解,人們一般只關心自己,所以本人認為接上一句網絡用語或許更加“合適”,即人至賤則無敵。

每個人身邊都有這樣的例子,最常見的就是欠錢的是大爺。低聲下氣的去討債,結果人家沒臉沒皮一副賤樣,你還拿他沒辦法,反而受一肚子氣。想要過的好,讓自己臉皮厚起來,不失為一條捷徑。

但是,若每個人都保持原有的純真,保持一點正能量,社會中的美好聚少成多,聚沙成塔,這樣會活的比較輕鬆一點。


不暗黃昏


想起一個腦筋急轉彎。

小明和女朋友去河邊散步,女友掉進水裡淹死。第二年,小明又來到河邊,聽到兩個老頭在議論“水至清則無魚‘’。回憶起自己救人時疑似纏上了水草而放棄,痛心不已。

水至清則無魚。清澈見底的一汪水,不生長水草,魚兒就沒有生存的基礎條件。缺少食物與躲避天敵的場所,只能消滅殆盡。

另外,養魚的人都知道水泊的規模有多大,養出的魚也會就越大。鯨魚無法在內陸生存,魚缸里長不成大魚。這個都是環境決定生存,自然選擇。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人至察則無徒,也是一個選擇的過程。最簡單的,如果你身邊有一個會將你所有或大或小問題都直言不諱的點出來,一次兩次可能覺得是忠言逆耳利於行,可長期下來,也自然會厭煩,甚至覺得反感,友誼也難以純潔而牢固。

換個角度,一個人能看到身邊人的所有問題,對於自己也是一種壓力,揹負久了自己也會受影響。長此以往寧願遠離而不是默默承受。

能容人之過,能接受朋友的瑕疵,對雙方都好。


水木清華愛書


水至清則無魚,

人至賤則無敵。

那誰誰誰,在我後背推我?

難道我說錯嗎?

哦,是人至察則無徒。

慚愧慚愧,都怨我墨水吃得少,也怪我錯拜奧特曼當關公爺。🙈



墨劍獨俠客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這是一句從古傳至今的至理名言。

我接下句,

水至清則無魚,人之初皆有善。

水至清則無魚,人之順皆有果。

對聯規則,上聯的尾字一定要仄,漢語拼音的3和4 聲,如夜,野字,下聯的尾字一定要平,漢語拼音的1和2聲,如一,遺字,仄起平收,不提倡3連平3連仄。上下聯要平仄相對,迴避同一個字哦,名詞對名詞,數詞對數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等等,意義關聯。相對,第1,3,5,7序位的字不管,第2,4,6,8,序位的字要堅守平仄相對。

祝今日頭條各位老師、天天快樂!歡迎斧正,謝謝溝通交流。謝謝。有興趣的各位老師,我們珍惜平臺,認真問答,快樂自己哦。

一起堅持,加油,提高自娛自樂水平。請大家斧正,謝謝哦。歡迎留文,墨寶飄香。

歡迎同仁互粉互評互轉。假粉勿擾。


誠信友善智慧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意思是:水太清,魚就沒辦法生存;人太苛責精明,就沒有人願意和他做朋友。這句話在《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篇》和班固的《漢書·卷六十五東方朔傳》中都有提到。《大戴禮記》是漢朝禮學家戴德的後學為傳習《儀禮》而編訂的,《漢書》是東漢班固所著的第一部的紀傳體斷代史。在漢朝都用這句話來勸誡皇帝要體恤百姓,廣施仁政,說明這句話在當時是一句流傳很廣的格言或諺語。

這句話一開始都是用以規勸君王在政治上要寬厚仁德,不可太過精明苛責,因而皇帝的冠冕前懸垂著旒,以警示告誡不要太過明察,對人不要苛求完美,百姓犯了小錯,要給他教化引導,使其改正就好,不要動輒施以酷刑,施仁政,讓他自己去探索聖人教化的道理,這樣百姓自然就會臣服,上下融為一體,不然百姓就會遠離。後來,這句話多用以指人生道理。

在古代,這種樸素的仁政道理適用於治理國家,凝聚百姓力量,因為古代尤其是漢代,弘揚的是儒家仁政概念,法治思想很模糊,沒有形成完備健全的法律體系,君王仁義,就能感化百姓,成了社會共識。就是靠這套思想,中國古代政治也凝聚起了強大的力量。


但發展到現在的法制社會,這句話只適用於個人的生活,而不適用於政治。因為現代以法律治理國家,不能對過錯模稜兩可,糊里糊塗,得過且過,這樣就沒法保證社會的公平正義,不能維護大多數人的權益。

當然,這句話放在個人生存之道上,是很有道理的。在人際交往中,不能太放大別人的缺點,而是要容忍別人的缺陷,不要苛求完美,不能因自己的喜好或價值判斷就排斥別人的意見,難得糊塗,尊重他人,不苛責別人的小過失,有容人之胸懷,就能培養起良好的人際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