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9 當你很喪的時候,你會做什麼?

1

最近,女友文娜一度的焦慮,什麼都不想幹,沒事就睡覺。俗話說,春困秋乏夏打盹。天氣越來越熱,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精神。

文娜以前是公司白領,中層管理職位,薪水還可以。但是,她覺得不自由,辭職後,選擇自己創業。

她在小區樓下買的有商鋪,之前是租給別人的。後來,門面沒有租出去。索性,自己開店算了。她開了一家蔬菜水果店。

剛開業的時候,常常做活動,生意還可以。文娜能說會道,小區的鄰里都來她的店鋪買。不用出房租,每月還算有盈利。

文娜那幾個月像打了雞血。店裡也沒有僱人,就是自己的媽媽幫忙。她沒日沒夜,收拾店裡的水果、蔬菜。

朋友們建議她開別的店,但文娜說:“我喜歡蔬菜,平日沒事也喜歡逛菜場,菜場裡有煙火味,接地氣。”

正如汪曾祺說的:“到了一個新地方,有人愛逛百貨公司,有人愛逛書店,我寧可去逛逛菜市。看看生雞活鴨、新鮮水靈的瓜菜、彤紅的辣椒,熱熱鬧鬧,挨挨擠擠,讓人感到一種生之樂。”

文娜每天早晨收拾新鮮蔬菜上架,她最快樂,看著綠綠的、新鮮的蔬菜,彷彿生命都帶著活力。

可是,這幾天,天氣熱了,蔬菜水果容易爛掉。每天客流量也不多,文娜一度的焦慮。加上她的媽媽總是嘮叨,“一個女孩子,搞什麼生意,不安分。”

她心裡更加捉急。

有幾天下大雨,她把店裡的蔬菜全部低價處理。關門3天,出去玩了2天,在家休息一天,重整旗鼓。她決定一定要把店子做好。

她開始在微信朋友圈做宣傳。同城的朋友,可以通過快遞,把蔬菜水果寄過去。即便生意不好做,她還是要活起來。

每天早晨,她6點準時起床,化好妝,就去店裡整理菜品。她說:“偶爾喪一下,沒關係,但不能一直消沉,生活還要繼續。”

當她開始每天有好心情,每天生龍活虎,生意也漸漸好起來了。來買蔬菜、水果的朋友都說:“看見她,就覺得生活很有希望。”

如果你一生只有一次翻身的機會,就要用盡全力。

有時候,我們活得太累,並非生活刻薄,而是我們太容易被外界的氛圍感染,被他人的情緒左右。喪情緒不可怕,生龍活虎的人最有“殺傷力。”

當你很喪的時候,你會做什麼?

2

1965年,一位韓國學生前往英國劍橋大學,主修心理學。在喝下午茶的時候,他常到學校的咖啡廳或者茶座聽一些成功人士聊天。

比如:諾貝爾獲獎者,某一些領域的學術權威,一些創造了經濟神話的人。這些人幽默風趣,舉重若輕,把自己的成功都看得非常自然,甚至順理成章。

久而久之,他發現,在國內,他被一些成功人士欺騙了。那些人為了讓正在創業的人知難而退,普遍把自己的創業艱辛誇大其詞。他們在用自己的成功經歷嚇唬那些還沒有取得成功的人。

作為心理系的學生,他認為很有必要對韓國成功人士的心態加以研究。

1970年,他把《成功並不想那你想象的那麼難》作為畢業論文,提交給現代經濟心理學的創始人威爾.佈雷登教授。這位教授看後,激動不已。他認為這是個新發現,這種現象雖然在東方普遍存在,但此前還沒有一個人大膽地提出來並加以研究。

他寫信給劍橋好友:朴正熙。他在信中說:“我不敢說這部著作對你有多大幫助,但我肯定它比你的任何一個政令都能產生震動。”

後來,這本書鼓舞了許多人。因為他從一個新的角度告訴人們,成功與“勞其筋骨、餓其體膚、三更燈火五更雞、頭懸樑、錐刺股。”沒有必然聯繫。

只要你對某一件事感興趣、熱愛,長久地堅持下去就會成功。因為上帝給你足夠的時間和智慧,讓你完成一件事。偶爾喪的時候、情緒低落的時候,不要抗拒自己的情緒,與自己內心和解。總會看到希望。

後來,這位青年獲得了成功,他就是韓國泛業汽車公司的總裁。

當一個人成熟了,喜歡的東西依舊喜歡,但可以不擁有。害怕的東西依舊害怕,但學會了去面對。

人生中許多事,只要想做,都能做到。克服該克服的困難。用不著什麼鋼鐵般的意志,更用不著什麼技巧或者謀略。

只要一個人,心中有信念,樸實而饒有興趣地生活,他終究會發現造物主對世事的安排,都是水到渠成的。

當你很喪的時候,你會做什麼?

3

在作家劉軒《幸福的最小行動》一書中,作者提出了幾個對抗消極情緒的好習慣。

1、靜坐冥想

冥想可以改變睡眠質量,還能減輕壓力並緩解輕度抑鬱。培養更高的專注力、自覺性。

每天早晨起床或者中午休息時間,也可以選擇一個自己空閒的時間段。坐著或者躺著,不需要盤腿。

閉上眼睛,放鬆全身,維持自然呼吸。

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感覺身體的每一個部位。開始2、3分鐘,慢慢地時間長了,堅持5分鐘、10分鐘。再逐漸嘗試更長的時間。

2、堅持寫感恩日記

買一個小本子,放在手邊,隨時或者睡覺前,把今天有什麼比較順利的事?意外的驚喜?有什麼讓你感謝的人、事、物?

不管有多瑣碎,只要觸動你的心靈,都可以記錄下來。簡單記錄,不必長篇大論。

當你很喪的時候,你會做什麼?

有研究發現,連續記錄一週感恩的事兒之後,人就會開始覺得情緒改善,抑鬱感會減輕,而且效果能夠維持半年以上。

其實每天都有不快樂的事情發生,負面的事故發生。當我們學會自我放鬆,你會發現,你的喪,你的不愉快,都是自己讓自己不開心。

如果你願意誠實面對自己,會發現自己要為自己的情緒負責。想要改變,永遠不會太遠,年齡不是藉口。

有實驗研究表明:即使過了發育期,大腦還是能夠被環境與後天學習影響而產生改變,例如有些受到腦損傷的個案,通過後續學習,竟然可以產生替代性的修復,挪用大腦其他部位來支持原本的功能。

最新研究發現:連老年人的大腦也能維持可塑性。

所以說,活到老學到老,是很有必要的。

在不斷地學習過程中,自我成長,遇到麻煩的事,也不會被情緒左右,反而,自我消化,成為更好的自己。

要知道,是你在駕馭情緒和習慣,不是負面情緒在駕馭你。

快樂是短暫的,人無法獲得永遠的滿足,也就充滿了“苦” ,帶來了“喪”。無論什麼時候,記得為自己的真實感受而活。

從此,萬水千山,生生世世,不再劍拔弩張、左奔右突,靜下心來,用心精進,活出不一樣的生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