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皮克斯的创作秘籍,全在这部电影里了

皮克斯的创作秘籍,全在这部电影里了

《头脑特工队》(2015)

通常我们会说,写作就是写你知道的东西,因为一个故事的情感真实性来自于创作者的自身经历,但这却容易产生一种惯性态度。

相反,写你想要知道的事情尤为重要,在很多角度上,一个故事对于作家来说等于和角色经历了相同的旅程,而这就像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创作的《头脑特工队》

皮克斯的创作秘籍,全在这部电影里了

从左至右:怕怕(害怕)、忧忧(忧伤)、乐乐(快乐)、厌厌(厌恶)、怒怒(愤怒)

《头脑特工队》的故事脑洞大开,描述了一位女孩脑内情绪的缤纷世界,而故事的五位主角则是分别代表了五种情绪的虚拟人物,他们将处理一场危机,让女孩恢复正常。很多人惊讶,为什么皮克斯每次的作品都这么精彩?它们是如何创作的呢?

所以本文就让我们跟随着导演彼特·道格特创作《头脑特工队》的思路,去探索皮克斯独特的创作手法,是如何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并最终阐释一个情感真实的故事。

皮克斯的创作秘籍,全在这部电影里了

彼特·道格特是目前皮克斯动画工作室的掌门人,他还曾创作了《飞屋环游记》《怪兽电力公司》等佳作。

问出问题

在此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人物弧光和故事主题之间的关系。在罗伯特·麦基的《故事》一书中曾提到:“人物弧光应该是故事主题的表达方式。”,即一个故事中人物的成长和变化反应了它的主题。

但作为一个创作者,如何才能找到自己想要探索的主题呢?

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可以想象一下真实的自己会对什么问题的答案求而不得,而这正是《头脑特工队》的由来。

皮克斯的创作秘籍,全在这部电影里了

《头脑特工队》开头中女孩莱莉小时候在墙上绘画

一路引导《头脑特工队》被创造出来的核心问题,来自于导演彼特·道格特在他女儿身上注意到的某些事情。

在影片的幕后制作特辑中,我们获知作为导演的彼特·道格特有一个女儿,女儿一直以来都特别的开心,并且如此快乐,然而到了她11岁的时候,突然间却变得安静且不再微笑,于是乎彼特·道格特开始思考“快乐出什么事情了?”

皮克斯的创作秘籍,全在这部电影里了

《头脑特工队》中女孩莱莉一家的原型就是导演彼特·道格特的家庭

基于这个问题,彼特·道格特想出了《头脑特工队》,这个发生在小女孩儿脑海里的故事,并将女孩的情感化作电影的角色。

但问出问题仅仅是开始,故事的主题则需要在回答问题时探讨出来。

要回答“快乐出什么事情了?”,创作者就需要弄清楚主角的人物弧光,也就意味着需要问更多的问题,角色想要什么?角色需要什么?

皮克斯的创作秘籍,全在这部电影里了

乐乐(快乐)是《头脑特工队》的主角

在角色需求方面,彼特·道格特和皮克斯的创作者们很快就明确了主角乐乐(快乐)的需求是女孩的快乐,但如何在影片中表达清楚则是更加困难的问题。

他们首先把乐乐和怕怕(害怕)组合在了一起,因为角色相互间的搭配会有助于表达主角的需求,但结果却不太理想。

因为任何一个人在青少年时,他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熟悉这个陌生的世界,害怕与恐惧一直存在着,它们也无法与快乐碰撞出什么可以探讨的矛盾点。

皮克斯的创作秘籍,全在这部电影里了

《头脑特工队》幕后特辑,乐乐最初的搭档是怕怕(害怕)

主题的确立成为了《头脑特工队》在故事创作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

回过头来,《头脑特工队》的问题来源于彼特·道格特的个人生活,所以为了符合逻辑的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要他本人来尝试着根据自身的成长经历来思考,但有时正确的回答需要创作者进行令人不适的自我反省

皮克斯的创作秘籍,全在这部电影里了

彼特·道格特( 《头脑特工队》幕后特辑)

解答问题,确定主题

在《头脑特工队》的制作特辑中,彼特·道格特提到,当电影构建的并不顺利时,他主动让自己变得脆弱,并开始问自己一些问题,例如“我失去一切会如何?”“什么对于我来说意味着某些东西”

最终他找到了答案:人际关系

“那些真正对我们而言意义深刻的人,那些曾经和我们一哭过,曾经惹怒过自己的人,或者曾经一起经历过恐惧的人,是所有方面的情感将我们联系到了一起。”——彼特·道格特

皮克斯的创作秘籍,全在这部电影里了

《头脑特工队》

这时也终于能够回答“快乐出什么事情了?”,尽管每个人都希望快乐出现在我们生活中,但与之对立的情绪也不可少。

因此故事的主角乐乐有了一个人物弧光,电影也有了一个主题。

简要概括:尽管乐乐希望一切都一直开心,但拥有健康的人际关系,她需要接受忧忧(忧伤)

皮克斯的创作秘籍,全在这部电影里了

乐乐和忧忧

创造代入感

在确定主题后,《头脑特工队》的第一步就是将观众带入到乐乐的视角。

为求观众能以乐乐相同的方式来发掘忧忧,影片必须要在故事开始就让观众对乐乐的理念感同身受,但在那方面有两个障碍。

一方面,乐乐是一个小霸王形象,她拥有权力并且会愤怒,这种缺陷很难让观众接受她厌恶忧忧的态度,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让忧忧尽可能的烦人。

皮克斯的创作秘籍,全在这部电影里了

将忧忧塑造的讨人厌,使得乐乐更招人喜欢

另一方面,一直处于开心状态的角色是非常烦人的

“你必须得很清楚的交代出乐乐的活泼是她掩盖自身脆弱的方式,如果在大笑的背后没有脆弱感,只会让她觉得烦人。”——梅格·勒福夫(《头脑特工队》编剧之一)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创作者们赋予了乐乐想要修复事物的愿望,例如在影片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乐乐强迫的把快乐转化为当前情绪来处理怀疑和担忧。

皮克斯的创作秘籍,全在这部电影里了

乐乐强迫的把快乐转化为当前情绪来处理忧伤

除此之外,通过展示乐乐那不间断的快乐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加上把忧忧塑造的尽可能烦人,皮克斯的创作者们的使得观众可以对乐乐感同身受,并以她的角度来看待事物。

通过建立起这种连接,故事终于可以探索忧伤的重要性

皮克斯的创作秘籍,全在这部电影里了

忧忧

主题探讨

上述的内容明显是在阐释一件事情,那就是乐乐相信一时的快乐是正确的生活方式,所以故事进行到第二幕时,影片开始在这个信念系统上打出漏洞来,尝试着让心理重回理智。

最明显的例子之一就是当乐乐和忧忧尝试着到达火车站的时候,冰棒的火箭车被丢进了记忆废弃场。

皮克斯的创作秘籍,全在这部电影里了

冰棒( 莱莉小时候的幻想朋友)

在这里,乐乐和忧忧两个人有着相同的目的,他们想要冰棒带领他们去火车站,但通过让他们使用不同的策略,故事向观众和角色们展示了需要学习到的教训。

乐乐不耐烦地尝试着让冰棒感觉更好一点,但她只是一直强迫对方感到快乐,因为这是乐乐唯一会做的事情,但冰棒却没有任何的反应。

皮克斯的创作秘籍,全在这部电影里了

乐乐与冰棒

当这个策略不起作用时,忧忧坐在冰棒旁边并耐心地感同身受对方的情绪,冰棒最终抱着忧忧开始哭泣,而忧忧搂着他直到他哭完。

皮克斯的创作秘籍,全在这部电影里了

忧忧与冰棒

这展示了乐乐也许一直以来都在以错误的方式看待人生,快乐并不一直是问题的答案。

这个想法是非常规的,特别是对于一部儿童电影来说。

作为一种文化,我们倾向于不断寻求幸福和快乐,并将忧伤视为某种不惜一切代价避免的东西。但上述这个片段却十分的真实,因为在现实中任何人都不可能一直保持一种情绪去交流和思考。

皮克斯的创作秘籍,全在这部电影里了

《头脑特工队》

但在这里,乐乐没有完全明白这个教训,随后她找到了回到总部的方法,却选择丢下忧忧,她仍然拒绝放弃自己曾经的信念,而这种自私的选择遭遇到了灾难。

乐乐意识到尽管她的意图是好的,但也把自己推入了绝境。

皮克斯的创作秘籍,全在这部电影里了

《头脑特工队》

这和现实生活中导演彼特·道格特发现自己意识到电影创作受阻时的处境是相同的,他自以为想要讲述恐惧,但却并不是他所需要讲述的东西。

乐乐的人物弧光模仿着彼特·道格特的个人生活,而角色的认知是强烈且真实的,极大部分是因为其认知来自于导演本人对于忧忧重要性的发现。

而无论是彼特·道格特,还是乐乐来说,只有在到达黑暗和痛苦之地后,才能够意识到真相。

皮克斯的创作秘籍,全在这部电影里了

《头脑特工队》幕后制作特辑中的彼特·道格特

讲在最后

讲故事的神秘之处就在于其最终会反过来改变你,作为故事的讲述者,你所做的研究,所处理的主题,其最终都会渗入到你自己的系统里,并改变你看待这个世界的方法。

了解故事叙述的结果是很重要的,但同样重要的是,讲述故事的最终目的就是分享某些东西,只有成就情感上的真实,才能确保故事的丰富多彩,而这又是一件非常难做到的事情。

皮克斯的创作秘籍,全在这部电影里了

《头脑特工队》幕后创作团队

所以说,有时候作为一个创作者,甚至会为了一个场景,去痛苦的挖掘自己,因为它太过于情绪化。

换句话说,如果创作者要求观众有一个宣泄的经历,创作时就很有可能必须要亲身经历一次。

这是皮克斯工作室完全信奉的一个观点,而结果就是他们创作出了一部又一部像《头脑特工队》这样对许多人都深刻共鸣的电影,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

创作者使他们自己变得脆弱,以踏入脑海中的旅程,并带着我们去分享情感上的真相回归,而电影的力量正是由内而外,发自内心的。

皮克斯的创作秘籍,全在这部电影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