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軍艦在海洋裡行駛,一般能抗多少級風浪?會不會沉沒?

戰3文集


所謂無風不起浪,風其實不可怕,可怕的是隨著風力的增加,海浪會越來越高,越來越兇猛,這對於航行於大海的船隻往往是致命的!軍艦因為需要面對比民用船隻更復雜的海況和氣候環境,因此在建造時的抗風標準也是非常之高的!總的來說巡邏艇的抗風等級小於近海護衛艦小於驅逐艦小於兩棲攻擊艦小於航母,基本上是和排水量成正比。當然了,這也並不是一定的,比如後勤保障艦的抗風等級就小於大部分一線作戰軍艦。以目前人類的造艦水平,如果要用風浪擊沉萬噸級以上軍艦,以地球上的颱風而言,基本上很難完成這項任務,只有九級以上的地震海嘯形成的30米以上的巨浪才有可能完成這項任務!


(航母即使傾覆到如此角度,依舊不會翻船沉沒)

根據我軍現有的造艦標準,軍艦的抗風能力主要分為五個等級,最低為抗8級風的五級,最高為抗12級風的一級,乍一看能抗颱風貌似很牛逼,但其實這個標準並不高!12級颱風的風速不過30到40米/秒,而當年遼寧艦的前身瓦良格號航母建造時的抗風標準據說達到了驚人的102米/秒,大大超過了我們最高的一級標準。而遼寧艦的滿載排水量也不過6萬噸,如果是八萬噸級的尼米茲級和10萬噸級的福特級航母登場,其抗風能力能夠輕鬆民碾壓目前17級的超強颱風,因為其風速也不過60米/秒而已。
(福特級航母建造現場,航母雖然上寬下窄,但其實底部有許多設備和壓水艙,重心全部集中在這裡,就像不倒翁一樣,難以沉沒)

最活生生的例子莫過於二戰時期美國的颱風將軍哈爾西了,在1944年他曾經率領美國海軍第三艦隊勇戰14級的眼鏡蛇颱風,最後收穫了兩艘航母重創,3艘驅逐艦沉沒、800餘人喪生的悲慘結局。不過哈爾西當年的航母不過是排水量2.4萬噸的獨立級輕型航母而已,雖然遭受重創,但是也不過是木製前甲板被吹斷,艦載機被吹落海中,離沉沒還差的遠。現代航母多采用全封閉式鋼製甲板結構和水密艙室結構,抗風浪、抗沉沒性能比二戰時期強過百倍,應對14級的颱風可以說是綽綽有餘。(獨立級航母前前甲板被吹斷)

既然航母的抗風能力如此之強,那麼普通的護衛艦、驅逐艦呢?依舊以我們的造艦標準為例,排水量在200噸以上,1000噸以下的近海軍艇一般要求能夠達到3級抗風標準,也就是10級風,風速約25米/秒,也就是說最不受我們待見的037型獵潛艇排水量約375噸,但其實卻能抗住10級大風的正面衝擊!排水量在1000噸以上,2500噸以下的護衛艦抗風等級要求為2級,能夠承受11級熱帶風暴的襲擊,風速約30米/秒,目前來看排水量1400噸的056型和1600噸級的053H護衛艦都具備這樣的能力。
(056護衛艦)

排水量在2500噸以上的大型護衛艦和驅逐艦則要求抗風能力達到最高的1級,也就是普通的12級颱風下(風速約35米/秒)依舊要能夠正常航行。目前來看,054A護衛艦和052CD、055驅逐艦都具備這樣的抗風能力,也正是因為具備這樣幾乎全天候、全地域的惡劣海況出海作戰能力,054A和052C才能擔當索馬里海域的護航大任!補給艦雖然建造標準更低,但是以護航能力推算,目前2萬噸級的903級補給艦和4萬噸級的901級補給艦最低也擁有抗12颱風的能力!

(在阿拉伯海大浪中航行的054A型護衛艦—舟山艦)

主流的軍艦艦體雖然抗風能力可以達到最強的颱風級別,但是一般遇到惡劣海況還是會盡量避免出戰。因為一些外露的雷達天線和煙囪、桅杆之類的脆弱突出部還是經不起這樣的折騰,最重要的是在如此惡劣的海況之下,軍艦水兵在搖晃的船艙之內連正常的走路都成問題,更別提操作武器裝備進行戰鬥了。而對於航母來說,別說颱風,就是10級大風天氣下也根本難以進行正常的艦載機起飛著艦作業,作戰什麼的就別提了。總結一下,軍艦的抗風能力其實只是考慮極限狀態下能夠保全艦體和主要設備完整的一個標準,但卻並不是要求艦船在這樣的風浪下仍舊能夠正常作戰。


(南海惡劣海況下,遼寧艦發生甲板上浪現象,這時候艦載機都要回收到機庫之內)


軍武吐槽君


法國海軍“喬治.萊格級驅逐艦大大風浪中航行時的情景,這個視頻很多人都看過,以旁觀者角度來看,確實挺擔心這艘戰艦在這麼大的浪裡會傾覆。


喬治.萊格級驅逐艦,滿載排水量4300噸與我軍054A型護衛艦差不多,在1970年代算是遠洋戰艦,但它在大風浪當中就是一片小小的樹葉!
從圖片裡浪湧強度來看,最起碼會有九級左右的風和七米高的大浪。

現代戰艦不論大小在設計之時已經考慮到了巨浪和大風對戰艦的影響,因為戰爭可不管天氣是否惡劣!除了“不可抗擊的自然力”之外,軍艦都要去出海巡邏,所以根據戰艦的大小都有抗風力等級和抗海浪🌊高度。通常來說排水量超過3000噸等級的戰艦都具備抗10級颱風的能力,當然排水量只有200~300噸的導彈艇、魚雷艇...這類的小艇,有7級風力和4米高的海浪條件下就不能再出港了,浪太大真的有傾覆的危險。

海軍遠洋艦隊出海前都要收到海軍氣象部門和地方氣象臺發來的氣象預報,出海時要根據氣象資料來安排航線,不能硬闖大風大浪海區,因為戰艦可能受得了,但是艦員扛不住!如果出現人員在大風浪墜海死亡會追究責任的。
美軍“小鷹號航空母艦”也在9級大風浪中航行過。

雖然艦隊出海可以避開風浪,但是戰爭有其緊迫性,為了快速趕赴戰場有些時候也得硬著頭皮去闖大風浪海區,艦船在大風浪海區航行時為了減少艦體的左右搖擺,都要將“減搖鰭”啟動,以平衡艦體減少浪湧對艦體一側的強烈推動。
“減搖鰭”是現代戰艦必備的航行安全裝置
,它在平時摺疊在艦體一側的水線一下,一旦進入高海況海區時就要開啟。
“減搖鰭”開啟狀態就是這個樣子,它是由齒輪、液壓桿收方裝置組成。戰艦有了它會使艦底部分面積增大、可以壓制浪湧對艦底和艦側的推動力,使戰艦在大風浪中保持相對的平衡。

另外,現代戰艦在艦型設計使長寬比大部分是1:8.5左右,艦體的長度減少而寬度增加,雖說主要原因還是垂直髮射器的普及,但長寬比縮小,間接的讓戰艦在航行當中會更穩定,適航性能也就更好。
這張風力等級表說明了多大風會引起多大的海浪,實際上大洋深處的風力最高可達17級,海浪高度超過了18米,這樣強大的風力在太平洋戰爭中出現過,當時美海軍上將哈爾西率領的艦隊在菲律賓以東200公里的外海遇到了,雖然艦隊損失慘重僅次於“珍珠港事件”,但多數排水量超過5000噸級別的戰艦並沒有沉沒。


這兩張照片是颱風過後的情景,航母的飛行甲板被巨浪打成了折角狀態,雖然不能


起飛艦載機了,但是航母的整體沒有受到太大的重創,仍然可以自主航行。

通過上面的介紹,表明現代排水量比較大戰艦可以在較大風浪裡航行,傾覆的可能性很低,不過遇到超過10級以上的風戰艦還是要儘量躲避的,現代戰艦上的各種雷達,通訊天線、電子戰裝備...都非常昂貴,戰艦在大風浪裡航行艦體也許沒事兒,但這些裝備是比較嬌貴的,被飛刮斷捲進大海就是不小的損失!所以,戰艦在沒有必要的情況下儘量避免在過高等級的大風浪中航行。


皇家橡樹1972


圖為極限海況條件下行使中的054型護衛艦


軍艦在海上最大的天敵就是風浪,雖然現代科技艦船上有完善的氣象雷達裝置,但是任然不能避免風浪條件下航行。比如說實戰或者是訓練,戰鬥可不會等天氣。很多人好奇艦船一般能抗多少級的風浪呢?其實這個要分兩點闡述。


圖為秋月級驅逐艦下水特寫,片狀物就是減搖鰭


首先一條船的抗風浪性能要看船隻的噸位,理論上說噸位越大抗風浪能力越強。但是也不是這麼絕對,還要考慮一個結構強度。像航母這樣的巨型戰艦,艦載機納入機庫後可以抵禦14級到15級大風,能承受9級海況(浪高14米)。而一般的大噸位驅逐艦則是能承受12級大風或者是9級海況,遠洋護衛艦則是和驅逐艦同樣的標準。像056這樣的輕護衛艦肯定是不行的。


圖為伸縮型主動減搖鰭


艦船抗風浪還有一個極為重要的指標就是減搖。眾所周知,如果船隻的重心不穩,很容易造成搖晃,從而被浪打翻。長時間大幅度搖晃也會對艦船造成不可逆的結構損傷。現代艦船都有比較高效的減搖鰭,這是抵抗海況的關鍵。少數對平臺穩定性要求比較高的艦船,比如說航母,還會有其他的減搖方法。


舉個例子,法國的戴高樂號航母。除了傳統的減搖裝置外,還開發了一套SATRAP自動操縱和減搖系統,還有主動式減搖鰭。也就是說通過計算機和傳感器來測算搖晃幅度,在自動操控減搖鰭的角度來抵消搖晃。這使得排水量僅有4萬噸的戴高樂號抗風浪性能接近美國10萬噸級的尼米茲級,這是十分了不起的。

軍情繫悟空問答簽約作者,各位讀者大大點波訂閱關注吖~


區域拒止


前段時間,看了一個抗戰神劇,紅鯊突擊講的是解放海南島的一個故事,當時解放軍手裡邊有一個,戰略級的巡邏艇,一靠他完成了很多的偵查任務,叫紅山號,和現在我們的戰艦相比,那就是一艘小船,這個小船的抗風等級,應該是在七級左右,和現在我們的導彈艇,級別應該是差不多的。

近期海軍的裝備,艦艇下海的越來越多,曾經就猶如下餃子一般,每個月下海一艇,而多數都是3000噸到5000噸以內的小艦艇,負責南海巡邏任務,因為南海這邊的很多島礁,海面並不深,容易觸礁,那麼小的艦艇就可以採取群海戰術,那麼,這些艦艇,它的抗風等級應該是在七級到十級,理論上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完全可以在大海上,興風作浪,對抗十級的風浪。

那麼一些旗艦,達到了6000噸到8000噸以上的這些,艦艇,他們的抗風等級,基本上都在十級以上,可以長時間在大海上航行,一般的風浪,對於他們來講,已經不屬於特大的風險,特別是一些驅逐艦,而航母級別的旗艦,那就是海上霸主,沒有任何風浪,可以抵禦他們,但是對於艦艇,他們在海上的補給,非常重要,有一些補給艦,基本上都能達到,艦艇的級別,包括油料,還有士兵要用的物資,都要靠補給艦來進行。

一艘核潛艇,可以在水下三個月不出來,一艘核動力的艦艇,可以在大海上航行半年,不需要任何補給,當然啦!未來的戰爭,考量的是,協同作戰,那麼艦艇潛艇,補給,還有航母,包括小型的導彈艦,形成了一個戰鬥集群,才是未來的戰鬥場景,當然更多的還是信息,信息獲取能力,將決定未來戰場的更多走勢和方向,撤遠了哈。

一般的艦艇,在沒有受到火炮的攻擊情況下,是不可能沉沒的,抗風浪級別,都非常的高,海浪不可能把他們擊沉,只有火炮。



超級自駕遊


應該不會超過12級吧,說是12級,但是遇到強風都會提前避開。不會正面接觸。

1945年臺風重創美國航母艦隊。這一次強颱風給美國艦隊造成的損失是36艘艦船受到中等程度的破壞,其中包括3艘戰列艦、2艘大型航空母艦、2艘輕型航空母艦、4艘護航航空母艦,損失飛機142架。

而現在對於航母的設計,關於航母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安全的,第一他船大,且設計時就考慮到抵禦風浪影響,穩定性好。穩定性也是出於艦載機在惡劣海況下起降的需求,如果船亂晃,那就沒法起飛著艦了。

第二,對於颱風,這類自然現象都是可以預先觀測到的,在衛星指引下,航母會預先避開臺風的路線,沒有絕對需要是不會去穿越颱風的。一方面對全艦設備的完好性不利,另一方面艦隊中較小尺寸的船不一定能抗的住。

第三,對於海嘯,艦隊大部分時間都在遠洋,而海嘯在水越深的地方波浪越小,只有到沿岸淺水區才會形成一道牆拍過來,所以在深水遠洋的航母並不受很大的影響。

話又說回來,如果航母在系港時遇到海嘯,那就有可能被拍上岸或是受到大損害,和一般的沿岸建築一樣。只不過航母更堅固一點罷了。

再就是極大海嘯,類似2012這種級別的,這個沒辦法,尼米茲級一樣翻。電影2012裡面美國總統就是被一艘卷翻的cv-67肯尼迪號航母拍扁的,尼米茲級比jfk也大不了多少,一樣會翻。


我係豆豆


對抗颱風?人類的力量是不可能與自然的力量相抗衡的。目前人類掌握的自然的力量相比還是很縮小,哪怕隨便一個6-7機地震所產生的能量比人類威力最大的核彈的力量還要強,而且不知道強上多少倍,只不過這種自然的力量是隨機的不可控的,而人類掌握在核彈技術是可控的。


到目前有過三次人類軍艦對抗颱風的事情。第一個是日本的“第四艦隊事件”,第二個是美國哈爾西艦隊兩次誤入颱風事件。這三場人類軍艦對抗颱風的事件都被颱風重創,雖然航母沒沉,但是卻完全喪失了戰鬥力,噸位較小的軍艦直接沉沒。

1935年7月,日本海軍已經基本上完成了所有艦體的復原性改善工事,從7月開始進行年度秋季演習,由日本二線軍艦組成的假想敵部隊“第四艦隊”,而在9月24日出港,而這時有兩個颱風過境,艦隊司令對一號颱風比較重視,而對二號颱風缺乏重視,在9月26號遭遇颱風前鋒,風速每秒40-50米,浪高25-35米,而艦隊司令認為藉機對艦員進行克服颱風的訓練非常有意義。於是……,最後結果兩艘驅逐艦艦首被大浪切斷,四艘驅逐艦的艦橋和兩艘航母甲板受損,此外還有很多軍艦出現裂紋,並造成45人死亡。



而1944年12月哈爾西的航母編隊由於錯誤解讀颱風預警,哈爾西的第三艦隊直接撞上了颱風,結果導致了三艘驅逐艦沉沒,800多人死亡,航母艦艏直接被毀,146架艦載機報廢。而在1945年6月,哈爾西的艦隊在沖繩海域再次遭到颱風的襲擊,這次損失更為慘重,一共12艘各類軍艦沉沒,200餘艘軍艦擱淺,數十艘軍艦損傷嚴重,並損失了200架艦載機。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從古至今,在海上肆虐的狂風巨浪一直是船隻的頭號“殺手”。古代造船技術並不發達,船隻是木製的而且噸位很小,一旦在海上遇到風浪,如果沒能及時避開,基本就是“船毀人亡”的結局。

那時候的人們如何應對海上風浪的威脅?

一是憑藉經驗,避開海上風浪多發的區域和季節,二是燒香拜神,祈求平安,通過這種方式尋求心理安慰。但不管怎麼樣,那時候的出海的人們都說無法正面面對風浪的,木船在大風大浪面前不堪一擊。

近代又如何?

到了近代,船隻的材料由木頭變成了鋼鐵,鋼鐵的強度要比木頭大多了,這樣也讓船隻跟能承受風浪的拍打。並且,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對船的穩性,浮性,船體強度等相關方面的知識也有了系統的瞭解,在設計建造船隻之前,都會考慮到船的這些性能,以減少船隻遇到海上大風時候受到的傷害。

至於說軍艦,那更是重視這方面,畢竟軍艦要去的地方比民船更廣泛,必須要更能適應惡劣的海況。

當時不少國家都為本國的海軍軍艦制定了一套穩性衡準標準,而且要求必須嚴格執行。比如美國在1962年發表了"美國水面艦船的穩性和浮性衡準",這套標準就要求遠洋航行艦船的穩性應保證能夠承受不小於100節(51.5米/秒)的最小計算風速。

但是就算如此,近代的軍艦面對海上風浪還是有點“難以招架”。

比如在二戰時期,美國海軍將軍哈爾西就因為誤判了風暴情報,讓自己的艦隊闖入了一個名叫“眼鏡蛇”的超級颱風裡,這個颱風最高風速是每小時212公里,遠超超強颱風標準。事後統計,這次颱風讓美軍艦隊損失了多艘驅逐艦,人員傷亡了800餘人,連體型龐大的航母的甲板都被吹壞了。

到了現代,軍艦的強度也更上一層樓,3000噸級的軍艦就能抗的住10級左右的大風,幾萬噸重的航母可在十幾級的大風裡破浪疾馳。但是一般情況下,軍艦都是會選擇避開風浪行駛的,因為軍艦上的電子設備還是非常脆弱,受到風浪打擊非常容易損壞,除非迫不得已,不然軍艦是不會貿然闖入風暴之中的。


鏟史官老李


一般的軍艦抗風能力在12級以下,不過遇到超過10級以上的風戰艦還是要儘量躲避的,現代戰艦上的各種雷達,通訊天線、電子戰裝備...都非常昂貴,戰艦在大風浪裡航行艦體也許沒事兒,但這些裝備是比較嬌貴的,被飛刮斷捲進大海就是不小的損失!所以,戰艦在沒有必要的情況下儘量避免在過高等級的大風浪中航行。


縱觀世界奇聞


一般幾千到一萬以內噸位的軍艦正常超過8級以上大風就吃力了,因為海流和風速都會影響到軍艦的航行和安全。深海區域的話8級大風,海浪一般5米以上,淺海區域8級大風海浪可以達到6-7米大浪,因為海域越淺越會產生比較大的海浪。正常情況下軍艦和輪船遇到大風大浪都是迎著風和海浪頭走的,側浪走的話,海浪會把船給拍翻,背後擋風走的話,容易產生海浪倒灌上船。


深圳持久迷人哥


軍艦按噸位衡量抗風浪級別的 噸位大抗風浪就大 就現在十萬噸的航母可抗十四至十五級颱風不至於傾覆沉沒 主要是人員及其中有的設備不適合的 重型 中型可抗十二級左右也是看人員及設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