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5 三張牌擦亮“紅色名片”——井岡山紅色培訓領跑全國小記

周美燕

腳扎綁腿帶,腰繫“武裝帶”,身穿紅軍服,頭戴八角帽,高唱革命歌曲,重走紅軍挑糧小道……在革命聖地井岡山,這樣的“紅軍隊伍”隨處可見,他們年齡不同、身份不同、職業不同,目的卻是同一個:到井岡山接受紅色培訓。

近年來,井岡山市依託深厚而獨特的紅色文化資源,不斷探索創新紅色培訓新模式,打造了集培訓、參與、體驗為一體的紅色培訓“井岡模式”,開創了幹部教育培訓、國民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培訓的“井岡路徑”,井岡山紅色培訓領跑全國,成為“全國樣板”。連續三年,井岡山紅色培訓班次、人數年均增幅在50%以上,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勢頭。

用好底牌“建”,夯實培訓基石

建制度有遵循。建立“1+4+X”管理體制,即建立1家協調機構牽頭、4家監管部門參與、X家培訓機構互動的紅色培訓管理機制,採取准入聯審,績效考核等方式實行聯合監督管理。建立“1+1+4”制度體系,即編制1個井岡山紅色培訓發展總體規劃,推行1個《井岡山紅色培訓管理辦法》,制定《井岡山紅色培訓機構准入統一管理實施細則》等4個實施細則,共同強化培訓機構、師資人員、培訓教材和培訓學員管理。

建隊伍有活力。建立一支名師隊伍,專門從事黨史教研。建立一支多元化講師隊伍,對從事紅色培訓教學活動的教員進行統一認定發證,實行持證上崗。

建課題有特色。精心設計各具特色教學精品,形成主線突出、內容豐富、特色鮮明的動態課程體系。鼓勵各培訓機構以井岡山精神為主線,開發提升《井岡山精神代代傳》等系列課程。鼓勵創新舞臺情景劇、採茶戲、網絡教學等教學形式,把革命舊居舊址轉化為教學課堂,把豐富的實物史料轉化為生動教材。

用活主牌“紅”,提振品牌影響力

八角樓上的如豆燈光、朱德挑糧的扁擔、黃洋界威震敵膽的炮火……一個個歷史故事成了紅色中國的永恆經典。井岡山充分用活這一寶貴的紅色資源,讓歷史走出了教科書。

保護紅色遺存。井岡山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科學管理、合理利用”的原則,加強對紅色文化遺址遺蹟、舊居舊址、歷史文獻的修復和保護。修繕提升新城紅四軍紅五軍會師點、古城會議舊址等遺址遺蹟,實現革命傳統資源“歷史、文化、資政、育人”四大價值。

挖掘紅色內涵。實施情景再現工程,讓紅色文化“活”起來;打造紅色文化項目,讓紅色歷史“動”起來;編寫系列書籍,讓紅色研究“興”起來,讓井岡山成為一座沒有圍牆的紅色博物館。

講好紅色故事。堅持“政府主導、機構參與、市場運作”模式,依託毛秉華工作室、井岡山精神宣講團、紅軍報告團等具有傳播紅色文化精神權威性的組織,通過舉辦井岡山精神巡展、“弘揚井岡山精神·講好紅色故事”等活動,強化紅色培訓宣傳。

用足輔牌“帶”,全域聯動促實效

井岡山充分發揮產業帶動作用,通過制度引領、要素配套、融合發展,將紅色培訓與鄉村振興、產業佈局、脫貧攻堅有機結合,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升級。

城鄉“連起來”。堅持“一對N”和“N對一”結對共建模式。全山200多家紅色培訓機構與21個鄉鎮場實現全覆蓋結對幫扶,大小紅色培訓機構都找到了“孃家”,每個鄉鎮也都找到了“對家”。

全域“活起來”。針對紅色資源較為豐富的大井、神山、壩上等村鎮,深入挖掘紅色資源,創新推出“紅軍的一天”紅色培訓體驗項目,紅色培訓與脫貧致富有機結合,促使現場教學點全域分佈、紅色培訓全域發展。

三產“動起來”。順應紅色培訓產業規模日益壯大,加強產業對接,促進產銷互動,通過製作井岡山產業宣傳手冊,建立紅色培訓機構採購平臺,推進100餘家承接培訓的賓館酒店與貧困村開展結對幫扶,在食材、農副產品等方面實行產供銷“一條龍”,有效帶動了井岡山的旅遊禮品、竹木製品等富民產業蓬勃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