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1 西周古國——共國,共伯和周王室專權十四年,開創“共和行政”

共國,在今河南輝縣,周朝諸侯國,伯爵。共氏在周朝之前就已經存在,說明上古時期有過一個古共國。西周共國是周室重封還是商朝遺留方國,姓什麼(可能為姜姓),已經不可考。共氏源於共工氏,《左傳·昭公十七年》記載:“

共工氏以水紀,故為水師而水名。”意思是共工氏以水記事,所以各個部門的官職都用水字命名。這說明上古共國跟水有關。

西周古國——共國,共伯和周王室專權十四年,開創“共和行政”

關於“共”字的由來,據說是源於共國境內的共水。在甲骨文上看,“共”字就像是兩個人在角逐,其實是一雙手捧著個器物,喻為一起承擔重任或災難的意像。那遠古時期的災難是什麼?當然,災難很多,但更難以抵抗的唯有自然災害,那更進一步說,古時候最常見最難以避免的自然災害又是什麼?答案是“洪水”,人類要生存離不開水,但上古時期在未發明井水之前只能依河而居,而河水容易暴漲。所以“共”字跟“洪水”脫離不了關係。上古時期的人類在與大自然的抗爭中早已意識到人多力量大、遇事要團結的道理,故每每遇到自然災害,就要動員族人們齊心一致,共同化解危機,保衛家園。這即是“共”的來歷。這也是為什麼“洪水”的“洪”字要同“共”,因為自然災害一降臨,族人們馬上就想到要團結了。

西周古國——共國,共伯和周王室專權十四年,開創“共和行政”

西周晚期有個著名的事件,即是周厲王之後的“共和行政”,“共和行政”是中國歷史有確切紀年的開始,“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那麼“共和行政”的“共和”到底指得什麼就產生分歧了。正統史書《左傳》的說法是“諸侯釋位,以間王政。”意思是諸侯們都離開他們的職位,來參與王室的政事。由於周厲王“專利”,百姓暴動,厲王出奔,周室王權真空,諸侯們就粉墨登場了。而《史記》更是將那些參與王室政事的諸侯名字都交待得很清楚:主要是指周定公和周召公聯合執政,故稱“共和執政”。很顯然,司馬遷是根據《左傳》的解釋來進一步作補充的。

西周古國——共國,共伯和周王室專權十四年,開創“共和行政”

但是《古本竹書紀年》卻明確記載:“共國之伯名和,行天子政。”周厲王出奔,共伯和代政,即所謂的“共和行政”,共伯和就是當時共國國君和。除此之外,《莊子·讓王》、《呂氏春秋》等典籍也都記載共伯和干政之事。不過共伯和的身份仍然存在爭議,一說所謂共伯和就是當時衛武公的別稱,因為衛武公的名字正好也叫和,而且衛武公在周厲王末年也正好在周室擔任重要職務。《古本竹書紀年》是戰國史官所記,可信度比較大,至於“共伯和”是指衛武公,就算衛武公名叫和,那“共”又是指什麼?和誰“共”,仔細分析有點牽強。到底誰是誰,這裡不作分辯,既然講到共國,就暫且認為“共和行政”是共伯和干政吧。

共伯和干政長達十四年,直到周厲王死後,共伯和才將政權交還周厲王之子姬靜,也就是後來的周宣王,王室恢復秩序。之後共伯和的事蹟就不得而知了,周宣王上臺後寵幸的大臣史料記載的有召穆公、尹吉甫、程伯休父、申伯等等,如果之前共伯和專權屬實,估計周宣王上臺後被新貴們趕下臺去了。

西周古國——共國,共伯和周王室專權十四年,開創“共和行政”

鄭莊公的弟弟共叔段(之前因為其初封地在京城,故也叫京城太叔)之所以叫共叔段,就是因為共叔段謀反(公元前722年),被鄭莊公打敗,逃到共國,最後老死在共國,故稱共叔段。

共國在春秋中期時成了衛國的一個邑,叫共邑,《左傳·閔公二年》記載:“衛之遺民男女七百有三十人,益之以共,滕之民為五千人,立戴公以廬於曹。”

說得是公元前660年,衛國遭北狄入侵,國破家亡,衛國的遺民男女共計七百三十餘口,加上共地、滕地的民眾五千餘人,撤退到黃河南岸的曹邑,立戴公“廬於曹”。說明共國至少在公元前660年之前被衛國所滅。共國亡國後,這一支共氏成了後來共姓的重要一支。

更多方國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