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0 從書到電影,去《頭號玩家》的2045年,重返80年代

從書到電影,去《頭號玩家》的2045年,重返80年代

關於《頭號玩家》,好像我們已經談得太多了一點,比如 密集的彩蛋轟炸出了念舊的情感又比如《頭號玩家》圓桌談,但還是沒有說完...

本文從小說《Ready Player One》的角度來談談《頭號玩家》,從書到電影。

《Ready Player One》

从书到电影,去《头号玩家》的2045年,重返80年代

最暢銷的科幻經典之一,由著名導演史蒂芬·斯皮爾伯格搬上大銀幕。

《Ready Player One》在《New York Times》的暢銷書榜單上名列前茅,《Entertainment Weekly》、《The Boston Globe》、CNN等媒體都對本書讚不絕口。《USA Today》寫道, “Ernest Cline毫無疑問是當今地球上最炙手可熱的Geek之一”。《Huffington Post》將這本書描述為“成人的哈利波特”,“擁有一切——懷舊、利他、冒險、浪漫和勇氣”。Cline在接受《Fortune》採訪時表示,這本書激發了Oculus VR等公司的設計師們的靈感,公司為他們的新員工推薦這本書,還多次邀請Cline籤書和演示。

方所薦語

熱愛斯皮爾伯格的作者,寫出一部被斯皮爾伯格垂青並呈現在大銀幕的作品,這是一個多重夢想層次交疊實現的故事,更重要的是,裡面有數代人共有的回憶。

讓我們跟隨今天的書評,再次進入“綠洲”,無論你是書迷還是影迷,尚未閱讀/觀影或者已經二刷三刷,相信都能在這裡找到一份感動。虛擬世界中,人情味依舊深濃。

从书到电影,去《头号玩家》的2045年,重返80年代

讓我們去到2045年,重返80年代

徐若風

我們要在未來,才能回到過去。這個看似荒謬的設定正是如今大熱的科幻動作電影《頭號玩家》中創造的VR世界裡的核心概念。

由好萊塢著名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執導的電影《頭號玩家》在內地上映,今年72歲的斯皮爾伯格在多年不碰科幻題材後再次給全世界的影迷奉獻上了《頭號玩家》這一重磅禮物。

从书到电影,去《头号玩家》的2045年,重返80年代

《頭號玩家》靠“借力”流行文化符號,將一切帶給觀眾的驚喜從開頭疊加到了最後。各種時代感滿滿的彩蛋——迷影梗、遊戲梗的亂入,交織在各色迷戀與謎語之中,從而使得類似於私人博物館的思維被形制化、印記化,這套系統在《頭號玩家》裡被推向了高點。

而締造這套系統的,不僅僅是斯皮爾伯格,這部電影改編自恩斯特·克萊恩的科幻小說《玩家一號》。

在小說中,充滿了大量 80 年代流行文化的元素,這也是其深受讀者喜愛的原因之一,事實證明斯皮爾伯格的面子和他的團隊,用幾乎能被納入影視談判教科書的方式,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拿下了大量的版權,這讓小說的文本真正有了立體化的空間。

从书到电影,去《头号玩家》的2045年,重返80年代

有趣的是,作者在小說中寫道“哈利迪(遊戲製作者)最喜歡的導演(之一)是斯皮爾伯格”(其他還包括卡梅隆、吉列姆、傑克遜、芬奇、庫布里克、盧卡斯、昆汀、凱文·史密斯等),作者還將《奪寶奇兵》說成是“神聖三部曲之一”。

可以這樣說:斯皮爾伯格的這次嘗試,就像是曾經的流行文化創造者,通過書寫存在於未來的過往,用曾經流行的諸多版權素材創造出了新世代的流行文化。

从书到电影,去《头号玩家》的2045年,重返80年代

在《玩家一號》中,恩斯特·克萊恩創造了一個極客感十足的電子烏托邦世界——在2045年,人口密度急劇增長,貧富差距巨大,狹窄破敗的現實使得人們沉迷於名為“綠洲(OASIS)”的VR虛擬現實遊戲。“綠洲”的創始人臨終前宣佈,會將億萬身家全部留給尋獲他三個隱藏彩蛋的遊戲玩家,由此,史上最大規模的尋寶冒險展開了,男主角韋德·沃茲和數十億競爭者踏上奇妙而又危機重重的旅途。

令看似套路定式般的故事與作者捉襟見肘的三流文筆顯得熠熠生輝的地方在於:時空環境的雙重錯位,未來興起的卻是復古風潮。

全世界的人在2045年都集體沉迷於上世紀80年代的虛擬世界,只因為其創始人哈利迪對各類經典遊戲、幻想小說和各類型電影都有廣泛涉獵,而80年代的一切則令他不想離去,那時期的他正處青春,對青春時期各類流行文化的眷戀和對那時自我抉擇的悔恨成了解碼三個任務的關鍵。

从书到电影,去《头号玩家》的2045年,重返80年代

作者以第一人稱拉起了一位父母雙亡的“肥宅”因對80年代流行文化的痴迷而改變命運的主線,而真正令人滿足感爆棚的則是裡面諸多細節的致敬,這也引發了影迷、遊戲粉的巨量關注。諸如“《頭號玩家》的119個彩蛋,我全都給你找齊了”的爆款文在豆瓣、朋友圈上層出不窮。

但實際上,哪怕你完全不是遊戲粉或影迷,照樣能被這本書撓到與爽到,因為與斯皮爾伯格的《頭號玩家》在接受度的精準上下了很大功夫一樣,書中雖有幾百個彩蛋,但每個彩蛋的點都選擇了具有代表性與傳播面,較為常識化與“大眾文化”的方式進行切入,並讓這些彩蛋組成了故事本身。

从书到电影,去《头号玩家》的2045年,重返80年代

相較於電影,小說著力點更多,鋪開的面也更廣、更貼近現實。如果說,電影中對世界觀的補充更為樂觀化、積極化,斯皮爾伯格更傾向於造夢,那麼小說則是相對冷靜的。

破敗的未來景象被描繪地驚心動魄——小說彌補了電影中沒有重現的更多背景。

在真實生活中,學校已經變成了智障患者、無法合格的學生去的地方,而合格的人的學習則轉校到了“綠洲”的虛擬學校星球裡再進一步實現。男主角一開始的設定相當典型,因為虛擬世界,一個在現實中幾乎不敢說話、詞不達意的“肥宅loser”只能更加沉浸在這個安全區裡、沉浸在自我世界中。

准入門檻只需要一枚25美分硬幣的軟件徹底改造了人類的思維模式,“綠洲”成了互聯網本身,虛擬世界的“主宰”。全世界的人都在一個視覺面罩、一個觸覺手套(以及有錢人專屬的體感套裝,電影裡還配屬了小型威亞)裡面工作、學習、娛樂、生活,人們逐步開始在裡面創造自我、成就自我,自我與角色的界限也逐步消失。現實愈發破敗蕭瑟,而虛擬世界則完全成了自我幻覺中的雙重幻覺。

从书到电影,去《头号玩家》的2045年,重返80年代

但終究,這些設定都顯得不重要,因為這是一個關於浪漫歷險與懷舊的故事,一個充滿了“串燒”式戲仿與致敬的世界。

無論是斯皮爾伯格還是恩斯特·克萊恩,都沒有將批判與反思當成主要任務。對他們而言,更重要的是如何讓作品充滿了濃厚的“80年代氣息”,而且是充滿“未來感”的“80年代氣息”。這也是為何影像的魅力終究要大於小說文本,

因為氣息更容易從被視覺化後的想象力中被提取。

在完全開放給玩家構建的“綠洲”世界中,《星際迷航》《星球大戰》《早餐俱樂部》《春天不是讀書天》《戰爭遊戲》《魔鬼剋星》《天才反擊》《再見人生》《菜鳥大反攻》《回到未來》《閃靈》……一切經典橋段的化用與體驗成了全世界的運行法則。

無論是電影還是小說,作品的內核都是如此的老派,讓我們體驗了一回去到2045年,重返80年代。

从书到电影,去《头号玩家》的2045年,重返80年代

相關書單推介

《玩家一號》中的書籍彩蛋

如果你是韋德·沃茲,也許你還會喜歡:

《銀河系漫遊指南》

《副本》

《安德的遊戲》

《碟形世界》

《華氏451》

《光明王》

《美國眾神》

《神經漫遊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