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3 追憶《日照紅旗》創刊和《日照報》復刊

辛本初

(一)

《日照紅旗》是中共日照縣委機關報,是日照有史以來第一張黨報,是日照新聞史上的新紀元。

1958年7月1日那一天,《日照紅旗》創刊。她給我留下了美好的記憶,當時辦報情景卻猶在眼前,時刻引起我的深情回憶。

這年年初,中共日照縣委決定創辦縣報,由縣委宣傳部承辦,具體分工的副部長滕緒林便開始了緊鑼密鼓的籌備工作。

一、劃撥辦公區域

現在的望海路北、日照路西交叉路口原是建築、搬運工會的一個大院,其中二排瓦房和職工食堂等劃給了報社。編輯部使用後一排瓦房,前排是印刷廠辦公用房和職工宿舍,加上印刷廠路東院共佔地8畝,含吃水井一口,共有平房1200平方米。

二、選調人員

縣委從縣直單位選調了丁銀昌(後任市人大常委會農工委主任),任記者兼攝影(手動照相機是1300元購置,是當時全縣最好的);楊建治任編輯(後任縣政府秘書);楊寶璽是百貨公司股長,調任編輯部負責人(後任臨沂地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從教師隊伍選調小學校長劉濟民任記者兼攝影,小學校長鄭春圃任編輯,教師丁原平任美編兼記錄員(停刊後,從《臨沂大眾》報社保送上大學,後任新華社駐新疆記者)。當時新華社的稿件用收音機接聽,播音員口播三遍記錄,新華社的圖片版是從北京客運至青島,再由郵電局轉過來,時效性差點。教師許家琪任校對員兼繕寫員。

記者採訪徒步或騎自行車,自帶被褥和口糧飯食,不分晝夜。既各自分工,又密切合作。

印刷廠揀字排版人員少,從初中生招來閆興漁、魏瑞琴(女)為揀字員、學徒工,工資15元左右。縣委還出面去青島實業印刷廠調來排版老技工陳善堂、宋銘岐,他們都兢兢業業為工作,一點特殊待遇也沒有。

人員逐步到齊後,編輯部人員分別去《臨沂大眾》報社等學習工作流程,如採訪、編輯、劃版、校對、版面安排、訂報、發刊等等。

三、印刷廠劃歸報社

紅旗印刷廠是縣內唯一的印刷廠,地方國營企業。劃歸後為《日照紅旗》報社印刷廠,列縣委系列,屬一級核算單位,縣財政列差額補貼單位,報社沒有另設行政管理內部機構。

印刷廠原名是日照縣合利印刷業合作社,隸屬縣手工業聯社,社址在城關四村民房內。1957年在現在的日照北路東建瓦房12間,1958年搬遷,廠長馬成玉是武裝部軍官轉業的,全廠40多人,其中六級工十多人,分為排版、機印、裝訂三個車間,建國前是以石印為主,曾冠名石印局、新華書店印刷廠。

印刷廠劃歸前主要以零活印刷品為主,承擔為縣委、縣政府各部門印文件、小書刊等社會零活。設備有手搖石印機2臺、手搖腳踏手續四開鉛印機(老廠替換的二手機器1臺、手動元盤機器2臺),工人都是青壯年,夏天穿背心短褲、擦汗手巾搭在肩上,身上溼淋淋的大汗;裝訂、切紙全部用手,打眼、摺疊、配頁都是手工,手掌上滿是老繭硬皮;揀字排版車間,沒有打版設備,就是用組合的木塊,木板條用繩線將鉛字捆起來好上版印刷。字體不全,字架不足,經常缺字太多,只好用木刻單字頂用;常用字經常磨成平頭字,印的文件、小書刊黑一塊白一塊,磨禿頭的鉛字再去臨沂、膠縣、青島回爐加工。我記得1958年末急用鉛字,我去膠縣印刷廠加工,不料,他家的鑄字機出了事故,又馬上乘火車去青島,這是我第一次出差,住進了咱縣商業局、供銷聯社駐青組的“裕昌棧”旅社,晚上公安查戶口,我身上什麼證件也沒有,包裡只有工會會員證,還好上邊有照片,就過關了。回來後與同事們及縣工會的同志們述說,工會證中了大用,大家都大笑起來。報紙有時套紅就印兩遍,有時跑規距錯位,紅色套不好,每次套紅版都多印幾十份備用。有一次,因木刻圖版矮於鉛字,把一頭大肥豬沒印上,以後才發現是空白,只好再印一遍。

四、物料的儲備

紙張除向兄弟報社求援,部分新聞紙,不足部分以凸版紙為主,後也用再生新聞紙代替。進貨紙張是木板夾著成件的,職工用拖車、自行車去石臼自行搬運,路也不好走,挺費力的,鉛材不足用需報批後採購,各種油墨可以足用。辦公及生產照明主要是用玻璃燈罩煤油燈,個別車間用汽燈。

五、出版發行

《日照紅旗》報頭是中共山東省委第一書記舒同5月份到當時的昌濰地區五蓮縣視察工作時題寫的。

1958年7月縣委公佈報社總編輯由縣委第一書記李魯生兼任(後任惠民地區行署副專員),宣傳部副部長滕緒林兼任副總編(後任中共臨沂地委宣傳部副部長)主持報社全面工作。

一切籌備工作基本就緒,6月下旬進入衝刺階段,迎接7月1日創刊號按時出版。

《日照紅旗》創刊初期是八開版面,5日刊。1959年1月1日調為4開版3日刊。1959年7月17日停刊,共刊發100期。停刊時的合影照片是在編輯部門前拍的。

創刊號刊登了中共日照縣委“關於創辦《日照紅旗》報的決定”,同期刊登了第一書記李魯生號召全黨辦報、大家辦報的辦報方針。縣報的創刊是全縣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日照紅旗》報社在縣委的領導下充分發揮了新聞媒體的喉舌作用,職工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白天黑夜連軸轉,髒累活搶著幹,爭先恐後,從沒有叫苦叫累的,用行動實踐了“鼓足幹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戰線,讓《日照紅旗》遍佈日照大地。

(二)

1980年7月8日,中共日照縣委作出創辦《日照縣報》的決定,《日照縣報》出版試刊第1號,10月3日正式創刊,報頭由縣委書記高昌禮題寫,1982年5月1日停刊,共出版83期。負責人是張青山、孫延年。

1988年元月1日《日照報》復刊。復刊報頭設計,報社呈請市委題字,王家政時任臨沂行署副專員、日照市委書記,在常委會上表態自己不題字,其他常委們也不好題寫了,任務交給報社美編秦緒堂,他精心集了元代書法家趙孟頫的“日照報”3字,經批准後照辦。《日照報》刊出後在省新聞出版局的全省報刊陳列室裡3個字很顯眼,後來見“日照”這兩個字有多處用之。

《日照報》復刊時,時任市委副書記張培宏出面先向縣自來水公司借了會議室當辦公室,後又向黨校借了十幾間房子當辦公室。時任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相玉卿對《日照報》復刊籌備也十分重視。1987年7月市委公佈了總編輯李玉堂,副總編輯辛本初、安茂瓚、李宗柱4人的班子,我記得4人第一次見面碰頭會是在我家開的,先議了近期工作安排,最後李玉堂總編輯要求說,組織相信咱,咱湊在一起是緣分,一定要團結一致辦好《日照報》,給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滿意交待。

《日照報》復刊了,我記得元旦試刊1號時,除了班子4人,還有陳為鏞、金光明、厲名震、秦泗冰。

有心人秦泗冰一直在印刷機前等待第一張試刊1號,按時印出來時,他讓在場的報社人逐個簽名在第一張報紙上,個人保存著。後來每月一捆報紙存放在倉庫裡,幾年後報紙出合訂本時怎麼也找不到這捆報紙,只好缺創刊1號這張報紙,後在搬倉庫時才發現在牆角暗處,我叫康美蘭分別送縣檔案局和個人,這張創刊1號成了寶貴的一張珍存品。

瞬間60年說長也短,我是《日照紅旗》報社的主管會計,復刊《日照報》(縣級市)任副總編輯(兼任印刷廠長),地級市日照日報社任中共日照日報社黨委委員、第一任工會主席(副處級),2001年退休。

退休後身體多病欠佳,不能幹的事太多,但我始終關心報社的發展,聽黨的話,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一致,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始終不忘黨和報社給我的恩情及新老同志們的照顧和厚愛。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恭祝日照報業更加輝煌,祝願日照的明天更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