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 你手機裡的APP竟是網絡詐騙的幫凶

你手機裡的APP竟是網絡詐騙的幫兇

當我們還小的時候,每次和家人外出遠行,總是會大包小包地拖著行李,雖然很麻煩,但是每一件都可能是我們必不可少的東西。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每次出門所攜帶的東西卻越來越少,甚至可以一個人、一部手機、一個充電寶,就完成一次長途的出行。

換句話說,除了必備的身份證件外,我們只需要一部手機,就可以應付一切在外將會遇見的問題。

你手机里的APP竟是网络诈骗的帮凶

沒帶錢包?打開APP掃一掃;沒有交通工具?打開APP叫一輛車;不知道去哪裡?打開APP查一查;旅途枯燥?打開APP看一些有意思的事情。

所以,手機APP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了我們日常生活最必不可少的東西,很多原本困擾我們需要大費周章東奔西走處理的事情,手機APP都能一鍵搞定。

但是在各類手機APP呈井噴式增長的同時,部分手機APP過度收集、違規使用個人信息,導致導致大量個人隱私信息洩露或被竊取的事件愈加頻繁發生,更有甚者引發各種信息詐騙等刑事案件,給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帶來嚴重風險隱患。

為了解手機APP個人信息安全問題,保護廣大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北京市消費者協會展開了一次針對手機APP個人信息安全的調查活動,本次調查共收到有效調查問卷3380份。

近九成消費者認為手機APP過度採集個人信息

3月7日,北京市消費者協會對這次調查問卷的結果《手機APP個人信息安全調查報告》進行了公開,其中近九成消費者認為,手機APP存在過度採集個人信息的行為。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手機APP安裝類型排在前三位的的分別是購物、餐飲和音樂,通常這些APP對於個人信息的採集,多集中於聯繫方式、姓名和頭像。

有89.62%的消費者認為手機APP存在過度採集個人信息的行為;79.23%的消費者認為手機APP上的個人信息並不安全;

你手机里的APP竟是网络诈骗的帮凶

有42.31%的消費者不知道授權APP採集的個人信息可能一直被留存;僅有6.15%的消費者會在安裝或使用手機APP之前閱讀授權須知。

而個人信息被洩露後,選擇向消協或通信管理局等部門投訴的僅佔35.00%,選擇自認倒黴的佔26.54%。

對於造成手機APP個人信息安全問題的原因,71.54%的人認為是相關法律不健全,69.62%的人認為是相關監管不到位,67.31%的人認為是行業缺乏自律。

手機APP採集個人信息成為網絡詐騙主要源頭

本次調查還利用大數據和信息化手段,對2017年手機APP個人信息安全輿情信息進行全面監測和彙總分析。

輿情數據顯示,在去年關於手機APP信息安全的輿論關注上,過度採集個人信息、信息被洩露或竊取、推送商業廣告、遭受錢財損失及耗費手機資源這五個方面被排在了前幾位。

監測數據認為,手機APP軟件過度採集個人信息的行為,已經成為了網絡詐騙的主要源頭之一。

報告還指出,部分手機APP運營方打著為消費者提供精確服務的旗號,在消費者安裝或使用APP過程中,儘可能的多收集消費者的個人信息,然後通過建立精確“用戶畫像”,有針對性地推送商業廣告。

同時,一些開發商利用APP應用掌握的龐大客戶信息,如用戶的姓名、生日、手機號碼、通信錄、地理位置、短信等,在用戶並未之情並授權的情況下,將這些信息進行轉手出賣,以此來進行二次甚至更多次的牟利。

呼籲出臺《個人信息保護法》

安在(Anzer_SH)曾在之前的文章多次報道過,各類手機APP過度收集用戶隱私和信息的行為,囊括的種類包括支付、P2P、共享單車等。

它們通常會在用戶初次使用或是之後推出的活動中,給用戶出具一份授權申請,但是單就申請的書面而言,並不會明確表示會對用戶的信息進行收集甚至移交和利用,所以用戶並不會瞭解到自己將會提供給APP平臺多少信息,也不知道自己的信息將會被該平臺進行二次轉移。

你手机里的APP竟是网络诈骗的帮凶

一般這些說明標註在《授權協議》內,但是很少有用戶會在授權前閱讀這份協議,而協議裡基本表示將會收集包括用戶通訊方式、身份證號碼、家庭住址甚至銀行卡信息,一旦用戶在沒有閱讀清楚就進行授權後,APP平臺會“被動”地默認用戶已經同意了協議裡有關信息授權和處理的事項,那麼APP平臺便擁有了自由對用戶信息進行處理的權利,通常包括將用戶的信息提供給第三方合作機構等。

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用戶在使用某款APP後,會莫名收到來自其他並不瞭解的平臺所推送的廣告。

究其原因,一部分是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意識和維權意識的不足,但很大程度上,源於目前相關法律的缺少。

北京市消費者協會為此建議,需加快個人信息保護專門立法的進程,呼籲有關部門儘快出臺專門的《個人信息保護法》及有關法律解釋,明確把手機APP等新興互聯網業態的個人信息納入法律保護。

有關監管部門應對手機APP個人信息安全加強監管力度,對手機APP市場實行寬進嚴出,並加大處罰和懲治力度。

對於消費者自身而言,在使用手機APP時,不能輕易同意APP平臺對於獲取信息獲取的授權,儘量避免在不熟悉的手機APP上輸入銀行賬號及密碼等重要個人信息。一旦個人信息遭到侵害,應及時向有關部門投訴舉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