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8 古都大同:文旅振興 華麗轉型

古都大同:文旅振興 華麗轉型

大同城牆

古都大同:文旅振興 華麗轉型

雲岡石窟景區

當下對大同來說,經濟轉型是當務之急。大同市委、市政府明確了把文旅產業作為大同經濟轉型的引擎和戰略性支柱產業,我們的目標是要打造國際一流的全域旅遊目的地。

古都大同:文旅振興 華麗轉型

大同市副市長郭蕾

在本次試發佈的中國城市品牌(地級市)綜合分值排名中,作為中國九大古都之一的大同榜上有名,這一成績無疑是對大同近年來不斷努力尋求城市轉型和創新發展的最大肯定。

素來有著“中國煤都”之稱的大同市,留給眾人的印象多為經濟單一或者發展緩慢。然而,隨著能源結構的不斷調整,曾經的“煤都”面臨著重大挑戰,如何能在經濟轉型的道路上堅定步伐,去掉“煤炭底色”?大同市開闢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路徑。

從“一煤獨大”到開拓新能源

“大同之所以被稱為‘煤都’,是因為這裡的煤炭儲量曾高達718億噸,位居中國產煤城市之首。”如今近40歲的劉先生是同煤集團的一名員工,用他的話說:“家裡老人都在同煤上班,我是同煤的第三代。”70後的劉先生,見證了“煤都”的轉變。

“煤炭行業興盛的那幾年,路上隨處可見疾馳而過的拉煤車。空氣裡都是風沙混著煤灰。”劉先生告訴記者,在2000年左右,隨著煤價的節節攀升,大同迎來了煤炭發展的黃金十年,而就在這十年中,“一煤獨大”的經濟格局開始形成,“曾經的鞋廠、白糖廠、以及生產火車頭的廠子都紛紛關了門。”劉先生說。

然而,隨著優質煤炭資源的逐年減少和國外進口動力煤的迅速發展,煤炭市場的整體性走低使得庫存不斷增加,內憂外患下,大同的煤炭產業逐年退縮,這給過分依賴煤炭輸出的大同在經濟發展上帶來了巨大困擾。

如何打破“一煤獨大”的桎梏,成為大同市政府的重要議題。

“在煤炭寒流的刺激下,去產能、清潔轉型正是當下大同煤礦在做的事。”在山西省委常委、大同市委書記張吉福看來,產業要轉型,但也不能將傳統的優勢資源擯棄,“能源革命是‘淨’煤而不是‘去’煤,不是要革煤炭的命,把煤炭棄之不用,而是要立足實際,做好傳統能源與新能源兩篇文章。”

為此,大同市政府“牽手”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共建大同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研究所(中科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大同分所),並於4月開工,開啟大同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的新篇章。

除此之外,為了凸顯政府在能源革命中的決心,大同在市區黃金地段拿出了1000畝地用來打造國際能源革命科技創新產業園項目,“科創園是大同加快發展動能接續轉換、打造新興主導產業、爭當能源革命尖兵、實現經濟轉型跨越式發展的‘加速器’。”在2018中國城市大會上,大同市副市長郭蕾告訴記者,該園建成後,將成為大同新能源科技創新、科技成果轉化和企業孵化的重要載體。

用歷史打開文旅新徵程

旅遊業作為一個關聯全局的重要產業,對社會、經濟、文化生態各個領域的輻射性、滲透性越來越廣,影響面及影響力越來越大,不少城市將旅遊業發展視為城市轉型的突破口。大同作為有著悠久歷史的城市,在能源產業結構調整的同時,也將目光放在了旅遊業的發展上。

“我們作為中國古都之一,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和豐富的旅遊資源。”郭蕾告訴記者,近年來, 大同市立足文化底蘊、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突出旅遊在推進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中的支柱地位,以加快把文化旅遊業培育成戰略性支柱產業為主線,以建設“國際一流全域旅遊目的地”為目標,實施景區景點、精品線路、配套設施、旅遊服務、營銷推廣“五環聯動”戰略,堅持“精準定位、系統謀劃、豐富內容、做強品牌”,高起點大手筆謀劃文化旅遊產業,大力發展全域旅遊,讓旅遊業成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加速器和轉型升級的強力引擎。

“除了進一步完善頂層設計外,我們在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上也做了‘升級’。大同機場的擴建改造和大張、大西高鐵工程,都是打通旅遊對外開放的重要通道。此外,我們還對現有的重點景區,如雲岡景區、華嚴寺、善化寺等進行了修復工程。我們還通過‘旅遊+農業’大力發展鄉村旅遊,促進農旅一體化,真正做到‘全域旅遊’。”郭蕾告訴記者。

據瞭解,2017年大同市共接待海內外遊客5391.08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483.13億元。面對這樣的成績,郭蕾頗為自豪,通過近幾年對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的探索嘗試,在城市轉型過程中,把文化旅遊產業作為戰略性支柱產業來培育發展,是符合大同立足文化旅遊資源優勢,走出資源型城市轉型、建設美麗富裕幸福大同的一條路子,也是大同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下一步,我們還將融入中醫藥健康旅遊服務,發展健康旅遊產業。”郭蕾說。

人才戰略為產業多元化奠基

產業要轉型,城市要發展,都離不開人才的培養和儲備。在各省市紛紛掀起人才爭奪戰的當下,大同市不久前也公佈了自己的“招才”計劃。

“我們的‘鳳凰人才’發展規劃,主要是利用三年時間,推動對外開放和能源革命,為大同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利支持。”郭蕾介紹道,該計劃將重點引進300名左右博士研究生優化黨政人才隊伍結構、激活培養300名左右本土產業領軍人才、吸引100名左右在外成功人士回鄉創業、定點培育10000名左右鄉土拔尖人才、擇優選派1000名左右專業技術人才服務基層,“目的是實現流入資金多於流出資金、進入人才多於流出人才、進入企業多於流出企業,推動人才活力、效率、貢獻率大幅提高,形成惜才、愛才、聚才、用才的良好環境。”

記者梳理發現,在“鳳凰人才”急需引進的人才項目名單中,煤層氣綜合利用、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文化旅遊、互聯網、生態農業等專業人才赫然在列,這意味著將有更多的新鮮血液注入到綜改試驗區重點實施的十大產業工程、轉型跨域重點發展的現代服務業,以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點發展的社會領域。

除了“鳳凰人才”外,大同市還積極對接大企大院大校大所,加快推動更多的國家級科研院所、高校與本土企業融通創新,打通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科研成果轉化應用通道,“我們要讓更多的高科技創新成果在大同落地生根,為大同的轉型發展發揮出更強、更大的推動作用。”郭蕾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