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如何理解中國的筷子文化?如何跟使用刀叉的西方人解釋筷子文化?

就到了撒酒瘋副將是




在全球化的今天,筷子幾乎是中國人從老祖宗那裡傳承的唯一日常生活特色用品,而且在材質和使用方法等方面和幾千年前沒有大的變化。近些年給留學生講文化課,飲食文化是重要一章,每每講到筷子,都要花一定時間教他們怎樣使用筷子。



西方餐桌上的刀是個借用工具,叉是很晚之後才發展出來,而中國人的專用飲食工具筷子的使用史最少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和刀叉相比較,筷子所體現的文化是和平的、農業的、親密的。

筷子在古代的名字是箸,後來在南方首先改稱為筷子。我國古代江南水鄉多用船舶,民間行船時諱言“住”、“翻”等音,而船家行船吃飯時離不開箸,所以改箸為"快兒","幡布"為"抹布"。現在溫州和福州等地的民間口語仍稱筷為箸。



現在所知最早記載使用筷子的是《韓非子》,特別提到以荒淫聞名於史的紂王,就使用“象箸”進餐。進食工具的選擇往往和生存環境密切相關,據考筷子發源於有竹子的地方。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說:“箸從竹聲”,這也恰好驗證了這種說法。

科學家曾從生理學的角度研究使用筷子的好處,認為用筷子進食時,要牽動人體三十多個關節和五十多條肌肉,從而刺激大腦神經系統,有利於提高人動作的靈活度和思維的敏捷度。



中國人使用筷子有一些講究或忌諱,南北方有一些差別但大同小異,現在的年輕人或許都不太講究或知道了。主要忌諱有:

忌供筷,把筷子豎直插入盤碗中。

忌迷筷,舉筷不定,停在半空。

忌翻筷,從盤碗底部翻動揀食。

忌刺筷,以筷刺入食物叉著吃。

忌拉筷,持筷撕口中正吃的食物。

忌淚筷,夾食帶湯滴答如流淚。

忌吮筷,將筷子放入口中吮吸。

忌剔筷,把筷子當牙籤用來剔牙。

忌敲筷,以筷敲擊碗盤或桌子。

忌指筷,用筷子指著人說話。



此外,不要總拿著筷子,每用完一次就放下; 吃完飯之前不橫放在自己的碗盤上; 放到筷架或桌子上要儘量使兩根筷子對齊; 手持筷子的中上部,太往下手指容易入菜,太往上有欲夾遠處飯菜的嫌疑; 持握筷子要手心向上,手心向下有抓搶之嫌。


無中生有hz


"筷子文化",去看馬未都先生的視頻就會有知道有多講究了。若是要與外國人解釋,則困難多了,因為他們的意識中只有刀叉,而筷子,這麼原始的物件並不在他們的理解範圍內。

尚不如去和外國人展示筷子的作用:

如可以代替刀子,把肉分離——雖然分離得不齊整;

也可以代替叉子,把菜"戳"起來——雖然不很穩;


還可以像把鑷子,小小的黃豆也能夾起來——雖然有時候也會掉;

還可以把米粉、麵條捲起來、掛起來——雖然有時會濺一身;

還可以當做廚房的打蛋器、錐子、鍋鏟、蒸東西的架子、燒烤的籤子;

還可以夾、鏟、扒米飯——雖然有時候狼狽些……

有這麼多功用,足夠筷子自豪的了。

祝您愉快!


南山劉向雄


身體細長,兄弟成雙。只會吃菜,不會喝湯。寥寥十六個字,貼切形象的比喻。不用猜就知道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小餐具——筷子。

筷子在我國有幾千年的歷史,關於筷子也演繹很多故事。相傳姜太公謂水河畔直鉤釣魚,還美名曰願者上鉤。家中早己無米可炊,老婆看其遊手好閒不務正業,狠下心腸準備在肉裡下毒將其毒死,。姜子牙釣了一天的魚無功而返,早己飢不擇食。聞到鍋裡肉香用手拿起欲吃,忽然一隻大鳥狠狠啄向他的手。太公痛的把肉丟下,如此反覆幾次。太公幡然醒悟,此鳥非一般鳥,定有來歷。便裝著發怒的樣子驅趕看著飛鳥,鳥棲落在竹子上發出話語。子牙、子牙,抓食不雅。若要體面,筷在腳下。

姜子牙折下兩根竹子,回家撈鍋裡肉。忽然發現竹子變了顏色,方知肉裡有毒。撈起一塊讓婆娘先嚐,婆娘嚇得面無血色。從此再也不敢造次,此事一傳十十傳百流傳開來,人們紛紛效仿。做工上也越來越精細。這只是神話傳說,無從考證。

但我家鄉新人結婚,陪嫁小物件有一碗米,一碗麵。還有兩雙筷子的風俗,老輩們講寓意新人快生貴子。

中華文化淵原長,

筷子榮登大雅堂。

一日三餐好幫手,

任勞任怨不逞強。



用詩歌點亮生活


我是行書先生。前段時間出現了一件讓國人反感的事——名氣響亮的D&G設計師公然發佈辱華言論!其起因就是因為一雙筷子!!!其實我想說的是,不懂就不要裝懂,不要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筷子在我們國家至少擁有3000年的使用歷史,當某些人還在過著茹毛飲血生活,我國先民們就已經開始了文明的進程!

人類的歷史,是進化的歷史,隨著飲食烹調方法改進,其飲食器具也隨之不斷髮展。原始社會,大家以手抓食,到了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進餐大多采用蒸煮法,主食米豆用水煮成粥,副食菜肉加水燒成多汁的羹,食粥用上匕,從羹中撈取菜肉用餐匙極不方便,而以箸挾取菜葉食之卻得心應手,所以《禮記·曲禮》說,“羹之有菜\t用挾\t,其無菜者不用挾。”鄭玄注“挾,猶箸(筷子)也。”由此可知,新石器時代羹為副主流,食羹用匙極不方便,以手來抓滾燙稀薄的羹,更是不可能的,於是筷子便成了最理想的餐具。

先民們基於天圓地方的說法,所以我們的筷子就是一頭圓的,一頭方的,象徵的天和地。拿筷子的方式也蘊含著天地人三才的說法,這也是中國人對人和世界的理解。一雙筷子蘊含著太多我們中國先民的智慧,細細品味,裡面所蘊含的道理不是外國人所能理解的。這原始的、簡單的物件也不是單單使用刀叉的外國人能理解的!我們的筷子可以替代刀叉的很多功能,可以代替刀子,可以代替叉子,可以像把鑷子,可以夾、鏟、扒米飯,甚至可以當做廚房做菜的工具來使用,真是隻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的!我為我們用筷子而自豪!


行書先生


筷子,古人稱“箸”。 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紂為象箸,而箕子唏”。可見中國人用筷子已經至少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

紂王用的還是精美的象牙筷子,可見生活之奢靡。

李白在《行路難》中也提到了筷子,不過他用的仍然是“箸”,如:停杯投箸不能食。

不過,筷子的來歷、它的發明者是誰這樣的問題卻沒有標準答案。 有一種傳說是這樣的,也許比較靠譜。

傳說當年大禹治水時,為了節省時間,吃飯時就在火堆旁邊。 火上架著煮食食物的鼎鍋。

苦於手頭沒有合適的東西將鍋裡烹製的食物撈出來,大禹隨手找來一根樹枝,一折兩段,權當取食的用具。

這就是筷子的來歷,以及筷子的原創主人。

農耕文明,以穀類為主食的民族常常用筷子之類的工具延伸手的功能,而免去了被燙傷的後顧之憂。

不過有些人還是嫌麻煩,直接了當用手去抓。

刀叉,應該源自海洋文明也許也包括遊牧文明。

西方人吃海里的魚;而海魚個頭都比較大,可以用刀叉為餐具分而食之。

西方人不吃淡水魚,也就是有魚鱗的魚。

可以想象一下,西方人面對長不足一寸的油炸魚抓耳撓腮,手裡拿著刀叉不知如何將炸的焦黃、鬆脆可口的魚們送入口中。

一方水土養活一方人。筷子註定要和麵條、米飯、花生米們白頭偕老;而刀叉則註定要和三分熟的、略帶血絲的牛排、土豆們為伍。


閒看秋風999


中國是使用筷子吃飯的發源地,距今已經有3000多年曆史。僅僅是兩根筷子。可以做到操作有很多。

根據歷史的史料證明,中國古代的時候,曾經是使用過刀叉吃飯的,禮儀的出現,使得筷子的文化顯得更為重要。人們的生活不再想刀耕火種一般的粗獷,是王公貴族的社會水平,一天天不斷提高。隨著筷子的文化辨識油然而生,因為筷子可以夾取更為精細的食物。這一定程度上來說這種工具的使用似乎對於文明等級的判斷,更為精準明確。

區別於刀叉的使用以及用手抓飯的簡單。筷子文化在某種程度上區別於兩種。操作的細緻程度更加高,映射了整個社會的水平。


泛樂悅讀


筷子和刀叉都是吃飯的工具,無需刻意分個高低。西方的刀叉更多地保留了原始時期掠食大型動物的痕跡,筷子表現的是人類進入農耕時代吃素食的狀態。現在刀叉和筷子都做得很精緻,都賦予了文化意味。筷子當然可以用陰陽二元論來解釋,曾經看到過這樣的文章,對筷子這一現象從哲學、文化、倫理、歷史多角度進行論述,建議網友搜看。


mulin3031136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