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在央行擴大MLF擔保品範圍後,降準概率是否降低?今年內是否仍有降準可能?

徐徳惠


準備金,作為傳統貨幣量化宏觀調控主要工具,曾經對於平緩經濟週期性波動起到過積極而有效的作用。隨著國際國內經濟大環境日益紛繁複雜,以及新興技術對傳統經濟的重構,全局性宏觀經濟手段已經無法有效滿足細分行業的調控需求,也難於促進微觀層面的定向活躍。順理成章的,各種精細化有針對性的貨幣導向工具就出場了…

經濟是一種牽一髮動全身的動態系統,穩定而有效的調控在於數量和價格的到位,比如通過政策性定向輸送方式,定資金用途定放貸規模,來激活對全局有舉足輕重作用的各類小微國民經濟細胞。而對於產能過剩槓桿過高的,進行逆向操作。

其實,降準的效果只有在有效管控的競爭狀態下才能更好的顯現出來,對於各種特定拐點的糾偏只能是專門的政策性工具。從目前要面對的經濟態勢來看,降準就不要去想和期待了。



高效率大概率小成本


不一定,此次擴大MLF擔保品範圍,既有盤活存量債券流動性,防範信用風險事件爆發的多米諾骨牌效應,還有一點定向注入流動性的意思。房地產市場的對流動性的“磁鐵效應”造就了中國式的金融週期,也決定了貨幣政策的總量調控往往難以實現預先設定的政策目標。降準,傳統的含義是擴張性的貨幣政策,有利於提升總需求。但在去槓桿和防範金融風險的背景下,降準的更重要功能在於發揮流動性的調節作用。隨著MLF等結構性工具在6、10、11月集中到期,不排除降準對沖的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