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6 淮南鄉土|山上的城

山上的城

文|李振秀

-

淮南鄉土|山上的城

歷史的風煙已然消散, 屹立在江淮大地上的古城壽春飽嘗著時光的慈愛和薄涼,今天,她依然是一位百變佳人,時光用自己雕刻的手,在她的身上刻下了各個年代的印記,她身上的古舊和新裝,仍然在為許多時代代言。每一個年代的建設者們,都試圖結合本地實情,打通連接歷史和現實的通道,來為百姓謀福祉。時光老人是最公平的裁判,大浪淘沙留下來的城池,呈現在人們的眼前,她散發著活潑的生命力,在素色天空下,宛若新生。

宛若新生,除了古城,還有逶迤城北的八公山。熱衷道家黃老之術的淮南王劉安,是西漢的大學者,同時也是一位思想家,更是一位琴棋書畫精通的文學家,他在漢武帝時撰寫了《離騷賦》,在晚年與他的門客撰寫《淮南子》,這是一部集大成作品,在華夏神州珍貴典籍裡發出別樣的亮光。劉安招募眾多的賓客和術士,淮南小山地理位置獨特,他們選中在淮南小山談仙論道,不能不說是慧眼獨具。如果來歷數中華歷史的思想高峰,那麼定繞不開老子、莊子和孔孟等幾位先賢。於是,極好道家無為而治的劉安,他在心裡不自覺地把來自渦河之畔的李聃,蒙城的莊子奉為思想史上的“大山”。他和他的智囊團蝸居在淮河南岸這一片小山上,追慕先賢的境界,試圖通過研究天文地理來開啟心眼和心竅,破解生命和永生的課題,在自然物化裡尋找天人合一的路徑。

淮南鄉土|山上的城

他謙虛地稱自己包括他的智囊團為“淮南小山”,這也是對《詩經》大雅小雅的應和。作者淮南小山創作頗豐,寫下了漢賦《招隱士》,如今讀來極具韻律美:

桂樹叢生兮山之幽,偃蹇連蜷兮枝相繚。山氣巃嵸兮石嵯峨,溪谷嶄巖兮水曾波。猿狖群嘯兮虎豹原,攀援桂枝兮聊淹留。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歲暮兮不自聊,蟪蛄鳴兮啾啾……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以久留。

招隱篇通過可聽的聲音、可視的畫面、可感的情愫表達出期盼隱者歸還的急切之情,難怪後世將之作為淮南王劉安及門客們文學作品上的代表作。

淮南小山還有一部開山力作,就是劉安及其門客積多年心血凝結而成的《淮南子》。編撰成功後,他把它獻給了當時漢王朝的統治者劉徹,劉徹對皇叔的聰明才智極為賞識,這部文化鉅著讓他極為震撼,他留藏了它。接下來的年月裡,漢武帝以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作為他的治國御術。獻書的第二年,劉安就以謀反罪被賜死,走上了他父劉長的老路,因武帝的留藏,《淮南子》因此被保存了下來,精華部分倖存著直至今日。梁啟超讚歎:《淮南鴻烈》為西漢道家言之淵府,其書博大而和有條貫,漢人著述中第一流也。胡適也盛讚:道家集古代思想的大成,而淮南書又集道家的大成。我國現有專門機構來研究《淮南子》,其價值仍在今世的思想界、文化界、學術界、科學界產生著重要影響。

淮南鄉土|山上的城

對於以農為本的八公山地區的人民來說,《淮南子》上記載的二十四節氣至今指導著山下的春耕夏種秋收冬藏。《淮南子》上載,日行一度,十五日為一節,全年二十四個節氣,他們還在24節氣後配上了樂律,展示著此節氣自有的自然樂音可謂奇妙。立春,春季的開始,音比南呂。雨水,一年降水開始,音比夷則。節氣驚蟄春雷乍動,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開始出動,音比林鐘。春分晝夜等長,音比蕤賓。清明朗潤草木繁茂,音比仲呂。穀雨,雨生百穀,音比姑洗。立夏春分盡,大風濟,音比夾鍾。小滿,麥類夏熟作物開始飽滿,音比太簇。芒種,麥類等芒作物開始成熟,音比大呂。夏至日,陽氣極,炎熱的夏天開始到來,音比黃鐘……二十四節氣對應十二古樂律,這些節氣是大自然妙手彈響的琴,數千年連起來彈奏,一定是響徹在山水之間的絕響,同時,他們巧妙地把自然律給揭示了出來。八公山四周的農民可以按照節氣的指令,按時按期耕作收割,子子孫孫。多少年過去了,這一盆先賢思想的炭火,仍然給大地上隆冬裡期待的人們以一個又一個暖暖的好年景,從不爽約。

所以,從一定層面說,淮南王沒有實現他的“帝王夢”是一件幸事,多少朝代已經過去,統治階層能給黎民百姓帶來幸福生活包括憧憬的君王歷歷可數。漢武帝沒有承繼“文景之治”的衣缽,他投奔了孔孟的懷抱,從此大一統登上了歷史舞臺。幸好有淮南王劉安和他的智囊團出現在歷史的天空下,不然,西漢的這段歷史太無味無趣了。研究物候天文地理、著書立說、煉丹修道,淮南王是一個實幹家,想想他出現的那些年,八公山充滿著溫暖的煙火味。一個諸侯王尊天法地,敬授民時,怎能不深受百姓愛戴,走到一呼百應的境地也是在所難免啊。因為,淮南王劉安正是當地百姓的福音,天子在哪?天子太遠了,在民眾的心裡,他正是他們期盼已久坐那高高皇位上的王。

淮南鄉土|山上的城

神壇,是供奉神的地方。神走進人間,需要走下神壇。而在八公山,劉安是被百姓抬上神壇的。這是走在劉安之後的漢武帝劉徹始料未及的,他以為把皇叔賜死,可以坐穩自己的江山,他以天子身份來治理國民的聲名可以達於萬國,其光輝將如日月恆久。可是,在時光和死亡面前,皇帝和百姓一樣兩手空空徒勞捕風。許多人已經忘記了皇位上的漢武大帝,許多人卻依然牢記“豆腐之法,始於西漢淮南王劉安”,雷同的字句出現在文學作品、醫藥書籍以及多國的美食大全中。是的,因為劉安發明了豆腐——這一素食界的奇珍,從而被時光銘刻進歷史的掌心,成為歷史的掌上明珠。以食為天的民以此為自古以來最大的民生,肚皮主導著臉皮,在時光的河裡,他們未經商量不約而同把許多光耀一時的大王們從神壇上給轟了下來,齊心協力地把淮南王劉安抬了上去。

走上神壇的劉安,卻再也體嘗不到後來發生的一切,他的衣冠被葬在八公山脈的肥陵山下,享受著天地間特有的安息,淮淝波影日日相照,滿山松濤夜夜相伴。千年的時光太長,紀元走至兩千多年後,時光用翻雲覆雨手更迭著朝代,眾人已沒。千年的時光太短,民間以“豆腐始祖”的方式來紀念他,歷代萬民會到他墓前憑瞻,其意義遠遠超越了時空和所有的政治元素的限制。追崇他的人們開始思念他,他們試圖走遍八公山的角角落落去尋找與他相關的一切遺蹟和傳說。在他煉丹成仙發明豆腐的山上,他建立過一座城,可是世紀的風雨已經摧毀了這座城體,荒煙蔓草遮蔽了城池的塔基。

淮南鄉土|山上的城

人們循著時光的記憶,按照記憶的指示,在他煉丹修道白日飛昇的地方,為他建立了一座廟堂。據考證,淮南王劉安廟位於大泉村後的八公山主峰八公山上,建築風格為漢代建築,結構為3進廟,磚木結構,其中主殿為2層,其他的側殿均為1層,建築以連廊相連,形成圍合的寺廟庭院空間。器宇軒昂的廟宇山門對著徜徉的淝水入淮口,山門的兩邊分別為漢闕風格的鐘樓和鼓樓,第二進院裡有靈宮殿,兩側為四御堂和三官堂。第三進院的中央是主殿三清殿,供奉著玉清、上清、太清等道家三位鼻祖,兩側則是劉安一生熱愛的地方藏經閣和講經堂。在劉安成為漢王朝的犧牲品後的若干年,八公山附近的民眾籌資建造了劉安廟。他們把對淮南王的感念都寄予在這座廟堂之上,據說其香火鼎盛程度超過近郊的四頂山奶奶廟,歷經多世紀不衰。又有一種這樣的說法,當時四頂山的奶奶廟連影子都沒有,劉安廟已經成為膜拜道教的勝地。變革騎著時光之駒,把一切牛鬼蛇斬落馬下,劉安廟也不能倖免,它轟然倒地,卸去梁木,砸碎角石,傾倒的大廈如逝去的江山無限淒涼。

這邊劉安廟卸去保護民眾精神的盔甲,敬畏頭上三尺有神明的民眾不知哪一年開始不約而同上了四頂山,他們把一系列相關道教的瑰麗傳說披掛到一位女神仙身上,她是一位賜子嗣的神仙,她的芳名叫碧霞元君,俗稱四頂奶奶。開枝散葉、多子多福、子孫綿長是吾國民眾壓陣心底的信仰。多災多難的淮河兩岸,需要這樣的信仰來應對農耕文明對勞動力的呼求,他們把對劉安精神的膜拜轉借到四頂奶奶身上,至今盛行。

淮南鄉土|山上的城

外地的朋友愛稱讚壽春古城的崔巍雄奇,城池的身上體現著宋朝人文主義文化的高端,在建築和水利等方面是一本活的教科書。而紀元前劉安那個時代的建築已經渺不可尋,在春天,古壽春城的遺址上長著青青的麥苗,他煉丹修道的八公山迎接你的是滿山的松風,我們該到哪裡找他啊,在山中?在泉畔?還是在書中?其實,哪兒也不用去,他的足跡遍滿八公山水間,他建立過的城池也從未倒塌過。這是一座山上的城,根基立定在紀元前,城建立在淮南的這片小山上,同時更是建立在歷史的大山上。有形的城池可能會在歲月風雨中坍塌,精神世界的城卻能恆久。劉安走了,壽春城湮沒走進地下,而劉安的時代如一座建在歷史大山上的城,沒有人能夠隱藏它,人們可以看,可以感,可以聽這座城發出的亮光和樂聲。

-

作者簡介:李振秀,壽縣作家協會副秘書長。

-

(本文由八公山作協提供,《八公山文學》2017卷)

-


——更多精彩,敬請關注今日頭條“八公山視界”,歡迎交流!

(點擊右上角“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