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北方有哪些南方人想不到的小眾美食?

良春喊我才才


第一個應該是三不沾,又名桂花蛋,相傳是清代安陽縣令為提振父親食慾研製的養生食品,無意中被乾隆皇帝嚐到,從此成為御膳房的著名佳餚。民國初年,到同和居幫廚的清廷御膳房傳人袁祥福,憑著不粘盤、不粘匙、不粘牙的三不沾,名動京城,一舉奠定了同和居位居八大居之首的江湖地位。

說不出北京八大居的老北京不少,不知道“三不沾”的可少之又少。,但真正吃過三不沾的,也不多。這道菜當年可是幾可媲美烤鴨的北京美食符號,如今更是很少能見到,不是因為味道不佳,而是因為烹製難度極高,傳人很少,這才名聲不彰。說了您可能不信,真正會炒制三不沾的廚師,居然要比會做鮑翅的大廚還要少。蓋因一個“難”字。就拿炒制環節來說,大火熬至糊狀後改為中小火,廚師一手攪炒,一手淋油,在四分鐘內需要攪炒五百餘下,才有可能能炒出色澤金黃、不油不板不散的三不沾。想來這種烹飪原理其實跟前些年流行至今的分子美食頗有相通之處,都是利用高頻的震盪(翻炒)改變了食材的性狀(蛋黃和綠豆粉經過炒制渾然一體),形成了滑、嫩、香、甜的全新口感。只不過人手不是機械手,所以沒有點真功夫,做不了這道菜。

榲桲醬也算一個。過去老北京開玩笑,說旗人講究,哪怕家裡日子不好,冬天得個梨,也得切成絲,到雜貨鋪賒點榲桲醬,伴著吃。那按說榲桲醬應該很常見啊?其實吧,那是因為很多人把榲桲和山裡紅或者山楂搞混了。京城名廚甄建軍告訴我,真正的榲桲比山楂和山裡紅都小,味道更酸,因為有一種說法,榲桲是滿語“酸酸甜甜”的諧音,是滿族人用來化解燒烤的油膩的。所以史載榲桲“質似山楂,香美過之”。有一種說法榲桲產自遼東,現在只要西北才有,還有一種說法只有紅螺寺附近還有一點真正的榲桲樹,總而言之,現在在北京,老北京風味的餐廳酒樓的菜單上倒是能常見到這道美味,但真正的榲桲醬已經是稀罕物了,懂得吃這一口的人越來越少了。

還有一個小眾美食可謂中國飲食文化皇冠上的明珠,那就是譚家菜,這個呢,不多談,就說一句,真正的譚家菜的黃燜汁,需要一種特殊的食材,已經幾乎沒有了,所以呢,真正的譚家黃燜汁,絕對的小眾美味。

還是那句話,掛一漏萬,歡迎拍磚。程勝


京味


河北蔚縣被譽為北國民俗風情畫卷。蔚縣的美食聞名遐邇。小吃有蔚縣涼粉(豆麵粉、蕎麵粉、苦蕎粉、山藥粉、玉米蝌蚪、苦蕎餄餎酸醃菜等)、豆腐乾、糖麻葉、花椒餅、甜糊糊等,大餐有蔚縣八大碗、炸糕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