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3 牛角寨石窟

牛角寨位於仁壽縣高家鎮鷹頭村牛角寨山,距離縣城約有35公里。“具體而微”的神秘唐代大佛像———仁壽縣高家鎮牛角寨大佛(又稱高家大佛),文物專家一致認為它是樂山大佛的藍本之一,現為全國最大的大佛胸像。

牛角寨石窟

仁壽縣高家鎮境內,龍泉山脈尾段。在這裡的山岩上,有許許多多的摩崖石刻。有北山道場石刻,有千佛岩石刻,有大佛石刻等。這些石刻大多刻於唐代。其技藝之精湛,佈局之嚴密,選題之考究,形象之逼真,無一不絕。特別是大佛石刻,更加完美。據考這尊大佛建造年代與樂山大佛同時。其造像技巧與形象和樂山大佛大體相似,據說兩佛同出一人,先刻牛角寨大佛,後鑿樂山大佛。 石洞溝 石洞溝位於原乾封古鎮,今董家埂鄉螞蝗堰村,在乾封廟的左後方離乾封廟有三里來地遠,因相傳明初一代道家兼武宗的張三丰住過的“三豐洞”在此而聞名。

牛角寨石窟

牛角寨大佛,位於仁壽縣城北35公里的文宮鎮高家鎮鷹頭村牛角寨山上,龍泉山脈中段東側,海拔760米。南北西群山連接,重巒疊嶂;東面平疇千里。近觀鷹頭水庫,遠眺簡陽市三岔湖,水面銀光閃閃,野鳥成群;寨上古柏蒼鬱,怪石嶙峋;寨東側崖壁依山鐫造彌勒佛胸像一尊,坐西向東,雙手齊胸合十,高15.85米,寬11米,於公元707年建成,6年後始建樂山大佛。兩尊造像均為彌勒佛,外貌清晰,面型豐滿,嘴微閉,目微啟,眉似彎月,慈眉善目,平視東方,神態安詳,發成螺髻,線條流暢。由此可推測是仁壽大佛雕刻成功後再將圖樣放大選址在樂山造更大的佛像,6年時間作準備正好合適。再從現存大佛比較,四川地區10米以上的大佛就有18尊之多,且都形態各異,唯有仁壽大佛在工程佈局、人物形態與樂山大佛如孿生兄弟極為相似,只是仁壽大佛小些而已。因此,文物專家一致認為它是樂山大佛的藍本之一,屬全國最大且唯一一尊胸佛,被譽為“中華第一胸佛”。

牛角寨石窟

大佛周圍還有摩崖造像2480尊,已編號建檔101龕,1519尊。人物眾多,相貌各異,或立或臥,或靜或動。有的曲腿躬腰,俯首側耳作恭聽狀;有的五體投地作跪拜狀;有的系裙穿甲;有的曲臂挽帶;舞伎翩翩起舞,樂伎吹打彈奏。造像除人物外還有器皿禽獸。千姿百態,栩栩如生。雕刻精緻,刀法圓潤,線條流暢,造藝精湛,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是我國石刻藝術的寶庫之一。部分造像入選《中國美術全集》、《四川文物美術集》。

牛角寨石窟

2006年05月25日,牛角寨石窟作為唐代文物,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這裡造像101龕,其中既有摩崖造像,也有石窟造像,牛角寨石窟就是這101龕造像的統稱。

從牛角寨造像龕中殘留的題記,可以推斷這些造像的建造時間。位於53號龕右壁的《南竺觀記碑》,基本完好,其中內容有“……大唐天寶八載(749年)太歲己丑四月乙未朔十五日戊申,三洞道士楊行進、三洞女道士楊正真、三洞女道士楊正觀……真□正法觀元守憲進弟彥高等共造三寶像一龕,為國為家存亡□□□□供養。”在13號龕右壁上,刻造像題記一則,豎刻楷書7行,可見內容有:“貞元十一年(795年)太歲乙亥元月建,戊寅廿八日書。”

從這兩則題記中,可以看出,牛角寨石窟應營建於中唐時期,據專家考證,絕大部分是盛唐時期鐫刻的。在《國務院關於核定並公佈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中,將牛角寨石窟的時代明確為唐。

牛角寨石窟

在牛角寨的101龕造像中,95龕是佛教造像,計有1395尊,6龕是道教造像,計有124尊。保存完好和基本完好的有21龕,部分殘缺、剝蝕的有39龕,嚴重剝蝕的有28龕,尚有13龕為泥土所埋。值得慶幸的是,牛角寨石窟造像的精華部分雖遭幾次“厄運”,但仍基本保存完好。

牛角寨石窟

牛角寨的摩崖造像群,融儒、佛、道三教合一,乃宗教勝地,香火旺盛。相傳,在牛角寨附近文宮場生長的當代名人董長安、潘文華、石魯和馮建吾弟兄等,都曾到此拜佛。潘文華曾兩次拿錢裝飾廟宇、點綴佛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