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4 是“簋街”,還是“鬼街”

著名的東直門內大街,叫"簋街",還是"鬼街"?雖然只有一字之差,意義卻相差甚遠。一個代表的是實實在在的用途,一個卻是繪聲繪色地代表著傳承歷史文化。

小時候曾住在東直門內的南小街,童年記憶中的整個東內大街是冷冷清清,全無商業氣息,沒有什麼商店,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棺材鋪和槓房(殯儀館)。在上世紀80 年代末,在街道兩旁興起了小商品攤販市場,這才逐漸有了商業氣氛,後來幾十年間經過幾次較大的打磨和改造,才形成了現在的紅火商業街道。

簋街就是東直門內大街。從東直門向西至北新橋,全長1442米,整條街道呈葫蘆形狀,東西兩頭大中間小。街道最大的特點是兩傍餐館林立,現在是一條24小時營業的北京著名餐飲街,尤其是到了夜間2、3點鐘,也是車水馬龍、人聲鼎沸、吃客擁塞,生意火爆,多年來被人們戲稱之為"鬼街"。因官方引經據典搜肝找肺的雅化,終於用一古代用來盛放煮熟飯食的的圓口雙耳器皿"簋",貼意吃喝實際用途替代了"鬼"文化,並且在東直門橋西處矗立了一個高高大大的簋的青銅器,用"簋街"昭示了這是餐飲一條街的存在。

是“簋街”,還是“鬼街”

東直門內的青銅簋

東直門內的青銅簋不管是戲謔,還是雅稱,事實是模糊和混淆了"鬼街"的本來含義,與"簋街"的稱呼大相徑庭。但這二者的差異同時也在不斷昭示人們不能忘記和忽略,"簋街"千真萬確的就是"鬼街"的一個重要的歷史故事!

鬼街的由來是:那時在東直門內的這條大街上做生意,好像做什麼買賣都不發家,讓人們感到不可思議的是唯獨做餐飲生意卻是風風火火,賺的盆滿缽滿。更讓人覺得疑惑的是:每個餐館白天的生意平平淡淡,唯獨夜晚的生意是火火爆爆,人們都認為是城外的鬼進城打牙祭吃夜宵來了所致。正因為是"鬼群"的顧客眾多,加上許許多多古往今來的佐證,所以口口相傳地戲謔叫做"鬼"街。

是“簋街”,還是“鬼街”

2018年5月10傍晚的簋街

2018年5月10傍晚的簋街即便是人們的戲稱,卻也是歷史確有其根源, 明清以至民國時的東直門城外是一片很大的墳地。站在城樓上眺望遠處,白天可見墳墓林立,亂葬崗上白骨森森,晚上可見鬼火飄飄,陰涼恐怖;而城內一條大道直通鼓樓,人們歌舞昇平,城裡城外兩番世界。更有趣的是每天的半夜到清晨,許許多多經營百貨日雜、蔬菜瓜果的小商販會自發聚到東直門內擺攤叫賣生意,由於沒有照明設施,小商販們手持一盞似鬼火般忽明忽暗的微弱光亮小煤油燈,交易人們的身影幽暗迷離、聲音嘈雜飄渺。一到黎明來臨,夜市攤販自動撤攤、人流散去,街道就恢復光明寧靜,人們稱之為"鬼市";更兼北京東直門城門主要是向城裡運送木材的通道大門,也是往城外抬送死人出殯的大門通道,每天哭聲不斷,那時東直門城裡的大街上有許多的棺材鋪和槓房(殯儀館),全然全沒有任何別的商業氣息。

是“簋街”,還是“鬼街”

白天的簋街

白天的

而如今的東直門外已是高樓鱗次節比,燈紅酒綠,車流如注,人氣十足,昔日的魂鬼也隨著墳墓的遷移搬走了,想必也不會再長途奔波吃夜宵了。但無可辯駁的是這條街上至今仍舊沒有幾個像樣的商店和商場,依然是大小餐館眾多林立,每天的餐飲生意的的確確依舊紅紅火火,每到夜晚車水馬龍,磨肩擦踵,一座難求,夜深尤甚......,怪象引發了人們無數的想法和猜測。但不管你是怎麼想的,也不管你信與不信,疑惑是不是鬼在作祟、人在作怪,反正從古至今,一直到昨天,一直到現在,相信直到將來,這插科打諢的傳說,在酒足飯飽後的餘興中還會是一直持續下去。

其實人生在世,不過飄忽而過的短暫數十年,信與不信皆在一念之間。如在一次酒酣飯飽之際真的能與另一個世界的生靈有一番跨維次的交流,豈不是更感快樂哉?!如果有幸能與北新橋東北拐角處鎖龍井內的仙龍偶遇,豈不更是造化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