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5 侵華日軍為何專打“三八六旅”?

侵華日軍為何專打“三八六旅”?

香城固戰鬥中,日軍的坦克寫上了“專打三八六旅”的標語。這樣的標語,至少清楚地表明,在抗日戰爭中,三八六旅是日軍眼中的勁旅,必欲除之而後快。而三八六旅是由政委王新亭和旅長陳賡指揮的。事後,王新亭說:“這條標語是對我們的高級評語!”

侵华日军为何专打“三八六旅”?

那麼,是在什麼情況下,讓日軍如此憎恨三八六旅的呢?

香城固戰鬥之前,也就是王新亭上任三八六旅政治委員後的1938年二三月間,王新亭和陳賡率部先後進行了長生口、神頭嶺、響堂鋪伏擊戰,取得了三戰三捷的重大勝利。神頭嶺一仗,只用了兩個小時,就消滅了日軍一○八師團1500多人,繳獲長短槍550多支,騾馬600多匹。

這三戰三捷在抗日戰爭史上頗有影響,不僅沉重地打擊了日軍在河北、山西的囂張氣焰,牽制了日軍的行動,而且鍛鍊和壯大了抗日隊伍,改善了武器裝備。一時間,八路軍在人民群眾中的威信迅速提高,人民群眾的抗日情緒也隨之高漲,抗日烽火燃遍太行山區。

侵华日军为何专打“三八六旅”?

王新亭

為了進一步打擊日軍,擴大根據地範圍,1938年8月,王新亭率三八六旅新一團、青年縱隊、六八九團、六八八團向漳河以南挺進打擊日軍。從8月至11月,王新亭率部在臨漳、安陽、內黃連續攻克回隆、楚旺等重鎮,消滅日軍4000多人。

1938年12月,王新亭與陳賡再次匯合,率三八六旅全部兵力,第二次挺進冀南平原,給日軍予以沉重打擊。由此,引發了日軍在坦克上打出標語:“專打三八六旅”。

1939年1月17日,王新亭率新一團在安兒寨消滅日軍150多人,擊毀日軍4輛軍車。之後,王新亭和陳賡立即研究在香城固打一次誘伏戰。王新亭說:“老陳哪!根據我們在冀南平原反‘掃蕩’的經驗,每一次襲擊日軍之後,日軍就派出部隊實施追擊。我們利用日軍這一報復心理,在香城固打一次誘伏戰,誘敵就範。”

陳賡說:“政委說得好。咱們還有一句經常說的老話:‘人是活的,想吃肉,還怕找不到一個殺豬的地方嗎?’我看政委說的這個香城固是有利於我設伏的理想地形。”

侵华日军为何专打“三八六旅”?

三八六旅在日軍打出“專打三八六旅”的標語時,選擇在香城固打擊日軍。在具體研究會議上,三八六旅參謀長周希漢說:“香城固西北是一個帶形沙河故道,四周長滿了紅柳和野棗樹,地勢十分傾斜,形成一塊窪地,西邊靠近張家莊,那邊是一道由西南伸向東北的大沙崗,長有二里半路。東北方向三里處是莊頭村,與張家莊正好遙遙相對,這塊窪地是個天然的誘伏敵人的‘好口袋’陣地。”

副旅長許世友更是點頭說:“真是好地方。”

陳賡也連聲說好,同時說:“從威縣縣城的地理位置和對地形的偵察來看,威縣縣城的敵人恰好可以作為我們誘伏的對象。”

王新亭說:“很好。從威縣縣城到香城固的距離大約有30裡,只要我們部隊隱蔽得好,封鎖消息做得好,敵人是不容易察覺的。”王新亭還建議道:“現在就把設伏陣地和誘擊對象定下來!”

陳賡說:“對。夜長夢多。政委的意見很好。現在就可以定下這個設伏點和誘敵對象!”

根據會議最後確定,許世友立即帶領各團領導靠前仔細察看地形,對陣地進行熟悉佈置。

經過一番周密的組織,2月7日至9日連續三天,王新亭和陳賡派出小部隊夜襲威縣的日軍第十師團第四十聯隊,引誘其出籠。

侵华日军为何专打“三八六旅”?

2月10日,日軍四十聯隊一個加強中隊果真出動。當天下午4時許,日軍的坦克和汽車陸續進入伏擊圈,坦克上的標語在三八六旅指戰員們眼前清晰可辨。三八六旅一營營長下令開火,當即擊毀了頭一輛汽車,擊斃了日軍的翻譯官,擊傷了中隊長安田。

日軍遭到當頭一棒,頓時亂了陣腳。受了傷的安田中隊長知道中埋伏上當了,立即命令後撤。然而,為時已晚,經過8小時激烈戰鬥,日軍一箇中隊的兵力全部被殲滅。

香城固戰鬥的勝利,給日軍再次造成沉重打擊,振奮了根據地人民的鬥志,這對鞏固冀南平原抗日根據地,堅持平原游擊戰起到了重要作用。

1939年3月,三八六旅總結了香城固誘伏戰後,陳賡率三八六旅主力回太行山區作戰,王新亭和許世友率由三八六旅新一團和補充團各一個連的兵力,繼續留在冀南平原作戰。直至1939年底,王新亭奉命返回太行山。

1940年4月,三八六旅和山西的決死一縱在嶽北庶紀會師,史稱“嶽北會師”。會師後,部隊進行了整編,成立了太嶽軍區,軍區下轄三八六旅和決死一縱。陳賡任軍區司令員兼三八六旅旅長,王新亭任軍區政委兼三八六旅政委,周希漢任三八六旅參謀長,轄七七二團、十六團、十七團、十八團。

決死一縱司令員、政委由薄一波擔任,副司令員是牛佩琮,參謀長是顏天明,轄二十五團、三十八團、四十二團、五十七團、五十九團。從此,王新亭和陳賡一起率部,在晉西北、同蒲鐵路前沿打擊日軍,直至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為止。

【相關文章導讀】

《非常歷史》

verydaily

長按右圖識別二維碼一鍵關注

敬畏 · 求真 · 鑑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