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 治“指標扶貧” 需“精準考核”

“花錢有任務,項目有指標,不求效果佳,但求不扣分。”這是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日前在基層採訪時,聽到的一些基層扶貧幹部打趣的說法。略顯誇張的言語背後,透露出扶貧幹部對“指標扶貧”的無奈。

新一輪脫貧攻堅戰無疑是一場硬仗。攻堅,要攻克的是最難攻的堡壘,絕非一兩次衝鋒就能“解決戰鬥”。但實踐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需要警惕,如一些基層扶貧工作被簡單化變成下任務、定指標,並按指標完成情況進行考核,導致扶貧工作“跑偏”。這些不正常現象,既折射了少數貧困地區幹部政績觀的錯位,也與扶貧開發考核機制不完善密切相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於精準”。“精準扶貧”能否如期實現,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能否做到“精準考核”。考核導向上的一點偏差,都會導致施政目標“跑偏”,扶貧開發工作已有教訓。一些地方“不怕群眾不滿意,就怕領導不注意”,熱衷於打造“亮點工程”,農村道路建設、人飲工程、環境衛生整治、薄弱學校改造、文化廣場、種植養殖項目等,大大小小的項目往一起堆,林林總總的“試點“往一起擠,更有甚者,各種榮譽都扎堆兒評。於是,亮點靚了,典型有了,獎牌滿牆,各級領導紛紛而來。這樣的“領導注意”背後,正是“指標化、運動式”扶貧思維在作祟。

扶貧開發工作越往後越難,越要發揮考核的導向作用,集中精力啃“硬骨頭”。“真扶貧”“扶真貧”,就要健全完善考核機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突出目標導向、結果導向,不僅要看出了多少錢、派了多少人、給了多少支持,更要看脫貧的實際成效。”這為科學做好扶貧考核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有關部門要科學設定考評指標和權重,著重考察貧困村發展情況、貧困戶生活改善情況和群眾滿意度,讓群眾指標在考評中佔更大分量。要加大監督力度,引入第三方機構,對地方扶貧開發工作成效進行評估;公開考評標準、考評過程、考評結果,自覺接受群眾監督,堅決消除“被脫貧”“數字脫貧”等怪現象,以科學考評、精準考核,推動扶貧事業健康發展。

同時還要認識到,考核是指揮棒,問責更是利器。對此,我們要找準關鍵環節,對扶貧領域貪汙侵佔、虛報冒領、截留挪用、吃拿卡要、優親厚友的嚴懲不貸。要嚴肅處理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搞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及弄虛作假、指標扶貧等問題。要強化責任追究,對地方黨委、政府履行主體責任不力、工作不紮實、敷衍應付,相關職能部門監管不嚴、失職失責,紀檢監察機關懲治不力等問題要嚴肅問責。如此,才能高質量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做到脫真貧、真脫貧。

>>返回湘潭在線首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