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杜甫到底是哪裡人?

飄逸的歷史


杜甫是哪裡人呢?許多河南人說杜甫是河南鞏縣人,真是這樣嗎?當然不是,這種說法缺乏依據!

首先看史料記載。


  • 《舊唐書》記載“杜甫字子美,本襄陽人,後徙河南鞏縣。”

這裡正史明確確認杜甫為“襄陽人”,雖然“徙居河南鞏縣”但並沒有說杜甫是“河南鞏縣人”!

  • 此後在宋代《太平御覽》、《冊府元龜》、《直齋書録解題》,明代《明一統志》、《續文獻通考》、《廣諧史》,清代《杜詩詳註》《李太白詩集註》《詳註昌黎先生文集》等多種史料都明確記載“杜甫字子美,襄陽人”。

  • 而僅在清《(嘉慶)大清一統志》中有一處提到“杜甫,鞏縣人”,但同時在《(嘉慶)大清一統志》中卻有六處記載“杜甫,襄陽人”。

其次,看唐代朝庭認為杜甫是哪兒人呢?

據《清乾隆岳陽府志》記載,明弘治年間平江縣修縣誌時,當地杜甫後世子孫貢獻出收藏的唐代勅書上記載:“勅襄陽杜甫爾之才德朕深知之,今特命為宣義郎行在左拾遺.....”。

該唐勅內容也收入了《乾隆平江縣誌》。

由此可知,在唐代的官方朝庭只認可“襄陽杜甫”,即杜甫為襄陽人。


第三看,鞏縣在歷史上如何看待杜甫是哪兒人呢?

目前我能找到的鞏縣最早的縣誌是《明嘉靖鞏縣縣誌》。

該縣“祠祀”條記載了鞏縣有杜甫祠堂。

該縣誌“陵墓”條記載了鞏縣有杜甫墓。

但是在該縣誌“人物”條的唐代人物中,僅有唐代劉濟一人,並無杜甫的記載。

因為該縣誌此前就收錄了杜甫祠和杜甫墓,這裡未將杜甫列入鞏縣人物,顯然不是遺漏,只能是因為當時並不認為杜甫是鞏縣人。


最後,杜甫自已認為是哪裡人呢?我們看看杜甫自已是怎麼說的吧!


  • 杜甫給唐玄完上的《進〈封西嶽賦〉表》雲:“臣本杜陵諸生,年過四十,經術淺陋,進無補於明時,退嘗困於衣食,蓋長安一匹夫耳。”

這裡杜甫自認為本“杜陵諸生”和“長安匹夫”,顯然認為自已是長安杜陵(即京兆杜陵)人。

  • 杜甫在《祭故相國清河房公文》開頭說:“維唐廣德元年歲次癸卯犯九月辛丑朔二十二日壬戌,京兆杜甫敬以醴酒茶藕鯽之奠,奉祭故相國清河房公之靈”

這裡也說自己是“京兆杜甫”啊!

  • 在《祭外祖祖母文》開頭說:“維年月日外孫滎陽鄭宏之、京兆杜甫謹以寒食庶羞之奠。”


這裡還是“京兆杜甫”啊!


綜上所知,史書明確記載杜甫是襄陽人,雖徙河南鞏縣但並未說他就是河南鞏縣人,唐代朝庭也認可杜甫是襄陽人,同時杜甫自已則多次親口承認他是京兆(杜陵)人,而從沒說自已是鞏縣人。因為杜甫的祖籍為襄陽,而杜甫是在長安(京兆)長大,而襄陽杜氏是京兆杜氏的分支。所以從籍貫上說他是襄陽人,從身份認同上說,他認為自已是長安(京兆)人。但無論如何都無法得出杜甫是河南鞏縣人的結論,甚至在明代鞏縣自已也並不認為杜甫是鞏縣人,


所以說杜甫為襄陽人或長安人都可以,但肯定不是河南鞏縣人。


飄逸的歷史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唐 · 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杜甫字子美,河南鞏縣人。

杜甫曾祖父杜依藝湖北襄陽人後任職河南鞏縣縣令。

杜甫祖父杜審言襄州襄陽人(今湖北襄陽),後隨其父遷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葬於偃師首陽山前祖塋

杜甫父親杜閒河南鞏縣人,曾任郾城尉,奉天令(杜陵),葬於偃師首陽山前祖塋

杜甫叔父杜並河南鞏縣人,杜審言收拾兒子遺骸,於四月十二日,瘞於洛陽建春門東五里(杜氏祖塋偃師首陽山前)

杜甫於30歲時,在偃師縣西北的首陽山下築就陸渾山莊,迎娶了弘農縣(天寶年間改靈寶縣)司農少卿楊怡之女為妻

杜甫曾祖父從襄陽遷居洛陽,杜甫父親曾任職京兆杜陵,杜甫生於河南鞏縣,杜甫死後遺願要歸葬首陽山,但其次子宗武因窮困無力做到,只好暫時掩埋於耒陽。在詩人死後四十三年,方由其孫杜嗣業扶柩歸葬於河南洛陽偃師首陽山下,元稹親自題寫墓碑。

所以襄陽是杜甫祖籍地,西安杜陵是其父的工作地,河南鞏縣是杜甫出生地,河南洛陽首陽山是杜甫歸葬地。

從杜甫曾祖父遷到河南到杜甫已經過是4代人了,如果這樣算杜甫是襄陽人,那孔子豈不是也可以說是河南人?

西安杜陵只是杜甫父親工作過的地方,杜甫雖然在那生活過,怎麼就成西安人了?況且杜甫父親在開元五年(717年)為郾城尉(漯河),開元二十年(732年)左右擢為奉天令(西安),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前後擢為朝議大夫兗州司馬(山東),怎麼不見其他兩地來爭杜甫故里?

而唐朝的洛陽市杜甫出生,娶妻生子和歸葬之地,也是自杜甫曾祖父以來他們家的祖墳所在地,竟然不能說杜甫是鞏縣或者洛陽人?

開篇一首詩,杜甫已經明確說了洛陽是家鄉,所以杜甫是哪裡人?當然是洛陽人(鞏縣原屬洛陽)!

再欣賞幾首

春日京中有懷

杜審言 (唐代)

今年遊寓獨遊秦,愁思看春不當春。

上林苑裡花徒發,細柳營前葉漫新。

公子南橋應盡興,將軍西第幾留賓。

寄語洛城風日道,明年春色倍還人。

《至後》

唐 杜甫

冬至至後日初長,遠在劍南思洛陽。

青袍白馬有何意,金谷銅駝非故鄉。

梅花欲開不自覺,棣萼一別永相望。

愁極本憑詩遣興,詩成吟詠轉淒涼。

恨別

唐 · 杜甫

洛城一別四千裡,胡騎長驅五六年。

草木變衰行劍外,兵戈阻絕老江邊。

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雲白日眠。

聞道河陽近乘勝,司徒急為破幽燕。

前兩天剛看到新聞說杜甫研究會在西安成立了,邀請了甘肅等地區就是沒有河南和湖北,作為杜甫的祖籍地和家鄉襄陽和洛陽表示很無語啊,當時就有人說西安這是準備搶杜甫了,沒想到這麼快網上就流傳了杜甫是西安人的說法,賊都果然名不虛傳!


雲星午夜


杜甫祖籍襄陽,生長於長安,對於杜甫的生平,他在很多文獻中寫的非常詳細,這裡就不一一的敘述,雖然杜甫祖籍襄陽,後來遷徙到河南鞏縣,但在河南鞏縣所居住時間不長,或者可以說杜甫對河南沒有認同感,一直把襄陽和長安作為自己的故鄉,並沒有在自己的詩句中體現出河南元素。作為一名襄陽人,我重點說說杜甫與襄陽的關係。

杜甫深愛襄陽“清思漢江上,涼憶峴山顛”。

我先來說說杜甫寫的一首詩,名叫《回棹詩》,裡面這樣寫的:“清思漢江上,涼憶峴山顛。吾家碑不昧,王氏井依然。”可見“漢江”和“峴山”這些襄陽元素深深的印在了杜甫的心中,特別是“吾家碑不昧”更是直接表達了杜甫把襄陽當作自己的故鄉,認為襄陽就是“吾家”,杜甫和襄陽深深的聯繫在了一起!

杜甫的祖父杜審言是地地道道襄陽人

祖父就是大家俗稱的爺爺,杜甫的爺爺就是杜審言。杜審言是唐代“近體詩”的奠基人之一,以五言律詩見長。杜甫說“吾祖詩冠古”,來稱讚自己的爺爺,可見杜審言在杜甫心中的地位之高。杜審言是地地道道的襄陽人,自己的爺爺在襄陽長大,杜甫對襄陽也有很深的感情。

杜甫的先人杜預與襄陽不解之緣

杜甫是杜預的第十三代子孫,基本上可以說杜預是杜甫的先人。杜預和襄陽關係更加密切,杜預在襄陽鎮守了七年,改變了從江陵至襄陽“此無通路”,繞道數百里的問題。在襄陽的威望很高,老百姓都十分愛戴他。杜預死後刻二石碑,記載著杜預的勳績,一塊沉萬山下,一塊沉峴山下,但可惜的是,這兩塊碑至今尚未發現。




襄陽和杜甫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襄陽甜


杜甫的祖先是襄陽人,但杜甫卻是土生土長在河南鞏縣站街鎮(今鞏義市)。襄陽當今雖沒歸屬河南,但民俗風情一脈相承,這片熱土養育了無數名人志士。所以,這個沒什麼可爭的。附:關注歷史關注人物是好事,但請關注國家、關注官媒發佈。這網絡上魚龍混雜,小道消息、個人解讀歷史的特別多,有些濫引用、亂解釋古文,可信度低的可憐。甚至我見過某些“歷史學家”為罵洛陽居然把河南鞏義也劃給洛陽管轄了(鞏義是河南省直管縣,沒有歸洛陽管轄,洛陽躺槍了),還有的說夏朝二里頭是偃師市的不是洛陽的等等無知的言論(偃師本就是洛陽管轄的)。這水平實在不敢恭維。所以他們所謂言之鑿鑿的理論不過是曲解歷史、一味抹黑罷了,一群跳樑小醜而已!更改不了國家、官媒的認定。


TD問道


爭名人,無非是茶餘飯後同家人、朋友吹下牛皮,一則顯擺自已博聞廣見,二來開心消食。如果爭得臉紅脖子粗的,就失去了吹牛皮的本意。如果是搞名人經濟,不依史、不合常理,那就是胡球搞了。

先說個笑話:

小時候鄰居何二蛋家跑來只安哥拉長毛兔,村東頭原種場的。那隻兔子兩個月後死球了,但下了窩仔兒。二蛋爹把兔仔子拉到鎮上去賣,嚴打時被判了盜竊國家財產罪,五年。現在我還納悶:不就國家進口時挺貴嗎?那兔仔子明明生在二蛋家呀!

這說明個問題,人不貪不撈就不受罪。至於“詩聖”老杜的籍貫,那肯定以史書說的為準。

因為籍貫古今標準不同。現在大家人事檔案籍貫一欄,一般填的是父母戶籍所在地;但古代講究禮制,論的是祖籍。所謂“天子七廟,諸侯五,大夫三”,平民百姓也供奉三代祖宗,以光宗耀祖、衣錦還鄉、葉落歸根為人生之要。秦漢即有戶籍制度,規矩大得很,亂不得。你太爺你爺你爹在外地做官,仕途遷移,乾的地方肯定不止一個,就算做到丞相,致仕後還得還鄉;無論你生在哪兒,籍貫也只有一個,那就是曾祖之籍,你參加科考也只能回到原籍。所以籍地縣令雖只有七品,仍是師長和“父母”,所謂“現官不如縣管”就是這個道理。

那麼史書是怎麼記載的呢?

杜甫,字子美,本襄陽人,後徙河南鞏縣。曾祖依藝,位終鞏令。祖審言,位終膳部員外郎,自有傳。父閒,終奉天令。(《舊唐書》)杜審言,字必簡,襄州襄陽人,晉徵南將軍預遠裔。(《新唐書》)


那我們就來理一理:杜甫實西晉杜預第13代孫。杜預歷史上很有名,著有《春秋左氏經傳集解》及《春秋釋例》,京兆杜陵人,作為晉室駙馬爺力主滅吳,後出任大將軍鎮守襄陽。鎮襄時刻有兩碑,一沉萬山下,一沉峴石下。西晉滅亡,衣冠南渡,襄陽僑置雍州,杜預五世孫杜遜東晉初年南遷襄陽,成為襄陽杜氏的始祖。杜甫祖父襄陽杜審言年少時雖恃才傲物,卻是“五言律詩”和近體詩的奠基人。杜甫一生以此為榮,曾經寫道“勞生系一物,為客費多年”、“吾家碑不昧,王氏井依然”,並多次講“詩是吾家事”之類,足見其對家鄉襄陽的認同。當然,杜甫也曾自稱“京兆諸生”、“少陵野老”,以表達他對長安杜陵的敬仰和對自已人生的期許。但老杜詩文,無一句提“鞏縣”倒是可以確定的。


杜甫授左拾遺時,朝廷詔書上寫著:“勅襄陽杜甫 爾之才德朕深知之,今特命為宣義郎行在左拾遺”。“襄陽杜甫”,他的籍貫還有爭論的必要嗎?

看些河南網友答題挺有意思的:襄陽曾屬河南,與河南民俗風情一脈相承,那就不是吹牛,而是放屁了。楚國來源連司馬遷都搞不清,“季連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後中微,或在中國,或在蠻夷,弗能紀其世”,“封熊繹於楚蠻……居丹陽”還是個錯的,因問世楚簡《楚居》無一字“丹陽”,倒是說楚人居今襄陽南漳的荊山“夷屯”,因妣歷難產身裹荊條下葬,始得名為“楚”;而且那些“熊”不過“酓”的假字。春秋戰國時黃河以南除了雒邑屬周王室,宋鄭屬與國(若不聽楚王也早給滅國置縣了)外,哪個地方又不是楚國呢?韓、魏都地跨今數省,河南也只佔其一小部,都不過楚秦齊暴打的對象,有個卵的“中原”呢?襄陽境內本楚國發源地、早期郢都所在,鄂西山區受歷代戰亂影響較小,故楚音、楚俗遺留至今,歷史上的荊州、山南(東)道、襄陽路都管著今河南大部,隨棗也曾僑置“河南郡”(後世洛陽府)。但數千年戰亂,河南多有北方遊牧民族紮根,哪個地方講的還是楚音、留的還有楚俗呢?


自己把道德文章整好,流傳後世,又何必去撈千餘年前的古人呢?吹牛皮沒事,但一本正經地反歷史,胡亂攀扯就叫扯蛋了。如果那樣,我發小“何二蛋”家的悲劇保不準哪天就發生了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