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4 《上帝的祕密》連載之一:前言

天國的奧秘,只叫你們知道,不叫他們知道。---《馬太福音13》

《上帝的秘密》連載之一:前言


前 言

我一直在尋找宇宙萬物、生命及其組織的真相,在這過程中備受煎熬,直到有一天突然發現,動物的歷史就是交配的歷史,政治的歷史就是支配的歷史,經濟的歷史就是分配的歷史……而一切的歷史和歷史上的一切,根子上卻大致起源於我們的神話。

印度的歷史起源於梵天和帝釋天,埃及的歷史起源於太陽神,瑪雅人的歷史起源於玉米神,中國人的歷史起源於伏羲和女蝸,而整個西方文明的歷史則起源於希臘神話和希伯來神話。

按照二分法,人類文明的兩個重要基石,一是神本主義,一是人本主義。所謂神本主義,指以神為中心來認識人、世界和神;所謂人本主義,指以人為中心來認識神、世界和人自身。神本主義滿足了我們的好奇心,提供了一種關於世界圖景的超越人類思維和經驗的解說;人本主義則在挑戰神本主義的過程中披荊斬棘,自信而又彷徨地開闢了一塊暫時可以立足的宜居之地。神本主義似乎包羅萬象,但卻不能證實也不能證偽;人本主義似乎能夠證實也可以證偽,但即便是耕作了千年的土地,突然有一天我們竟然發現,它依然是一塊處女地。神本主義宣稱掌握了絕對真理,但它的基石只是信心;人本主義強調相對真理,但它的最終標準只有效用。

用無限來解釋有限,雖然可以自圓其說,但立竿卻又難以見影;用有限來應對無限,雖然可以立竿見影,但所見只是影而已。人類對於真理的探尋,仿如四季輪迴,失而復得,得而復失,這實在令人沮喪。

在這種矛盾掙扎中,兩種極端主義和一種折衷調和主義必然地興起,並頑強地控制著我們的思維和行動。極端的神本主義強調以神為本,神是目的,人是神的工具;極端的人本主義主張以人為本,人是目的,連神都是人的工具;而折衷調和主義則企圖達到“身體無痛苦,靈魂無紛擾”的境界,用神與人的神秘合一,讓肉體得到滿足,讓靈魂得到解放。

歐洲中世紀的人們關注來世永生,鄙視現世今生,那千年的黑暗到今仍然令人怕黑;希特勒在尼采埋葬了上帝之後,僅在一念之間就顯明瞭自己是撒旦,且沒有上帝的日子,人類並未生活得更好;文藝復興及新教運動以來,神與人各自後退半步,凱撒的歸凱撒,上帝的歸上帝,而在道德、倫理與律法層面,神法、自然法、人法的完美合一,足以證明靈與肉的協調、神與人的和解,可以開創現代文明。

神與人的和解則是妥協,妥協則是折衷,折衷則是開闢第三條道路消彌彼此的分岐,信守共同認可的原理和規則。這種妥協並共同信守的價值標準,便是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普世價值。而這種普世價值的由來之一,便是《聖經》中的舊約和新約,即上帝與人所訂的舊合同與新合同。

新舊約的繼承和揚棄,貫穿於新教運動對上帝本質的探尋。新教運動解除了教會組織對上帝的壟斷權和對《聖經》的法定解釋權,強調回到《聖經》宣揚的上帝教義,才能找到靈魂真正的救贖道路,這與同期人本主義宣揚的“人人都可以選擇進天堂的道路”雖然有本質的區別,但在思想解放、迴歸本原的層面上卻是神人合一的。

無論是印度的梵我合一,還是中國的天人合一,神人合一都是偉大的時刻和神人的最高境界。正如世間沒有完美的事物一樣,神人合一的種種努力,必然帶來一個令神人都糾結的問題。神從此走下神壇,屈身俯就人類的得寸進尺,雖然我們可以解釋說這是出於神的恩典和慈愛;人卻逆向走上神壇,明知不完美卻自誇完美,雖然我們可以美其名曰超升和歸於上帝。

但無論如何解釋,糾結依然是糾結,問題還是問題,墨黑的幽暗依然存留世間,種種異端和極端依然充斥街市,甚至各種假神和假先知趁勢呼風喚雨。淺薄無知的人稱上帝之教為迷信,理性的人以人為本反對神本,而上帝卻始終高高在上,俯視一切。究其原因,人與神的分歧,其根本在於,誰是主人誰是奴僕,誰是目的誰是工具,人是否能夠主宰自己的命運。

要解決這個千古謎題,我們必須就以下問題展開探尋:

1、上帝是誰?

2、人是什麼?

3、上帝與人是什麼關係?

4、上帝之道是什麼?

5、人本主義的人道是什麼?

6、人與神的目的各是什麼?

7、神道與人道是否有利於神與人實現他們的目的?

十三世紀意大利著名神學家、哲學家托馬斯·阿奎那說,理性是人類行動的第一原理。因此,對上述問題的探尋必須運用我們的理性。問題是加爾文強調討論神學問題需要運用歸納推理的方法,其中包括兩個前提:

1、聖經所啟示的信心法則就是上帝印在我們的本性中的,遵從上帝的道德立法是最自然的本性,法則的有效性是前提。

2、從聖經中收集事實。

這或許是上帝對加爾文的啟示,不站在神本主義的立場來解讀聖經,就不能接近上帝並理解上帝的真道。但對於以自我為中心並迷信經驗主義的人來說,一部《聖經》和一種思維方法包羅宇宙的說法和做法,僅就直覺而言人們就難以接受。但是,加爾文的立論至少意味著,以神為本是神學邏輯的原點,離開了神本主義來解讀聖經,與上帝的真道就只能背道而弛。至於離開這個前提而對上帝之教妄加評論的人,其幼稚程度可與我在《太陽底下的真相》中的《第八日》媲美;至於沒有研讀《聖經》而對基督教妄加非議的人,除了狂妄,就只剩下愚蠢。

儘管加爾文框定了尋求上帝真道的路徑,但要解決人與上帝的分岐,單靠神本主義或人本主義都是南轅北轍,難以交集。因此,除了歸納推理,還要演繹推理;除了《聖經》,還需要考察自然宇宙,縱貫歷史,窺測人類雖然有限但卻幽微的內心世界。

上帝賦予人類智慧理性,卻叫人們一味順服,這在常人的思維裡是匪夷所思的。《聖經》中的上帝與人們心裡人格化的上帝並不完全是一回事,這或許是常人難以接近上帝和他的真道的解釋理由;現實中的絕對不平等比比皆是,天網恢恢疏而有漏,理想豐滿現實骨感等等情事,或是人與上帝疏離的事實性原因。因此,以神本主義為出發點,在上帝無暇顧及天下蒼生的苦難不公時,允許人們按照自由意志掌握自己的命運;以人本主義為出發點,在功成名就志得意滿雄姿英發時,人們應該感念上帝的眷顧與恩典。這是神人合一的、理性的、妥協的第三條道路,也則具有普世價值的上帝之道。

上帝之道是上帝的化身,只要奉行上帝之道,便在事實上皈依了上帝。按照道家去華取實的觀點,這是符合人類的演澤性推理結果的。但是《聖經》上說,人的得救首先是本乎恩,其次是因乎信,也不是本乎行,免得叫人自誇。《馬太福音》裡耶穌又對門徒說:“天國的奧秘,只叫你們知道,不叫他們知道。”作為非信徒的我,自覺只得到上帝普通知識的啟示,而沒有得到上帝關於上帝之道特殊知識的啟示。因此,我對《聖經》的解讀並不夠格稱為啟示錄,而只能是個人性的浮想錄。我是個理想的實用主義者,按照上帝之道,力求實現效率與道義的均衡,謹以此表達我對上帝的敬畏,對信徒的尊重,也為自己必然的疏漏和錯誤預留一個開脫的藉口。

所羅門說,天下萬事皆有定時。在物慾橫流、世風日下、人人皆自以為上帝的當下,在時空困頓的方寸之地,於世於我而言,尋找上帝及其真道,或許,也正當其時。

願我們尋找便能找到,找到便能堅持,堅持便能開花結果。

願上帝的慈光普照中華,澤披蒼生。

阿們!

成家炯

2013年3月1日

《上帝的秘密》連載之一:前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