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印度是強國嗎?

小魚大魚看世界


印度算大國嗎?算,但印度目前還只能算是區域性大國,離國際大國還有點遠。



印度位於亞洲南部,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如果印巴沒有分治,大一統的印度面積更大,人口更多。印度現在的面積是298萬平方公里,加上和巴基斯坦有爭議的克什米爾地區,面積則達到了328萬平方公里,世界排名第七,亞洲排名第二,算是世界面積大國。



截止至2017年一月,印度的總人口已經達到12.94億,人口年增長率達1.6%,是世界人口第二大國,人口總算僅次於中國,印度若保持現在的人口增長速度,到2050年人口將達到16.3億人,輕輕鬆鬆超越中國成為世界人口第一大國。



印度2017年實現GDP2.597萬億美元,以微弱優勢超過歐洲傳統經濟強國的法國(法國當年實現GDP2.582萬億美元)成為世界第六大經濟體,在亞洲僅次於中國,日本,並且印度經濟已經連續多年保持6%以上的強勁增長,作為世界上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印度未來的GDP總量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成為經濟大國不再是夢想,但有強大的國家經濟不匹配的是,印度人均GDP還沒有突破2000美元,是真正的國富民窮國家。



展現國家硬件條件的軍事實力,印度可謂是狂熱到極致,印度的軍力在南亞已經稱霸很久,美國今年例行給世界各國搞軍事實力排名,印度竟然一舉超過英法德等軍事強國,大國成為世界軍事第四大國,僅次於美中俄,印度是世界上少數幾個陸海空軍事體系完善的國家,不僅有航空母艦,還有核潛艇,軍事預算在國民預算中佔比很高。

可以說印度進入新世紀以來是真正的開始崛起強大了,但印度還沒辦法成為世界大國的原因也很明顯,那就是缺乏國濟影響力,作為世界人口第二大國,印度一直都在努力爭取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但印度一直都沒能實現這個夢想,印度在國際事務中的實質作用很小,在各大國際組織中的地位其實並不高。印度擁有13億多的人口,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體育弱國,作為展現國家軟實力的競技體育,印度甚至還不如亞洲的韓國,蒙古這些人口小國,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印度選手阿比納夫.賓得拉奪得男子十米氣步槍冠軍,頓時舉國歡騰,因為這是印度在奧運會歷史上奪得的第一枚,也是唯一一枚個人金牌。

雖然就目前來看印度還只能算是個區域性大國,但印度是一個極具潛力的國家,不僅經濟發展快速,而且在其他很多方面都在慢慢縮小和其他國家的差距,印度未來依然很有希望成為世界大國。


大國布衣


毫無疑問,印度無論從哪方面看,都是一個大國。

從領土面積看,除了印佔中國領土和印佔克什米爾,印度領土面積有298萬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七位。是南亞的巨無霸,領土面積超過南亞所有其他國家領土面積的總和。

政治上,印度不僅在南亞有很大的發言權,在世界事務中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大國。印度獨立後,外交上堅持獨立自主,是不結盟運動的領導國之一,在廣大發展中國家中有很高的威望和影響力。冷戰後,印度一直在謀求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地位,並在大國間左右逢源,可以說是一個國際政治影響力僅次於安理會五常的國家之一。

經濟上,印度2017年的GDP總量達2.43萬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七,且發展態勢良好。根據各種不同的預測,印度到2050年將成為世界前三大經濟體之一。

軍事上,印度陸海空三軍現役部隊有127萬人,另有50多萬預備役,以及100多萬準軍事部隊。2017年軍費開支達525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五。當前,美歐日俄中等大國均有益發展和加強與印度的關係,印度可在國際軍火市場上貨比三家,買到來自美歐日俄等國的先進軍事裝備。下圖為印度德里街頭的坦克

人口方面,印度2017年人口已經超過13億,僅次於中國。印度每年的大學畢業生就有1000-1200萬。按照兩國當前人口增速,印度人口總量將很快會超過中國,成為世界第一。

因此,綜合以上因素,印度可以說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大國,一個未來潛力非常大的大國。


西域都護


印度當然算大國,只是說體量上是大國,但在國際影響力上還只能說是地區大國,比不上老牌的英、法、德等,跟美、俄更不是一個級別的。

印度領土面積和人口都是大國,印度在南亞沒有強鄰,具有天然的優勢

印度人口近13億,領土二百多萬平方公里。從這個程度上講,印度絕對是大國。尤其是印度的人口數量,讓很多人不得不重視這個重要的市場。

通過地圖我們發現,印度三面被印度洋包圍,具有天然的海上優勢,所以印度一直雄心勃勃,試圖稱霸印度洋。

南亞各國中,唯一一個有能力制衡印度的是巴基斯坦,但是巴基斯坦的地理位置遠遠不如印度優越。只有很少的海岸線,這就形成了不利的一方。印度發展經濟貿易的優勢也更明顯。

印度在數據上軍事實力能排到前5,實際戰鬥力另說

印度目前的軍費在前五左右,海軍的規模在世界也是響噹噹的。尤其是近年來印度經常拋出上百億美元的採購大單,採購各種武器。從航空母艦、核潛艇到子彈等,印度還是建立了一直規模很大的軍隊,這一點不能否認。

印度在南亞,幾乎沒有什麼像樣的對手。除了和巴基斯坦長期對峙以外,對斯里蘭卡、馬爾代夫等國的軍事幹預,也讓印度自信心爆棚。

印度看似很強,但只能算是二流大國,跟美、俄差了一個檔次

總的而言,印度建立了比較強大的武裝,這一點不能否認,尤其是在南亞優勢很明顯。但是目前,印度在國際的影響力很有限,因為印度的地位並沒有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印度不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印度目前倒更像是一個有分量的棋子,在個強國之間搖擺,謀求最大的利益。印度是美、俄拉攏的對象,從這個意義上說,印度的影響力還只能說是世界二流大國,跟美、俄差了不少。


風雲世界觀


從人口來說,印度雖是人口大國,但是印度人口的質量並不高。

印度有13.24億人口,列世界第二,算得上世界人口大國。但是,由於受國內種姓制度、受教育水平、社會條件、歷史因素等多方面的因素影響,印度的人口素質總體偏低。

從國際影響力來說,印度並沒有多少發言權。

要看一個國家是不是世界大國,就要看他在國際上有沒發言權、是不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國際影響力等因素。常任理事國印度顯然不是,國際事務中也很少看到印度的身影,就國際影響力而言,印度只是侷限於南亞和印度洋地區,所以只能算個區域性大國。

從經濟實力來看,印度對世界的影響有限。

印度GDP排名已是世界第六,可算是個大國,但就其經濟發展質量水平和經濟影響力而言,顯然還與美國、中國等世界大國有很大的差距。比如2017年世界《財富》500強企業,印度上榜企業只有7家,中國115家,美國132家,印度的差距是顯而易見的。

從軍事實力來看,武器依靠買為主,缺乏自我研發能力。

一個國家能夠成為軍事強國或大國,不是單憑買一些先進武器就行了,自己沒有研發製造能力,萬一發生戰爭,賣方武器彈藥禁售,你的武器還能發揮多大的作用。所以,能夠稱得上軍事大國,不但是看你買了多少先進武器,還要看你的自身武器研發生產能力,戰時武器能否自給,不受制於人。

從國土面積而言,29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可以提供支撐。

以印度世界排名第七的國土面積而言,支撐一個世界大國足夠,因為歷史上的英國、法國、德國等世界強國,還沒有印度國土面積大。

綜上,印度目前只能算個偏居南亞的區域性大國,離世界大國的標準還是有相當大差距的。


銘蘇先生


如果印度不算大國,那麼請問什麼樣的國家可以算大國?至少中國和印度加起來就是小半個世界啊。印度的國土面積約為國土面積298萬平方公里,在全世界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巴西、澳大利亞,位居全球第七位。地處南亞的印度位於青藏高原以南,地形從北至南分別是山地、平原和高原,除了北部的少部分山地地形之外,中部的恆河平原以及南部的德干高原都地勢平坦,都適宜作為耕地開發。地處南亞的印度南瀕印度洋,大部分地區屬於熱帶季風氣候,終年高溫,降水豐富,全國絕大部分地區都適宜農業生產,而且熱量豐富,可以實現一年三熟。得天獨厚的地形和氣候條件使印度成為耕地面積亞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國家,國土總面積還不到我國一半的印度卻擁有153.5萬平方公里的耕地面積,這佔全世界可耕地總面積的10%左右,比我國還多3萬多平方公里。在礦產資源上印度也是一個極其豐富的大國:鋁土儲量以及煤、重晶石、鐵礦石的產量均位居世界第五位,雲母出口量佔世界出口量的60%,釷礦出口量佔世界出口量的12%。印度人口高達13.24億,是全世界僅次於中國的第二人口大國。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公佈的最近數據:印度以2.607409萬億美元的GDP總量排名全球第六位,位居美、中、日、德、英之後。在經濟成長速度方面印度於2015財年超越中國,成為世界主要經濟體中成長最快的經濟體,在經濟總量上於2016年超過了法國。印度是世界排名第二的農業出產國,也是世界上的糧食生產大國之一。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牛奶、椰子、生薑、薑黃、茶葉與黑胡椒的生產國,1億9千3百萬頭圈養牛則使印度成為全世界圈養牛數量最多的國家,與此同時印度還是全世界第二大的小麥、稻米、砂糖花生與淡水魚產地以及世界第三大煙草生產國。全世界大約十分之一的水果是印度生產的,而其中的香蕉與芒果的產量更是世界第一。信息產業為印度的經濟騰飛提供了最強有力的支持,以致於印度長期被外界稱為“程序員之國”:印度的信息產業與計算機軟件在世界上佔據非常重要的地位。被稱為印度硅谷的班加羅爾是亞洲信息科技的中心。如今全球知名的信息公司高層都有印度人的身影,甚至美國硅谷的許多軟件外包業務也被印度軟件公司接管。早在2009年印度就有七家公司擠進了世界前15大外包公司的行列,同年全印度外包公司的總年收入高達600億美元。

在剛剛過去的2018年美國全球火力網站對全球136個國家和地區的軍事實力水平進行了排名,其中印度僅次於美、俄、中三國,位居世界第四。當然在國際上對這一排名是有爭議的,但不可否認的是:印度軍隊就規模和裝備而言的確是一支在全球範圍內排的上號的武裝力量。印度陸、海、空三軍總兵力為127萬,居世界第四位:其中陸軍103.5萬,海軍7萬,空軍17萬,另有50多萬預備役軍人和100多萬準軍事部隊。印度陸軍擁有3569輛坦克、5085輛裝甲運兵車和步兵戰車、290門自行火炮、6445門牽引火炮和292門多管火箭炮。印度空中力量擁有1785架各級各類飛行器,包括535架殲擊機、468架攻擊機、706架軍用運輸機、237架教練機,另有504架多用途直升機可執行運輸和輔助任務,20架攻擊直升機能夠消滅敵方裝備和有生力量。印度海軍擁有184艘艦艇,包括2艘航母、15艘護衛艦、11艘驅逐艦、24艘輕型護衛艦、17艘潛艇、32艘岸防艦艇和7艘掃雷艦。1974年印度進行了第一次核試驗。1998年5月11日和13日印度在西部博克蘭地區進行了5次小當量的核試驗後正式對外宣傳擁有核武器,外界估計其大約有100枚左右射程在4000公里內的核導彈。1961年印度將從英國購買的尊嚴級四號艦大力神號航母改裝後入役並將其重新命名為維克蘭特號,印度由此成為二戰後亞洲第一個擁有航母的國家。1986年4月印度海軍以2500萬英鎊的價格從英國購買了競技神號航空母艦,經過改裝和大修後改名為維拉特號,1987年5月維拉特號作為駐孟買的西部艦隊旗艦正式服役於印度海軍。1999年1月印度又開始與俄羅斯交涉關於購買俄羅斯海軍基輔級航空母艦末艦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航母的問題,2004年俄羅斯將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賣給印度並展開改造工程,2013年11月16日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正式交付給印度海軍並改名為維克拉瑪蒂亞號。印度情報部門在1996年就通過與塔吉克斯坦政府的談判建立了距離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別130公里外的法克霍空軍基地,這是印度在海外的第一個軍事基地。在被印度視為自家內海的印度洋地區印度在馬達加斯加、馬爾代夫和毛里求斯等地都保持有軍事存在:從2015年起印度就租下了塞舌爾的阿桑普興島並在島上興建起了一個海空軍基地,該基地距離印度本土3915公里,距離塞舌爾首都維多利亞1135公里。在馬達加斯加北部印度的海岸警戒雷達站時刻監視著印度洋上的一舉一動。在馬爾代夫和毛里求斯印度都部署了大型海岸警戒雷達。印度還準備在馬爾代夫設立海軍基地和監聽站,在馬爾代夫幾座大的環礁上建立地面雷達網,開展巡邏機定期偵察飛行。在海灣國家中卡塔爾和阿曼在2008年與印度簽訂了防務合作條約:允許印度海軍的軍艦停泊在他們的港口。位於中印邊境喜馬拉雅山麓的尼泊爾和不丹兩國的內政外交長期以來在相當程度上受到印度的控制,印度也一直在這兩國保持有駐軍。位於東南亞的越南也和印度存在廣泛的廣泛的軍事合作——越南甚至允許印度進入昔日蘇聯太平洋艦隊第八分艦隊駐紮的金蘭灣基地。位於南太平洋的島國斐濟則允許印度建立一個衛星跟蹤站,以觀察“曼加里安”號火星探測器。自1991年蘇聯解體以來位於中、俄兩大國之間的蒙古就積極尋找“第三鄰國”,在這一過程中印度成為冷戰結束後率先同蒙古建立軍事聯繫的國家:雙方互派武官,還簽署了關於開展國防領域合作的協議,建立了定期就地區安全問題交換意見的機制,印度甚至在蒙古境內建有軍事設施。

如果說印度這樣的家底放眼全球還存在競爭對手的話,那麼在南亞地區則是絕對的區域霸主。南亞地區一共有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斯里蘭卡、馬爾代夫七個國家,曾經還有一個錫金已被印度合併。在南亞這一系列國家中除了巴基斯坦一直以來和印度的關係較為尖銳之外,其他國家或多或少都受到印度不同程度的控制。這首先是因為巨大的實力懸殊——在南亞印度一國的體量就佔據七成左右,即使是相對較大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的面積和人口也只及印度的零頭而已,更不用說尼泊爾、不丹、斯里蘭卡、馬爾代夫了。偏偏南亞地區又是一個相對較為封閉的地理區間:北方有喜馬拉雅山脈的阻隔,西部是興都庫什山脈,東部是阿拉乾山脈,只有南部的印度洋是這裡通往其他地區的便捷通道,然而印度洋周邊缺乏足以與印度匹敵的大國,因此對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斯里蘭卡、馬爾代夫等國而言指望引入區域外大國的勢力制衡印度也是較為困難的。事實上印度這種南亞區域霸主的地位在殖民地時期就已初露端倪——印度周邊的幾個小國基本上也都是昔日的英屬殖民地:孟加拉國本就出自英屬印度,而尼泊爾、不丹、斯里蘭卡、馬爾代夫在歷史上也和英屬印度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領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獨立後的印度憑藉自己在南亞無人匹敵的實力以及相對封閉的地緣環境對周邊國家形成了壓倒性優勢:1971年印度在第三次印巴戰爭攻佔東巴基斯坦,隨後在這裡建立了獨立的孟加拉國。1975年印度出兵佔領了喜馬拉雅山麓的錫金,隨後將其變成印度的錫金邦。尼泊爾、斯里蘭卡、馬爾代夫新領導人上任首站必須是印度,不丹甚至在外交和軍事上都要由印度“指導”。

綜上所述:如今的印度是一個在國際上有一定影響力的大國。無論是國土面積、人口數量,還是GDP規模、軍事力量、政治影響力都符合一個大國的標準。客觀而言:如果綜合印度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各方面的綜合實力是能躋身世界前十的。然而我們也應當看到印度這個所謂的大國其實是一個發展嚴重失衡的大國,印度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進一步提升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

種姓制的困擾:印度的種姓制將人按不同的種姓進行高低等級的劃分。低種姓的人從一出生就受到各種不公平的對待:他們不能享受和高種姓人群一樣的教育,因此從一開始就輸在了人生起跑線上。他們只能從事較為繁重的體力活,無論如何辛苦勞作也無法改變自己和家人的生活。他們不被允許和高種姓的人同桌進餐、結伴出行,更遑論通婚,他們受到種種歧視和白眼。這限制了他們對生活的激情,逐漸成為缺乏創造力和想象力的人群。儘管印度有十億以上的人口,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然而有相當規模的人口屬於絕對赤貧的文盲或半文盲,又怎麼可能帶來人口紅利優勢呢?在種姓制的束縛下人們尊重的並不是為國家做出傑出貢獻的知識階層,而是生來就居於高種姓的人士——印度的憲法之父和新佛教運動的發起者比姆拉奧·拉姆吉·安貝德卡爾誕生在一個達利特人家庭。所謂達利特人是指在印度的種姓制度下被排除在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四大種姓之外的被稱為”不可接觸者“的賤民,是印度社會地位最為卑賤的社會階層,然而安貝德卡爾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了印度歷史上第一個獲得學位的達利特人。當獲得哥倫比亞大學和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雙料博士學位的安貝德卡爾回到印度後所感受到了卻依然只有歧視,他發現:在印度達利特人不能自由選擇職業和自由戀愛,他們不能和高種姓的人待在同一間房子,甚至不能踩到高種姓人的影子,因為那會玷汙高貴者的純潔。

民主的異化:印度自稱是世界最大的民主國家,然而印度的民主是一種異化的民主——印度的國家權力既沒掌握住中央政府手裡,也沒掌握在基層選民的手裡,而是掌握在地方主義勢力的手裡。這些勢力往往為了本地區的利益而阻撓中央的政策,彼此之間互相推諉扯皮大大降低了行政效率。印度《商業週刊》的記者曼吉特在造訪中國的上海後曾有如下描述:“上海橫跨了黃浦江,宛如鳥的翅膀上的閃亮羽毛。在我所住的美麗街道前國際會議中心屹立著,還有原來的殖民者的建築,閃閃的玻璃,還有花崗岩的塔立在遠處。想象一下紐約、巴黎、新加坡合在一起是什麼景象,上海比這個還漂亮。這是我最持久的印象——這個國家正在騰飛。你不看到這些不會認為21世紀屬於中國”。而當他在印度國內採訪時看到了與上海完全不一樣的情況:孟買政府打算在孟買的派達路盡頭修建新路,當地居民嚎啕大哭著抗議這一計劃,因為他們認為新路會汙染他們的生活環境,於是這個計劃不得不暫停。曼吉特總結道:“這就是本質的區別——上海與孟買之間或者說中國與印度之間一個在高效地制定政策並付諸實施;另一個在各種抗議聲浪和推諉扯皮中得過且過。這時印度的民主基礎反而成為對國家建設不利之痛。儘管印度在形式上看起來是如此樂意傾聽並尊重民意,卻沒賦予公民受教育的權利、飲用純淨水的權利、享受住房的權利”。

貧富分化造成的國內矛盾:印度經濟的命脈幾乎完全被塔塔、阿班尼、米塔爾、博拉四大家族所壟斷。在印度1%最富的人擁有印度全國財富的一半以上,5%最富的印度人擁有全國財富的68.6%,10%最富的人擁有全國財富的76.3%。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據世界銀行的統計:全世界貧困人口的1/3來自印度,超過8億人每天生活費還不到2美元,這一數字佔印度總人口的75%以上。印度的貧民窟人口達到了1.7億,其中孟買最多,為1100萬,佔到該城市總人口的2/3。印度正被巨大的貧富落差撕裂為兩個國家:一個是由政府官僚、商業世家、寶萊塢電影明星組成的在國際舞臺上賺足了眼球的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印度,一個是由貧民窟中走出的人士所組成的印度,而在後者的生活中強姦、吸毒、偷盜等惡行似乎一直如影隨形。據《印度斯坦時報》報道:印度18歲以下人口有4.47億人,佔總人口的43%,其中約40%的兒童遭受著貧窮、缺乏教育、營養不良,甚至被邊緣化。

國內地區文化宗教差異巨大:歷史上印度次大陸人種雜亂、民族眾多、語言各異:先是來自中亞的雅利安人征服了當地土生土長的達羅毗荼人,後來信仰伊斯蘭教的突厥-蒙古人又征服了雅利安人,再後來大英帝國又在這塊土地上建立起殖民統治。至今印度盧比上還印著二十多種官方承認的各地區語言,這其中包括梵語、巴利語、孟加拉語、泰米爾語等等。在孟買以南的農村地區基本生活的都是印度次大陸的土著居民達羅毗荼人,而作為印度主體民族的印度斯坦族其實是雅利安人的後裔(他們佔印度總人口的46.3%左右),南部居民幾乎都不會使用印度斯坦族的印地語。和印度的語言體系一樣複雜的是印度的宗教體系:印度人口的82%左右信奉印度教,12%左右信奉伊斯蘭教。此外還有基督教徒占人口的2.32%;錫克教徒佔1 .99%;佛教徒佔0.77%;耆那教徒佔0.41%,其他宗教如拜火教、猶太教的信仰者約佔0.43% 。印度國內複雜的民族、語言、宗教體系加上種姓制和貧富分化導致的巨大國內矛盾使印度其實一直潛伏著分裂解體的危險種子。

女性地位低下:在2017年《摔跤吧!爸爸》和《神秘巨星》連續兩部印度電影在全球掀起票房高潮,與此同時我們也不難從中看出印度女性的地位之低下。而在現實中印度甚至被冠以“強姦之國”的名號,在印度虐待女童並不是稀奇事,甚至有的女嬰會像《神秘巨星》的女主角一樣險些在胎兒時期就被剝奪了出生的權利。高種姓的印度男人會明碼標價要求女方支付嫁妝,否則女方一嫁過去就會遭受虐待毒打,這種現象已發展到觸目驚心的地步——根據印度官方的統計數字:每四小時就有一名印度婦女因無法支付高額嫁妝而自殺;而低種姓男性群體則湧現出大量光棍,或許這也是印度強姦頻發的原因之一吧。當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女性都和男性一樣主動參與社會競爭賺錢養家時印度女性仍過著相夫教子的傳統生活,這意味著佔印度人口一半左右的女性人口幾乎不能直接為印度的國家發展和社會財富的積累做出任何貢獻。

公民教育權的缺失:印度是一個實行免費教育的國家,然而印度卻擁有全世界數量最多的失學兒童,印度成年人的文盲率佔全世界的37%,是世界上文盲人口最多的國家。這主要是因為印度幾乎將所有精力用於發展高等教育,而忽視了基礎教育的發展——印度的七大理工學院在世界上是和美國麻省理工學員齊名的高校,它們每年都能培養數以萬計的工程師,向全世界貢獻著印度人的聰明才智。印度的高等教育之發達甚至令我國高校羨慕不已,我們應當承認在高等教育方面印度有值得我們學習借鑑的地方,但殊不知當我們在羨慕印度的高等教育時印度人卻在羨慕我們的基礎教育:和印度發達的高等教育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印度小學高達31%的平均輟學率。對低種姓兒童和女童而言:失學現象就更加嚴重,直到1950年時任司法部長的安貝德卡爾才創辦了印度第一家為達利特人提供教育的學校——彌蘭陀學院,這所學校在後來的印度歷史上為數十萬低種姓者提供了受教育的機會。1933年出生於印度孟加拉灣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馬蒂亞·森對此是這樣評價的:“在一個經常伴隨書面媒體而相互作用的社會識字是自我保護的基本工具。一個不識字的人無法在法庭上保護自己、獲得銀行貸款、執行繼承權、利用新技術、爭取穩定的工作、搭乘正確的公共汽車、參加政治活動等等,總之識字才能成功參與現代經濟與社會的各種活動。如果一個國家超過半數的人大字不識一個的文盲,那麼經濟越發展他們越會感覺被社會所拋棄。解決貧困、實現社會公平公正的關鍵是要給每個人提供一個平等的起點,而基礎教育恰恰是提供這一起點的關鍵。當我們豔羨那些高校出身的積極人才時更要關注那些遊蕩在鄉間的輟學兒童”。

基礎設施建設的落後:印度的車禍死亡率曾長期保持在世界首位,據統計平均每四分鐘就有一名印度人因為車禍而喪生。而印度的堵車和扒火車現象也是常被國外媒體編排的段子,甚至有人戲稱印度的車都沒後視鏡,因為碰擦都被撞掉了,其實這只是一種調侃而已,不過也由此可以看出印度的交通基礎設施是如何為人詬病的。印度的鐵路全長不超過6.4萬公里,而在印度火車晚點是常態,準時進站才是反常。印度的公交車一般是沒空調的,即使是位於溫帶地區的我們也很難想象大熱天去擠沒空調的公交車的場景,更何況是位於熱帶的印度。印度另一個廣為人詬病的基礎設施問題就是供水問題:在印度只有首都新德里以及孟買、班加羅爾等特大城市才有供水系統,而一般的中小城市以及農村地區仍延續著數千年來使用河水、井水的習俗。至於水質嘛——反正去印度遊玩的中國遊客總結的經驗是:千萬別喝這種水,因為以咱們中國人長期喝自來水的腸胃根本適應不了,會讓你腹瀉得懷疑人生。事實上印度的農業基礎設施同城市交通、供水、衛生設施比起來也毫不遜色:儘管印度擁有世界第二的耕地面積,然而印度全國只有52.6%的農田得到了灌溉,以致於印度每年需要從國外進口600多萬噸糧食,即使如此印度仍有40%的兒童存在營養不良的問題,每年有二百五十萬兒童因飢餓導致的各種疾病而死亡。

工業體系的桎梏:曾幾何時毛熊告誡我們”擁有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是邁向未來的重要途徑,就好比你們武俠小說裡的內力顯現不出什麼東西,但只要有學習武功的機會就能立刻想到很高的境界“。我們不妨以印度的軍工為例看看印度的工業體系水平:早在1961年印度就將從英國購買的尊嚴級四號艦大力神號航母改裝後入役並將其重新命名為維克蘭特號,印度由此成為二戰後亞洲第一個擁有航母的國家。印度海軍的自主研發能力極其有限:目前印度海軍正在服役的維克拉瑪蒂亞號是從俄羅斯購買的。2002年初印度海軍開始國產航母的自建計劃,然而所謂的印度國產航母卻是由法國設計藍圖,部分設計由意大利完成,相控陣雷達來自以色列,艦載機來自俄羅斯。除了航母之外,印度的其它艦艇也基本都是各國零部件的組裝結合。與此同時印度海軍的造船效率相當落後:本來計劃在2008年前後建成的印度自稱的第一艘國產航母直到2006年11月才正式開始啟動建造工作,2009年2月28日才舉行龍骨安裝儀式——原計劃2008年建成,結果2009年才安放龍骨,恐怕這效率普天之下也就印度一家吧?不過沒關係,人家印度人在調整計劃後預計在2011年建成並下水。然而由於工期一再延誤,印度只好再次修改航母完工的時間——由2011年改為力爭在2014年使印度首艘國產航母建成並下水。不過當時就有印度媒體估計航母完工時間不會早於2018年,服役時間不早於2025年。我們可以想象等這艘航母正式服役之時其他國家的航母技術已進化到什麼程度了?即使將來有朝一日這艘航母造出來也仍將面臨維修保養的重重困難:目前全世界能生產航母用鋼的只有美、俄、中、法、德、日六國,印度並不具有航母用鋼的冶煉能力,為此他們想出的辦法是從俄羅斯進口建造航母所需的鋼材。問題是鋼材的加工和焊接又怎麼解決?再加上印度航母的零部件幾乎都採自國外,印度國內缺乏相關的維修保養技術。其實不只是航母,印度海軍的所有艦艇幾乎都存在後期保修的嚴峻問題。

印度要想切實解決這些困擾印度國家發展的難題、硬傷或許應該認真讀一讀印度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泰戈爾的《飛鳥集》中以下句子:這是你的足凳;最貧賤最潦倒的人們生活的地方便是你歇足之處。你歇足在最貧賤、最潦倒的人們中間,我竭力向你鞠躬致意,可我的敬意達不到箇中深處。你穿著寒酸的衣服,行走在最貧賤、最潦倒的人們中間,驕傲可永遠到不了這個地方。你同最貧賤、最潦倒的人們之中那些沒有同伴的人作伴,我的心可永遠找不到通向那兒的道路。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說起印度啊!它也算是個大國吧,他的規模還是很大的,雖然聲稱 “印度要做有聲有色的大國” 的尼赫魯本人已經被印度人拋棄,但 “要做大國” 的理念還是被印度人繼承下來了。印度作為大國的體現,一在於其人口,二在於國土。很多人喜歡 “小國寡民” 的狀態。似乎國小則與世無爭,寡民則民無可爭。


這樣就能過上好日子。但看看歷史就知道,真正國小民寡,還能有好日子過的國家其實不是很多。比如網上許多人推崇的不丹,國很小,人口也不多;但你們以為不丹真的很幸福?處在中印兩個大國之間,不丹的日子其實很不好過。歐洲也是如此。不少人以為歐洲人少所以幸福啊。那歐洲為什麼願意引進大量外來移民呢?原因之一就是歐洲內部的人口流動(歐洲一體化)不足以解決人口減少問題,所以只能從外部引進移民。

而印度就不存在這樣的問題,印度面對的問題反而是人口淨流出,也就是印度人所謂的 brain drain(人才流失)。這也是印度人口多的一個體現。印度的國土不是太大,但也不小,有 290 多萬平方公里。但我們為什麼說印度大呢。關鍵在於,第一:印度的地理位置比較特殊。整個南亞只有印度這麼一個大國;第二:印度的耕地多。基本上沒有大片人跡罕至且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說來說去,印度作為大國,關鍵還在於印度人的大國心態。

這種大國心態是和自卑的被殖民者心態交織在一起的。印度人和精神印度人喜歡說三點理由來證明印度是大國。一是十幾億人口的印度人講英語;二是印度是世界最大的民煮國家;三是印度(年輕)人多。其實他們想去證實的東西本來就是真實存在的,印度本來就是大國,無需再去找更多理由了。



印度在東南亞是最霸道的!最愛欺負欺負我們的好朋友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印度的裝備太雜了,差不多都是進口,美國的,俄羅斯的,歐洲的,所以這些不同國家的武器之間的整合、後勤保障很有難度。說印度的軍事,可以寫很多。我這裡告訴你吧,印度對中國形成不了多大的威脅,只要我們能警惕印度的海軍和核軍力就行。印度的陸軍,在練幾百年都不是中國陸軍的對手。還有,印度的經濟實力雖然近年來發展很快,但經濟實力還很差。


經濟實力差,百姓還在餓肚子,這個阿三白痴啊,還搞什麼軍事大國,和中國幹。印度現在成了美國的炮灰。在這裡我不得不說印度的經濟結構,這麼窮,偏偏要發展軟件之類的高新技術產業,他們的經濟學家吃白飯的哈哈,他們現在應該發展勞動密集型,先讓老百姓都有工作,都有飯吃才是。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印度只是一個區域大國,還不是世界性的大國。其國內的政治經濟文化動向,對南亞的影響固然是舉足輕重,但對世界的影響,與其國土和人口都遠不能成比例。註定它成不了世界上有影響的大國。


劉偉liu


這個問題問的籠統,需要具體分析。

如果你說的大國是指南亞大國,那麼印度絕對是名副其實的大國。在南亞地區,印度無論人口規模,軍事實力,經濟實力,領土面積,都佔有壓倒性優勢。實力第二的巴基斯坦也難以跟它抗衡。所以,印度是名副其實的南亞大國。



如果你說的大國是指亞洲地區大國。那麼印度也勉強算為大國。在亞洲,印度的人口規模,軍事實力,領土面積,經濟能力,綜合考慮,也能名列前三,恐怕僅僅排在中國和日本之後。所以說,印度可以稱得上是亞洲大國。



如果你說的大國是指全球大國,那麼,印度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大國。從全球來看,從領土面積,人口規模,經濟實力,軍事能力等方面綜合考量,排在前幾位的國家,恐怕是美國,中國,俄羅斯,日本,歐盟等國家和國家集團。印度只能跟巴西、南非之類的國家一樣,歸為第二檔次。所以說,印度還算不上全球大國。

但是,印度的發展潛力很大,現在算不上全球大國,並不意味著將來成為不了全球大國。



近年來,印度在莫迪政府的領導下,大力改革,逐步破除了在政治領域裡的分裂狀態,並大力消除破產法、稅法、勞工法、徵地法等嚴重束縛印度經濟發展的條條框框,取得了初步成效。同時,莫迪政府效仿中國,加強經濟發展的頂層設計,大力引進外資,取得了顯著成效。印度經濟的年增長率已經超過了中國。如果這一發展勢頭不被打破,印度可能會在未來成為全面經濟強國,並帶動軍事科技等能力的發展,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大國。


高尚濤


印度到底算不算是一個世界大國,現在確實存在很大爭議。

印度人口超過了13.5億,在世界上名列第二,是不折不扣的人口大國。耕地面積佔世界耕地總面積的10%,這個國家大多數人都在從事農業,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70%。不過,印度的農業機械化水平並不高,農業生產活動大都靠人工體力和畜力。因此,印度只能算一個並沒進入農業現代化的農業大國。


說完農業,再看一下印度工業。從印度農業機械化水平不高上,就可以看出印度的工業化水平也不會強到那裡去。確實,印度工業產值僅佔GDP的27.6%,並且工業製造水平不高,包括軍事裝備在內的衡量一個國家工業製造水平的很多產品需要進口。印度一輛坦克可以造30年,這可以被看作是印度工業現狀的一個縮影,印度的工業基礎還相當薄弱。印度雖然想努力改變這樣的現狀,並且在某些高科技領域也取得了一些突破,但要想全面趕超世界主要的經濟體,尚需付出巨大努力和較長時期。


因為印度整體來看,還是一個機械化水平不高的農業大國,所以其經濟總量雖然達到了2.7萬多億美元,但和經濟總量排名前4位的國家差距很大,和前兩名更是不可同日而語。並且,如果按人均計算,印度剛剛超過2000美元,在世界上只能算很一般般的水平。

印度經濟總量雖然世界第七,但軍費在世界上名列第五。不過,印度在軍事裝備上的巨量投入大都用在了購買外國的產品上,武器國產率佔比很低。所以,印度雖然也有航母和先進戰機等,並且自認是世界第4軍事強國,但是否真是世界級軍事大國甚至強國,確實值得商榷。
(印度裝備萬國造)


當然,印度正努力尋求突破,特別是高科技領域,比如航空航天、電子軟件等,在世界上也佔有了一席之地。不過,印度的優勢產業並不多,而且發展也很不圴衡。再加上整個世界都在進步,印度想真正和世界級大國比肩,確實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

現在,如果給印度一個準確的定位,它只能算一個地區大國、南亞強國。當然,由於印度人口眾多,也有了一定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並且志向高遠,所以發展潛力巨大,將來有可能會成為一個真正的世界級大國。至於印度的大國夢想何時能實現,恐怕印度人自己也沒有一個準確的時間表吧。


高山流水116820061


問:印度是不是強國!?

答:印度是強國,而且印度是赤道一帶唯一的強國,這個國家的存在打破了赤道地區無強國的魔咒。

現在有一個觀點,那就是赤道地區無強國,在過去可能這句話有一定的道理,因為在赤道一帶確實沒有產生過強大的國家,直到二戰結束印度的獨立才讓這一刻板印象被打敗。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早在3000-4000年前就已經建立了若干個文明國家,獨特的印度文明讓印度人缺少尚武精神,經常被外來的民族攻打和征服。所以,印度的歷史就是一部反覆被外來民族征服的歷史。

(公元前18世紀,雅利安人征服古印度是對印度文明影響最大的事件)

但這個國家在大英帝國治下獨立之後,還是取得了非常重大的發展成果,第一次靠自己的能力在經濟、軍事等領域步入了世界十大強國之列。

龐大的經濟規模

截止到2018年,印度的經濟規模已經高達2.6萬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七位,和他的宗主國大英帝國相當。

但是,以發展的眼光看,印度在未來一定會取得遠超大英帝國的經濟成績,因為最近這些年印度的經濟增長快速,幾乎每年都保持了5%以上的增長。於是,印度總理莫迪敢說,再過10年印度就能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

(印度總理莫迪)

雖然他的說法很誇張,但不可否認印度這些年經濟確實取得了不小的成果,在未來也將會更上一層樓

所以,印度擁有成為強國的經濟基礎。

全球火力指數位居世界前列。

2019年,印度的全球火力指數位居世界第四位,超過了五常國家的法國和英國,這也許是印度自莫臥兒帝國以來軍事實力排名最靠前的一次。

可以說,印度的軍事正處在數百年來最強大的時刻。

(強大的印度軍隊)

當然了,印度也不是沒有短板,由於工業基礎相對於幾大強國還比較薄弱,導致印度的武器生產能力較差,雖然人工費低,但是生產出來的武器成本卻比進口還要高,所以印度到現在大部分武器都是從國外進口。

這種格局,讓印度相對於他前面的中美俄三大國,進行持續戰爭的能力就弱多了。

人口位居世界第二,戰時可以募集大量士兵

目前印度的人口已經超過了13億,而且這個國家的人口增長迅速,預計再過個一二十年就能超越我們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了。

相對於來說,目前印度的組織能力在世界各國中還算合格,所以印度的十幾億人口在政府的領導下很容易就能形成強大的戰鬥力。

(印度人口)

據估計,到了戰時印度足以動員5億人參軍,雖然由於本國的武器製造能力較差,這5億人沒辦法裝備先進的技術裝備,但是用一般火器進行武裝的能力還是有的。

對世界上大部分國家來說,擁有5億後備軍的印度是一個不可戰勝的力量,哪怕印度的宗主國英國想要再次征服這裡都是痴心妄想。


印度世界第七的經濟規模,世界第四的火力指數,世界第二的人口規模,無論怎麼評價都得算強國吧。


歷史風暴


印度是大國,屬於全球性大國,一直努力想成為全球性強國。

印度人口達13億,僅次於中國;面積298萬平方公里;去年生產總值2.4萬億,全球排名第七(把牛糞算上);軍力120多萬,軍費開支僅次於中美俄。所以,不管是經濟、人口、領土還軍事上,都是世界性大國。在南亞次大陸就更是獨霸的地步了。


但大國和強國是不同的。印度是大國,卻不是強國。世界上能稱得上強國的,除了中美英法俄五大國之外,就算德國和日本了。

五常就不用多說了,政治地位就擺在那,加上強大的軍力和綜合國力,強國地位是牢固的。而德國和日本也是強國,而且是很多領域的強國。他們兩個是經濟強國、科研強國、教育強國、體育強國、工業強國……


反觀印度就不同,即沒有政治頭銜,也沒有相應的綜合實力,只能算是一個大而不強的國家。印度產值很高,但人均很低,而且還是算上了牛糞。


此外,印度的工業基礎薄弱,科教文衛各方面都落後於很多國家,加上內部穩定性不強(一百多個民族和成百上千的宗教,讓印度社會很混亂,內部矛盾重重)。因此,嚴格來說綜合國力並不算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