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5 馬雲曾說硅谷才是我們的對手,這句話在神奇的印度逐漸成為了現實

中國企業出海要面臨的國情差異和文化鴻溝無法避免,UC卻選擇在印度打造一個深入本土文化、打破語言壁壘的內容生態。

————

作者 | 加 菲

在北京飛往新德里的航班上,我恰好坐在一位60多歲的印度婦人旁邊。在7個多小時的長途飛行中,我們免不了會有諸多交流,但可惜她既不會講英文,也聽不懂英文。

我們在“一個比劃一個猜”的模式中用各自的語言表達,大多數時候竟也能理解一二。

臨下飛機的時候,她拿出一張寫著她姓名、住址和電話的紙條,認真又迫切地指著上面的數字讓我在whatsapp上加她的社交賬號。

這幾乎是讓我感到文化差異和語言鴻溝最為強烈的一個場景,且印度本地的民族和語言都遠比中國複雜,但仍有無數的中國互聯網企業,從喜馬拉雅山的北面蜂擁而來,開拓這塊人口有可能很快超越中國的南亞次大陸。

他們提供的產品,需要滿足的,也包括了我身邊這位60多歲有著巨大文化差異的印度老婦人。


馬雲曾說硅谷才是我們的對手,這句話在神奇的印度逐漸成為了現實


中國互聯網公司在印度

去國外探訪中國互聯網公司,於我而言還是第一次。

只聽說UC印度辦公室選址在高樓林立、堪稱新德里CBD的古爾岡,等到真的開車過去,儘管馬路還算整潔,但倘若要拿國貿CBD來做參照,只怕這裡最繁華的地區也會黯然失色。事實上,古爾岡地區已是新德里發展最快的衛星城市。

UC印度辦公室坐落在古爾岡一棟名為“Time Tower”的建築中,這是一座十幾層高的寫字樓,UC印度辦公室在寫字樓的二層。

玻璃門的隔間像極了國內的眾創空間,我斷然沒法將它與阿里西溪園區相提並論,UC在印度的辦公地可以說非常簡單且低調了。


馬雲曾說硅谷才是我們的對手,這句話在神奇的印度逐漸成為了現實


UC印度辦公室

正對著入口的牆上掛著UC在印度的三款核心產品的logo——工具類應用UC瀏覽器(UC brower)、內容平臺UC頭條(UC News)和應用商店9Apps。


馬雲曾說硅谷才是我們的對手,這句話在神奇的印度逐漸成為了現實


UC印度辦公室

說起UC瀏覽器,大部分國內用戶並不陌生。在以諾基亞為代表的塞班時代,UC瀏覽器以高速啟動、低流量消耗成為當年必備的應用之一。直到今天,UC瀏覽器仍擁有巨量用戶。

2011年,UC瀏覽器正式進入印度,這也是UC出海印度的首個產品。而Google、Facebook等來自美國的應用幾乎伴隨著印度互聯網的興起,就在印度市場佔足了先機。

彼時,印度的互聯網市場上智能手機還不普及,加之資費昂貴。UC瀏覽器省流量、省時間的優勢瞬間在各個瀏覽器中脫穎而出。出海短短兩年,UC瀏覽器便已超越Opera成為印度市場的第一大瀏覽器。

而如今,無論從整體互聯網滲透率、還是從移動互聯網用戶數,亦或是整體的網速情況較之前有大幅提升。這也不禁讓人疑惑:隨著互聯網基礎設施提升,UC瀏覽器在印度還能否獨佔鰲頭?


馬雲曾說硅谷才是我們的對手,這句話在神奇的印度逐漸成為了現實


數據來源:wearesocial 製圖:刺蝟公社 晉文華

帶著疑惑,我讓駐印度的中國朋友Frank幫我查看目前印度地區的應用排行,在google play的“熱門免費排行榜”中,UC瀏覽器位列第三,在瀏覽器的垂類中是當之無愧的第一。

這個榜單上,第二位是抖音的國際版TiKTok,第六位vigo lite是火山小視頻海外版,第五位也是來自中國的茄子快傳,可以說中國互聯網公司在印度強勢霸榜了。


馬雲曾說硅谷才是我們的對手,這句話在神奇的印度逐漸成為了現實


Google Play 印度本地“熱門免費APP排行榜”

當然,從數據變化來看,印度的互聯網基礎建設的確大幅提升。但在印度,我們動輒遭遇手機全天無信號的狀態,就連從北京帶去印度的移動wifi也幾近變成了廢磚頭。不難想象,UC瀏覽器帶來的高速瀏覽和低流量消耗,在目前的印度市場上仍具競爭力。


馬雲曾說硅谷才是我們的對手,這句話在神奇的印度逐漸成為了現實


印度紙媒實力依舊強大

除了印度的互聯網基礎建設尚不完善之外,UC瀏覽器的熱度依舊不減還與其瀏覽器的迭代過程中更貼合本土需求有關。

比如在印度,板球運動的地位如同乒乓球在我國的地位,堪稱“國球”。為滿足印度人對板球比賽的消費需求,UC瀏覽器在2015年上線了板球資訊頻道UC Cricket,且將板球比賽的分數放在最為顯眼的地方,只需要打開UC瀏覽器,當天的板球比分便一目瞭然。

緊接著,UC瀏覽器中又接入了電商平臺Flipkart,用戶可以在這裡實現一站式購物。

可以說這些細微的改變都在逐步完善UC瀏覽器的內容生態,形成一個能夠集搜索引擎、資訊、購物等一站式的閉環生態。

內容的確是提高瀏覽器黏性的重要入口。2016年6月,UC在印度正式推出了內容平臺UC News(UC頭條),以信息流的方式給用戶提供更多內容。

“印度本地用戶主要通過在UC瀏覽器裡搜索、主動請求的方式去找內容,而國內已經進入了自媒體信息流的發展階段,同時我們看到在印度的內容需求越來越大,借鑑國內加上印度本土的狀況,我們上線了信息流產品。”UC國際業務部印度、印尼辦公室總經理席宇告訴我們。

UC News作為一個移動互聯網內容平臺出現的時候,印度當地人消費的內容還主要來源於機構媒體中,這些機構媒體主要以傳統的紙媒、電視、雜誌為主。

即便是現在,印度的紙媒、電視還都是主流的內容渠道。

說來有趣,我們在新德里所住的酒店,服務員每天都會掛一份當天的報紙在門把手上。而在我國,這種“紙媒時代”依然繁盛的階段大致出現在十幾年前吧。


馬雲曾說硅谷才是我們的對手,這句話在神奇的印度逐漸成為了現實


印度酒店每天清晨送來的當日報紙

“如果整個市場的廣告收入盤子是100,大概有35%來自電視,35%來自紙媒。而且紙媒的增長還是緩慢在向上,它在市場用戶的觸達上非常有影響力。”席宇介紹說。

不過印度的媒介狀況與國內的不同之處在於,他們的紙媒是成熟的商業機構媒體,這種差異具體到報紙版面上顯而易見。

我觀察了一份印度當地頗有影響力的商業報紙《The Times of India》,不同於國內報紙頭版一定會刊登要聞,這份商業報紙的前兩版分別是地產廣告和商場促銷廣告。


馬雲曾說硅谷才是我們的對手,這句話在神奇的印度逐漸成為了現實


The Times of India

印度用戶在消費這些內容時大多需要付費訂閱,因此UC News與所有印度頭部的媒體機構達成了版權合作,印度的用戶便可在UC News上免費獲取內容。


馬雲曾說硅谷才是我們的對手,這句話在神奇的印度逐漸成為了現實


印度自媒體,和國內不一樣

除了通過與頭部機構媒體合作獲取內容外,他們也藉助“UC we-media”內容創作者平臺引入更多自媒體入駐。


馬雲曾說硅谷才是我們的對手,這句話在神奇的印度逐漸成為了現實


印度UC we-media平臺註冊入口

“在內容供給上,可能70%—80%都是機構媒體,機構媒體生產的內容我們叫做OGC,剩下的一兩成都是自媒體,也就是有創作能力的PGC。但是目前還沒有UGC……”席宇解釋說。

在印度,“自媒體”的含義比國內更為嚴格一些,UGC尚且不在此列。在他們看來真正的UGC是抖音、快手、Vmate裡這種純記錄生活的內容。而UC News平臺目前將自己定義為一個PGC的內容平臺,平臺上的作者即便是個人生產,他們也是專業且有經驗的內容生產者。

去年年初,UC宣佈投資3000萬美元用於內容分發平臺,UC News的內容激勵機制吸引了越來越多優質內容創作者。

Inna Khosla 就是UC平臺上的優秀自媒體作者之一。

Inna早期是一名音樂老師,後離職進入當地的廣電媒體做了10年製片,先後在印度當地多家知名媒體工作過,可以說是有豐富經驗的媒體人了。


馬雲曾說硅谷才是我們的對手,這句話在神奇的印度逐漸成為了現實


印度自媒體人Inna Khosla(右一)

在印度這個以男性為主的社會中,女性的社會地位雖然在逐漸提高,但只要結婚生了孩子,就無法繼續在工作崗位上工作,也不再有收入來源,全依靠夫家的支持生活。

比起之前在家帶孩子,如今的Inna在“UC we-media”平臺上開設了自己的賬號,閒暇之餘寫寫明星穿搭、美容美妝等以時尚為主的內容。她還特別高產,幾乎每天都會更新,且每天至少要更新兩篇文章,生怕自己錯過了當天的熱點。

努力的Inna老師也因此依靠UC的平臺分成獲得了不少收入,用她自己的話說“實現了經濟的獨立”,卻並不透露具體的數額。

當然平臺的分成與文章的質量、閱讀量、點擊量等多維度的標準有關,有時連閱讀量也起伏不定,但在家寫字就能讓她實現經濟獨立的感覺可以說很美妙了。


馬雲曾說硅谷才是我們的對手,這句話在神奇的印度逐漸成為了現實



不一樣的國度,一樣的阿里文化

UC印度辦公室的構造非常簡單,幾排桌椅間充滿了埋頭工作的員工,他們中大多數是印度當地員工,但每掃幾排也能看到熟悉的中國面孔。

經過走廊的時候,正好撞見辦公室裡的電視上在播放馬雲的演講。就連會議室的背景牆上也寫上“客戶價值=客戶體驗*客戶利益”,足以見即使在印度的本土化做得足夠深入,阿里文化在印度公司卻絲毫未消減。


馬雲曾說硅谷才是我們的對手,這句話在神奇的印度逐漸成為了現實


印度UC辦公室

UC印方的工作人員告訴我們,為了幫助UC做好印度的本土化,他們的員工中有80%以上來自印度當地。

且自從2016年發佈UC News轉向內容平臺以來,他們的內容團隊裡吸納了許多曾在印度傳統媒體工作過的成熟編輯和製作人。

“我們要求員工要有相對專業的背景,或者他大學學這方面的專業、或者畢業後的工作在專業的機構媒體或者成熟的內容團隊。而我們核心的編輯,也是來自最頭部的機構媒體。”UC國際信息流內容運營負責人陳俊傑告訴我們。


馬雲曾說硅谷才是我們的對手,這句話在神奇的印度逐漸成為了現實



這些曾經在印度當地媒體工作多年的成熟編輯比中國員工更瞭解印度用戶喜歡什麼樣的內容,而UC News在印度的月活用戶在上線9個月的時候就已突破了8000萬,足見其本土化程度短期內就已得到認可。

也難怪我在印度探訪朋友Frank的時候,他也告訴我“UC在印度本土紮根很深入”。

印度人口眾多,國情複雜。且不說有佛教、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等複雜的宗教歷史,印度分佈著100多種民族,南北部人民的語言習慣也差異極大。

UC的工作人員向我們介紹說,印度北部有40%的人習慣使用印地語,南部的語言更是繁複多樣。為此,他們也費了不少心思在印度本土語言的調研上。

“我們調研方言在當地的情況發現印地語在本地的滲透率會高於英語,而且北部使用印地語的頻率會高於南部。”UC瀏覽器國際業務負責人王文祥介紹說,南部小語種雜多且口音較重,因此帶來的文化區隔也遠大於北部,南部會有更小眾的文化圈存在。

朋友Frank告訴我,目前在印度小語種的內容市場還是藍海。因此一旦能打破語言壁壘,整個印度的內容市場將能全面打開。

UC印度的工作人員口中常常會提到一個詞——“Glocal”,也就是“Global”和“Local”的融合。這是UC出海戰略的核心:全球化思維和本地化經營,兩者深度融合才有了UC今天在印度取得的成績。

在UC事業群總裁朱順炎看來:全球化作為一種理念勢必要在最初想清楚,這決定了拿什麼樣的標準去要求產品,也就是產品的格局;而本土化作為一種經營策略也不能單單是招一群印度員工來為產品服務,更要從文化深處與他們互相融合。

當然,於UC而言,在印度做內容生態是一件非常複雜且艱難的事情。“生態這個東西,和你原來做一個工具很不一樣,生態是各個環節的參與者他都要能欣欣向榮,這個生態才能繁榮。在我們的生態裡面,比如說商業化、比如說我們對於內容和本地機構的合作,它是不是足夠的深入,這個方面我覺得有待提高。”朱順炎也直言在印度做內容生態的挑戰。


馬雲曾說硅谷才是我們的對手,這句話在神奇的印度逐漸成為了現實



中國企業出海,機遇與挑戰並存

中國的互聯網產品或企業出海的方式大抵可分為兩種:一種是通過投資當地的互聯網產品、互相借力以深入當地市場;另一種則是帶著中國基因的互聯網產品,通過本土化的方式在海外紮根。

當然從根本上說,本土產品的出海甚至是國際化都是異常難走的一條路。即便如此,這條出海的大船上依然有不少中國企業前赴後繼。

中國頭號社交軟件微信在登陸印度市場遭遇Whatsapp這個勁敵之後,選擇花1.75億美元投資印度本土社交軟件Hike Message,扶持它成為“印度微信”。

支付寶在切入印度市場時也選擇了前者,2015年投資印度本土移動支付平臺Paytm,被稱為“印度支付寶”。

可以說通過投入資金和技術,與印度本土的互聯網公司形成互補之勢,大概是中國企業出海最為高效的一種方式。

相比於穩妥的投資出海,選擇紮根本土市場,需要面臨相當長的本土化進程以及風雲莫測的海外市場。除非護城河異常堅固,否則在出海途中極容易潰敗而返。

儘管UC藉助工具產品UC Browers打入印度市場並超越了同賽道的美國競品,但谷歌Chrome通過手機預裝,在印度的增長也十分迅猛。UC News藉助內容生態深入印度本土,在用戶黏性和忠誠度上再度築高了壁壘。

“同時也有挑戰,我們發現印度市場產品形態變化很快,中國公司加大投入的同時,像Facebook的Instagram和whatsapp這樣的美國公司都非常強勁。UC然是面臨一個更激烈的競爭局面,所以機會很大,挑戰也很大。”朱順炎說。

早在馬雲1999年創立阿里巴巴的時候,就曾說過“我們的競爭對手不在中國,而在美國的硅谷”;過了近20年,這句話看起來越來越成為現實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