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0 永安——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大事記

1928年

2月,曾在南昌起義的影響下組織臨川起義受挫撤退到永安的中共黨員許瑞芳,經其父親在永安的朋友鄧錦發的介紹,被聘為永安縣中學教員,改名為許植民。許到永安後,以教師身份為掩護,利用一切教學機會,傳播進步思想和馬克思主義。他還在黃竹洋和新橋頭創辦了兩所農民夜校,有120多名學生。他向學生宣傳“只有工人農民聯合起來,才能打倒貪官汙吏、土豪劣紳”的道理。他是最早在永安傳播革命火種的中共黨員。他於1929年冬從永安赴瑞金回到紅軍隊伍中。

1930年

1月,為了粉碎蔣介石策劃的閩粵贛三省“會剿”,紅四軍在古田召開的第九次黨代會結束後,朱德率紅四軍一、三、四縱隊從古田出發,向廟前、連城、清流、寧化挺進,進入江西一帶開闢新區。而毛澤東則率紅四軍二縱隊由古田經連城進入現在永安的羅坊、吳坊、橋頭,於1月14進入清流洞口,後經清流、寧化到江西與朱德會師。

1931年

6月22日,紅一方面軍總前委佈置紅四軍速以全力取便道進沙縣,迅速分散籌款,然後分到歸化、永安兩縣,籌款數目40萬。6月28日,紅一方面軍總前委書記毛澤東指示紅四軍應以歸化、清流、連城為工作區域,以沙縣、永安、寧洋為籌款區域,即在三縣籌款自給。7月初,紅四軍第十三師由粟裕、高自立率領,進入歸化與永安交界地域籌款。

冬,中央主力紅軍粉碎了蔣介石第三次“圍剿”之後,紅十二軍在軍長羅炳輝、政委譚震林等人的率領下,先克連城,後佔寧化,並向清流、寧洋、永安方向發展,曾襲擊敵軍於小陶、安砂之間。

1932年

1月初,紅十二軍軍長羅炳輝率部從連城打到姑田,當晚分三路包圍小陶,因敵人逃遁,部隊撤回連城。

1月17日,紅十二軍三十六師會同寧(化)清(流)歸(化)軍分區的東南、東北二個遊擊支隊襲擊安砂,對駐防安砂、水碓一帶的敵盧興邦之第三旅第七團三營發起攻擊,活抓敵營長汪亨廣和敵連長一名,共俘敵兵100餘名。敵餘部向永安方向逃竄。

7月,紅軍遊擊支隊由清流經安砂遊擊到曹遠、坑邊、大湖、貢川一帶,與敵盧興邦部隊打了一仗,後撤到歸化。

10月,紅十二軍三十四師在師長遊瑞軒、政委黃蘇的率領下,由閩西蘇區進軍到安砂開展擴大蘇區工作,並派宣傳隊深入曹遠進行宣傳活動。

12月27日,紅七團從安砂、曹遠、大湖、新衝進入貢川,在貢川開展了為時5天的打土豪、分資財鬥爭。

12月,紅十二軍三十四師在師長張宗遜帶領下,從連城進攻至小陶、大陶、安砂,並在安砂休整兩天後向尤溪、沙縣方向遊擊。

1933年

4月26日,蘇區中央局指示紅軍在東南戰線上的力量應開始新的作戰,首先是以紅十九軍的主力與模範師給上杭與連城間的敵人以突然襲擊,第二次進攻應從寧化向永安的總方向前進,目的是給福建敵軍以沉重打擊。

8月3日,由李天佑和毛賁虎率領的東方軍挺進隊從姑田追擊敵十九路軍七十八師區壽年殘部至小陶,殲敵一團。

7、8月間,活躍在連城、寧洋、永安邊界地區的紅九團積極配合東方軍作戰,沉重打擊敵區壽年部,並轉戰姑田,賴源、羅坊、大陶、小陶、接連打擊了華仰僑、周煥文團匪。

9月24日,在東方軍圍攻順昌延平期間,中革軍委命令紅三十四師由連城逼近永安,以一部遊擊永安,以主力活動於林田、西洋地帶,抑留並阻滯永安、漳平守敵沈興漢部向沙縣移動。9月底,紅三軍團奉命返回江西。

10月,紅九團由寧洋一線經西洋直插永安,決心攻佔永安縣城,但因我軍企圖被敵所知,敵有所準備,紅軍雖奮力登梯攻城和展開肉搏拼殺,但攻城戰鬥終未成功,激戰一天後撤出戰鬥,徑往熱西、洪田一帶休整。並在洪田、安砂、小陶一帶打擊童子兵、大刀會,燒燬敵人碉堡,消滅一部分反動民團,發動群眾,動員群眾,等待時機,準備再戰永安城。

1934年

3月9日,紅九團在永安小陶一帶消滅大股團匪,繳獲甚多。

3月25日,紅九團從連城姑田出發,經小陶的洪砂、中坂、美坂、直逼寧洋縣城,於3月26日打下了寧洋縣城。後紅九團逐步向永安縱深擴展。

3月底,活躍在清流、歸化、永安交界地區的紅七團奉命向永安安砂進發,在安砂殲敵盧興邦部隊一個營的兵力後,駐紮在安砂鎮。4月初幫助安砂人民建立了安砂區蘇維埃政府和石碧、曹田、水碓三個鄉的蘇維埃政府,並發動群眾打土豪、分田地、建立地方人民武裝赤衛隊。與此同時,紅七軍團主力部隊從江西黎川出發,越過將樂包抄到永安的安砂、曹遠、大湖、貢川一線。4月8日紅七軍團十九師部分兵力解放了永安城東北邊重鎮貢川,殲敵五十二師某團之一部。

4月初,紅七軍團部分兵力佔領曹遠、大湖、坑邊、羅家山一帶,打擊了永安城西外圍的敵軍。而大部兵力則由貢川南進,並架設便橋渡過沙溪河,沿河兩岸前進,直至永安外圍,打擊永安城東北面的敵人。

4月8日,紅九團從永安城的西南面進到永安城外,同紅十九師的部隊會合。

4月9日,紅軍部隊拔掉了敵人設在永安城西的據點――橋尾洋頂山,全殲守敵一個排。此後永安城東北面的下渡、西坑口、黃竹洋、西營坂、黃山嶺、新橋等地均被紅十九師佔領,敵軍已被圍困在永安城內。敵人為阻止紅軍攻城,竟燒燬城牆外圍大片民房,使3000多居民無家可歸,淪為難民。

4月12日,紅九團完成了對永安城南面攻堅戰的各項準備。

4月14日,紅十九師掃清了城東北面諸敵據點,並接近城樓。

4月15日,紅九團攻入佔了南塔高地。至此,永安城牆外守敵已全部肅清。

4月17日,為攻城而進行的坑道作業已全面完成,等待爆破。

4月18日凌晨5時,解放永安的總攻開始。城牆炸開,部隊從缺口處衝殺進城,各路登梯部隊亦越牆蜂湧而入,敵人紛紛繳械投降。下午戰鬥結束。此戰殲敵1000餘人,並活捉永安縣縣長林家木。

4月下旬,紅九團新任政委方方奉中革軍委命令,從江西瑞金經連城、姑田、小陶抄小路帶領寧化獨立營200餘人到永安。紅七軍團部隊奉命撤出永安,回中央根據地。

5月1日,紅九團政治部在永安城內操場召開有數千人參加的紀念“國際勞動節”大會。方方政委莊嚴宣佈永安縣革命委員會成立。

5月9日,敵軍向永安進攻。紅九團奉命撤離永安城。糾察隊、革委會工作人員亦隨軍向西南方向撤出,傍晚到達洪田一帶山區。

5月10日,敵東路軍第九縱隊第八十師、五十二師佔領了永安城。城內的一切革命組織均遭破壞。

5月17日,中革軍委發出18號命令,規定福建軍區指揮一、二、三分區,並直接領導獨立團向永安、寧洋、漳平、龍巖北部地域遊擊動作,積極發動游擊戰爭,擴大地方武裝,並肅清刀匪,協助主力紅軍阻蔣北進。

5月19日,紅九團在羅坊進行打土豪鬥爭,為時7天。

6月18日至24日,紅九團殲滅了寧洋下石寮保安隊後,分別在張家山和鄒家山展開戰鬥。又在白沙、小溪、溪口、中村一帶破壞敵方漳寧築路計劃。

7月初,按照中革軍委決定,由紅七軍團改組的抗日先遣隊6000餘人在軍團長尋淮洲、政委樂少華、參謀長粟裕、政治部主任劉英和隨軍中央代表曾洪易的率領下,從瑞金出發,經連城、羅坊向永安進發。

7月15日,紅七軍團主力到達小陶一帶,並迅速佔據了永安城東南面。

7月19日,為掩護紅七軍團北上的紅九軍團4000餘人在軍團長羅炳輝、政委蔡樹藩、參謀長郭天民、政治部主任黃火青的率領下,到達小陶,同紅七軍團匯合。

7月22日,紅七軍團和紅九軍團兩大主力部隊對永安形成包圍,但圍而不攻。

7月23日,紅九軍團全部撤離永安,向西洋、青水一線揮戈北上。

7月底,敵方懾於紅七軍團、紅九軍團的“東線行動”,急調九師、八十三師在小陶、洪田一帶構築碉堡,以鞏固永安至連城封鎖線。

7月底至8月初,紅九軍團完成了護送紅七軍團北上抗日的任務後基本按原行軍路線返回蘇區。

8月6日,紅一軍團三個師的主力奉命由江西進軍福建,到達洪田、苦竹、小陶地域,與敵九師、八十三師形成對峙。

8月7日,少共國際師(即紅十五師)三個團的主力紅軍,在師長彭紹輝、政委肖華、政治部主任馮文彬的帶領下,挺進到永安的洪田、馬洪、苦竹、小陶一線,以阻止敵軍西進。

8月中旬,紅一軍團主力和紅一團補充師在洪田、苦竹、大窠、小磉一帶形成對敵九師、八十三師的包圍,敵我雙方時有接觸。

8月18日,少共國際師三個團的主力紅軍完成阻止任務後,開始沿磉溪、長川一帶前往清流、寧化方向撤退。

8月21日,紅一團主力與敵九師、八十三師在小陶矮嶺一帶展開激戰。

8月23日,紅一軍團因敵方慣用堡壘戰術,難於取勝,遂全部撤出陣地,沿石峰、安砂、清流向江西開撥。

9月,紅九團以陳地坑、吳地、張家山等地為中心,以小陶、大陶、洪田、西洋、新橋、香寮為據點,肅清周圍團匪,建立了縱橫300餘里、人口4-5萬的根據地,成立了區、鄉紅色政權,分了田,組織了巖、連、寧邊區游擊隊。並在張家山發展了3個黨員,建立現屬永安地域的由鍾秉生、範有昌、鍾林輝、許勝春,溫光美5人組成的第一個黨支部。

10月,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主力撤離蘇區,突圍轉移,開始長征。紅九團退守龍巖沙田一帶。敵八十三師劉勘部和反動民團胡發祥攻佔了張家山。張家山游擊隊和紅色政權遭受嚴重破壞。

11月中旬,敵五十二師將守備永安的任務交由敵四十五師接替,並對蘇區進行瘋狂反撲。紅九團受到挫折。

12月,紅九團撤離巖、連、寧根據地,向永定轉移。

1935年

3月,閩西南軍政委員會將紅九團的第一營和巖、連、寧獨立營組成閩西南第一軍分區,以羅忠毅為司令員、方方為 政委。同月這個分區回到龍巖、連城、寧洋、永安邊區活動。

年底,閩西南第一作戰區第一遊擊支隊在支隊長劉漢和政委丘尚聰的率領下,在連城、寧洋、永安、清流一帶開展游擊戰爭,直到1936年3月。

1936年

3月間,敵方一支騾馬運輸隊途經永安、小陶。閩西南第一遊擊支隊的一個別動隊即在小陶地段發起攻擊,全殲押運之敵,繳獲了全部彈藥、布匹、藥品,俘敵20餘人。

1936年春,紅軍遊擊別動隊在一個星夜襲擊了小陶營碉堡內一個排的民團,雙方一場激戰,民團紛紛繳械投降,我軍獲全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