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有人的西二旗,才是真的西二旗

疫情蔓延前,西二旗坐擁著北京客流量最大的地鐵站之一。與之相隔二十分鐘車距的中關村軟件園,吐納著來往穿梭的上班族。


這裡成堆聚集了騰訊、百度、網易、新浪、聯想在內的“科技大廠”,構成了中國互聯網行業的半壁江山,也讓後廠村路在地圖上長期都是“重度擁堵”的紅色粗線——除了今年年後。


突發疫情阻擋了許多人進京的步伐,也讓這裡擁有了片刻冷清。


柒柒 教育行業職員

返工後,最擔心一群人坐在會議室


我們應該是西二旗企業裡第一批覆工的。去之前還有些擔心,擔心地鐵公交上人員密集,容易傳染,但害怕也沒用,只能自我安慰:算了吧,不會這麼倒黴就偏偏讓我中招。


在西二旗上班的半年多時間裡,10號線和13號線一直人滿為患,很多時候只能站在門口,有時候如果運氣差,甚至都擠不上去。


有人的西二旗,才是真的西二旗

對很多“西二旗搬磚工”來說,早晚高峰換乘是個災難


不過復工第一天,進了地鐵,才真的被震驚到,破天荒竟然都沒幾個人。向來擁擠的車廂現在特別空曠,每排椅子上都只坐著一個人。大家很自覺,彼此之間離得很遠。


當時我就心裡嘀咕,也太淒涼了吧,難道全世界只有我開工了?轉念一想,大家都在家,我自己一個人上班倒也挺安全的。


直到現在,復工三週了,我總以為地鐵上的人這回該多起來了,結果還是空蕩蕩,每張椅子上平均會有兩到三個人,也是隔著坐。


之前的擔心倒顯得多餘了——幾乎每個人都是戴著口罩,還有少數戴著護目鏡和頭套,見有人上來就會用防備的眼神打量。

我也一樣,害怕有人離得太近。特殊時期,還是謹慎些好。


有時候觀察著地鐵上的人,還會暗戳戳有一種同病相憐的感覺。


有人的西二旗,才是真的西二旗

不止10號線、13號線,北京大部分地鐵基本都是空空的


剛復工的那一週,其實到崗的人並不多。過年我沒有回家,公司通知返工的時候,我正好留在北京,所以被要求按時到崗。


當時同事有在群裡提出建議,還發了北京市政府關於“各企業靈活安排工作”通知的截圖,裡面說重點項目建設施工和其他涉及重要國計民生的企業應安排職工在10號前正常上班。


我們是做線上教育的,自然不在這些行列,按理不用這樣就早復工的。不過那張截圖沒有得到任何回應,石沉大海,我們還是照常復工。只是公司也擔心會聚集,就安排了錯峰打卡。


公司每天量體溫,還發表格要求填基本信息,工作的時候有人往地面上灑消毒水,我留意了下,大概每天三次,但聞起來濃度好像不如公交上的高。


復工第三週,同事們陸續到位了,空著的位子突然就滿了。雖然每天都保持通風,也沒有開中央空調,但他們和我說話的時候,我心裡還是會有一種病毒在通過飛沫傳播的感覺。


前兩天,公司開了個會,本來以為特殊時期會特殊對待,在辦公室一開就得了,但沒想到依然去了會議室。三十幾個人,擠在小小的會議室裡,連著開了四個小時。大家都戴著口罩,可現在想起來,仍然心有餘悸。


上班已經幾周,工作量沒什麼明顯的增減,平時的生活倒是有了一些變化。公司食堂關了,只能點外賣,後來就自己帶飯了。


最近復工的企業越來越多了,擔心同時多了起來。


之前北京還沒有要求回來的人隔離14天,所以有時候也不知道周圍的人有沒有隔離過,會不會就正處在潛伏期內,但也沒有辦法,還是隻能做好自己,也沒必要太焦慮。


阿狗 大廠女工

太陽照常升起,生活照常繼續


復工兩週。第一週做什麼都惶惶不安,如今已經逐漸習慣了。


公司屬於復工比較晚的那一撥,雖然早早開始了線上工作,但是到崗的預計日期卻一延再延。直到2月最後一週,才收到了回公司辦公的通知。


復工前一天晚上,家屬突然變得絮絮叨叨,在桌上碼了整整齊齊的口罩、酒精棉片、洗手凝露、一次性手套、保溫杯,就差把飯盒也塞進我的包裡,害我也緊張起來,好像不是去上班,而是要備戰。


近一個月窩在小出租屋裡沒出過門,這一出來宛如放風,本是早高峰的時候,現在路上乾淨得像是過年期間的空城。


一開始,本來打算去看看“中國互聯網命脈”13號線和西二旗站的情況,但公司要求復工的員工上下班不能乘坐交通工具,於是只能打車。


聽說有同事為此翻出了一年沒用的電動腳踏板,除了風大點,騎著像鍛鍊,確實比平常坐地鐵繞路快多了。


駛經後廠村路,一路暢通,臨到軟件園園區還是堵了一會兒,後來下車才知道是大家在排隊測體溫登記進園區,到這裡出租車和快車就進不去了。


站在傳說中的“黃金十字路口”(百度、騰訊、網易、新浪四家大廠交叉的路口),園區里居然靜悄悄的,各家公司的保安小哥站在門口查入園短信、測體溫、給口罩,大家躲在口罩裡,保持著安全距離。


有人的西二旗,才是真的西二旗

某些公司會議室貼出了暫停使用的告示


復工第一天,我發現自己在小心翼翼的“謹慎點”與大大咧咧的“無所謂”之間來回糾結——先是戴起一次性手套,把工位裡裡外外都拿酒精擦了一遍,確保沒有放過任何一個死角後,終於放心一些地坐在“安全椅”上,繼續帶著手套敲字。


整個上午,為了確保口罩始終護在臉上,連口水都沒喝,廁所也沒去,就這樣一直堅持作戰姿態。


直到中午,撐不住了。


躲在一次性手套裡的手已經感覺悶得發脹,更別提用手機有多不方便,最重要的是,不摘口罩,那還要不要吃飯了?


緊張兮兮地忙了一個上午,忽然想開了。於是丟了手套,摘下口罩,好好喝水,大口吃飯。


如釋重負。(當然,結束午餐後,口罩還要乖乖戴回來。)


這一天公司都很安靜,因為沒什麼人,恍惚中,復工後的第一個工作日就這樣過去了。


到了第二週,其實也沒間隔幾天,但再次復工感覺就完全不一樣。週一,西二旗的車隊堵了老長,依稀間像回到了年前。幾家大廠都擺出了擴音器,指揮自己的員工車隊有序入廠。


有人的西二旗,才是真的西二旗


公司的人也多了一些,坐在工位上不再覺得冷了,連中午領飯也排起了隊伍。於是在這種“熱鬧”的景象中,我感覺自己也逐步迴歸了日常,如果忽略掉已經漸漸成了本體的口罩。


畢竟嘛,太陽還是照常升起,生活依舊要繼續。


小狐 部門助理

好像恢復了正常,但實際上...


復工第二週,西二旗地鐵站前排起了長龍,進軟件園的路也又重新擁堵了起來。乍一看,好像有點回到了年前的那個狀態。


但實際上,一點也不相同。


上週,地鐵站都是空蕩蕩的,我上車的時候,每排座位上大概最多就坐三個人,今天排了很長的隊,可車廂裡的人並不多,座位也沒有坐滿,更多人是被卡在了測溫那裡。


軟件園的路也是這樣堵出來的。


這一週並不是全員復工,班車都沒坐滿,但卻比年前還堵,因為要對所有進入小區的小型車進行測溫。


我在互聯網公司,所以上班打卡的時間比較靈活,不用擔心遲到,除非是有會議要開,但並不是所有人都這樣。


在來的路上,聽到後面的妹子打電話抱怨說要遲到扣工資了,我心想,要不是沒錢、怕丟了工作,誰會選擇現在這個時候坐地鐵去上班呢?


正式到崗後,明顯感覺出了些不同。


因為出去不方便,軟件園的公司一般什麼都有,食堂、便利店、咖啡廳,以前,嘴饞了最多點個外賣,但現在點外賣明顯就不安全了,說是無接觸配送,其實也是從騎手的手裡接過餐。


不過一些同事也還是要點,因為食堂現在不開放,說是怕引起聚集。只能每個部門派代表下去,一次拿幾十份盒飯。


我是助理,每次會叫上兩個男同事,他們幫我拿大部分,我拿零頭,但在分發的時候還是難免會有聚集。


公司只管早飯和宵夜,午飯是不免費的,之前食堂有十幾個檔口,烤鴨、鐵板、羊肉串,什麼都有,我一般點上一葷一素,或者吃個米線,十塊出頭就能解決。但統一提供的盒飯要十八塊錢,米飯多,菜少,味道也不怎麼樣,裡面很多菜都是我不愛吃的。而有些男同事就吃不飽了。


有些人怕不安全,乾脆自己帶飯,而怕麻煩、想吃上熱乎飯的就點外賣。


我平時和同事會拼單點外賣,像奶茶之類的,為了湊足起送價,滿減也划算,過年回家的時候,就想吃這裡的小吃,但來了之後,有些店還沒營業,點不了,有的營業了也不敢點。


這時候,我們只點那些連鎖餐飲的,相對安全些。退一步講,出了事也有保障。而那些自家開的小店,暫時還是算了。


總的來說,之前是為了解饞,現在是為了解決溫飽,改善下伙食。


不過也有一些驚喜之處。以前騎手每次要送很久才到,現在配送費普遍低了不說,很多時候剛下單沒多久餐就到了,而且分量更實在,比如我點的粥,這次就濃了不少,可能也是因為客流量真的比之前少了很多。


有人的西二旗,才是真的西二旗

疫情之前,園區裡隨處可見的外賣小哥


以前,週五下班會和同事聚餐,去公司周圍的地方,吃火鍋或者燒烤,而現在別提出去吃飯了,在公司裡,平時吃午飯的時候都是帶著擔心的,有時候同事帶了菜還是一起吃,畢竟是熟人,太生分了不好意思,但心裡的確會有些七上八下。


公司每天發一個口罩,很多不必要的會都取消了,這是好事,但每天戴著口罩,和同事交流都很麻煩。口罩戴久了很憋得慌,只能在周圍沒什麼人的時候,拉開一下,喘兩口氣。


這一個月,理髮店、商場都不開門,男同事挺著急,因為頭髮都長。而女同事們口罩一戴,就不用化妝,化了也全都被蹭去,雖然每天上班前和回家後,都省了許多事,但還是覺得彆扭,總覺得自己不美麗了。這一點可能男生們不太能理解。


還是希望能夠早日恢復正常,真的正常。可以去食堂吃飯,和同事聚餐,與朋友逛商場。


木北 專職作者

有人的地方,才是西二旗


年前,我接了個任務,來西二旗隨機採訪附近的員工,還原他們眼裡的西二旗。類似的街採我做過挺多次了,但那次有點不太一樣。


在三里屯、798,或者是大學校園,每個人都有足夠的耐心停下來,很配合地回答幾個小問題,言語之中也帶有自豪之意,好像是因為他們自發的歸屬感。而在西二旗,遇到的人大多行色匆匆,帶著點疲憊,沒回答兩個問題就忙著要回去繼續生活。


有人的西二旗,才是真的西二旗

疫情之前,下雨的西二旗公交車|來源:中國青年網


我只能自己來切身體會。和網上說得一樣,大廠似乎能包攬員工的日常活動,健身、休息、用餐,所以這裡的餐廳都是零星分佈,查到了一家肯德基和一家星巴克,還都是分佈在兩家公司的底商,至於其他娛樂場所,也是極為少見。


的確,這裡是十分快節奏的工作場所,不是享受生活的地方,就像大家一提到天通苑,就會想到那是睡城,僅此而已。


轉了兩個小時,眼看快到他們下班的時間了,我心想也採不到有價值的東西了,就準備收工。畢竟,誰忙了一天還想被路人攔住問些類似於“你幸福嗎”之類的問題呢?


打擊接連而至,用滴滴打車,加上了優享,以為會秒接單,一看等待人數和預計排隊時間,才意識過來,我在晚高峰時離開這裡是多愚蠢的選擇。好在後來選了拼車,和兩個在附近上班的女生一起坐車去了西二旗站。


也是在車上,得到了一些真正有用的內容。西二旗並不完全像媒體所說是個荒漠,這裡也在慢慢發生變化,比如新的餐廳正不斷開起來,附近建立了小商圈,還有自行車專用道。


有人的西二旗,才是真的西二旗


擠在13號線的車廂內,我打算年後再來一趟西二旗,拜訪下那些新的地方,畢竟,西二旗不止有大廠,這些小店面也是極為重要的齒輪。沒想到,一拖就拖了半個多月。


雖然疫情影響,園區的變化其實不算太多,只是多了測體溫的通勤車,但來往的人顯著變少了,隨機一問,才知道這些公司雖然說是復工,但也只是輪流來一些人,其他的還是線上辦公,還有許多人被隔離在所在的省市,都回不來北京。


我之前熟悉的疲憊神色都被隔絕在了口罩裡,只能從他們眼神辨認出一些防備。回去的路上,我點了份肯德基,選了無接觸配送,望著排隊取餐的人,我才明白一個事實。


這裡的確是互聯網大廠的聚集地,但它更是無數人工作和生活中三點一線的至少一個點,是由許多人構成的。各個建築上著名的招牌相連,的確看起來壯觀,但

有人的西二旗,才是真正的西二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