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練習書法最大的忌諱是什麼?

書法影響力


練字的忌諱有以下四點:

1.心浮氣躁,急於求成。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一口吃不出一個胖子,作為習字人,心態要放平和,不要想在短時間內把字寫好,要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和做人一樣。

2.沒有規劃,通篇照抄。

要想練好字,需要有一個規劃。沒有規劃就會亂寫一通,一開始照著字帖通篇照抄是沒用的。先練基本筆畫,再練筆畫較少的字,打好基本功,由易到難循序漸進。

3.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沒有決心,是練不好字的。學習書法心要靜,手要勤。

4.臨帖不專,我行我素。

臨帖要少而精,字數不要貪多,質量要精。反覆比對自己和字帖的區別,才能觀察到細節,越像越好。

佳順書法網絡學院小楷老師定期分享書法乾貨,歡迎關注!


佳順書法網院小楷老師


我是一名自由職業者,自2014年起利用工作之餘的時間,跟隨求泉齋王斌老師學習書法。在此之前,我曾經自學過幾年書法,走了很多彎路,後來有幸找到明師指點,終於走上正途。

根據我自己的坎坷經歷,我認為書法學習最忌諱的是方法不正確,尤其是筆法不正確,臨帖時不是用正確的筆法將字寫出來,而是塗描成帖中的樣子。

如果筆法不正確,就好比你往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練得越多,錯的越深。將來即使遇到明師傳授正確的筆法,也要花時間先改掉之前的壞習慣。反之,如果方法正確,即使進步慢一些,那也是在前進。

所以,我真心希望每位熱愛書法,或對書法有傾慕之心想要親近的朋友,都可以掌握正確的筆法,因為這是對你所投入的練習時間的最大公平和回報。


Karen的書法世界


練習書法,我從個人的學習過程來談談個人的體會。


最大的忌諱是打基礎的時候,換臨摹字體,不能定心。練習書法最大的忌諱是在最基礎的楷書練習時,沒有完全領會精髓的時候,變換臨摹的字帖。


我開始小學五年級正式學習毛筆書法的時候,參考了歐體、顏體、趙體、柳體,最後我決定選擇柳體作為我的基礎練習臨摹,大概堅持了2年多,上了初中的時候,看到一個同學寫的字很好看。經瞭解,他練習的是龐中華的硬筆書法(鋼筆字),那個時候龐中華的字是非常的火。


我受到了動搖,但練習龐中華的字是不可能,我就又分別練習了顏體、歐體、趙體,這樣,我的字根就沒有扎穩。以後因為讀書和工作的原因,沒有在堅持練習書法。


現在我的字體,還是有柳體的影子在裡面。工作的時候,又不斷的學習了盧中南、田英章。


建議,練習書法,選定名家字體,紮根基礎,練習至少5年以上。在有了深厚的楷書基礎,可以同步練習隸書、篆書。紮根之後,在練習行書、行草。


成長新視點


我可以回答個真實想法嗎?我覺得最忌諱的就是沒有耐心,因為我爸還有我哥的書法都特別好,但是的話我就很沒有耐心去練習和學習這一塊。我覺得書法跟釣魚很像,但需要一個人很靜下心來,然後去感受每一個細節,這樣的話才能真正的有情感的寫出好東西,所以像我這種沒有耐心的人的話,就很難有在這一塊的突破


湘歌舞小白龍


練習書法有三大忌諱,這三大忌諱是很多學習書法的朋友都會碰到的,這三大忌諱分別是:臨摹不繫統;只臨帖不讀帖;忽視書法史和理論的學習。具體情況下面我們分別說明。

臨摹不繫統

  1. 不臨古帖,自己瞎寫。或者是今天看到李某某的一幅大字覺得很好,回家就照貓畫虎寫一通;明天看到趙某某的幾個字寫的不錯,回家又練一通;大後天又看到張某的行草書不錯,回家就跟著人家又開始寫了起來。心裡沒有一個清晰的歸化,我先學誰的,再學誰的,是臨摹今人的還是古人的,心中沒有一點譜,太隨意了。


  2. 不會選帖,人云亦云。很多人不懂臨帖一定要去學習古人的法帖,而是看網上誰出名就去學習誰的字帖。或者是對一個名家缺乏瞭解,不懂該選哪本字帖,例如趙孟頫的楷書字帖很多,代表作有《膽巴碑》、《妙嚴寺記》、《三門記》等,那麼要學趙字就要學他最成熟的代表作,這樣一來《膽巴碑》和《妙嚴寺記》就優於《三門記》。

  3. 不懂臨摹,只臨不摹。很多初學書法的都看不上“摹”,“摹”就是把比較透明的紙覆蓋在字帖上,描著寫。但很多人覺得“摹”有點太LOW,所以只是臨帖。其實如果把“摹”和“臨”學習的時候結合起來練習,一定會事半功倍的。

  4. 急於求成,只是抄帖。很多人學習書法臨帖好像是在完成任務一樣,覺得我對照著寫一遍就算是臨完了。其實這只是抄帖,不能算是臨帖。臨帖的時候,要一個字一個字的過關,一個字直到臨的逼真了才算完成,再臨下一個,而不是從頭到尾抄一遍,也不管寫的像不像。

  5. 過於求穩,不求上進。有的人練書法,聽到人說“書無百日功”,於是就認為學習書法要“慢慢來”,於是就不著急不著慌的慢慢寫,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其實每天臨帖的時候臨一遍要總結一次,寫一字要進一步,不斷否定自己,不斷前進,打破那種“慢慢來”的思想。樹立一種“日日有所進,字字有所進”的信念,才能用較少的時間換取較大的進步和收穫。

臨帖不讀帖

臨帖不讀帖,到老一場空。古人學習書法的時候,一般都是先把先賢的字帖張掛於牆壁間,先看。觀察琢磨它的用筆、結構、取勢、章法等等。

古往今來歷代書法家都很重視讀帖。學會了讀帖,就等於得到了開啟書法之門的鑰匙。宋朝書法家黃庭堅說:

“古人學書不盡臨摹,張古人書於壁間,觀三入神,則下筆隨人意。”

清代書法家包世臣提出:

“先能察,後能擬。察進一分,擬近一分,終身不復止。”

讀帖是一個反反覆覆的過程,我們在臨帖的過程中通過反覆的讀帖、理解、摹仿,再讀帖、理解、摹仿…… 從心理學角度看,在人的感覺器官中,視覺器官所得到的形象是比較具體、確定、深刻的。因而充分運用視覺的作用,對於學習書法是有很大幫助的。

我們在讀帖的時候,雖然手中無筆,但眼和心中卻在揮毫。同時也告訴我們,在臨帖之前要對帖有一個清晰而周詳的瞭解,在思想上要對字帖先“臨”上幾遍,在腦海裡留下印象,再來臨摹,這樣才能做到心中有底,下筆不慌。

忽視書法史和理論的學習

學習書法,不是僅僅就臨摹個字帖那麼簡單,要讓自己擁有點書法文化,這種書法文化的薰陶可以放大你的視野,提升你的格局。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需要我們學習一些書法史的知識和古代一些名家的書法理論。

通過學習書法史使人能夠從歷史的高度考察書法的演進與流變,同時瞭解各代各家所處的歷史地位,以及當今發展的動態,廣收博取,避免偏狹與盲目。

例如當代著名書法家沙孟海先生對書史就有深湛的造詣,故能通古察今,卓然成家。我們在欣賞沙孟海的書法時,就能發現黃山谷的筆法、王鐸的墨法、黃道周的結體與吳昌碩的氣勢,加之篆隸意味與章草情態,使他的書法內涵豐富,氣勢磅礴。

書法理論對書法的實踐起指導性作用,理論上不去,書藝亦難臻佳境。

例如明代董其昌的書論《畫禪室隨筆》中他談論到用筆:

“字須奇宕瀟灑,時出新致,以奇為正,不主故常。”

談論到用墨:

“字之巧處在用筆,尤在用墨……用墨須使有潤,不可使其枯燥,尤忌礱肥,肥則大惡道矣。”

論神采:

“欲造極處,使精神不可磨沒,所謂神品,以吾神所著故也。”

他的理論見解與他清相秀骨空靈淡遠的書風互為表裡、渾為一體。

以上學習書法的三大忌諱,在書法的不同階段,重要性也不同,希望我們學習書法者,真正把書法當作門學問用心去學習。

我是翰墨今香,專注傳播正統書法文化,感謝您的關注。

翰墨今香


書法是指按照文字特點及其含義,以其書體筆法,結構和章法書寫,使之成為富有美感的藝術作品。



學習書法可以修身養性、寧靜致遠;讓人延年益壽、精神煥發、廣見博識。



練習書法最大的忌諱是什麼呢?筆者從30多年的學書經歷中,總結出了幾個要點,歸結如下:



一,只重讀帖,不重臨摹。

二、讀帖不夠細,沒有真正領悟古人的用筆。



三、臨摹不刻苦,“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四、臨摹不重視比對,往往“差之毫裡,謬之千里”。



五、用筆不夠豐富,表現在藏鋒、露鋒、側鋒、中鋒、偏鋒、回峰、大小、粗細、長短、正斜、俯仰、向背、濃淡、扁圓、枯澀等方面的處理。

六、行氣不夠貫通,點畫的呼應不夠生動。



七、楷書要行化,行草書要楷化,力求生動不呆板!

八、楷書沒學好,就急於學行草書,以致於點畫、線條的力度不夠,缺少神韻和質感!



九、臨摹的範本太多,一家沒吃透,就臨另一家,最後變得事倍功半!

十、重用筆不重結字,或重結字不重用筆。



十一、字體不夠規範,“閉門造字”。更有甚者把醜書當成藝術,認為越是別人看不懂的字體,越是高水平的創作!

十二、重實踐不重理論,不向古人學習經驗。只有用理論去指導實踐才不致於偏離方向。



十三、不重視選筆。練習書法一般選擇尖、圓、健、挺的善璉湖筆,而且選用狼羊兼毫的毛筆最好!

十四、只重視坐著寫小字,不重視站著寫大字!

十五、行、草書連筆過多,“拖泥帶水”,“畫蛇添足”。



十六、墨色變化不夠豐富,加水過多,或者中途蘸墨的次數太多。

十七、收筆過快,點畫筆力沒有送到位。

十八、只重視字內功夫,不重視字外功夫。字內功夫指的就是書寫的技法方面。字外功夫指的是審美能力、道德修養、文學水平等等……



綜上所述,練習書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學好的,需要鍥而不捨的韌勁和堅持不懈的努力!只有耐得住寂寞,多向古人學習,才能繼承傳統,開拓創新!


廣州廖成文


一忌拜錯師

跟了一個有點小名氣但沒有真才實學的書法老師,不光浪費時間而且他會把你引入歧途。比如他會教你如何投機取巧,教你如何包裝自己,如何炒作。

二忌選錯帖

一些人放著晉唐大家的法帖不學,非要學趙孟頫,非要學蘇東坡,非要學白蕉。更可氣的是竟然有人學還活著的那些所謂書法家的字。起步錯了,方向錯了,一定會在書法這條路上越走越遠。

三忌搞專業

有些人寫字寫出了一點小成績就弄個書法工作室把自己關起來,從此只寫字,不工作,不問世事。一般情況下,走這個路線的基本都會進入死衚衕。世間的事,過猶不及,物極必反,書法也不例外,書法無法脫離現實生活而獨立存在。王羲之如果不如參加朋友聚會,哪裡來的《蘭亭集序》。

四忌不讀書

面對學問的海洋,我們都是白痴。古往今來的大家,沒有幾個文化底蘊差的。書法藝術的提高很多一部分程度來自審美意識的提高。那些把“龍”字的尾巴寫的很長的人,那些把“馬”字寫的像一匹馬的人,肯定不知道“象形”是文字的原始階段,也是審美的低級階段,一點都不高尚。


水滴國學


書法學習的忌諱很多,從我個人的經驗來說從一下幾個方面來體現:

1,興趣培養不足。有的強行要求孩子學習,還有就是個人不甚瞭解,學書法就為了附庸風雅。興趣是一件事情成功的重要因素,葉公好龍絕對不是真愛。

2,一曝十寒,淺嘗輒止。開始鬥志昂揚,熱血沸騰,決心下的很大,但是遇到小小的困難就退縮,甚至想放棄,最後來個虎頭蛇尾。很多本來很有激情很有天賦的人就這樣放棄了。

3,堅守如一,不思變通。有的朋友開始入門小有成就的時候就沾沾自喜,盲目否定他人,臨帖也是一家獨大,就萬年死守一本帖,不去試驗著創作。這樣的朋友當然也可以說沒錯,畢竟堅持是美好的意志體現,但是這樣一來藝術形式就比較單一,常年臨習同樣的帖還容易造成思想上的懶惰。我見有不少人臨帖非常像,非常的準,讓他寫一篇作品就沒有了,往日臨習帖裡面的重要筆法什麼都體現不出來,各種敗筆缺點都出來了。

4,見異思遷,朝秦暮楚。這個針對上面第3條而言的。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與其所有都懂一點點,不如主打1~2個帖,或者主攻同樣風格的字體。其他的帖可以作為學習和取法所用,不然換來換去沒有一個拿手的,沒有得到每一家的精髓,更談不上後期的融合了。

5,目光短淺,井底之蛙。有的朋友從來不看展覽,也不關心書法藝術的動向。現在網絡很方便,各屆國展或者其他展覽網上都能看到,但是從來不看,認為離自己很遠,自己不往展覽上靠就離展覽越來越遠,也得不到自己和別人的對比,不知道自己的長短處。

6,缺乏文學涵養。有的“農民書法家”寫了一輩子,還是那一手。當然我沒有貶低這類朋友,這涉及到一個歸宿的問題,年輕拼幹勁,中年拼堅持,老年拼學問。

好了朋友們,我個人的學習和理解就這麼多,還有很多不足不到的地方, 引用黃山谷詩集一句話“慎勿取我語,親行乃不迷”。謝謝大家的瀏覽。(奉上我個人的醜字數張)





E203278026


說到書法的忌諱,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忌諱,不能一概而論。但總體而言,要避免四個弊端。


1、甜

甜者,媚而無骨,膩而不清,纖而無力,柔而佻浮。學趙孟頫的字,若不得其法,就易寫得甜俗,乾隆就是一例,將趙字寫成了館閣體。

2、邪

邪者,任筆為體,聚墨成形,信手塗鴉,學道入魔。那些江湖書法家就是如此,不臨帖,不學習,信筆而書,完全背離書法。


3、熟

熟者,依樣描畫,但求形似,庸俗板滯,不能變化。熟是書法大家容易出現的問題,即使是董其昌,在他後期的一些作品中,也因過快過熟而表現出一些問題。

4、賴

賴者,胸無主見,依傍他人,臃腫穢濁,絕無意致。現在書壇的展覽體大行其道就是如此,亦步亦趨,人云亦云,追逐流行寫法,全無主見。

這四種弊端,都缺少內在美,需要在書法學習中努力克服。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題目應該改為“學書法最忌什麼?”比較好!

學習書法,猶如作戰。不可有畏難情緒,認為高不可攀。也有不可過於輕視 認為一蹴而就。可以借用毛澤東主席有一句話叫“戰略上要藐視敵人,戰術上藐視敵人”。1948年1月18日,毛澤東在為中共中央起草的決議草案《關於目前黨的政策中的幾個重要問題》中又說:“當著我們正確地指出在全體上,在戰略上,應當輕視敵人的時候,卻決不可在每一個局部上,在每一個具體問題上,也輕視敵人。”這些論述後來被概括為“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口號,成為毛澤東戰略和策略思想的集中表達。學習書法,也要講究戰略和策略。切忌以下幾點:

1.忌畏難情緒。學書確實不易,書法有法:筆法,字法,墨法,章法是基本法則。都要逐步掌握。別一聽到這麼多法則,就被嚇怕。慢慢來,認真學。瞭解基本筆法後,就可以嘗試臨寫字帖了。就可以開學了。讀帖,臨帖,然後嘗試習作。一步步來,就不難了。還有就是覺得何時開學比較合適,實際何時開始都合適,早學早提高,早學早進步。有書友是退休後進老年大學才接觸到書法,經老師認真指導,自己的刻苦學習,如今已成為中書協的會員,一手歐楷,可比田楷。再學隸書,也很可觀。這就說明何時開練都不是問題。關鍵要得到好的指導,正確認真的鑽研學習。

2.忌功利色彩。漫無目的不行,但目的性太強,更不行。目標要單純,就是要學好書法,學書法並非為了考試加分或為賣字賺錢,或期待用書法作品去達到某種目的,這就都偏離學書初衷。學書法,實際是提高自身文化素養,是提高自己審美水平和創作書法的能力。如果附加其他目標 就是不純。志當存高遠,但不可過於功利。否則將因失望太大而難以堅持,也難學好書法。

3.忌沒有恆心!“三日打魚,兩天曬網”是不行的!一定要持之以恆,才能逐步達成目標。比如臨寫一本字帖,一天臨多少要有個基本目標,每天或每週達成一個小目標。然後多久實現通臨一遍。然後多久堅持臨多少遍。這樣就能在持續的臨寫中得到提高。熟能生巧。這本帖臨熟了,再去完成另一個帖子。按部就班。當然,為了增加趣味性,避免枯燥,本人覺得也可以同時臨不同的帖。比如楷書臨了一會,嘗試另一本行書帖也未嘗不可。但總要有個計劃性和堅持不懈。方可逐步達成學習目標。

4.忌人云亦云,輕易放棄既定的有效方法和計劃。這或許也是沒有恆心的表現。因為,學書過程,會有交流。有人會提出不同意見。但自己制定的學習方法沒錯,步驟可行,沒必要聽人家說三道四。除非對方是名師,有中肯的意見,才可以對原有方法和計劃進行必要的調整,修正。

5.忌急功近利,心態浮躁。計劃目標定得不切實際,一旦沒能達到目標,就心灰意冷,不願堅持,心態浮躁不正,這也是學書大忌。學書到一定程度,會不斷遭遇瓶頸。一段時間進步明顯,但過了一段時間似乎進步很少,就懷疑是否不得法,或沒法進步了。實際大可不必。只要方法對頭,繼續認真按計劃臨寫學習,總會有進步,並突破瓶頸,再上一層樓。

6.忌生搬硬套,只顧低頭臨寫,不懂認真讀帖,事倍功半。臨寫字帖,要從筆法,字法章法進行仔細研讀,看清了,再臨學,才能方法得當(到高層次但臨寫了,還要研究墨法運用)否則,事倍功半。只有讀懂了,才能臨準了。只有臨準了,才能學對了。

好就此打住吧。個人觀點,也是經驗教訓,與大家共勉,繼續努力學習,共同進步吧。

如果題目一定用“寫書法最忌諱什麼?”那麼,應該是最忌諱信馬由韁,信筆亂寫!不講究傳統技法,把寫字當書法!因為寫書法或說創作書法作品,要得法。筆法,字法,墨法,章法,均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不講法度,亂寫一氣,那不是書法,是寫字,是塗鴉。有人基本的傳統書法沒研究過,甚至沒有認真臨過帖,就追求創新性的創作,那是大忌。“沒有規矩 不成方圓”!補充這內容,算是對原題的一個解答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