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9 天啟不死,大明不亡——手藝可與魯班相比,木匠皇帝的帝王之術

天啟不死,大明不亡——手藝可與魯班相比,木匠皇帝的帝王之術

木匠皇帝—一個被嚴重醜化的皇帝

說起明熹宗估計沒人認識,說起朱由校也許只有少部分人認識,但說起木匠皇帝估計絕大多數人都聽過。

但人們記憶中的天啟帝就是一個只會做木匠的白痴皇帝,還是個文盲,喜好的除了做木匠,就是吃喝玩樂。


亂世繼位

天啟帝朱由校,明朝第十四代皇帝光宗朱常洛的長子,孝和皇后王氏所生。

他16歲即位,剛即位的年輕皇帝天啟沒有進行過系統的學習,算是倉促為帝王,只能希望文官皆是賢良之輩,能擁戴自己,治理好這個龐大的帝國。

文獻記載,熹宗“性至巧,多藝能,尤喜營造”

說來也怪,不知道是哪裡搭錯了筋,他坐在天龍寶座上,卻把斧斤鋸鑿當成了最大的興趣,且樂此不疲。

有言說,熹宗無師自通,製作的小樓閣,“雕鏤精絕,即巧工也莫能及”,他的木匠技術可於魯班比高低。

天啟不死,大明不亡——手藝可與魯班相比,木匠皇帝的帝王之術

此時還完全沒有認識他面對的是一個風雨飄搖的大明江山,即位就遇到小冰河時期帝國內部災害不斷,災民四處遊蕩。

山海關外,隨著後金勢力逐漸壯大,瀋陽、遼陽等地相繼淪陷,後金政權步步進逼。


穩定朝局

東林黨對天啟帝有擁立之功,即位後的天啟帝十分信任東林黨,對東林黨人員多加重要。

而此時可謂大權在握的東林黨。

在朝結黨:非東林則雖對亦錯,是東林則錯亦是對

在野:以講學為名聚社,操持輿論,把持要挾官府。

他們主張除惡務盡,一定要把其餘三黨官員剷除乾淨,還朝中一個朗朗乾坤,社稷、百姓均不放在心中。

只要做到

“眾正盈朝”,在朝為官者盡是仁人君子,皇帝垂拱而治,國家以仁德而治,那麼必會國泰民安。

一群所謂的“君子”,幾乎不大通曉世務,僅憑所謂的理念和正氣來行事,左右朝局,貶斥非東林黨的官員,追打政敵。

天啟不死,大明不亡——手藝可與魯班相比,木匠皇帝的帝王之術

國難當頭東林黨還在內鬥,造成國家的行政效率極低,以及人事牽掣造成的內耗確實太大了。

此時年輕的天啟帝清楚地認識了治國之道,並不能全都依靠文官,而是由天子居中,太監,文臣,武將,相互牽制,大權才不會旁落。

為了控制朝局啟用了一個閹人—魏忠賢

天啟不死,大明不亡——手藝可與魯班相比,木匠皇帝的帝王之術

說起魏忠賢,大家都會想起他是一個閹人,而且更是把持朝政的一個大太監。

然而從某種角度上來看,魏忠賢也並非全是壞人。

相反從歷史上看,他還對明朝有著很大的功勞,他全力打壓那些所謂的“東林君子”,阻止了朝廷內部的黨爭所造成的內耗。

明朝的宦官之禍並不是後人認識的那樣,太監多行不法,其實太監只是皇權的外延,用來與文官政治對抗而已。


壓制女真

在軍事問題上,天啟的見識比袁崇煥和孫承宗還要高明。

天啟不死,大明不亡——手藝可與魯班相比,木匠皇帝的帝王之術

天啟五年遼東形勢圖

看天啟皇帝對許多問題的批示和處理上,也可以看出他的見識能力,有時候還在他的那些臣下甚至老師之上。

袁崇煥曾經上奏疏吹牛,依靠在關外修城屯田,就能夠讓後金投降。而這裡不妨把天啟皇帝對袁崇煥這份奏疏的批覆詳細摘錄如下:

“得旨:向以防守方殷,故著從容議行。

但向後作何給授,使軍民不相妨?作何分撥,使農戰不偏廢?作何演練,使農隙皆兵?作何更番,使營伍皆農?作何疆理,足以限戎馬?作何收保,不致資盜糧?

一切事宜,該撫悉心區處具奏。

這本內說,奴子不降,必定成擒,諸臣諸不樂聞。

以朕計之,奴未必降,降不足信也;戰必能勝,勝無輕談也。蹈實而做,需時而動。正也,奇在其中矣。該撫饒為之,亦善為之”

這一連串極為具體的質問,把袁崇煥的牛皮戳的體無完膚。

而且最後更是明確告誡袁說:“以朕計之,奴未必降,降不足信也;戰必能勝,勝無輕談也。”

要他還是老老實實做好實事再說,少來這些大言不慚的把戲。

天啟不死,大明不亡——手藝可與魯班相比,木匠皇帝的帝王之術

翻譯成現代話就是,

袁崇煥:給我兵馬銀子,我可以修城困死努爾哈赤!

天啟:後金圍點打援來搶糧食,你怎麼辦,在敵人來襲時,怎麼保護城堡外的耕地和平民?

袁崇煥:……

天啟:好的,朕知道了。下去吧,好好幹活,別整天吹牛逼了。

《明熹宗寶訓》卷四一段天啟皇帝給內閣的訓示,恰好就是天啟皇帝對毛文龍塘報的反應,顯示出他對毛文龍情報的高度重視:

“上諭內閣,朕覽登萊巡撫塘報,準平遼總兵官毛文龍揭前事。為屢獲活夷,斬首級,得獲韃馬夷器等件。雖功微小,實挫賊鋒。其復遼之基,端在斯乎。朕心豈不嘉悅。外呈稱奴酋與親信奸人李茂隆等,晝夜商議,欲以賄買西虜,更換旗幟,借路潘家口等處,進攻謀逆。朕思奴酋所謀,其志不小,更甚於昔也,倘以假道長驅,為害非淺,是以朕不無東顧之憂。卿等傳示兵部,作速馬上差人前去傳與樞輔,總督鎮巡,當詳計塘報,作何料理?作何策應?籌度周全,務保無虞。其沿途各路,並東征將士,俱要仔細防禦,謹慎備嘗。及各隘口守把將官,都要晝夜不時防守。還仔細盤詰進貢出入進攻夷人,其中恐有奸細夾帶情形。仍傳戶工二部,並專督遼餉等官,詳確毛帥,如果缺糧乏器真情,並撥船及應用器械,一併速發解去軍前應用,不得遲滯,有誤軍機,責有所歸。特諭。”

而當時天啟皇帝的老師孫承宗的反應卻是很麻木遲鈍:

“奴狡而計穩,必不出此。又恐關城謂虜由他道,便可緩防,以為聲東擊西之計。舉世不言復遼,獨我皇上自為社稷遠計,不忍高皇帝百戰土宇,頓壞於逆賊。舉世要省兵、省餉,而皇上特敕接濟文龍,此恢復之大機也。”


兩相對照之下,顯然天啟皇帝的見識比起他的老師孫承宗來還要更高明一些。

從天啟二年以後,明朝在遼東前線雖然打了不少敗仗但也獲得不少勝利,

例如毛文龍的丁卯大捷,袁崇煥的寧遠大捷、寧錦大捷等等。

後金在戰略上被大明死死壓制不但不能再前進半步,反而不斷退縮,並非偶然,更不是什麼天啟皇帝運氣好。

重情、重義

就本身的為人來說,天啟可以說在所有的皇帝裡也算得上極為仁慈寬厚的一個,他幾乎對自己身邊的所有人都很好。

他對自己的老師好,對自己的弟弟好,對自己的老婆好,對自己身邊的僕人好,對自己的奶媽好,他對身邊所有的人都很好。

對自己的老師好,這是《明史》孫承宗傳裡就說的很清楚的:“眷注特殷”,“帝不欲承宗離講筵”,“先已屢加左柱國、少師、太子太師、中極殿大學士,遂加特進光祿大夫,廕子中書舍人,賜蟒服、銀幣,行人護歸。”

天啟不死,大明不亡——手藝可與魯班相比,木匠皇帝的帝王之術

至於天啟皇帝對自己老婆和弟弟感情非常好,可以看《明季北略》裡的這條記載:

“順天府丞劉志選,劾後父張國紀,上下旨切責。後賢明,客氏忌之。上幸後宮,顧几上書一卷,問何書?後曰:趙高傳也。上默然。忠賢怒,次日伏甲士於便殿,上搜得之,送廠衛。忠賢誣後父謀立信王,欲興大獄。王體乾曰:‘上凡事憒憒,獨於兄弟夫婦間不薄,脫有變,吾輩無類矣’。忠賢懼,乃殺甲士以滅口。”

王體乾說“上凡事憒憒,獨於兄弟夫婦間不薄,脫有變,吾輩無類矣”,中的“凡事聵聵”不能理解成說天啟昏聵無能,而是說天啟在許多事情上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讓魏忠賢鬧去。但對於自己的兄弟信王朱由檢和自己的妻子張皇后感情是非常深厚的。


王體乾是告訴魏忠賢,就算用謀反這樣的事情也是搬不動信王和張皇后的,一旦天啟皇帝生氣追查誰在誣陷自己的弟弟,那我們就死無葬身之地了。

對僕人好,對奶媽好。

天啟對魏忠賢的態度,對客氏的態度是眾所皆知的了。

這樣一個仁德、睿智的皇帝卻被很多人說成不務正業,不顧國家社稷安危,而獨對木匠活有著濃厚的興趣,整天與斧子、鋸子、刨子打交道,只知道製作木器,蓋小宮殿,將國家大事拋在腦後不顧,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木匠皇帝”、“文盲皇帝”。

天啟不死,大明不亡——手藝可與魯班相比,木匠皇帝的帝王之術

其實這是後人對天啟皇帝的誤解,也是清朝對明朝的詆譭。

天啟其實受過教育,並不是後世流傳的文盲,朱由校未登基前供給很差,不曾系統的由文官教導學習,也沒受過系統的帝王教育,後人攀強附會,以為沒有出閣講學就是文盲,這當然只是一個笑話……

皇宮是何地方,連太監都有自幼讀書的,更何況一個皇子。

《明熹宗實錄》中記載天啟皇帝御文華殿講讀的記載比比皆是,對軍國大事親自發表議論更是史不絕書。

從真正嚴肅的史料來判斷,天啟皇帝文化水平是極高的,頭腦也是聰敏的。

當然天啟皇帝也的確喜歡木匠活並且天賦很高,但是玩木匠活只是他的一種消遣方式,不是他生活的全部。

人生在世誰能沒點愛好,後世的十全老人作詩一生4萬餘首,也不見得有人說他只是一個只知作詩的“書呆子” 。   


想了解更多的大明故事,可點擊下面鏈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