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柳體書法的精髓在哪裡?

靳源春


柳體書法的精髓在於“骨力”,骨力,主要體現在“瘦勁如鐵”方面。柳體的“瘦勁如鐵”與漢隸《禮器碑》的瘦勁如鐵相同。

上圖為唐人柳公權的楷書作品

柳體書法可稱之為法度森嚴的典範!柳體書法的每一個點畫,技術含量都是非常之高的,筆畫該粗的粗,該細的細,該突出主筆的都把主筆突出了。柳公權能把楷書寫到如此精道,實屬難得!可以肯定地說,柳公權書法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境地!

上圖為柳公權書法,人們喜歡稱柳公權的楷書為“柳體”,後人稱柳公權的楷書為“柳骨”。

學習“柳體”書法時,一定要吃透柳體書法的特點,並掌握其精髓,在臨帖的同時,還要用心讀帖,並深入領悟柳體書法的精神,只有這樣,才能把柳體書法學好!

上圖為晚唐書法家柳公權的“柳體”書法,字字精彩,觀之,是一種享受也!學之,也是一種享受也!

近年來,學習柳體書法的人越來越多,我認為這是天大的好事,應該予以大力支持!

學習柳體書法,首先要學其筆法,爾後再學其結體。如果能把握好以上兩點,並堅持臨帖,就一定能把柳體書法學好。在臨帖,最重要的是先尊重原帖,達到七分形似和神韻時,再加上自己三分個性,若能達到以上所說,到時你就是書法家啦!

以上為個人觀點,一家之言,僅供參考。如果各位網友對此有不同看法,歡迎留言和評論!


中州耕牛堂主


  柳公權的書風特點突出而鮮明,道勁挺拔、斬釘截鐵。他的作品無論是楷書的點畫用筆,結字取勢,還是章法佈局,神采氣韻等方面都獨具特色,與眾不同。柳公權從集古出新到自創一格,走過了一條艱難的探索之路。他所創造的柳體不僅風貌獨特,而且法度森嚴,其結體之精確無以復加,甚至不容有絲毫的移易,其用筆之精到,沒有絲毫的懈怠,其筆畫之陰陽向背配合之精妙,更顯示出其濃厚的藝術功力。


  柳公權對楷書的總結和創造,首先表現在其用筆的獨特性方面,他的楷書作品在用筆方面,借鑑和吸收了歐體楷書和顏體楷書的優點,同時又避免了歐、顏楷書的用筆缺陷(如歐體楷書用筆的過於含厚內斂,顏體楷書的平和隨意)並廣泛吸收了魏碑和北碑方正雄強,開張恣肆等用筆特點,柳公權楷書用筆,方圓結合地非常巧妙、和諧、自然,既不像歐體那樣平緩含蓄,又沒有顏體那樣的過於強烈的橫豎精細的對比。柳體楷書在用筆方面作了較大的改進,在筆畫的細微之處進行了巧妙的處理,多用蓄勢,引而後發,也就是多用細小的動作和力量變化,不急於出鋒,將力量內含,以骨力取勝,瘦硬剛勁,得勁健雄強之力度和氣勢。

  楷書筆法自魏、晉的鐘、王至初唐及盛唐的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和顏真卿等,有了很大的發展,方圓兼用、中側互變、筆法豐富是個性鮮明,應該說到了顏真卿楷書筆法均已完備。因此,柳公權要在筆法上有所改新和創造,確實是十分艱難的。在這種情況下,柳公權選擇了集古出新的道路,即綜合各代各家大成,擇其優點、為我所用,並突出自己的特點,逐漸形成自己的個人風格。所以柳公權用筆的最大特點在於他能夠熟練的駕馭各家筆法,隨心所欲地為已所用。柳體用筆十分靈活,方圓結合,自然隨意。長筆瘦、短筆肥、豎筆挺、折筆勁故顯得輕重有致、變化多端,既筋骨強健,又血肉充實。由於柳體的筆法靈活多變,因此,其點畫的形態也豐富多樣,即使是同一筆畫,在不同的字中,在不同的部位上,其形態也不相同,可以說是隨體賦形,不拘一格,極具裝飾變化之美。

  柳體用筆的最大特點是方圓兼併,既方峻勁利,又含厚圓潤,在第一畫的起收轉折處用筆折鋒,能使人產生一種雄強方峻、爽利、勁峭之美感。而在筆畫的收束處柳體則多用圓筆裹鋒,不僅筆毫鋪開,消跡滅稜,運筆不折不頓,寫到盡處一往即收。顯得格外豐潤圓渾,內含而質樸。

  柳體在筆勢的處理上亦迥於前人,風格獨特,個性鮮明,與其結體的中宮緊密,四周舒放,輻射開張相配合,更顯爽利流宕,別具一格,柳體的筆勢非常爽,一往無前,筆畫處,筆勢猶張,唐代呂總評述柳體的筆勢是“驚鴻避弋,飢鷹下鞴”《續書評》驚鴻避箭,飢鷹捕獵,氣勢之迅猛,無一復加。以此來形容柳體筆勢的兇猛迅疾,應該說比較適合,但宋代的朱長文卻以為呂總的評述仍“不足以喻其鷙急雲”《續書斷》這裡要強調的是柳體筆勢的迅疾,並不是一味的快速急促,要放得開,還要收得住。柳體鷙急的筆勢並不是像後世習柳體者那樣,以硬毫疾行來求取,入筆過於輕浮,行筆過於疾滑,這樣做是得不到柳體的筆勢特點的。柳公權用的並不是硬毫筆,而是軟毫長鋒筆。要用軟毫長鋒筆寫出柳體挺拔勁健的筆畫和爽疾流宕的筆勢,不在柳體的技術方面下功夫是不行的。



  柳體的結體更是與眾不同,更能顯示出他深厚的功力。柳公權楷書的結體,既充分吸收歐體和顏體的特點,又突出自己的風格,短者較肥、疏者亦豐,形長者宜瘦,畫密者宜均,體態端莊,均衡平穩、疏密均勻、肥瘦得體。柳公權在處理字形結構時,有兩個重要的方法,一是內緊外鬆、輻射開張。歐、虞、褚、顏體都在晉人楷書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家的書法風貌,但諸家結體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字的中宮與周邊筆畫無大開大合之勢。歐、虞、褚的結體,多取側身取勢、含蓄平和。顏體雖然一改古法,以正面示人,但顏體的中宮不緊,呈內鬆外緊,內方外圓之勢。柳體則一改前賢諸法,使中宮緊密,四周舒放,筆畫向內攢聚,向外輻射,有壁壘森嚴之勢。這一點被宋代的黃庭堅發展到了極致;二是撇低捺高,險中求隱。歐、虞、褚、顏體撇捺的終端多落在同一水平線上,對稱均衡,猶如正面端立之人,一派靜穆之態,沒有較大的對比反差。柳體則多取撇低捺高之勢,撇強細而極挺健,捺粗勁而頗舒揚,靜中有動,險中取穩,如向前邁進之人,在嚴整中呈現出瀟灑超逸之姿態。

  柳公權所創造的個性鮮明,風格獨特的柳體楷書,為古代楷書的發展作了總結,也為後來楷書的繼承和發展奠定了基礎,他對楷書的創造和發展,在中國書法史上佔有突出的地位,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他雖身居高官,卻淡泊名利,用心於學問,精心於書藝,在書法藝術的改革和發展中,確立了規矩、樹立了典範,給後人留下了豐富的精神財富。


鄲攬風塵


魏晉時期的精髓是灑脫高調,隋唐是博大精深,宋元是雋秀清雅,明清是抱朴歸真,民國是弘毅剛強,今天是求財取仕-------------------書法的精髓在於把一種新奇的效果熟練地表達出來。

  首先在於新奇。古今書家無一例外都自成一家,不能自成一家者最多隻是他人風格的臨摹者而已,決不能成名成家。近來地下出土的竹木殘簡、樓蘭官吏辦公的公文、隋唐善男信女抄寫的佛經等這些在當是並不被看重的東西都被視為珍寶,細細臨習,從中獲益良多者大有所在。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這些東西在當是大抵屬於大眾書風,很是常見,也就不足為奇。到了現代,這種自然的古韻以成為罕見,給人耳目一新的感 覺 第二在於熟練地表達。

如果只是新奇而沒有熟練地表達,那麼只是有好的創意而沒有很好地實現之。兒童的畫很能說明這點。兒童由於沒有習慣性思維的束縛再加上想象力豐富,故畫作常常是很出大人的意外的。但是兒童的畫作並沒有能被視為藝術作品的,究其原因乃在於兒童在表達手法上的稚嫩。技法上的欠完備導致作品粗糙、欠斟酌,因此不能夠成為藝術作品。可見熟練地表達有多麼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